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内涵的新媒体
“老照片
一个时代的烙印
一个久远的故事
一份珍贵的记忆
”68张老照片,真实、形象地展示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等方方面面。表现了旧中国人民经历的的悲惨和苦难,描绘了一幅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全景图卷。
中国老农,麻木的群表情。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年,杭州,装大碗茶的大壶。甘博/摄。
生意人与账房先生。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他們的神情拥有光彩与自信,因为他们生活富裕。
北京,背着工具外出做活的木匠。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广东东莞桥头镇,基督教福音堂。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年,杭州,制伞店。甘博/摄。
杭州,私塾学童。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天津,警察的装扮。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注意看这位警察的帽子,虽是民国了,但警察的帽子与大清朝衙门里的衙役帽子样式很像。
杭州,大运河里装载木材的船只。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湖北宜昌,街边的菜贩。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窝棚里的难民。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年,四川省理县,时任杂谷屯守备的高益斋(藏族)与妻子索黛玉及孩子。甘博/摄。
一个农村乡镇的猪市場。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年,河北保定,育婴堂收养的弃儿。甘博/摄。
济南,太庙里的香客。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杭州,用牛拉水。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安庆,坐落于迎江寺内的振风塔。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年,四川,一户藏族家庭成员。甘博/摄。
年,四川潼川,磨面。甘博/摄。
年,四川,带棚子的独轮车。甘博/摄。
杭州,街边小吃店。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河南开封,一对外国夫妻在中国。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年,湖北宜昌,街头理发摊点。甘博/摄。
篓。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把扶,用来完成开沟和播种两项工作,这种农具在东北使用比较普遍,它也是现代播种机的前身。
杭州,基督教青年会。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中国表情。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广州,士兵。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天津,洋大夫给中国儿童看病。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年,四川,遂宁县城街上行人。甘博/摄。
北京,富豪人家前呼后拥的结婚场面。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北京,鼓乐班子。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北京,雨后泥泞的胡同。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天津,一位姓周的先生。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北京,幼儿园里的孩子。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湖北宜昌,货船靠岸。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年,四川,藏族喇嘛庙窗户。甘博/摄。
年,四川新都县,一个寺庙里的主持。甘博/摄。
天津,居住在窝棚里的难民妇女。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年,四川遂宁县,做草鞋。甘博/摄。
年,杭州,现场表演做鼓。甘博/摄。
天津,东马路青年会门前等待新人的马拉轿车。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北京,制作地毯。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北京,监狱犯人做火柴。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北京,语言学校的考试。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北京,掏粪人。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北京,喇嘛。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木匠铺。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盲人。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老外研究强国要诀。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老年妇女乞丐,怀里还揣着一个孩子。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北京,雍和宫喇嘛跳鬼舞。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年,重庆,敲鼓。甘博/摄。
年,四川遂宁县,水果摊。甘博/摄。
北京,丧葬上的纸人仆人。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天津,马车。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澳门,在澳门的尼泊尔人。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天津,富家弟子的婚礼。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年,成都挑夫。甘博/摄
杭州,雷峰塔,年倒塌。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北京,囚犯。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北京,旗人妇孺。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山海关,卖大蒜的小贩。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北京颐和园昆明湖长堤上的玉带桥。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北京,机械车间。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北京,丧葬品纸马车。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北京,葬礼上的巨幅纸人。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北京,丧葬品仙女纸人。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北京,观火台。甘博/摄,约拍于-年之间。
68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照片摄影师:甘博先生与他的摄影作品
西德尼·戴维·甘博(—)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是一位研究中国的学者和社会学家,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业余摄影师。从年至年期间,西德尼·甘博曾多次来到中国,拍摄了大量照片,为中国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留下了珍贵的影像档案。他的镜头记录了中国各地社会风俗、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珍贵的画面如今已存世不多。
年,甘博在纽约去世。但甘博的部分相片壹直未被发现,年,他的后人在壹个鞋盒内发现它们。年,这些相片首次在北美19个城市及中国内地13个城市巡回展出,引起巨大轰动。
为了使这批珍贵的历史影像得到更为妥善的保管,年,凯瑟琳女士将其父拍摄的这批老照片及底片捐赠给了美国杜克大学善本、手稿和特藏图书馆。
*特别说明:本文配图全部来源于网络,多数照片的作者与来源不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我所推送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本人,将及时予以致歉/删除。
贵州星子,贵阳息烽九庄人,70后文艺范老果果一枚,贵州省作协会员,小报编辑,喜欢读书、码字、旅行,摄影、背包,愿与你成为朋友,一起旅行,了解贵州人文历史,吃遍贵州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