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愚人三峡行路难入蜀旱程记

  三峡行路难《入蜀旱程记》笺注发表在《文史杂志》年2期、期、4期,发表后作者再次作了补正,现将补正后的文章提供给博雅书院人文视窗平台,望读者指正为盼。民初三峡纤夫照片取自钟维兴、陈新宇主持的06摄影工作室三峡行路难《入蜀旱程记》笺注序三十六年前,当我乘长江江轮通过长江三峡瞿塘峡后,被沿岸的景色震惊了。进入一道高耸入云的夔门后大约两里,就看见左岸十多丈高,壁立如墙一般的悬崖上面挂着一堆古建筑,船上广播及时向旅客介绍,这便是新莽末,公孙述在此处建筑的白帝城!广播也要求大家平衡地分布在船的两侧,不要聚集看一侧的景色而导致轮船倾覆。连续几个小时的三峡航行,奔湍的江水,冲刷着两岸墨绿色的山崖,留给我深刻的记忆。那时我从未想到,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古代文人笔下的三峡景色。我不知道而今的夔门还是那么高峻么?从照片上看,白帝城业已成了三峡库区里一个小岛上的建筑。江面变宽了,奔腾的江水变成了缓缓流动的湖水,失去了几十年前的气势。沧海桑田,江山经不起岁月的磨蚀,那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人类的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大地的面貌可以在几年之内发生巨变。这样说来,今天任何人所体验过的地方,几年以后都可能面目全非。于是我们旅行过的地方,仿佛成了另一个世界,一个无法恢复的世界。然而如果人类没有记忆,就没有智慧。包括对生活的经验,它们都是由一片片的信息按照时间序列排列出来的,构成了人类的情感和依恋。但是,纯粹依靠记忆,就无法使用物理坐标对记忆进行校正和强化,人就会在文化上逐渐变得随风飘荡,最终,心灵归宿变得淡漠了,这是人类快速改善物质生活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回到几十年前的三峡之行的话题上,那时我丝毫没有想到一个简单的问题,当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时候,上行入川的商旅和游客如果不能行船将如何办?过后也曾经偶然想过,但马上便在心里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一定是沿着三峡河谷滩地的小路走的,这个想法也曾经被三峡纤夫的照片所证实,却一般是错误的。这就是我将要在下面给大家介绍的一本书附录的内容。年出版的傅崇榘著《江城蜀道现势书》的附录内容里,作者所走过的道路与7年以前,中国第一部长篇游记《入蜀记》所述迥然不同,在《入蜀记》里,作者陆游的航船在纤夫的拖拉下,逆流溯峡江到达三峡的起点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而傅崇榘所走的道路却是古代更多的商旅和游客在峡江水大时所选择的由宜昌入川的旱程,即万宜古道。现今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另一条西南丝绸之路。我们可以从记录里看到,这条道路虽然比沿着三峡河谷的滩地陆行要轻松得多,但在古代却仍然是十分艰险的路程。如今已经有了沪蓉高速(8国道)和沪渝高速(0国道)来取代这条古道,坎坷变坦途,但若在沿途处处逗留,就会发现此处的江山还依稀保留着清末的风貌,对那个逝去世界发思古之幽情也许才有了些许寄托。20年月愚人谨记三峡行路难笺注说明

  

[说明]注释里凡比较确切的地名皆使用肯定语句表达,不太确切的推测地名注释前冠以"疑似",无法肯定的地名不加注释。------《入蜀旱程记》----------------傅崇榘---------   [愚注]《入蜀旱程记》取自晚清成都民办报纸的创始人傅崇榘(-98,字樵村,四川简州人)于年(清光绪三十年)出版的游记《江城蜀道现势书》的附录。原书现藏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木刻线装版。该书记载了作者由水路从成都至重庆,再由水路从重庆到武汉,到南京,到上海,再乘海轮从上海到日本东京的见闻,其中以出川后内容较详细。然后作者叙述了回程中由陆路从宜昌到万县,再由陆路抵成都的行路记录,稍简略。[愚注]为了帮助读者阅读,我在下面的内容里尽可能逐地点进行了注释,参考了一些古今资料,并电子地图与卫星地图,但由于几十年来地名及其地点的可能变化,仍然不能保证注释准确,尤其在泸蓉高速和泸渝高速修建以后,古道大部分被破坏,有些村落也在公路修建过程里消失。不过,因为山区的特殊地形和内陆的经济发展缓慢,大部分村镇的选址变动不如平原地区大,我相信多数情况下,注释地点大致确切。因我学识有限,又因未曾亲自走过这条路线,冀望在这一带生活过,或旅行过的朋友,以及博洽君子指正。《江城蜀道现势书》的附录一页三峡行路难原作者总叙夏秋水大,由成都下长江者,多起旱到宜昌,然后搭江轮。由长江回成都者,多由宜昌起旱,由北路入成都。然商人由宜昌行上水到万县,如遇顺风,不过十二三日;如遇逆风,则一二月之久,尚不能到渝。由万县而上,滩多河小,上水舟费时日太多,故商人多由万起旱进省(成都)。[愚注]由万县到成都:万县〉梁山(今梁平)〉大竹〉顺庆(今南充)〉蓬溪〉成都北门。古代商贾行客旅行,不是按照现代人可能设想的沿着公路寻找最近城市之间的距离,逐次连线到目的地,或者沿着高速公路或国道、省道行,而是以最短或最平坦的乡镇之间的道路旅行。例如从蓬溪到成都,并非今人可能想到的从蓬溪到最近的遂宁,而是西北到观音阁,到景福院(今射洪县景福院镇),再到赵家渡(今金堂赵渡村附近码头),再到新店子(今新都太兴镇),最后入驷马桥到成都。实际上古代驿路大概就是这样形成的,研究古代驿路之关键就在找到古代文献记载的商贾行人的旅行日志,只能参考考古发掘,因为仅有极少数的古驿路保留下来。由宜昌到万县之旱道,山荒石滑,路狭站短,力贵客苦,人稀店恶食粗。由万县到省(成都),则高出宜昌施南道中天,然楚山之绝佳处,令人留连。[愚注]后文所述的内容,讲到了由宜昌到万县沿路风景胜美,再列出万县到成都沿路人烟稠密,繁华方便,然而风景却不突出。所谓"楚山",指万宜古道沿途所经过的群山万壑。这一路走过的山水,多从震旦纪到三叠纪的沉积和侵蚀所构成的石灰岩地貌,所以作者在下文里谈到"色青而光滑",又在里程里谈到在湖北境内:"沿途岩石光润,可以作书(砚)。"在将近四川的卡门时,岩石变成红砂质,可作省界两侧地貌学上的比较。这一带的山岭海拔高度一般不超过00米,平地海拔00米,这就决定了它属于亚热带的温湿气候带,由于以清江为首的河流密布,水汽十分充沛,造成了这一带的植被覆盖程度高,石灰岩被上亿年的水流侵蚀以后所造成的溶洞、暗河、深切峡谷和地缝发育,却又被葱绿所掩盖。也因为石灰岩山地不易保持腐殖质土壤,粮食生产不发达,所以万宜沿线一带既是早期小数量人类攫取植物与动物食物的乐园,也是后期躲避更强大农耕文明的多个少数民族的栖息所;是古代巴子国的区域,也是后来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域。"五溪衣服共云山"指的就是古代被称为的五溪蛮夷,如里程里谈到的,只能苟活而已,却也保留了更多的古代少数民族文化的生态。五溪衣服由宜昌到万县之正站,名为十四站,然力夫多不遵行,多行至十七八站之时日,其正站有作十六站者,列入下,以便查考。四十里曹家沱,六十里桃子坳,六十里堡子岭,七十里郎坪,五十八里野山关。七十里大竹坪,七十里洪(红)岩寺,六十四里张家槽,七十里小龙潭,六十里罗正田,六十里团保(堡)寺,六十里利川县,一百五里木(磨)刀溪,九十里龙驹坝,八十里老土地,五十五里万县。[愚注]本文叙述从宜昌到万县的路线,大部分和沪蓉高速(G8),少部分与沪渝高速(G0)相吻合。宜昌秤最小,银用元宝,每枚五十两。川锭甚少。每洋元一枚只换钱七百八九十文。[愚注]古代中国因缺银(清以前),故银子属于大交换量货币,一般必须换为铜钱做小规模交易。然而因各地经济程度与习惯等种种原因,造成兑换率并不一致。当时沿海多已改用银元,而中西部地区却仍然多使用银锭。使用银锭的最大问题在容易造假,也就是说银锭成色不够,掺杂不同含量的贱金属。清康乾时期因贸易发展从海外流入中土的银元成色较好,尤以晚清大量流入的墨西哥鹰洋含银最高。按照傅崇榘《成都通览》(),清末成都标准的库平银一两折换银元一元四角零八厘五毫,按银元(元)/银子(两)=9/7计算。年,成都才有了官办造币厂,使用进口机器制造银元和铜币,目的在使得货币含金量标准化,以当时的民间工业技术,难以仿造标准化银元。清末四川各地大约一元银元可换铜钱八百五十文。自宜昌行数日,一路并无小菜,即咸菜亦未有也,只有风猪肉。[愚注]可见清末从宜昌由旱路到万县,在湖北境内是何等艰苦。宜昌之力夫,力弱不比四川之强壮。彼等多不同心,力疲人拙,行李只挑八十斤。用力行之秤称,准约以十四两为一斤,其实只每挑六十斤耳。二人轿多用竹几,丑陋难观。三人轿则如四川之鸭蓬式,二人抬者,搭坐十斤,三人抬者,搭坐二十斤,过多则不能遵也。每名力夫到万县价钱五千五百文。犒钱二百文,酒钱二百文,定规照给,万不能少。(否则)一带难觅加班。[愚注]宜昌每名力夫的工钱加犒钱、酒钱共五千九百文,比较起来,入川旱路是相当昂贵的。按《成都通览》记载,考虑当时成都一般普通劳动者的每月工钱,一个泥瓦匠或一个木匠每月工钱二千至二千五百文,一个女仆每月工钱五百文至八百文,那么这个力夫挣一趟力脚费,外加回程若不空手,以四川物价,应该把一家五口人一个月半的吃饭钱挣得足足有余。不过,也许宜昌的物价比成都高,不会那么舒服,因为当时宜昌已经开埠,有西洋租界,对外商业较成都繁荣,物价应该高上去了。如夏日行宜昌道中,气凉蚊少,然臭虫则千百成群,旅客多支木板另架为床。直到鸦雀水地方,蚊虫方多,然米色渐好。[愚注]文革中,我在野外工作时,不免住乡镇旅馆,臭虫、虱子一样很多,可见六十多年过去了,西南乡镇小县的旅店环境卫生条件仍无大的改进。野山关地方,当发夫价,小钱太多,每百不过五十制。钱银平则大,较之库平,尚觉有加,然沿途用钱挑剔过甚,有小孔者,或不能圆者,或大而有微缺者,均不能用。自宜昌直到川界。沿途两旁皆牛眠石,色青而光滑。路中亦少石板。且在万山之中,晴雨不时,遇雨则比蜀道难行矣。[愚注]使用铜钱时,不免会出现一些具体问题。例如铜质不够,铜钱大小不合规格,不圆,有孔,现代人写的"超越"历史小说大概不会想到个中机巧。此处"库平",指清政府收税入库时银两折换铜币的标准,见《清史稿。食货志》。自宜昌行数日,旅店无璧者十有八九。妇皆天足,水尽土腥,饮食不便,零物难购。即遇乡市场期,人亦寥寥如晨星。若云猪肉,则只有野山关、利川城,方有售者。然乡镇多处或亦有之,行客未见能常遇也。力夫歇憩处,偶有茶馆,但俟人坐定,才发火开烧。三峡行路难万宜旱程路线,注:图中黑线由宜昌到万县陆程八里点军坡:出宜昌正川门,过对河,宽七里三分。舟钱数十文上岸,有安安庙到点军坡,上大路行。[愚注]今属宜昌点军区,在长江南岸。有清末宜昌镇总兵罗缙绅题碑《汉寿亭侯点兵处》,传说关羽在此点兵。然则未见《方舆胜览》及《读史方舆纪要》载,恐系附会。[愚注]又,现宜昌古迹有关关羽传说甚多,俱不见于历代地理志。实际上,历代骚客游宦在宜昌有不少遗迹,又何必附骥关羽?《三国志。蜀志》云,先主平长沙郡,张飞领宜都太守,宜都为今宜昌市所属宜都市,在长江南岸。刘备、张飞入蜀后,关羽镇荆州(两汉江陵,今湖北荆州市),可能巡视过他防区内的夷陵,然刘宋盛弘之《荆州记》辑本未载关云长在夷陵逗留。[愚注]安安庙,今已废。安安庙是一座祭祀宜昌孝子安安的庙宇,传说安安的母亲贤淑知书,却被婆婆误解,被赶出家门,躲在山洞里靠采集野菜为生。安安有孝心,将每日奶奶让他带去私塾伙食用的大米偷偷藏在路边一座破庙里,给母亲留下。母亲以为是安安偷来的米,训斥安安,安安含泪不解释。后来母亲终于知道了真相,母子抱头大哭。安安后来发奋读书,进京高中状元,迎回了受苦受难的母亲。故事里的破庙被当地人修缮,四时香火不绝。明代传奇《跃鲤记》中一折"安安送米",把《后汉书》广汉(今四川德阳市)著名的孝泉故事里孝子姜诗妻忍辱孝敬误解的婆婆改动成姜诗妻尽孝受苦,姜诗的儿子,年方七岁的安安也向自己的母亲尽孝挨饿。然后这个故事又被河南与鄂西一带再加以改编成当地的道德教育故事。《安安送米》在一些传统戏剧里都有折子。安安庙原址宜在唐、宋姜诗溪(今名卷桥河)处,今宜昌点军区内。[愚注]宜昌古称夷陵,雄踞三峡出口,西通巴蜀,北辕襄汉,东下荆鄂,形势极为重要,三斗坪三峡水电站大坝和葛洲坝水电站就在宜昌市境内。宜昌市区主要部分位于长江北岸。宜昌,90十里黄泥坑:有人户。[愚注]今仍名,偏离2省道。在车溪北岸,车溪穿点军区,东注于长江。车溪也是宜昌一处风景点。十里大桥边:有数家人。[愚注]今宜昌市点军区桥边镇,2省道边。大桥边已发展为近万人口的大镇,境内林木蓊郁,有林泉瀑布。一里河西场:人户数处。[愚注]今已并入桥边镇街区。七里心桥子:有店家。十里曹家巷:有站房可住。人户不多,饮食不便。自点军坡至此,路尚平,石路少,溪桥多独木支架,朽腐动摇,只防山水爆发。[愚注]今宜昌市点军区土城乡曹家畈村,在2省道边。[愚注]曹家畈村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鄂西会战的起点之一。94年月2日,日军胜兵0万,自宜昌南渡,沿长江北犯石牌要塞(在今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高家嘴村)。第六战区司令陈诚,江防军司令吴奇伟为阻击日军进攻,在长江西岸的稻草坪、高家堰、余家坝、曹家畈至石牌一线组成长江西岸防线。月29日,日军第9师团进占曹家畈,遭到守军猛力抵抗。石牌保卫战中之曹家畈前线   [愚注]石牌保卫战中,曹家畈至土城乡高家岭(曹家畈西北6里)之间的山岭一片火海,日军飞机轮番轰炸高家岭地区,同时日军战舰自宜昌江面炮击西岸我军防线。中美空军在此地上空与日机激烈交火,击落日机六架,并空袭日军战舰。月0日,高家岭一带出现三个小时的枪炮声沉寂,其时双方弹药耗尽,遂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惨烈的沿羊肠小道上万战士之间的白刃战,卒以日军败走告终。白刃战中,双方人员损失达人之多。[愚注]石牌保卫战是抗日战争中最重要的攻坚战。石牌守军在第十八军(军长方天又)第十一师师长胡琏的指挥下从月28日起到6月2日止,击退日军轮番水陆攻击,成功地保卫了抗日大后方三峡门户,挫败了日军企图夺取石牌后,溯江偷袭重庆的计划。石牌保卫战结束后,中国军队在日军退却过程里,沿长江西岸防线尾追堵截日军,消灭日军2.万余,我军仅损失万余,创造了抗日战争中第一次以弱胜强,以较小代价赢得胜利的先例。石牌保卫战中之高家岭一线长阳,,雪十里毛家店:有饭食。[愚注]今宜昌市点军区土城乡茅家店,北距2省道二里。八里石头丫:东湖县西界,有石碑。过境长杨县地。[愚注]疑似今宜昌市点军区土城乡梁家台子附近,与长阳县交界处。七里高家堰:自此傍山临水,一带溪流。[愚注]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现高家堰在丹水(古称赤溪)以北一里,根据原文记述,似现高家堰镇中心已迁离原址,不再临溪流。十里硝黄岭:有饭食。十里木桥溪:有宜昌土卡,并有缉私营驻防,独木为桥,铁链锁之。[愚注]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木桥溪村,在8国道边。五里点心河:数家临江上高山百丈,名点心坡。[愚注]疑似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肖家阳坡,傍丹水。高家堰魏家洲村(顺丹水东北行十二里至肖家阳坡),年月,洪水二里江岔老:山陡石滑。半里桃子丫:自宜来者多宿此山,店二三。[愚注]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桃子垭。五里小罗司杠:人户二三。[愚注]疑似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聂家湾。二里聂家坪:数家人户,可宿。又名挂子岭,饮食不便。有腌肉,黄豆,米甚艰难,色红而粗,秽气满室。[愚注]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褂子岭,在8国道边。色红而粗的米疑似今之红糙米,据说有降血脂和利便功能,那时吃这种米被认为很艰苦。七里罗司杠:十数家人,可宿。[愚注]疑似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苟家包附近,在8国道边。五里青杠坪:十数人家。[愚注]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青岗坪,在8国道边。从卫星地形图上观察,青岗坪村西南距贺家坪镇二十里,依山梁边,风景应该不错。八里青林口:二三十家,有饭食。[愚注]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下青林口村,在8国道边。七里纪子河:有山溪,有茅店。[愚注]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麂子河,在8国道边,临丹水。五里贺家坪:人户五六十家,可宿。[愚注]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此处8国道与沪渝高速交会。从卫星地形图上观察,贺家坪是一块相当大的坝子,五里万水桥:架木,溪桥也。[愚注]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万寿桥村,临丹水。六里头道河:二三十家人。[愚注]疑似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陈家老屋,临丹水。五里铁马坡:三四家人。[愚注]今8国道与沪渝高速交之金龙隧道上。金龙隧道起点在长阳县白氏坪,终点在利川市鱼泉口,全长20公里,为8国道上最长隧道。可见要想行路快捷,将损失很多下面所述古道的风景可观赏。四里下堡子里:上河行,可宿。[愚注]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堡镇村,临丹水。四里上堡子里:下坡一带,平阳山青,四围树太苍秀,溪流角角疏篱如画,人户错落,鸡犬相闻。店尚清洁,惟室不多。[愚注]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上堡子,在丹水北岸,中有小溪入丹水,景色宜人。十里蒋蒋茂:二三户人。[愚注]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蒋家墓附近,上文"蒋蒋茂"似舛误。五里鹿子坪:上坡路,二三十家人,米微白色。[愚注]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炉子坪附近,在沪渝高速边。八里清雅沟:下坡有小桥,人户十数家。[愚注]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清岩沟,在沪渝高速边。七里沙坪:茅店十余处。[愚注]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沙坪村,在沪渝高速边。十里槐树坪:二三十户人,米有白者。[愚注]疑似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石院子,在沪渝高速边。十里冷水桥:人户十家,有石小桥,临山架成。雨后山泉怒喷,凉气逼人。[愚注]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冷水桥村,在8国道和沪渝高速边。冷水桥现已建一电站,恐无昔时山泉怒喷可观。十里渣各石:有店可宿,烟火数十家,山溪流急。[愚注]疑似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花果石村,在8国道边,此地8国道与沪渝高速并行。十里郎坪:市大可宿,买物则艰。时当五月,雨后泉发水涨,甚大,路为冲刷,桥梁打坏。行客烟帮多在此阻水,二百余人困。出场口即过郎坪河也,一名郎水河,水深数尺。[愚注]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榔坪村西三里,临榔坪河,而非今榔坪镇,在8国道边。此地山洪经常爆发。三里茶店子[愚注]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茶店子,8国道穿茶店子。四里花桥河:人户数家。[愚注]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花桥。三里关口丫:上大山坡行,一带尽系碎石砂路,草木蓊蔚。无饮食,下坡一里方有饭店一。[愚注]今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关口垭村,北距沪渝高速关口垭隧道一里,南距沪蓉高速半里。三里奈子沟:三四家人,有饭店,有小石桥一。交四川巴东县境。[愚注]疑似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野三关镇铁上坡。非"四川"巴东县也,作者误。考巴东县沿革,汉末刘璋置巴东郡,治所在鱼复(今重庆市奉节县),管辖包括今巴东县及夷陵在内的整个三峡地区,故北朝郦道元《水经注》引三峡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关羽荆州败殁,孙权进踞夷陵及峡中秭归、巫山,并江南巴东与建始。蜀汉章武二年,刘备顺江进至宜都,南岸五溪蛮夷起兵响应,备寻败绩于猇亭(今宜昌市长江南岸宜都市,江对岸为宜昌市猇亭区,此猇亭区在长江北岸,非刘备败逃最初的起点夷道),遂引还鱼复。备退兵后,权复进踞三峡中巫山县,南辖建始、巴东之地,终三国末,今巴东县区域当属东吴。隋唐至五代,巴东县方属归州(今宜昌市秭归县),为东川节度使所辖。两宋时归州属四川四路之夔州府路(治所重庆)。元划入湖广行省,明清因之,属湖广彝(夷)陵。五里汪家岭:上坡路,有三四家人户。[愚注]疑似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野三关镇王家岭村。三里巴巴铺:有三四处饭店。七里四渡河:下坡路,由宜到川只有郎水河及此河二处。行人早有戒心,每遇山水涨,则阻人行。水陡而急,难以徒涉。在前有舟渡人,后废舟修桥,现在桥为水刷去。余过此时,虽阻洪水,然水仅没肩。从上游山边树丛中之小径,蛇行至水浅处,山路逼仄,泥滑难行。攀藤援木,万一失足,则跌入悬岩矣。有土人裸体接行李迎客,保险送渡过岸。每一土人索钱二十文,每挑行李加钱二十文,轿则索费一百文,或二百文。众手擎竿而渡,过河上岸,有店可宿,过此河后大家相庆矣。[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野三关镇泗渡河,为宜昌到万县途中最险处之一。四渡河为清江支流,在此地与沪渝高速交,交处有号称世界第一公路悬索高桥四渡河大桥,全长0米,桥面距谷底河面60米,远望如一支筷子,横在万山丛中。泗渡河大桥十五里天门坡:石级宽大油滑,易跌。坡在山顶,自河边至此,均上坡行,共计十五里。[愚注]疑似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野三关镇叶家坡村,附近有铁矿。五里刘家坪:店秽。四里二磴岩:由山脚至此,凡上石梯八百步,且石路转折处甚多,皆偏岩,九折坡不过如是。[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野三关镇二磴岩村,循四渡河由四渡河大桥南行五里。八里太平店:有店可宿。[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野三关镇太平店村。六里花柳街:可宿。[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野三关镇花栎树,沿02乡道从太平店至此。七里上柳坪:一路皆坡,然平坦而缓。距野山关五里可宿。饭食粗粝,有如糟糠,沙石不能下咽。有粗糕可啖。[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野三关镇上李坪村。五里野山关:路平,又云劝农厅在此发力钱。宜昌应每名发二千六百文,在此发六百文。银价每两售钱九百文。有烟膏局及防、勇、汛厅,电报局分县署。川中土商必经之局卡,亦自宜昌数日以来仅见之大市也,人户二百余家。入场向右行方合入川之路,有售鲜肉及豆腐干者,然向料(四川方言:作料)尚无购处。[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野三关镇,沪渝高速与8国道交会于该镇,东通沪渝高速上之金龙隧道之野三关隧道段,明代野三关被称为野厢关(《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行省四》)。北宋寇准曾任巴东令,于此处劝农,野三关才开始有了农耕。寇准咏巴东诗:"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可能指的是野三关。从此以后,野三关逐渐发展成西南陆路咽喉,川渝鄂物资集散地,号为"蜀口"。野三关今貌八里张家村:上坡路,一二家人。[愚注]疑似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清太坪镇竹园坪村。五里风木村:三家人。[愚注]疑似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清太坪镇黄土溪村。五里石马岭:二三家人。四里孙家丫:三四家人。[愚注]疑似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清太坪镇下思阳附近。三里苦桃溪:三五家人,有瓦盖之小木桥一。[愚注]疑似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清太坪镇千洞坡附近。四里堰塘湾:从苦桃溪上山,行上一千五百级石梯,一路直线,对上不甚陡。有二三十家人,可宿。沿途茶水方便。[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大支坪镇堰塘湾。八里侯家丫:下坡行,三四家人。七里支井河:自侯家丫下坡,凡下二千数百石级之大山坡。数步一转,折陡如立壁。心意惊悸,目不敢旁注。舆中人步行,否则将倾坠出矣。支井河乃一山溪,有瓦房,盖木栏杆之小木桥一,人户三四家。过桥即上大山坡,凡二千步石梯,直到卡门。[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野三关镇支井河,支井河流经该村,附近有8国道上号称世界跨度最大的支井河拱桥,主桥跨度40米。支井河大桥五里卡门:大山坡,四五家人。[愚注]疑似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野三关镇马子岭附近。二里水洞坪:上下坡路,有茶饮。[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大支坪镇水洞坪,在8国道边。五里红砂堡三里木果坝:有人户。[愚注]疑似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大支坪镇水谷坝村,在8国道边。五里长林杠:十余家人。[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大支坪镇长岭岗村,在2省道边。五里大支坪:上下大山坡,有十数家饭店。[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大支坪镇。八里野山坝:上大坡行,有十余家户口。野山关即由此处移去者。[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大支坪镇野三坝。三里野山河:自野山坝二里许,下大级,甚陡。过圆洞石桥一。自宜昌来未见之石桥也。上桥之石阶,凡三十,坡亦陡。过桥上大坡,凡一百步到野山河,有幺店(四川方言:小旅店)二家。人烟稀绝。自宜昌入川之道,惟此栈难行,因上下大山,凡八上八下,石磴油滑,行李宜注意。支路太多,常有失事者,又无加班可觅,且在万壑之中。米饭红恶,砂石相杂。凡过此者,须自家多备路菜,否则一野蔬,万钱难购也。一带桐子树甚多,出桐油。过石桥即建始县界。[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高坪镇与巴东县野三坝镇界野山河与8国道交会处,野山河悬索大桥横跨野山河,彩虹飞深谷,风景殊好。四里董家丫:自野山河来,上一千石级之大陡坡,始到山顶。有地方官之德政碑。地势险要,有二十余家人。[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高坪镇董家垭,此段行程属于施宜古道的一部分,因修筑8国道对古道破坏很大,至今仅剩下石碑。五里麻札坪:二家人户,无饮食。[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高坪镇麻札坪,今已发展成交通要冲,在沪渝高速边。年-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所与古人类所在麻扎村"巨猿洞"发掘出距今万-20万年前的古人类齿化石和石器、骨器,被定名为"建始人",建始人的存在年龄早于"非洲母亲"。麻扎巨猿洞五里唐岩头:路平,可步行,有三四户人。[愚注]疑似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高坪镇塘沟附近,在沪渝高速边。五里广福桥:市街尚大,可宿,路亦平短。[愚注]疑似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高坪镇黄连溪附近,西北有石柱观名胜。高坪镇石柱观七里石牙子:人户多,亦可宿。自宜至此,夏凉无蚊。[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高坪镇石垭子村,在8国道边。三里长岩屋:十家人。[愚注]疑似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高坪镇大店子村附近,在8国道边。五里灯草湾:十家人。[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红岩寺镇灯草湾,在8国道边。十里落水硐:二十家人,可宿。过瓦盖木栏之桥一。[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红岩寺镇落水洞,在8国道边。三里土鱼河:人户二十家,有饭店,又过一木桥。[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红岩寺镇土鱼河,在沪渝高速边。七里铁匠坳:十家人。八里红岩寺:百余家人。[愚注]今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红岩寺镇,8国道穿镇而过。红岩寺地形较平坦,是一个农业区。十里清黍林:数户人。五里崔家桥:恩施县属,户口数百,栈房尚好,有泡菜、向料(前注:作料)。换银,发刀钱,银价每两合钱九百六十文。库平加一,又有分司。[愚注]今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崔家坝镇,崔家坝是一个大坝子,人烟稠密,故清末以来较巴东建始诸县繁荣。至此,旅行进入恩施州。五里栀子岭:过太平桥,二家人。[愚注]今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崔家坝乡栀子岭村。二里幺牌:二十家人,有新修之店可宿。[愚注]今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崔家坝乡腰牌。二里斑竹林:有饭店三家,夹道皆竹。[愚注]今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崔家坝乡斑竹园村。五里新塘:有茶水。[愚注]疑似今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崔家坝乡新垧坪。七里鸦鹊水:尚大,可宿。以上数十里路尚平坦,但饮食难觅。[愚注]今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崔家坝镇鸦鹊水。五里焦庄:一家人户。自此后蚊虫甚多,米色亦从此渐好。万(县)一带之糖食极贵,水亦珍重,香醪甚多,蛋价廉。[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南里渡河乡焦庄,傍鸦鹊水溪,在8国道边。十里南里渡:下坡行,至此过河,有舟二只,每人给钱二枚上岸。上小坡,行数十步,有店,即南里渡,地名也,可憩。[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南里渡河镇,傍鸦鹊水。自鸦鹊水至南里渡,山势重叠,峡谷森森。南里渡河七里双树门:自南里渡上坡行,四里有幺店,可宿。又三里,至双树门。人户二家。五里张家沟:十家人,出鸭蛋。八里代家店:三四家人。七里桥头坝:有溪桥,桥石为水刷去,涉水过溪。[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南里渡河乡桥头坝。八里熊家岩:市尚大,场口有破庙,塑关帝像,屋漏淋雨。从此尽下坡,路直,有三十里远方止。[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南里渡河乡熊家岩。七里饶家湾:数十家人。[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南里渡河乡饶家湾。八里鸡心场:有数十家人,可宿,然店臭秽。[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县龙凤乡鸡心店,在沪渝高速边。七里石子路:一二家人,左路通施南府。[愚注]疑似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县龙凤乡大十字路。十里太阳坡:甚陡,有人户一家。[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县龙凤乡太阳坡村。五里小龙潭:数十家人,可宿。过小龙潭,河水浅,可涉。[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县屯堡乡小龙潭,附近有明城遗址。三里大龙潭:过小龙潭河三里,由小路行,到大龙潭。如雨后水大,则小路不可行。到大龙潭过河,有舟数只,舟形头尾尖昂。当水小时,涉小龙潭而过大龙潭,可捷路一二里。水大则由大路到大龙潭,多行五里路。[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屯堡乡大龙潭,傍清江。顺清江溯流上,附近有著名的清江大峡谷,全长08公里,号称亚洲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峡谷,雄秀绝于人寰。恩施清江大峡谷,《荆州记》:"巴东有一折柱,孤直。高三丈,可十围。相传云是公孙述楼柱,枯而不朽。"五里猪圈门:过大龙潭河上山坡,行至此,人户十家。道旁多奇石,甚巨。地方官出有示谕,募人捕虎。[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屯堡乡猪圈门,北距8国道一里。五里石庙子:三户人。[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屯堡乡石庙,在8国道边。五里新开路:数家人。十里烂泥坝:数家人。五里黄草坡:上大长坡行,三四家人,有虎。[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屯堡乡黄草坡,在8国道边,傍土鱼河。五里大兴厂:上大坡行,二家人。五里沙子门:上大坡至此,十家人,可宿。此五里之山坡陡绝,凡九折方可上去。[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屯堡乡沙子门。十二里罗针田:市尚大,可宿。人户数十家。[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屯堡罗针村。三里河边:上下滥坡三里,到河边。溪流甚小,支长木为桥,有栏杆,又新修之石桥尚未竣工。[愚注]疑似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屯堡乡大竹园附近,溪水南注车坝水库。二里头等岩:上坡行,数家人。三里半边坎:上坡行,二家人。[愚注]疑似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屯堡乡坎家村,在车坝水库附近。五里麦天(田)湾:上山路,一家人。五里石板顶:交利川界,二家人。自河边至此,尽系上山路,然无罗针田以上之坡陡。从此后尽下十五里之坡路行。[愚注]疑似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团堡乡石板岭村附近。十二里关口:下坡路,一家人。三里长坎:下坡路,二十家人。[愚注]疑似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团堡乡长庆村附近。五里高桥:下坡路,一家人。三里四方洞:一家人。[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团堡乡四方洞村,在8国道边。七里高楼牌:一家人。八里下马溪:十余户人,可宿。一带平衍。[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团堡乡下马溪,在8国道边。七里唐宝寺:街尚大,一百余户人,可宿。利川县属,土沃地腴,禾苗丰秀。场外有庙,沿途多穿心店家。[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团堡镇老城区,团堡镇新城区围绕8国道两侧,老城区位于新城区南一里。老城区因石龙寺得名,俗称团堡寺。石龙寺始建于明洪武初,是湖北省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然经清代两次火焚和挪作他用,以及战乱与文革破坏,实际保存的文物不多。团堡镇坐落在一块面积较大的山间平原上,附近风景点甚多。团堡镇昔为土家族大姓冉氏所踞。团堡镇   [愚注]穿心店是古代一种贸易场所,两边设店铺经商,中间有一条街,街的两端设栅子门,昼则将栅子门打开,夜则关闭。至今川、鄂西、滇、黔、陕西汉中一带仍然保留有以穿心店命名的老地址。八里野猫水:路平,三家人。[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团堡乡野猫水村,在8国道边。

野猫水

七里朱沙屯:三户人。[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团堡乡朱沙屯村,在8国道边。五里黄栗坡:坡小而人户尚多。[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团堡乡黄泥坡村,在8国道边,傍黄泥坡水库。十里白菊山:数户人,洋芋多。[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东城区白鹊山村,在8国道边,附近有白鹊山。十里求男台:路平,有三户人。[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东城区求男台村,在8国道边。五里杨柳寺:三四户人。[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东城区杨柳寺,在8国道边。五里转转河:一家人。[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东城区转转河村,在8国道边,西距利川东门五里。转转河附近是利川第一大河清江,清江古称夷水,又称叠江,全长42公里,发源于利川西齐岳山,东北流经恩施市屯堡乡大龙潭,再东注入宜昌市枝江市白洋镇长江。由于清江发源于云贵高原东麓。流经石灰岩地区,故水质含泥沙量少,一江碧澄。尤以利川西水莲洞一带最为秀丽多姿,青山绿水,景色如画。这条江上游也是著名湖北民歌《龙船调》的诞生地,《龙船调》歌词:"妹娃子要过河,哪个来背我?"真个是"送美人兮南浦"的民俗诠释。利川水莲洞十里利川县城:夫脚在此放棚,多宿城外。店不洁,本无城郭,以一砖栅为城界,市街冷落,衙署萧条。四围青山环绕如城。在此发力钱,银价十一千文。钱尚大,雇夫容易。有小菜向料可买。出油纸店,无粉壁,可以题诗。录诗一首于木柱以志鸿爪:剑佩匆匆过利川,我从海外返征鞍。成荫野树翠如滴,著雨溪花红可怜。尽有人民耕乐土,未闻官吏饮贪泉。休嫌此地无城郭,四面青山比郭坚。[愚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利川市是湖北省最西的一座城市,秦属黔中郡,汉属巴东郡(见前注),利川在宋时称为清水县,隶四川夔州,一直到清朝才与所属的施州卫一起划入湖广。八十年代早期的利川县   [愚注]放棚,此处指放力夫休息。十里樱桃树:三户人。[愚注]今仅余利川市利川北路樱桃树公路站名,利川北郊。十里小心塘:三户人。五里小心丫:五家人,路平途阔。[愚注]疑似今利川市凉雾乡小青垭村,在8国道边。八里两来望:二户人,有微坡。因望见前途之大山,眼前即将越行。[愚注]今利川市凉雾乡两来望,在8国道西二里。两来望的意思指,站在两来望的一个标志,一块石头山体的突出位置处,既可望山上,又可望山下,故名。十里樱桃树:二户人。十里云山:出场右有土路,是大道走南坪司之正途也,较小路绕行五里,故今人皆丛小路行。小路系石路,不必走南坪矣,走干堰塘去。[愚注]疑似今利川市南坪乡营上村,在8国道边。此处所说南坪司,指今南坪乡,在谋道镇东2里。十里黄泥坡:二户人。二里干堰塘:三四户人以上。平路共六十里,过此则翻大山,计四十里,直到卡门方止。[愚注]今利川市南坪乡干堰塘村,南距8国道一里。五里核桃树:由干堰塘行二里许,上山坡,不甚陡,而路长,凡六百五十步石级,方到核桃树。三四家人,有树。[愚注]今利川市南坪区核桃树,在8国道边。五里大店子:上一千步之石级到此,有二户人。五里中槽:上三百八十步石级到此,三户人,不甚陡。[愚注]今利川市谋道镇中槽店子。十里毛槽:下陡坡行,石乱路滑。凡一千六百余石梯,有三四户人。[愚注]疑似今利川市谋道镇德胜村附近,在8国道边。五里卡门:由毛槽行三里,又上陡坡。计八百九十石级到卡门。楚之利川,蜀之万县两界地。石塘有门,如城门,之外额曰:南浦雄关。内额曰:东川保障。自宜昌行至毛槽,沿途皆青滑石路,将到卡门,则石红砂质矣。天然界限,过卡门则溪水向川地内流矣。得句云:风送溪花扑客衣,楚山云过蜀山飞。莫言千里家犹远,今入乡关也算归。[愚注]今利川市谋道镇铁炉坡附近,原地名称"软耳坎",在8国道边,9年从四川万县划入湖北省。石塘门因修建8国道时被破坏,原额"南浦雄关"已被移走。卡门位于都亭山处,即《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所说:"施州清江县水,一名盐水,源出清江县西都亭山。"的都亭山,也是正在修建中渝利高速铁路的都亭山隧道所穿过的附近。[愚注]此处石塘门外额"南浦雄关"的南浦指重庆市万州区。七里磨刀溪:下短坡,行百步,场市尚大,可宿。始见有题诗旅壁者,不似楚地之荒陋。[愚注]今利川市谋道镇,在8国道边。谋道镇原名磨刀溪,汉晋南浦旧县治所,原属四川万县,9年划入湖北省。蜀汉后主建兴八年,置南浦县,西晋因之,县位于今重庆市万州区长江南岸,即江浦之南,取自屈原《九歌》:"送美人兮南浦,波滔滔兮来迎"。旧说将汉晋南浦县称为万县县城故址,而按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南浦县,郡(郡治在今奉节)南三百里。"其故城当在今利川市谋道镇。谋道取自赵尔丰为磨刀溪关帝庙题联:"大丈夫磨刀垂宇宙,士君子谋道贯古今",传说磨刀溪为关羽磨刀处。据谋道镇政府介绍,此为赵尔丰于90年道经磨刀溪留下之对联,然《清史稿。赵尔丰传》仅载赵氏于是年(光绪三十一年)调建昌道(今四川凉山自治州)。初,赵随锡良入川,权永宁道(治泸州,领叙府、马湖两府,资州、永宁(今叙永、古蔺)),阅八月,镇压川南会党叛乱有功。时万县属川东道(治重庆),非赵治区,或磨刀溪人士远托赵氏题联亦未可知,存疑。谋道镇,南浦寻梅雪满舟,西山载酒云生屦dhstyle="text-align:center;"[愚注]谋道镇是湖北省的旅游名镇,旅游点有鱼木寨、齐岳山、苏马荡、女儿寨、船头寨、都亭山、铜锣关,其中,鱼木寨是一座土家族山寨,集雄、奇、险为一体。寨内有古堡、古墓、石刻雕塑、栈道和土家族民居。齐岳山是南方罕见的高山草原;苏马荡是近年来新修建的旅游景点,主要特点是园内有水杉林;女儿寨是传说里嘉庆初白莲教避难山寨。谋道镇在面积只有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中了如此多的特色,复杂的地貌,秀丽的景色,古迹民俗,以及丰富的动植物种类(谋道镇又被誉为"黄连之乡,是湖北省的主要药材产地),不仅在湖北省突出,而且在全国范围也是少见的。十里陡梯子:由磨刀溪行松杉林中,路小而仄,山溪可爱。[愚注]今已无陡梯子地名,"路穿松杉林中"疑似今8国道杉王大道上新路湾附近。万宜古道上湖北境内的山路十分险恶,不同于很多地方的山路,那里坡度较大的小路上往往铺垫石板,四川境内主要由红砂岩的石板构成,红砂岩表面的摩擦力较大,因此行路时并不十分危险,虽然也许高差很大。然而在鄂西山区地方,高差最多达米左右,但分布有大片的石灰岩,于是鄂西道路大多由石灰岩山凿出的山路构成,作者前面的记录多次谈到这一点。石灰岩山路最大的问题是在下雨时较滑,而且由于石灰岩缓慢溶解于水的因素,使得年辰久远的山路石级变得十分光滑且梯级不分明,许多地方的山路在拐弯和陡峭处既狭窄,又没有扶手栏杆,于是步行经过这些山路时极其危险。鱼木寨就是一个例子,鱼木寨在渝鄂边境,山并不高,可是地形由于石灰岩风化后变得十分险峻,通向山顶的寨子的盘山石路百步九折,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超过唐宋诗人笔下的秦蜀道与剑门天险。"陡梯子"名代表了鄂西山路的这一特点。攀登鱼木寨十五里双河口:小坡路,十户人。[愚注]今利川市谋道镇双河口,在8国道边。从双河口开始,万宜官道折向西行,而不是直接沿今日8国道北上,目的在避开土洞槽与鱼木寨更困难的山路(见陡梯子注释)。这才是古代万宜官道的路径,并非目前网上一些步行旅游者标出的官道。这条路径被94年干铎教授由湖北到大后方,路经青龙咀这一事实(见下面青龙咀注释)所证实。三里田坝:有穿心店一,可宿。店有新楼,门对溪水。[愚注]疑似今利川市谋道镇大石湾附近。七里王爷庙:数家人,有大石当道,人皆俯首,仄身而过。因前次雨水过多,山路崩塌岩下也。岩下即大山溪,难行之至。[愚注]疑似今利川市谋道镇九岭湾附近,在磨刀溪支流东岸。十里青龙嘴:数家人。[愚注]今利川市谋道镇青龙咀,在山谷口。94年,中国著名林学家,中央大学干铎教授在此处首次发现了水杉,水杉是幸存于第四纪冰期以后,一亿年前孑遗的古杉属植物,国家一级保护的稀有植物品种。五里钓鱼滩:三户人。[愚注]疑似今利川市谋道镇莲花滩,流经莲花滩的山溪百丈沟在此处形成较宽的河滩。莲花滩在利川与万县州的分界线上。百丈沟北下游四里,是万州的罗田镇。罗田镇始建于明代,保留了较好的古建筑群,包括古四合院、古寨、古墓葬石刻,以及普济桥。罗田镇曾是万利古道上的繁华小场,现已不当交通大道,却宁静清幽,值得一游。然而作者并未在罗田(当时尚无镇)停留,而是东北上马鬃岭。罗田镇   十里马鬃岭:三户人。[愚注]疑似今重庆市万州区罗田镇马头村附近,非今日利川之马鬃岭。从卫星地形图上看,马头村北当一条山脉一端,山脉周围有小山脉呈现束状,形如马鬃。   罗田镇马头村附近卫星地图,注意图中椭圆红圈内,放大后可见有小山脉呈现束状,形如马鬃。十里郎家坡:一家客店,名倒开门,可宿。[愚注]今重庆市万州区龙驹镇郎家坡,东距8国道二里。郎家坡在一条大山脉的南坡,坡甚陡。八里万利桥:一高大石桥,洞中悬一剑。上桥石梯凡四十八级,甚陡。从双河口起,沿溪左而行,过桥即沿溪右,直至龙驹坝,溪声不断。[愚注]疑似今重庆市万州区龙驹镇春坝附近,春坝在8国道边。"过桥即沿溪右",意指跨过磨刀溪的一条支流上的桥,于是这条山溪便在道路的右侧(东侧),这条山溪在龙驹镇川鄂街处南注入磨刀溪。二里篆嘴:四户人。十里龙驹坝:沿途行山谷中,至此忽然开朗,禾稼丰茂,人物秀雅。有大溪从坝之右来,过大木桥一,始入场。店亦洁大,自宜昌来第一好店也。有汛防,人烟数百。[愚注]今重庆市万州区龙驹镇川鄂街,在8国道边。"大溪"即磨刀溪水,在今龙驹镇北(或东)。"过大木桥"意指横跨磨刀溪的木桥,"场"应该指现在的龙驹镇龙驹村,在磨刀溪北岸。十里毛台子:三家人,路小而长。[愚注]疑似今重庆市万州区龙驹镇花屋基附近,渡磨刀溪到西岸即8国道。四里三宣渡:地方筹有公款渡舟一只,不索分文。原有石桥一座,为水冲塌,基址尚存。地名三宣洞,如水小,则由毛台子过河,不到此渡矣。小水时渡水可涉。[愚注]今重庆市万州区龙驹镇薛家村附近,两溪交汇处。六里赶场坝:数十户人。[愚注]今重庆市万州区赶场村,在8国道边,两溪交汇处。十里马巴场:由赶场坝出场,渡山溪,有舟一只。水小时可涉,十里到马巴场,数家人。[愚注]今重庆市万州区赶场乡马坝塘,在8国道边,两溪交汇处。山溪即磨刀溪支流。五里黄干石:溪流到此成河,宽平处可通舟楫。十五里到消水坝,力夫至此多买舟行,籍以省劳。每舟给钱一百二十文,力夫自认,然有时舟不便,或舟价未成,则力夫仍遵路而行。[愚注]今重庆市万州区赶场乡道沱村,在8国道边,磨刀溪至此变宽。七里庙湾梁:循溪陆行,上下岩间有人三户。[愚注]今重庆市万州区长滩镇龙潭村,在8国道边。八里消水坝:三家人。五里长滩井:有盐井在路旁,途皆炭灰,人户数百家。街房断续,一带皆沿溪行,路多崩塌,岩石碍人头面,然路不甚陡。从此地后,则有二十里之上下陡坡路矣。[愚注]今重庆市万州区长滩镇,在8国道边。万州地区古时集中了川东主要盐井,分布在今云阳县为中心的江南北地区。十里土门嘴:数家人,今改名土坝子。[愚注]今重庆市万州区长滩镇土门,在8国道边。十里老土地:行山脊上,有店三家,可宿。皆穿心大店,当路修建,一名里仁,一名富有,一名一品,相距各里许。老土地下途半里,地名楠木湾,店名一品店,可宿。一带贩土之力夫,数十成群,偶一遇之,店为充塞哉。行客多宿楠木湾以让之,沿途岩石光润,可以作书(砚)。[愚注]今重庆市万州区长岭镇老土村,老土地今犹称,在8国道边。十里小木马山:数户人。[愚注]今重庆市万州区长岭镇石河村北8国道边,此段国道被称为长岭大道。十里长林杠:二百家人,有土药分局。[愚注]今重庆市万州区长岭镇,在8国道边。二里静安桥:一洞之石桥,上下凡五十余石级。[愚注]今重庆市万州区长岭镇梨树居委会区域,桥今尚存,始建于清康熙中。三里龙潭子:十户人。[愚注]疑似今重庆市万州区长岭镇龙黎村,在8国道边。五里苏家坝:数家人。[愚注]疑似今重庆市万州区五桥镇李家岩。五里五杆桥:四家人。[愚注]今重庆市万州区五桥镇,在8国道边。五里沱口:由宜起旱入川,由川到此赴宜者,皆由此起足。十五里到万县,船无定价,每人约十七八文。若专买舟一只,须钱三百余文。水大时,瞬息即到万县。[愚注]今重庆市万州区沱口村,磨刀溪经此地交汇于长江。沱口在长江南岸,北距万州市老城区约十里。十五里万县:万县为水陆通衢。由宜入川者,在此换力夫。由川赴宜者,亦在此换力夫。以银价易钱,钱尚好。客商多寓城内。夏热如蒸,出雨伞、油纸、洋芋、桐油、竹席,云南斗笠仿造甚肖。自万县雇力夫,较宜昌容易,且人力强壮,担挑八十五斤。有行秤,多用竹夹代,挑上绳索若过八十五斤外,按每斤加钱六十文,另有夫头一名,沿途照料行李,格外给钱数百文。三人轿搭行李三十斤,二人轿搭十五斤,每名夫价至省五千七百文外,加放棚钱一百,犒钱二百文。在顺庆(南充)放棚一日,然可预为招呼,只每人给钱一百,便可长行。[愚注]今重庆市万州老城区,在长江北岸。自重庆置直辖市后,万州由原来的四川省万县市划归重庆,变成了重庆直辖市的一个区。由于三峡水库的蓄水,浸淹老城区所在的长江北岸低洼部分,万州区政府乃将新市区建于长江南岸。[愚注]万州,江北东汉末为羊渠县,江南两汉属朐忍县地,按《寰宇记》,朐忍县治所,在今重庆市万州区云阳县黄泥溪,辖今重庆市开县、万县江南地区与湖北省利川市。晋平吴,省羊渠县,并今万县江北地区入南浦县。后周置万川郡,再改为南浦县,此时已迁南浦县治所到江北,而利川另名为盐水县。唐贞观八年改名万州,天宝中复南浦郡,宋因之。由于这段历史,使后来的骚客文士在其诗词里典称万县为"南浦",如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溺溺秋",陆游"南浦寻梅雪满舟,西山载酒云生屦"。明洪武七年改为万县。解放后万县市成为四川最东部的专区,管理开县、梁平、忠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城口八县。重庆直辖市立,并入重庆市,曰"万州区"。万县的黎明   [愚注]从傅崇榘《里程记》所述,可知清末万县商业的繁荣和方便。万州是近代以来的川东水陆通衢,所谓"万川毕汇","万商毕集"之地。89年宜昌和重庆开埠以后,万县的商业重要性更日益显露。92年,段祺瑞政府允万县开埠,国民政府因之。万县再一次的商业发展使得它虽然地多硗薄,却以繁荣和洋气位于四川其他专区之首。由万县到成都陆程(略)(修改于2/2/,原载《文史杂志》,年2期,期,4期,成都)声明:贴文所附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问题请告知删除。愚人(笔名),系博雅书院世界观察群、作家作品群群友。曾从事石油物探研究工作,数学硕士研究生,留美数学博士。现任美SAIC公司首席工程师。(博雅书院群友原创,转载务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人文科学文史荟萃

诗歌散文小说传奇

寓言故事段子小品

绘画摄影自然风光

风物工艺艺术欣赏

中国学子博雅书院集群人文艺术交流展示平台;

本刊编委会和主要编审人员,由中国高校名校学子学人自由组合而成。

长按以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jj/68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