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凿井方法,是由劳动者手持锄、插针等工具入井,直接进行挖掘作业,破碎岩石逐步加深,凿成的井为大口井。大者纵广3丈,小者亦能容一劳动者在井下猫腰凿井;深者数十丈,浅者数十米不等。大口径井的历史延续了多年。至北宋庆历、皇祐年间(-),川南一带出现新型盐井卓筒井。至熙宁年间(-),嘉州一带似此卓简井者颇多。
定井位中,凿黄卤井时一般定在黄沙石露面的地区,凿黑卤井时选在黄沙石上面笼罩一层黑壳、并出现裂纹的地区,也有跟踪别人在成井已多、产卤丰富的地方找井位的。开井口时,先挖井打大口,大口直径一般为0.9-1.1米,深10-20米,打到坚实的岩层为止。打好后,在大口底中心打一印盒以作下石圈及下锉的依据。印盒外方内圆,圆洞深度一般60-70厘米,直径与石圈内径相同。
开井口(图片来源:五通桥区文体旅游局)二、下石圈印盒打好后,便下石圈。石圈外方内圆,对角略小于大口直径,每个厚度为0.33-0.66米不等,中间的圆孔直径按需要而定。用吊竿将石圈放入印盒上,一个一个地垒砌至井口。下石圈的同时,须用泥土或石块将石圈外面的缝隙填满,以防石圈倾斜。大井石圈下至离地面2米深处为宜,以作预留?(kāng)盆位置。
下石圈(图片来源:五通桥区文体旅游局)三、凿井在石圈下好后,在井场安置锥架和大车等凿井、提升设备,然后吊凿,捣大口,用木制机具、畜力挽车,3至4人踩压锥板后部,带动锉头一起一落冲击井底岩层,使之破碎逐渐加深。凿大口分抽小眼和刮大口,抽小眼旨在弄清井身白水渗漏的位置和流量的大小。找硬岩,以确定所下木柱的深度。凿进硬岩两米时停止抽小眼,开始刮大口,用蒲扇锉将小眼刮大,大至与石圈内径同大。凿小眼为凿井过程中最长的一道工序,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或更长。
凿井(图片来源:五通桥区文体旅游局)四、制作木竹木竹用长约两米的圆木(青杠、柏树、松木)从中剖开,挖去同心圆内部的一部分,合拢制成,木竹内径与井径相同。合拢时,木竹两端错开,各留87厘米,以便节与节合榫连接,一回木竹由3节组成,长约6米,外面用竹篾密密箍紧,刮上桐油石灰,再缠上井麻(一般2至3层灰麻),最外一层缠粗麻布,用挂子打紧后,阴干备用。
制作木竹(图片来源:五通桥区文体旅游局)五、下木竹木竹以封隔浅层淡水和易塌之地层。先立天车(井架),在井口扎好剪刀架等设备,然后用散麻、麻绳、桐油石灰在木竹尾端做麻头,使木竹落至位置上(即麻头座位),再将大锉倒插入木竹内,以防移位。两小时后,将正心提起活动数次,以免正心粘连在麻头上。麻头养护期间,要在木竹外的大口空隙内灌入用肥泥和马粪配成的养身泥,以求密封。灌入养身泥的高度,一般为4至6米,麻头座位一至两周后,把正心提出井口,考查位置处如无淡水浸出,便可开始凿小眼。
下木竹(图片来源:五通桥区文体旅游局)六、汲卤公元前年至11世纪中叶大口径井时期,卤井深浅不一,采卤方法有绳系木桶入井提卤的;有在井口设置滚架(辘轳)系木桶或皮囊汲卤的;有在井口高大楼架,上置天滚,提捞容器之绳绠穿过滚槽,人力挽索汲卤的;也有工人直接入井舀卤的。
北宋庆历皇祐年间(-),“卓筒井”问世,迅速得到推广。它以小于筒井之竹去其腹中之节,牝(pìn)牡相衔为榫,在竹筒之底部安一皮阀,作汲放卤水之用,筒身系绳索绕于盘车,以人、畜作动力挽车取卤,这种提捞汲卤法一直沿袭至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对卤水较多的大井曾采用抽吸式方法,由抽卤机的起伏而自动汲卤。苏轼《蜀盐说》中记载:“以巨竹去节,牝牡相衔为井,以隔横入淡水,则咸泉自上;又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为桶,无底而窍其上,悬熟皮数寸,出入水中,气自呼吸而启闭之。一筒致水数斗。凡筒井皆用机械,利之所在,人无不知。”
汲卤(图片来源:五通桥区文体旅游局)七、煮盐灶场川盐生产限于自然地理条件,不能够利用日光、风力使卤水蒸发结晶,必须用火力煎煮。古时燃薪后以卤水泼炭、天然气煎煮成盐。此图为“敞锅制盐”,川内盐场敞锅制盐持续了多年,其锅型由初始的瓦罐到汉代的牢盆,宋代的镬(huò)、明代的釜,清代的锅,直到后来的平锅、镶锅等。灶由独锅灶、条灶、和尚灶、塔炉灶、火灶发展到平锅灶、二联锅、三联锅等。燃料则由茅草木柴发展到煤炭、天然气。
场灶煮盐(图片来源:五通桥区文体旅游局)八、井火煮盐我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天然气的煮盐的国家,汉晋时期,四川临邛火井“执盆著井上”煮盐,这种盆为铁制,传热至易,其型制是圆形,直径大于井口,用之覆盖井口上,四周预留孔隙,使空气于中回旋,以助燃烧。古代火井发展到明、清时期,主要集中在富顺、蓬溪等地。火井天然气以“曲竹”作为火笕,输出井口达于灶中,曲竹是用长竹通节,头尾衔接,外裹漆布合缝,一端插入井底,引出火气,一端接至锅底,点燃直射锅底,犍乐盐场火井较弱,只能熬制渣盐或炊饭之用。
井火煮盐(图片来源:五通桥区文体旅游局)九、川滇载运古代,盐的行销区域称“岸”。据《四川盐政史》载:“唐、宋、元、明时期,究竟某处(岸),应销某处(场)之盐,不载于书,无可查考。场与岸不能分列,则其运道更难追溯”。五代盐法,对颗盐、末盐划区行销,侵越疆界以私盐论。此乃分岸销盐之开端。清雍正七年行“计口授食”,逐步形成以下销岸:
1.滇边边岸:包括云南省之东川、巧家、昭通、大关、奕良、鲁甸、永善、镇雄、绥江、宣威10县。
2.永边边岸:包括贵州省之大定、安顺、兴义各府及普安厅之贵阳、息峰、长寨、罗斛4县。
3.涪边边岸:包括贵州省之湄潭、余庆、瓮安、遵义、绥阳、桐梓、仁怀、习水、正安、都匀、平舟、炉山、荔波、麻哈、独山、三合、八寨、都江、丹江共19县。
4.滇边计岸:包括四川省之犍为、马边、雷波、宜宾、屏山、庆符、筠连、高县、珙县、南溪、江安、长宁、兴文、古宋共14县。
5.永边计岸:包括四川省之叙永、古荃2县。
6.涪边计岸:包括四川省之酉阳、秀山、黔江、彭水4县。
7.泸万计岸:包括四川省之泸县、纳溪、万县、巫山及原属四川省计岸销区后划归湖北省之恩施、宣恩、利川、建始、鹤峰、长乐、咸丰、来凤八县又称“楚八计”,共12县。
8.府河计岸:包括四川省之彭县、成都、眉山、新凡、华阳、郫县、崇宁、青神、金堂、新都、灌县、仁寿、汶川、理番、彭山共15县,其中成都、华阳、新都、金堂4县又称成华岸。
9.南河计岸:包括四川省之温江、崇庆、双流、邛崃、大邑、蒲江、新津共7县。
10.雅河计岸:包括四川省之雅安、夹江、峨眉、荣经、汉源、天全、芦山共7县。
川滇载运:(图片来源:五通桥区文体旅游局)(来源:乐山市五通桥区图书馆)图文编辑:代涵溢(实习)
审核:邓成功潘攀
总编辑:王钰
声明:本平台不收取任何费用
投稿: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