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第三十四回

??????????????第三十四回李太师上表决大计宇文恺复官展奇才

话说文帝退朝,夜已初更,刚出宫门,只见独孤皇后在若兰和绿云的陪伴下,由宫人提着一盏灯等候在那里。文帝一见,心中一阵激动,说道:“每天劳皇后迎送,我心中已经不忍,今天这么晚了,你怎么还候在这里,小心着凉了。”?

独孤皇后微微一笑说:“知道皇上今日商讨大事,我放心不下,所以一直守在这里。你们几个把这饥饿也给忘了。我本想让若兰再给你们送些吃的,只恐打断你们的话题。卧室内已经为你准备了点心,快回房中吃了充饥吧!”

文帝望着灯光映照下的皇后,依然那样动人。句句关切的话虽然平平淡淡,但那是他们夫妻二人半生以来听习惯了的关爱话语啊!它既无华丽辞藻的粉饰,更无虚情假意的矫揉造作。文帝望着妻子说:“你为我们准备的午餐吃得太饱了,所以直到现在还不知饿呢。”说着上前挽着妻子的右臂,二人并肩,在若兰和绿云一前一后的陪侍下回到房中。便将今日与高颎、苏威所议论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独孤皇后。

独孤皇后说:“这的确是一件大事,牵涉到许多方面,哪能一时便决定下来呢!你累一天了,还是早点休息,明日朝会时,再让更多的大臣发表一下看法吧。”

此时文帝已将桌上的素点吃完,喝了一杯热水后,已经打起了哈欠。独孤皇后看到丈夫已经困倦到这种程度,急忙起身亲自服侍文帝到床上睡下。文帝刚一躺下,便打起了呼噜。独孤皇后在帷帐内望着自己心爱的丈夫,轻轻地给他盖好被子,也解衣依偎在文帝身边,甜蜜地睡着了。

第二天文帝上朝,高颎与苏威等大臣也都早早在朝堂等候。文帝刚刚坐定,门下省通直散骑常侍、太史庾季才便叩见。庾季才施过礼,从袖中取出一道奏章,说道:“臣近日仰观天象,心有所悟,昨晚灯下写成奏章,特奏知陛下。”

文帝听他一说,也不知他所奏何事,但听他说观天象而有所悟,这必然系到朝廷大事。于是说“今日几位宰相都在这里,就请先生当众奏闻好了。”

庾季才听文帝一说,便展开奏章朗声读道:“臣仰观玄象,俯察图记,龟兆允袭,必有迁都。且尧都平阳,舜都冀土,是知帝王居止,世代不同。且汉营此城,至今已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愿陛下协天人之心,为迁徙之计。”

文帝听庾季才把这道奏章读完之后,不觉非常惊异,愣在御座之上,细细回味庾季才所奏,稍后对高颎和苏威说:“是何神也!竟与我们所议相合。”

高颎说:“天意如此,这迁都之举,陛下也不必再犹豫了。”

朝堂之上,君臣正在感叹之时,秘书省掌管天文的太史也入朝奏报说“夜观天象,国家当有迁都之事。”

文帝听后说:“天象所示既然和朕意一样,这迁都之举真应该决断了,不然岂不违了天意。只是这迁都所费不知几何,国库所蓄能负担得起吗?”

苏威说:“臣已经粗略核算过了,就目前国库所蓄钱财,不仅足用,而且还能为陛下北征突厥、南平陈朝留下军资费用。”

文帝一听叹道:“这些积蓄全是无畏公尽心经营的结果啊!只是迁都这件大事,不知人心向背如何呢?”

高颎说:“这迁都之事,本在利民。一是为避渭河水患,二是为改善京城百姓所饮水质。百姓何乐而不为呢?众大臣知陛下有如此良苦用心,还有哪个不拥护呢?”

高颎刚刚说完,只听殿外侍臣奏道:“李太师有表文呈送陛下。”文帝一听说:“李太师年高德隆,朕已经免太师朝集。若有大事必遣侍者到太师府询访。这迁都正是大事,朕当遣侍者征询太师的看法。现在太师上表不知所奏何事?快快呈上来,让朕一阅。侍者遂将李穆的表文呈送到御案之上。文帝展开表文,只见写道:“臣穆奏曰:帝王所居,随时兴废,天道人事,理应存焉。自三皇而始,直到两汉,凡朝代更换,无不迁都。曹魏和晋均定都洛阳,魏、周两朝共都长安。曹魏之时,三国鼎立,西晋之末,天下分裂,至魏、周之时,还未安稳,便即更迭,此四朝未及迁都便已不存,因此不能为法。往者,周运将穷,黎民蒙难,四海豺狼横行,满朝大臣,屡见周室无道与昏暗。当此之时,唯陛下拨乱反正,顺应天命,隐君人之德,而屈任将相之任,内除群凶,朝廷大定;外诛叛贼,不日肃清。变大乱之民,成太平之风,天命所归,兆民歌颂。举国上下心悦诚服,一致推戴。陛下虽怀隐者之志,然当此之时,只好顺内外臣民所请,受天命神宗,弘扬圣道,施以教化,使日月合德,天地生辉。新朝万物开辟之初,八方光华之始,凡事皆需改革,更应移风易俗。帝室乃天子所居,理当迁移。今之都城,自汉以来,屡为战场,旧经丧乱,且又残破不堪。当初建都之时,也未占卜吉地,察星象而规范其建筑方位,怎么能适合圣主所居,而扬我大隋之德呢?臣以为神州之大,福地多存,适合皇家建立宗庙和居处,能应上天之意的地方,当另有所在。愿陛下顺天顺民,占卜吉地,改建都邑,光耀皇宫,君临华夏。任来此居住之民经营永久之业,使神宫建于星辰正位,顺和气而居于天壤之地,理康泰而物丰,国家永远兴旺而垂长世。臣每日闲居故园,虽职位和爵禄俱高,但经国大计少有进言,今因怀赤诚之心,不容我再沉默了。”

文帝从头到尾将李穆这道长篇大论的表文详细披阅之后,不由心中大喜。遂将表文转交给高颎说:“独孤公请将太师表文宣读给众位大臣听一听。”

高颎接过表文,立在朝堂之上,朗声把李穆的表文宣读一遍。朝堂上王公大臣听后,齐声称道。苏威说:“太师已过古稀之年,资历、威望无人可及。表文所奏句句在理。请陛下依太师所言,定迁都大计。”

文帝听朝堂上所有王公大臣,无不称颂李穆所奏。遂按下满心的欢喜,从容说:“天道聪明,已有征应。太师民望,复有此请,则可矣!”遂颁诏行迁都之举,并将李穆表文颁示天下。

朝廷既然已定下了迁都大计,但迁往哪里呢?李穆表文中所言,神州多福地,但吉祥福地究竟在哪里?而且如此庞大的一个工程,应该如何规划,又由谁来负责实施呢?这一系列的事项,还需要进一步的商议。所以等众大臣退朝以后,文帝便将高颎与苏威留下,君臣三人便进一步商讨这些具体事项。

文帝说:“迁建新都,系国家大事,只有请独孤公总大纲,将作大匠刘龙、太府少卿高龙叉可做副监,助公创建新都,不知独孤公对此人选有无异议?”

高颎说:“陛下如此信赖,臣当竭尽全力,为陛下营建一座举世无双的都城。这营建宫室、宗庙、路桥等,本是将作大匠分内之事。刘龙和高龙叉素来承担这些职事,当然是驾轻就熟的事情,他们二人可做副监。但据臣所知,刘龙等营建之能有余,但在总体规划布局方面,只恐二人难当此任。”

文帝说:“独孤公所虑朕也心知,现在是营建一个都城,规模之大前所未有,不是构建一两座宫室、殿堂的小事情,应该有一个总体规划才好。但不知我朝哪位贤臣可当此任?”

高颎说:“有一人可当此任。”

文帝说:“独孤公一向知人,向朕推荐的人均能称职,不知今日推荐何人?”

高颎说:“此人本在诛杀之列,只因陛下宽宏,才使此人留得性命。不知陛下能不能起用此人?”

文帝已耐不住性子,急忙问:“独孤公还和朕卖关子,你就说此人是谁吧!”

高颎答道:“他就是宇文忻的弟弟宇文恺。”

文帝听后说:“当初朕诛宇文忻之时,已经明诏不涉株连。谋反的是宇文忻,其弟宇文恺未参与此谋,当然不治其罪。朕也一向听说宇文恺博记好学,多技艺,有巧思,兄弟皆习弓马,只有他专注读书,研究学问。人称其为名父公子。这新都规划之事还真需要仰仗他呢!”

高颎说:“宇文恺因兄之罪虽未被诛杀,但已经被免去所有官爵,闲居在家。而他并未因其兄被诛而生怨恨,终日闭门读书,一心精研建筑方面的学问。陛下若用此人,他必怀将功补过之心为朝廷效力。如果将规划新都的职事委他去做,臣保证他规划设计的方案一定会让陛下满意,让朝廷上下称心。”

文帝听后说:“独孤公一向知人,朕当然放心。即刻诏令宇文恺为营建副监,令他规划新都。”

苏威说:“营建职事已定,这新都建在哪里合适呢?”

文帝说:“朕早就看中一个地方,这旧都处在渭水南岸的龙首原上,而在龙首原的东南,地势非常开阔。若新都建在那里,距旧都不远,搬迁十分容易。只是不知道这个地方是否为吉祥福地。”

苏威听后说:“陛下所择之地,依臣看来必是福地。若新都建在龙首原之南,可谓头枕龙首,足蹬南山。巍巍皇宫坐落此处,必然吉祥如意!若还要断定此处确为福地,再让庾季才去观天象,行占卜之后而决定。”

文帝说:“公所言甚合朕意,只是这庞大的工程花费不是一个小数目,公虽言国库所蓄足够支付,但依朕之意,还是尽量节俭为好。”

高颎说:“搬迁一个都城,必然开支浩繁。砖石、木料所费难以估计,不知陛下要从何处节俭呢?”

文帝笑道:“朕日夜筹思,倒是有一个十分节俭的办法,而且不伤民力。”

高颎与苏威二人一齐说:“请陛下昭示。”

文帝说:“建新都所用大梁巨木,无须到深山寻找砍伐,这旧都宫殿凡是散置的地方尽可拆除。就用这些拆下来的旧材,再建新殿,这样既省了砍伐树木、烧制砖瓦的人力和物力,又节省了长途运输的费用。”

高颎一听立刻称颂道“陛下如此节俭之法,必然会得到举国上下的拥护。只是拆哪些宫殿呢?”

文帝说:“前朝所建太庙,供奉的是前朝列祖列宗,现在要它何用?自然应该首先拆除。另外周宣帝为五个太皇后所建的宫室现在不都是空着无人住嘛,还有当初众多嫔妃、宫女所住的房舍也都闲置而无人居住,朕与皇后数间房舍已经够用了,因此这天台的宫殿楼阁尽可拆去,将其材料用于新都建设。其余太子与王子所居,也可紧缩起居之所,把多余的房舍、楼台尽可拆除。总之以后要搬往新都,目前皇家所有亲眷暂时拥挤一下,倒也无妨。”

高颎说:“在陛下如此节俭之风的带动下,臣想众位王公大臣都会效仿。臣与无畏公当然要首先响应了。”

文帝大笑道“若二公也和朕一样,这满城的文武官员恐怕无人不效仿了,更不用说京城的商贾百姓了。”

苏威称颂道:“陛下若行此法,不知要节省多少财力,而且这新都只怕在一年之内就可完工了。臣必为陛下精打细算,筹措经费,做高相的后盾。为我大隋朝建一座永久的新都。”

高颎说:“余下的就是让庾季才去占卜陛下所指地方的福祉吉祥了。一旦地理位置确定,即可命宇文恺做总体规划设计。”

文帝说:“余事全由独孤公操劳了,待新都位置确定之后,可命宇文恺将规划方略呈奏朝廷,朕与二公携众大臣实地察看后决定。”

十几天之后,文帝乘一匹骏马,左右有高颎和苏威乘马相伴,身后十几位大臣跟随,前面有宇文恺和庾季才骑马引路,一行人出了旧都,不一会儿便纵马来到龙首原东南的高坡之上。文帝举目观看,只见这龙首原之南,地势开阔,向南遥望终南山紫气蒸腾、峰峦叠翠,苍苍然若画屏照壁一般。东望是灞、沪二水潺潺向北流入渭河,西望是沣河之水碧波轻翻,在阳光照耀之下,似一条灿烂的锦带一般也向北汇入渭河。文帝回望一周,不由满脸洋溢着笑容对高颎说:“朕选此地建都,不仅距旧都较近,而且景色宜人,必然会应天象而为福地。”

高颎说:“陛下中意的地方与神合,太史庾季才占卜天数,此处正是吉祥福地,在此建都将历千年而不衰。”

文帝听后朗声笑道:“独孤公可召太史近前。”

高颎召唤庾季才来到文帝马前,文帝对庾季才说:“公为朕选择了登基的吉日,今又为朕察天象而定新都,从今以后,朕信有天道矣。公可与你的爱子共撰《垂象志》和《地形志》两书。天地秘奥,推测多途,执见不同,或致差错。朕不欲外人干预此事,故使您父子共为之。待书成之后,向朕奏知,必重赏你们父子二人。”

庾季才虽然发霜须白,但精神矍铄,在马上向文帝拱手谢恩。

文帝在马上又远眺近望,看了一会儿,召高颎和宇文恺说:“此处虽为吉祥福地,可地势并非一马平川。”说着用马鞭向南指道:“这龙首原自北而南,连跌数道高坡,若要平整可要大费人力和时日了。”

宇文恺一听,在马上向文帝奏道:“陛下所言非常正确。数日前,臣与高相和太史已将此处考察翔实。龙首原自北向南一共是六道土坡,恰好这六道土坡暗合了《易经》乾卦的六爻。它不仅无碍,反而更得地利之便而适合建立都城。”

文帝一听说:“请公为朕详解这地利之便。”

宇文恺胸有成竹,纵马来到文帝身边,向南一指说道:“《易经》一共八八六十四卦。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乾卦。乾为天,正是天子所居之位。每卦又有六爻,乾卦的六爻是: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九三,君子终日乾乾;九四,或跃在渊;九五,飞龙在天;九六,亢龙有悔。所以臣言这六道土坡正好与这乾卦的六爻相合。臣规划在第二道坡上建宫殿,作为帝之居,与九二见龙在田相合。第三道坡上建百官衙门,以应君子之数,成为官之道。第四道坡上建都会市场。九五是贵位,不宜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观、兴善寺以镇之。皇宫之北,直到龙首原上的旧都,全都划为禁苑,作为陛下狩猎和休养之地。禁苑可驻守禁军以拱卫皇城。不知这一规划可称陛下之意?”

文帝一听不由欢喜异常,在马上拍手道:“世人称公为名父公子,真非虚言,能继承公父之威德者,只有你宇文恺一人啊!望公勉之。”

宇文恺听文帝如此赞许,也不由异常激动,立刻从怀中取出一卷图纸说:“臣已经为陛下规划好了,这是新都城的全部蓝图,请陛下御览。”文帝听他一说,立刻下马。众大臣一见文帝下马,也全都下马。宇文恺将图纸呈送给文帝。文帝命人将图纸展开,只见那图绘制得十分翔实,一座整齐划一的都城规划已经完备了。都城规划,东西长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宽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总面积在平方里以上。都城东、西、南面各开三座遥相对应的大门。纵横交错的道路,把全城划分为整齐的长方形区块。宫城位于全城的最北面。宇文恺指着规划图对文帝说:“帝王所居,当应上天北极星之位。孔子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众星围北极星,如臣民俱仰帝王一样。旧都皇宫偏于城中西南隅,是乱之根源,故不可取。新都皇宫、官衙尽设在高地之上,龙盘虎踞,居高临下,示皇权于天下。”

文帝听宇文恺依图详解之后,不由心花怒放,向身边众大臣笑说道:“宇文公奇才妙思,无人可比。”众大臣见文帝对新都城的规划如此满意,于是全都附和而纷纷称道。再看那张规划图,只见皇宫居正中之位,两边栉比安置着各级朝廷官署,皇城的朱雀门大街将皇城一分为二,东为大兴县,西为长安县,各领五十四坊以及东、西二市。全城南北共置十三列坊,皇城之南,东西排四行坊,每行又设九坊。再远的里坊才是百姓的居住区。宇文恺向文帝又解释道:“十三列坊,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再加闰月。东西四行,象征一年春夏秋冬四季,每行设九坊则应《周礼》‘王城九逵之制’。如此布局,不知陛下满意吗?”

文帝点头说:“满意,满意!公之巧思不仅精妙绝伦,而且又暗合古礼。不是简单的一座都城,而是蕴含着天象礼制的深奥内涵啊!”

宇文恺听后,知道规划尽合上意,不觉沾沾自喜,但以戴罪之身,何敢张扬!只唯唯向文帝谢恩而已。

文帝对高颎说:“新都就依宇文公的规划,克日动工兴建。不知这工期需要多久?”

高颎答道:“若依陛下拆旧建新之意,依臣估计不会超过一年之期。”

文帝说:“此事既然已经定下,朕意是越快越好。独孤公应该知道,朕所虑者,是北有突厥;朕所愿者,是南平陈朝而一统天下啊!”

高颎说:“陛下所虑极是,近日突厥已经在塞外四处劫掠,十分猖獗!”

?????文帝说:“我们即刻回宫,制定北扫胡虏之计。”正是:迁都本是欢喜事,谁料警讯又传来。欲知文帝计将安出,且看???下回。??

????往期精彩内容请一直往下往下再往下,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四个字

???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已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各地书店均有销售。??

?郑胜利,年生,南阳市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南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退休于南阳医专。他曾在多家报刊上发表作品数十篇,论文荣获国际优秀论文奖。出版有长篇小说《儿女侠情》和诗词集《南阳行》等。去年,他的64万字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出版,南阳文坛因此又多了一部帝王小说。

??本文内容由作者授权果果然刊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欢迎分享。

更多内容,敬请扫描下方







































白癲风最有效治疗偏方
白癜风医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ys/1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