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名称由来ldquo邓州rdqu

地名,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地名命名的意义通常认为是地名的字面所表达的含义,它是人们为地命名时的着眼点,或者叫命名的因由或理据。因此每一个地名都有它的故事来历及公认度,在历史长河中地名的使用历史也有长短排名:

[一、邓州市]年使用历史

位于南阳市的西南部。邓国历史很早,夏朝仲康封其子于邓,时称邓国,至今已有近多年的历史了。邓州市地处河南省西南部,北依伏牛,南连荆襄,西纳汉水,东接宛洛,有豫、鄂、陕“三省雄关”之称,总人口万人,总面积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万亩。是国务院确定的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全球华裔“邓姓”发源地、医圣张仲景故里、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诞生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祖居地。邓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老的邓州为后人留下众多的名胜古迹,现有八里岗遗址、邓国侯吾离陵、福胜寺塔、花洲书院等93处文物保护单位。邓州市建置较早,历史悠久。出土文物表明,人类在此定居,距今至少有六千多年,文字记载也有四千多年。约公元前21世纪,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邓,始建邓国。公元前16世纪,邓为商朝诸侯国之一。周朝初期,邓为曼姓侯国。公元前678年,楚灭邓,邓为楚地。公元前312年,归韩。公元前301年,秦伐韩,取穰,邓为秦地。公元前272年,秦置郡县,以穰为县,属南阳郡。汉承秦制,邓境内有穰、涅阳、山都、乐城、安众、朝阳、冠军等县。三国时期(220-265年),邓地归魏国。西晋时,邓地先后属义阳郡、新野郡辖。317年至420年,先后归于前、后赵国,前燕国,前、后秦国。南北朝时期先后属刘宋、北魏、北周、西魏辖。隋开皇三年(583年),置邓州,治穰。隋大业三年(607年),改邓州为南阳郡、治穰。唐武德二年(619年),改南阳郡为邓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邓州为南阳郡,治穰。唐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邓州。五代时,邓州依次隶属于梁、唐、晋、汉、周,先后置宣化军、威胜军、武胜军。北宋初,设武胜军,治穰。宋乾德(963-968年)年间,复称邓州,统于京西南路。1141年,邓州归属金朝,属南京路。元朝时,邓州先后属襄阳府、南阳府。明清时,邓州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中华民国2年(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属豫南道。民国3年(1914年),改属汝阳道。民国16年(1927年),直属河南省政府。民国22年(1933年),划归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豫西南。12月,于湍河南部置邓县。民国37年(1948年)元月,置邓北县。9月,置邓西县。民国38年(1949年)1月,撤销邓西县,辖区分别归邓北县、邓县。3月,邓县、邓北县合并为邓县,归属河南省南阳专区。1988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邓县,设立邓州市(县级),年省政府批准邓州市享有全部省辖市经济及社会管理权限,为经济单列市。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十个省直管县市之一。

[二、新野县]年使用历史

位于南阳市的南部。商、周时属邓国,春秋时属楚国,战国时(前—年)曾被韩国占领秦时属南阳郡穰县。西汉初年(前—之间)置县,始名新野,属南阳郡,后置清阳县,治所在今沙堰夏官营。高祖七年(前年)七月,置棘阳县,治所在今前高庙乡张楼村。同年,置朝阳县,治所在今新甸铺张庄村。汉高后八年(前年),置新都县,治所在今王庄镇九女城,统属南阳郡。东汉建武元年(25年),废新都入新野县。建安六年(年),刘备驻新野。建安十三年(年),曹操拔新野,刘备奔往江夏。三国魏黄初元年(年),县属魏,正始年间(-牛),荆州治所移驻新野。晋武帝太康年间(—年),分南阳郡立义阳郡,治所在新野,辖新野、棘阳、朝阳、穰、邓、蔡阳、安昌、随、厥西、平氏、义阳、平林12县。惠帝元康八年(年),分义阳郡立新野郡,治所棘阳,辖新野、棘阳、穰、朝阳、安昌5县。南北朝刘宋永初年间(~年),河南郡侨治棘阳,新野郡治徙新野,二郡统属雍州。刘宋元嘉三十年(年),废新野郡,刘宋大明元年(年)复置,遂废朝阳县。齐永泰元年(年),新野郡屑北魏,析新野县置西棘阳(治所在今沙堰镇古城)、南棘阳(治所棘阳故址);在棘阳置汉广耶,二县属之。时,新野郡辖新野、穰、池阳3县,二郡统属荆州。西魏大统元年(年),改汉广郡为黄岗郡,改南棘阳为百宁县,后复改为棘阳县。北周大象元年(年),废黄岗郡和棘阳县,改新野郡为滕王国,国废,复为郡。隋文帝开皇三年(年),废新野郡,新野县属南阳郡。唐武德四年(年),县内置新州,治所在今沙堰镇古城村,是年废,新野县归邓州。唐乾元元年(年),废县为镇,属穰县。宋、金因之。元至元二年(年),复置新野县,属邓州,至元八年(年),随邓州属南阳府,明、清因之。近代(民国3年),新野县属汝阳道。年,道废隶省。年(民国21年),属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年12月新野解放,属桐柏行政公署第三专区。年4月,属河南省南阳专员公署。年5月属南阳地区行政公署。年11月起属南阳市。

至今新野县的名称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

[三、淅川县]年名称使用历史

位于南阳市的西北部。春秋属楚、鄀二国,秦设丹水、内乡二县。西汉有顺阳、南乡等县。南朝梁时设淅川县。因析水(古称析川,今名老鹳河,流经析谷而得名)从西峡南下流经淅川县最终汇入丹江,故名。唐名淅川。金代将淅川合并到内乡。明成化七年(年)又重新建立淅川县。因地处豫鄂陕毗邻地区,属于兵家必将之地,清末道光和光绪年间,曾两次设厅,名为淅川厅,与南阳府平级。民国年间仍名淅川县。至到今天,已经有年的历史了。

[四、方城县]年名称使用历史

位于南阳市的东北部。按面积来看,是南阳市第二个最大的县份。西属属鄫国,秦置阳城县,西汉至东汉为堵(音“者”)阳县。因县境西部堵水(后因距县城三华里改名三里河)发源于拐河镇泉白山南面,流经堵乡,再经城南注入潘河,故名。南朝宋永初元年(年)改为赫(音“者”)阳县,因为方城山上的石头呈现红褐色,即赭色,故名。北魏置方城县。因县东北部有方城山,山上修筑有长方形城池,又称简方城,故名。北宋降方城为镇,属南阳县,金代改为裕州。民国二年(年)再置方城县,一直沿用下来。从历史上算起已有多年历史了。

[五、内乡县]年名称使用历史

内乡县位于南阳市的西部。内乡县历史悠久,春秋为析邑,秦朝为郦县、西魏改中乡,隋朝叫菊潭。隋文帝开皇三年(年),为避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之讳,改中乡为内乡,因地处伏牛山本部最深处,交通闭塞,与外界接触较少,故称内乡。金代曾将淅川县合并内乡。明代成化七年(年),又将淅川单独划出。如今西峡县在历史上,隶属内乡管辖,县城设在西峡口。元朝初期,县城迁到渚阳镇(今内乡县城)。当时的内乡是南阳面积最大的县份,从东南到西北长约余里,面积将近平方公里。年5月,西峡口解放,遂从内乡县西北部析出西峡县。内乡县名使用至今已有年历史了。

[六、唐河县]年名称使用历史

位于南阳市的东南部。周朝时,县境南部有蓼国。秦朝置湖阳、陈阳两县(在今湖阳镇),南北朝北魏时置石马县(又名上马县)。初唐为唐州,天宝元年(年(改石马县为泌阳县。明洪武二年(年)再次改名唐州,因县南有唐子山故名。民国二年(年),国会议员提案认为,直隶省(今河北省)也有唐县,容易引起混淆,经国家批准改为沘源县。后因沘水发源于泌阳县西北部羊册一带,而不发源于唐河县,沘源之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唐河这条河流从南阳县赊旗镇南的兴隆镇南下,纵贯唐河县境,故民国十二年(年)又改名为唐河县,唐河县虽然历史悠久,但真正使用唐河县名,至今还不到年间。位于南阳市的最东南部。西汉时有平氏、复阳两县。三国时由平氏县析出义阳县。南朝齐代置围山县,梁置淮安县。隋开皇十八年(年)设桐柏县,因县境所处位置在桐柏山区而命名。南宋至元代几次废县为镇,属唐州所辖。以后又曾两次属湖北省枣阳、随县管辖。桐柏县属于山区县,偏于一隅,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在历史上隶属关系演变较大,但其县名至今已有年历史。

[并列七、卧龙区]年使用历史

位于南阳市的中部。在历史上它属南阳县管辖。它是年11月南阳撤地设市时新划出的县级区。它的区名与卧龙岗有关。南阳城西有一高岗,北从紫山开始,南到唐湾为止,一道丘陵绵延起伏40余里,形状好像一条巨龙昂首伏卧于此,龙头就在卧龙岗一带。再加上东汉末年诸葛亮曾躬耕于此,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人称“卧龙先生”,所以就取名卧龙区,以资纪念。

卧龙区历史悠久,西周时北有申国,西有吕国。战国至东晋这里叫宛县。其中西汉时西南部有杜衍县,南部有淯阳县,北部有西鄂县;新朝时曾叫南阳县。北周时有上陌县、上宛县、随朝文帝开皇三年(年)又开始叫南阳县。我国古代给地方命名时,有个山南水北为“阳”的原则,因为它位于伏牛山南麓,汉水北边,占有两个“阳”字,所以叫南阳,至到年11月,南阳撤地设市时,才改名为卧龙区。这个县名一直使用了年。

[并列七、宛城区]年使用历史

位于南阳市的中东部。它的历史沿革与卧龙区相似,在历史上,都属于南阳县管辖。年11月,南阳撤地设市时,新成立宛城区。区名的来历与宛城有关,从春秋开始,这里建宛邑,后叫宛城,县名叫宛县。宛城因地形而名,《尔雅·释丘》中说:“宛,四方高中央下也。”南阳的地理形势就是三面环山,中间低洼,像个放着的碗一样。在先秦时期宛、碗同义,所以过去这里也称南阳盆地,宛城的来历就在于此。

宛城区高铁站

宛城区历史也非常悠久,商朝时南部有谢国。战国至东晋这里叫宛县;西汉时,南部属淯阳县。新莽时叫南阳县。东汉时,东北部有个博望县。北周属上陌县、上宛县、随开皇三年(年),又开始叫南阳县。至到年11月,才改为宛城区。如果从南阳县正式算起至到年,也有年的时间了。

[八、镇平县]年名称使用历史

镇平县位于南阳市的中西部。西周时属吕国,秦朝时属宛县。两汉时,南部属涅阳、安众两县。新朝时叫前亭。西魏并入临湍县。北周时仍名涅阳县。随朝叫课阳县。唐初析为深阳、安国两县。在历史上,两晋至南北朝时期,曾合并到穰县。唐朝后期、宋朝和明朝初期,又曾合并到南阳县,五代十国时合并穰县(今邓州)。金代兴定四年(1年)4月,穷苦农民鱼张二于五垛山聚集农民0多人,举行起义,反对金朝统治者,经过几年斗争,最后失败。鱼张二被俘牺牲,起义人员被迫遣送到归德、睢县、陈州、许昌等地。金正大三年(年),金朝统治者取“镇压平定”之意,将原来唐朝时的深阳、安固二县的地方改名为镇平县,至今已有年历史了。

[九、南召县]年名称使用历史

位于南阳市的北部,是南阳市面积最大的一个县份。

[十、西峡县]70年名称使用历史

位于南阳市的西北部。西周为鄀国地,战国有析县,西魏属中乡县。唐开元二十四年(年)属中乡、菊潭两县。在元代初期以前,中乡、菊潭县城都设在西峡口,元朝才迁到渚县镇。至到新中国建立以前,它一直属内乡县辖。年5月,西峡口解放。从内乡县析出西峡。因为民国年间,宛西实行地方自治,内乡民团司令别廷芳曾在这里长期进行内乡自治,建有发电站,酿酒公司、造枪厂、印刷厂等,工业基础较好,年1月改建为西峡市。当年12月又恢复为西峡县。之所以名为西峡,是因为它位于伏牛山西部的深山老林中的峡谷地带,又处于南阳府的最西部,旧称西峡口。该历史不算太长,使用西峡县名称只有70年时间。

[十一、社旗县]54年名称使用历史

名字,就像是一切的起点泱泱神州,绿水青山普天之下,莫不需名有了名字每一棵草木都有了自己的家继承名字,是继承历史记住名字,是记住来时的路读懂名字,是读懂一种深沉的感情通过叩问地名的记忆来对楚汉的版图进行一次与时俱进的丈量关于地名,你知道邓州的每一个村名、每一条街巷、每一条小河、每一条路的名称由来吗?欢迎留言评论,说出家乡名称背后美丽的故事!!

商务合作

品牌推广

活动策划

视频短剧

邓州新鲜的实时资讯有趣有料有深度

广告合作:3980123









































北京医院治白癜风
白癜风治疗医院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jj/6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