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丝绸之路起点——锦门
马鞍河上的承顺桥 三河还有一座十分重要的桥——承顺桥,位于三河场老街马鞍河上。 承顺桥,据说是清代商人刘守谦在母亲的支持下捐资修建的。修好后,他取“承官命、顺母意”之意,命名为“承顺桥”。 新都姜糖就诞生在三河,据说创于清代咸丰四年(年),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民国时期三河有十多家姜糖作坊,其中最有名的是“马贵兴姜糖”。我对承顺桥最大的印象,是桥北一栋木阁楼,有一家“马贵兴姜糖”,招牌很显眼。但它很早以前就关门歇业了,只剩下大大的招牌和木阁楼一起慢慢破败。大概10年前,听说一辆大货车下桥时失控,冲进了木阁楼,把房子撞跨掉了。后来也没修复,直到这里建酒店用品市场时被拆。 三河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旧时火神庙,娘娘庙、东岳庙、川主庙、王爷庙、玉皇观、龙伏寺、皇恩寺、回龙寺、白包寺,散落于场镇及各个村落,场镇山玉皇楼巍峨耸立;湖广、广东、贵州、福建、江西、陕西等六大会馆齐全,规模宏大。场北头建于清代的承顺石桥是新都区现存规模最大,保留最完好的古代石桥,且至今车辆畅通,发挥着巨大作用。
年的川陕路三河大桥(承顺桥)
众多人类活动的痕迹 在历史的长河中,三河留下了众多人类活动的痕迹,崖墓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河地势是一半平原、一半丘陵,丘陵区域有繁阳山、马家山、天回山。年,人们在马家山破山取土时发现汉代崖墓,后来考古工作者陆续挖掘出15座崖墓。 出土文物中陶俑、画像砖很多,其中尤以一个东汉说唱俑最为出众,代表了当时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现在,东汉说唱俑已经成为新都历史文化的典型标志之一。 小时候,经常看见丘陵山面向平原的半腰上有许多山洞,人们都称之为“蛮洞”或“蛮子洞”。钻进去看,发现有的洞里面还有石桌、石凳等。现在看来,所谓“蛮洞”或“蛮子洞”,其实就是被盗挖了的“崖墓”。在战乱年代,这里往往成为人们的庇护之所。 至今生活着唐代皇族的后裔 在三河绵延起伏的丘陵区域,至今还生活着唐代皇族的后裔。 三河是客家人聚居之地。在繁阳、山秀、碑石堰、五龙等村居住的李姓客家人,就是唐昭宗的后裔,有《李氏族谱》为据。 公元年,节度使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三皇子李奇乘养病之机遁逃,先是藏匿于浙江绍兴宜兴县以种瓜为业,世代繁衍;到南宋末,其十四代孙李敏又迁至广东循州长乐县;清朝康熙中期,李敏的十二世孙荣生等兄弟又移居四川,定居于三河繁阳山一带。入川至今,李氏后裔已传七至十一代孙。 二江沱应该是三河一个特别的地方,因毗河拐弯形成一个大回水沱,成为繁华的码头。清代道光年间,二江沱码头已经是连通重庆、内江水上货运的主要码头,号称有“千猪百羊万担米”的货运吞吐量。三河旧时,水路运输相当发达,是毗河航运的起点。民国时期公路运输极少,大宗运输全靠水路。毗河航运,可上通灌县,经龙桥、斑竹园,过二江沱、泥巴沱,直通赵镇。二江沱处于毗河与马鞍河交汇处,这里河宽水深,流速平缓,便于船支停泊。由金堂赵镇沿毗河上溯船支大多数都停靠在二江沱,这里便形成热闹的水码头,各类货栈(堆栈)便应运而生,从清朝道光年间到民国时期,相继兴建了十几个大堆栈,沿河岸形成长约一里的街道。街上车水马龙,店铺林立;河中航船来往穿梭,码上边装卸繁忙,船日流量多时达70余艘。清代韩王介为斑竹园三邑桥撰写的著名对联描写了毗河航运状况:上游即是龙桥,看春水桃花,江涨奔流三邑界,下汇应无骇浪,听秋风芦苇,碧帆飞渡二江沱。 旧时川西著名的马家碾、殷家碾油榨加工生产规模宏大,附近各县的油菜籽都要运到殷、马二碾加工成菜油和油枯,这些菜油和油枯,加上川西出产的大米和叶烟,都要经二江沱及毗桥水码头装船远运到沱江流域各地乃至省外。而沱江流域的糖、酒、盐、花生、水果、豆母、药材等物资由船载顺毗河而上,在二江沱或毗桥起岸,经堆栈批发,转运到成都及川西各县。因此,三河场就成了新都县(当时属成都县)乃至成都北面最大的物资集散地,最繁荣的场镇之一。 随着陆地交通的兴盛,二江沱“碧帆飞渡”的场景逐渐消失。
今日承顺桥
传统农业已经基本消失 在三河,已不大容易找到过去的痕迹,就连有些地名也如此:长桥村、龙门村合并成了“长龙社区”,二江村、大东村合并成了“江陵社区”…… 原来三河的五龙、松柏(二台子)、碑石堰、山秀、繁阳、回龙等村属于丘陵地形。要知道,相对于成都平原来说,丘陵的自然条件是相当差的:土壤贫瘠,透气性差,严重缺水,不能种植水稻,而且土壤黏性很强,遇水则胶滑,干燥则坚硬如铁,交通十分不便。 有俗话说“黄泥巴路长又弯,雨天如胶腿累断,晴天像刀鞋磨烂。”因此,丘陵区的农户生活是比较艰难的,姑娘都希望嫁到平坝人家去。 现在不一样了。自从年蜀龙大道通车后,丘陵区的交通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几个著名房产项目在这里开建,贫瘠的丘陵矗立起高档住宅,成为人居的宝地。当地人的生活早已今非昔比。 扫眼三河区域,传统的农业已经基本消失,20年间,城市化浪潮很快把三河席卷。 早年三河场只有一条正街,现在老房子完全消失了,唯有街道大致的格局还保留着。占据了半边老街的“锦门”,称之为“南丝绸之路起点景区”,崭新的建筑,传统的样式,却再也找不到一丁点当年老三河的影子。(王亮/文新都地志办供图)学友沟通交流群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