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了十年,十年前,我作为一名记者坚守在了新闻一线,那些记忆刻骨铭心。我曾经设想在十周年时回访我所曾走过的那些地方,然而十年后,我已从报社出走,忙碌在一片钢筋水泥的工地之中,物是人非,但那些记忆仍然清晰可辨。既然不能回访依然耳熟能详的那些地方,就贴一些旧时文字,原汁原味,以慰我思。
灾区日记1
绵阳人住在街上,我住在宾馆里
(-05-:27:38)
凌晨2时30分,我终于进入了绵阳。
地震发生之后,我发自内心的悲痛无与伦比。虽然早在13日我就提出了抗震救灾的申请,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到17日,我才登上了飞往四川的班机。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为不能在国难当头时与灾区人民共同奋战而遗憾,但无论怎样,我还是来了,我内心悲苦,我形容凄凉。
17日23时30分,我走出了成都双流机场,夜色已深,经由机场高速进入成都,一片详和,成都的夜晚比我想像中更为安静,人们有条不紊,几乎见不到一丝被地震笼罩的恐慌。
于是,我决定连夜奔赴绵阳,这里有我的家乡支援灾区的队伍。于是租车,0时50分,驶上成绵高速。
车到新都,忽然下起阵雨。白天离开石家庄时,一场阵雨刚歇,当时白昼如夜,一如我的凄苦之心。出租车在雨中疾驰,高速公路上不时见到运输救灾物资的车辆,他们也在夜间赶路,应该是想着尽早地将救灾物资分发到灾民手中吧。
终于,出租车驶入绵阳。与成都不同,路边到处可见或刻意或随意搭建的各种帐蓬,很多车辆也停放在马路边,里面也都有人在不踏实地休息。而在立交桥下,到处都是席地而眠的人群。这就是绵阳,它生活在恐慌之中,地震让绵阳的人民有家不敢归。
然而,我必须要住宾馆,因为我的手机需要充电,否则我将与后方失去联系,还没到真正的灾区就与后方失去联系是不可原谅的,因为那样只会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