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及附近三国文化遗迹知多少

  ————推荐阅读————

  成绵高速扩容详细线路走向示意图,成青高架段将建成一个‘车路协同’的试验段

  成都中优区域十四五期间将优化空间形态,建2个城市主中心,7个城市副中心

  成都8条地铁新线进展权威披露!经过你家了吗?

  成新彭什德快速路+什德中快速通道

  为什么成都地铁16号线要拆分为16号线和23号线?

  简阳临空经济产业园(规划建设区)交通规划(包括轨道交通、高快速路及城市干道)

  成都东部新区—龙泉湖智慧科创城片区轨道交通、高快速及主干道路规划

  成都四向铁路大通道建设进度(成达万高铁、成渝中线、成自高铁和川藏铁路)

  成都轨道集团最新回复:S11号线拟采用与18号线相同的制式标准,在凤台三路接驳

  宝成铁路公交化改造在新都有没有站点?

  温江区十四五将加快构建“三高八快七轨十互通”综合交通体系

  成都站(火车北站)扩能改造工程进度

  新都客运枢纽站至火车北站公交站的快速公交K3线今日开通

  青白江宝成铁路公交化改造规划线路调整,拟设华金大道站和城厢北站

  市域铁路S12线是否列入第五期建设规划

来源:新浪博客“民俗四川”

最近收集了成都及其周边的三国文化遗迹,居然有62处之多。然而不幸的是,许多遗迹因各种原因被毁掉,如今所存已很少了。保存最好的应该是武侯祠,如衣冠庙等仅存街名。现分类列于下:

1,武侯祠:即汉昭烈庙,纪念蜀汉君臣,地处武侯祠大街号;

2,万里桥:即老南门大桥,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处,费叹曰:‘万里之路,始于此桥。’桥因以名。杜甫诗中多处提到万里桥,如:“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3九里堤,又称“诸葛堤”。据《成都府志?山川》载:“九里堤府城西北隅,其地洼下,水势易超。诸葛亮筑堤九里捍之。”(见笔者前文《诸葛亮遗迹九里堤》);

4诸葛庙纪念诸葛亮九里堤诸葛庙小学内(见笔者前文《寻迹成都七座武侯祠》;

5诸葛井孔明治蜀所凿“双眼井”,今北糠市小学内;诸葛井、祠、街在今江南馆街。明代街名锦江,清代改为东锦江街、诸葛井街,后复名东锦江街。街中段北侧有诸葛井、祠,宋代祝穆《方舆胜览》云:“诸葛井在大慈寺西里许,自上窥之,只见其三边,更一边不知其际涯也。昔孔明凿此以通井络王气,俗传有人入井,闻其中有鸡声。”

6蜀汉照壁(丞相照壁)传为诸葛亮相府,在正府街省法院处;

7诸葛亮宅、观星台位置在正府街。此地自宋代以来,为历代成都府衙署所在。据《太平寰宇记》载,蜀汉在此建观星台,传刘备、诸葛亮曾于此观星。

8点将台、较场坝在蜀都大道东风大桥附近,有“点将台街”,相传是诸葛亮当年操练军队的地方。这里还有点将台东街、西街、北街;点将台东一巷、二巷、西一巷、二巷等。直到到80年代初,东风大桥至水碾河段的“点将台”还留存一块半亩大小的土台。

9孔明造兵器旧址《诸葛亮集》引《读史方舆纪要》云:“铁溪河自邛州流入新津,注于江,相传诸葛武侯曾烹铁于此。”相传在郫县横子山,就有诸葛亮制造兵器的遗迹,此书又说:“铁钻山在崇宁县西六里,武侯铸铁钻于此,以造军器。”

10八阵图新都八阵图位于青白江区弥牟镇北约米的市场坝,占地面积约平方米。现只残存6个高低不等的土堆。原有诸葛亮祠,现已不存在(见笔者前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11新都八阵图碑记明杨升庵著文,碑存新都桂湖公园碑林。

12诸葛亮宅、诸葛亮读书台民国《华阳县志》载:“杜光庭《录异记》:成都书台坊武侯宅南乘烟观内有古井。井内有鱼长六七寸,往往游于井上,水必腾涌。相传其井有龙矣。按,观在城南武侯祠左,近井亦即在其处。惟废何时已不可考。”此外,在崇州道明镇有一处丘陵,上面有一座庙,当地人也称此处为孔明读书台。

13临邛望军顶据《蜀中名胜记》载:“(《本志》又云)西百里,石盘戍,俗呼为望军顶,昔诸葛武侯驻军于此。”

14蜀汉铜弩机纪念诸葛亮制兵器,在郫县太平乡;

15少城武侯祠位置在今东城根街与商业街东口衔接处。可惜今祠庙早已毁灭,踪迹不可考。诸葛亮初亡,没有专祠纪念。百姓遇节朔,各私祭于道上。据《宋书?礼志》载,刘禅景耀六年(年),下诏在沔阳立庙,专祀诸葛亮,为最早的武侯祠。(见笔者前文《寻迹成都七座武侯祠》)

16葛陌在今双流金花乡,为诸葛亮的旧居。诸葛亮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就是指这里。《元和郡县志》载:“诸葛亮旧居在双流县东北八里,今谓之葛陌。”葛陌曾建有葛陌庙,当地居民四时祭拜诸葛亮。今葛陌庙已毁,仅存一片稻田。

17诸葛亮丞相府诸葛亮在蜀处理公务的地方,先后为“左将军府”、“丞相府”两处。刘备入川后住进原益州牧刘璋的州牧署(现人民南路展览馆位置),将州牧署改称左将军府。年,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于是,他就在左将军府内办公,约在今人民南路展览馆附近。年,刘备称帝,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由于刘备没有新建皇宫,仍以左将军府为皇宫。“尚书”是皇帝的最高机要秘书,诸葛亮必然在宫内办公。所以,刘备当政期间,诸葛亮没有修建府第。年,刘备病逝,诸葛亮“开府治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其丞相府离皇宫不远,约在今红照壁一带。

18簸箕街丞相祠簸箕街西曾有丞相祠,祀诸葛亮,明代四川巡按吴之创建,清重建,今已毁。

19成都外北丞相祠原址在今成都8中学校内,今不复存。

20槽营坝相传为蜀汉驻兵养马之地,因木制马槽甚多而得名。在外南武侯祠后;

21先主寺原名先主祠,是祭祀刘备的祠庙,在新津县万和乡先寺村。据清道光《新津县志》记载:“先主祠在县北二十五里,传为汉先主帝蜀时祷雨处。康熙、乾隆间叠次培修。后有水母殿,每逢旱岁,祈雨有应。”据当地人说,先主寺原来是大禹庙,相传刘备驻军这一带时,正遇天旱。于是,他亲临大禹庙祈祷求雨,喜降甘露,深得民心。后人为了纪念刘备,就把大禹庙改为先主寺。附近有歇马店,传说是刘备路过时歇马休息的地方。旧俗:每逢正月二十,眉山、彭山、青神、仁寿和新津等县的人都纷纷涌到先主寺赶庙会。先主寺有一古戏台,临河渔民们撑船来此观戏,热闹非凡,场面很壮观。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近代。

20世纪50年代后期,先主寺被拆,修成电影院和学校。直到年才又恢复先主寺,其状况已大不同于以往,形制狭小,只有一进院落。大门和钟楼是清代建筑,很破旧。正殿为新修,供奉有刘备、关羽、张飞及诸葛亮、庞统、关兴、关平、张苞、周仓等人的塑像,很简陋、冷清,香火远不及隔壁的佛殿兴盛。

22黄龙溪即今有名的古镇黄龙溪,位于彭山、新津、双流三县交界处,距成都城区40多公里。黄龙溪发源于龙泉驿区的长松乡,流经双流籍田镇回水乡而入府河。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年)太傅许靖等人上书劝刘备称帝道:“曹丕篡弑,湮灭汉室……人鬼忿毒,咸思刘氏……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龙者,君之象也。《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大王当龙升,登帝位也。”

“黄龙现九日”是蜀汉当兴的吉兆,给刘备称帝立国大造舆论。《华阳国志·蜀志》也记载说:“(建安二十四年)黄龙见(现)武阳赤水九日,蜀以刘氏瑞应。”《诸葛亮集·鼎录》又载:“龙见武阳赤水九日,固铸鼎,象龙形,沉水中。”黄龙溪由此得名,并立庙江岸。

23牧马山传说刘备牧马之地,在双流永安傅家坝

24武担山位于新华西路成都军区大院内的东南角。是一个高约20米、宽40米、长余米的小土丘,略呈马蹄形,西高东低,占地面积平方米。相传为古蜀王开明王妃的墓冢。武担山是确定蜀汉皇宫位置的重要标志。《三国志?先主传》载,公元年,刘备“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之南”。《华阳国志》载:“武都有一丈夫,化为女子,美而艳,盖山精也,蜀王纳为妃。不习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乃为《东平之歌》以乐之。无几,物故。蜀王哀念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为妃作冢,盖地数亩,高七丈,上有石镜,今成都北角武担是也。”因此,又名石镜山、武都山。千百年来,武担山为成都一大名胜,历代诗人墨客吟咏甚多。唐代诗人王勃著《晚秋游武担山寺序》,极写武担山之秀丽景象;杜甫亦有《石镜》诗道:“蜀王将此镜,送死置空山。冥寞怜香骨,提携近玉颜。众妃无复叹,千骑亦虚还。独有伤心石,埋轮月宇间。”民国时期,石镜尚存。《四川通志》载:“今武担山上有石,径五尺,厚五寸,莹澈可鉴,号曰石镜。”附近曾有武担山街,今不存。年5月,该遗址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今武担山上有一六角古亭掩映在绿树丛中,东边有一六角七级砖塔,系现代所建。

25三义庙原名三义祠,位于成都市提督街。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乾隆四十九年(年)毁于香火,乾隆五十二年(年)重修,道光二十二年(年)再度全面修复。庙内祭祀刘备、关羽和张飞。庙东部原有丞相祠,祀诸葛亮,后毁。民国时,成都最早的肥皂工厂“益州工业社”就设在庙内,解放后又在这里办小学。年5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年,因城市建设需要,三义庙迁建在成都武侯祠内。

26桓侯庙张飞谥“桓侯”,后人在万里桥与衣冠庙之间择地建立纪念祠堂和衣冠冢,那条巷子因此得名,但该祠早已湮没。张祠在巷子的东南方向,冢旁立有石碑,上书“汉张夫子衣冠墓”,格局与关羽的相类,都是前庙后冢。

27张飞营即龙泉张飞营、关索寨。位于距龙泉驿镇东5公里余之简阳市武庙乡烂田村与团堡村交界处。这里是成都通往川东的古通道。山泉铺侧龙泉山脊背上有座峰岭,民间传说张飞曾在此安营驻军,故称“张飞营”。民国十六年(年)刊《简阳县志?舆地?古迹》云:“古张侯营,在龙泉驿东山上,地势险恶。民国九年,驱滇之役,鏖战于此十许日,滇兵始退。”

28张飞桥是一座距今有0多年历史的青石古桥,位于龙泉驿区兴龙镇宝狮村。传说张飞曾经在这一带驻兵、放马。他经常路过这里的小溪。每逢下雨涨水,溪水漫溢,行人无法通过,他即命部下在此修建石桥。数十年后,蜀国大将姜维也在这里驻军,出于对前辈的敬仰,他专门派人维修此桥。桥边曾经立有石碑,记述石桥的渊源。现在,这里一片荒凉,石阶古道长满青苔,人迹罕至。在杂草蔓枝中,碑帽、碑座散落其中,弯如弦弓的青石桥更显岁月沧桑。

29衣冠庙与洗面桥在浆洗街广场。衣冠庙的由来,民间有一说:关羽死后,未能找到尸首,刘备便携其战袍回城,为他建立祭祀的庙宇。每逢过节,刘备都会来祭拜关羽,当他行至庙前石桥时,便下马到桥下河里洗脸净手,以示恭敬,就把这座桥叫做洗面桥。如今衣冠庙已毁,仅存街名,有衣冠庙立交桥。洗面桥也被拆毁,在旧址上建有洗面桥广场,立有塑像、刻有浮雕,让人们记得这段感人肺腑的传奇故事。

30武庙位于青白江区城厢镇东街。原在镇北隅,始建年月不详。清嘉庆中金堂县令谢惟杰迁建于此。自年秋至年夏修建,历时五年,包括请名家塑像在内,费白银1万余两。现存正殿、两庑、月台、丹墀、前厅。四合院布局,正殿三楹,重檐歇山式顶。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1老关庙即玉泉街关帝庙俗称老关庙,即古关帝庙。相传昔为玉泉古刹,以《三国演义》中关羽死后在湖北玉泉山显圣故事而得名。明嘉靖十七年(年),成都人在原玉泉古刹旧址建了关帝庙,铁铸关羽像,四时祭拜。庙内有古井曰玉泉,这条街即被称作老关庙街。清光绪年间,老关庙街和东段的女儿街合二为一,根据关羽玉泉山显圣的故事改称玉泉街。清代,庙多为武官聚集宴会之所。民国十八年,国民党军旅长蔡海珊以慈善为名,就庙办学。后庙宇被拆,街名依旧,沿用至今。

32小关庙东接马镇街,西至东通顺街,长米,因有关平庙而得名。街北也有一座关帝庙,又名圣帝宫,专祀关羽。庙均毁,仅存街名。

33武圣街纪念关羽,位置在文武路云龙大厦处。

34关帝庙纪念关羽,位置在华兴上街60号。成都几处关帝庙关羽是忠义的化身,又是财神,在民间倍受推崇。尽管关羽一生从未到过成都,成都却留下不少与关羽有关的遗迹、关帝庙。如在大面铺场内,有康熙年建的关帝庙。在西河场内,有乾隆间建的关帝庙。在沙河堡秀水河上有明嘉靖时建的关帝庙。在淳化街有武庙,始建于明代万历中,清乾隆时总督福康安重建,有碑记,至民国时改为关岳庙。石羊场也有关帝庙,为清康熙时建。义和团时也有,其创建年月失考,又名雷家林。在白家场有关帝庙,建于康熙间,乾隆重修。红墙巷清代时名集贤胡同,又名吉祥胡同,其西头有关帝庙。下同仁路曾建有关帝庙,民国十二年(年)改建为森林公园,俗称支机石公园。在三桥南街(在金水河南,南接红照壁街东口)西,曾有关帝庙,康熙时造韦驮像,始易名韦驮堂。

35三圣祠在青年路附近,是纪念刘、关、张的祠庙。附近因此而建有三义宫,是老成都有名的剧场。过去很多川剧名家都在此登台演出,现三圣祠、三义宫均不存,仅存三圣祠街名。

36明关帝庙纪念关羽,位于南门三巷子,今已不存。

37五块石传说是修建刘备陵墓时剩下的余料。据民国修《华阳县志》载:“《蜀都杂钞》言,五块石在万里桥之西,其一入地,上叠四石具方,或云,其下有一井,相传以为海眼。南即汉昭烈陵,予疑是当时作陵时所余也。”现五块石已不在,仅存街名,其址在一环路靠近武侯祠附近,非如今北门五块石。

38赵云洗马池、子龙塘在竹林巷和平街小学内,传说是蜀汉大将赵云的故宅,其操场就是他的洗马池。据民国《华阳县志》载:“在治城中子龙塘街,宅旁有池。相传侯洗马处也。因蜀人称池为塘,故又名子龙塘。其后遂以名街。自建骆文忠公祠后,街又改呼骆公祠矣。”骆(秉璋)公祠街就是原来的子龙塘街,解放后更名和平街。

清嘉庆时,祠内曾建有雅致的亭榭,园林胜景享誉一时,成为名人骚客留连的好去处。在《船山集》中有《洗马池上诗》。咸丰时,四川提督周达武以数千金购买此宅。据民国《华阳县志》载,当时周达武“仍以一龛奉顺平于池上”,文士名人欢聚这里,赏荷泛舟。后顾复初等也曾踏访过这里,并留有词《贺新郎?甲寅仲冬饮周执奄丈园赵顺平池上》一阕,又在《乐余静廉斋文集?芙蓉池馆记》一文中写道:“汉赵顺平侯洗马池,其地适当锦城之中,故周执奄通政建有别业……”清代末年,这里被改成“迎宾馆”,后又成为县女子小学。解放后,街更名为和平街,学校改名和平街小学,洗马池也填成了操场。

39子龙家庙纪念赵云在现龙泉石经寺内。

40子龙庙、子龙坟位于大邑县城东郊银屏山麓。赵云死于蜀汉建兴七年(年),追谥顺平侯,葬大邑。子龙墓冢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气势磅礴,周围是用砖石砌成的梅花女墙,古柏森森。子龙庙原名汉顺平侯庙,又叫将军庙,占地平方米。祠宇建起后,几经兴废,清康熙四年(年)重建,后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迭次培修(见笔者博文《文韬武略赵子龙》。

41黄忠坟、黄忠祠,在营门口黄忠村(见笔者博文《成都黄忠坟与黄忠公园》)。

在原营门口公社黄忠大队“鸡矢树”村,这里曾有一座大坟包,相传是蜀汉大将黄忠墓。坟前有座宽檐大柱的祠庙,大殿有联曰:“北伐数中原,溯汉中王业所基,唯公绩最;西城留墓道,与昭烈庙堂相望,有此庙高。”

42营门口传说这里曾是老将黄忠驻军的衙门所在地。

43马超墓新都马超墓位于新都镇马超村一社(新都南门外二里许)。马超死于蜀汉鼎盛时期,其墓规模宏大,由于年代久远,原貌已不存在。马超墓前曾有庙,庙设“祭享殿”,悬挂有马维书“英姿飒爽”匾额,壁间刻有马超传略。马超墓地后改为乡村小学,墓早年被盗,“文革”中取走墓中石料,仅存墓后环状土丘及石刻两通。年,将两块石碑迁到升庵桂湖,现立于桂湖碑林。年,新都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内重要文物遗址(见笔者博文《马超赛吕布,投蜀得善终》)。

44马超坪在都江堰二王庙东侧,有一条蜿蜒起伏的古道,直伸“玉垒关”。传说,蜀国大将马超曾在这里屯兵,因此后世又叫它马超坪。

45向宠墓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推荐道:“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向宠在当时是蜀汉的得力人才,很得诸葛亮的器重。传说他死后也葬在成都,其墓在今城北花园内。清末尚见墓碑,现已不存。

46魏延养兵城在郫县城关北10公里的古城乡。相传魏延曾在此操练士兵,遗迹已毁。

47慈母祠纪念蜀汉名将姜维母亲在今都江堰慈母山。

48火井位于邛崃市火井镇。西汉时,临邛煮盐工业很发达。汉武帝元狩元年(年)于天下郡国设置盐官和铁官时,临邛也设置了盐铁官。后来,临邛在开凿盐井的工程中发现了天然气,并利用它煮盐,临邛火井即由此而名著天下。

诸葛亮治蜀,重视蜀地的手工业,特别关心冶铁、煮盐业的发展。他不但恢复盐铁官营,还任命亲信张裔为司金中郎将,主管冶铁铸器,“典作农战之具”。又设司盐校尉,专管煮盐及征收盐赋等事务,从而扩大蜀汉政权的财政收入。传说,诸葛亮还亲临现场视察,据晋张华《博物志》载:“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南朝人刘敬叔《异苑》也说:“蜀郡临邛县有火井,汉室之隆,则尖赫弥炽。暨恒灵之际,火势渐微,诸葛亮一瞰而更盛。”

49蒋琬宅蒋琬宅在(双流)县东七里,又犀浦县有蒋琬桥。”现遗迹不可考,仅存其说。

50娘娘庙亦名广生宫,位于西马道街50号,与文殊院一墙之隔,是纪念刘谌之妻的古庙。相传这里曾是刘谌的家庙,其后妃夫人在此祭拜祖先和神灵。蜀亡时,刘谌不堪亡国之辱,在这里杀妻告庙,然后到惠陵自杀殉国,以此明志。此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重建于咸丰末年,占地约2.6亩,原有藏经楼、斗姆殿、真武殿等29间房,毁于文革期间,现仅存1间半,不足20平方米。其余庙房被道教协会租给居民,因此庙门不存。刘谌与其三个妻子的神像深藏在蜿蜒曲折的居民院落之中,由一位年过八旬的道姑主持。附近曾有娘娘庙街,现已不存。

51安乐寺纪念蜀汉后主刘禅在西南影都外蜀都大道上,今已不复存在。

52八角井位于龙泉驿区洛带镇。相传刘禅好游山玩水,一日他来到距成都20公里的东郊某镇,见镇上有一口八角井,造型别致,水波涌动,鱼儿遨游自如,他就趴在井口,看得入神。侍卫们担心他落入井中,从其后面拉住他的衣角,不慎将玉带拉掉,落入井中,从此,这座小镇就被称为“落带”镇(又称洛带镇)。至今,在当地的民俗博物馆门口,还可以见到这口井(见笔者博文《刘禅落带—从传说到川剧》)。

53龙潭寺纪念后主刘禅在今龙潭乡。

54三圣乡纪念刘关张,在外东三圣乡。据碑文载:三圣乡因有三圣庙而得名.三圣庙建于清代,供奉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黄帝史官仓颉,后又改奉刘备、关羽、张飞。炎黄二帝系华夏始祖,刘关张乃三国英豪,古代圣贤使此地人气聚集,今逢盛世探明溯谨刻石为记。三圣花乡先后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荷塘月色”、“东篱菊园”五个主题景点。“五朵金花”幅员面积12k㎡,是一个集商务、休闲度假、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为一体的旅游休闲胜地,先后被国家旅游局、建设部、文化部等部门授予“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市级森林公园”。

55庞统祠墓安葬和纪念三国时代刘备的军师庞统的地方,位于德阳市罗江县鹿头山白马关,东距县城5公里。庞统,字士元,道号凤雏,襄阳(今湖北襄阳市)人。生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在当时,庞统与诸葛亮齐名,社会上流传着“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的口碑。建安十八年()夏,庞统随刘备进攻雒县(今广汉市),庞统身先士卒,率众攻城,被守城的兵将用箭射死,时年三十六岁。刘备非常痛惜,将庞统厚葬于此。年,庞统祠墓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6姜维宅传说姜维住内姜街,分为外姜和内姜,即今内江街。

57姜维墓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门关景区内。剑门关景区东南有平襄侯祠,姜维墓就在平襄侯祠内。平襄侯祠又称姜维祠,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分前后两院,前院塑刘关张坐像,名武圣宫,后院正殿塑姜维坐像,名忠勤祠。包括姜维殿、授略堂和姜维墓。

58严颜故宅在今蒲江县境内。

59刘璋墓在今彭州市

60云顶山慈云寺蜀汉后主读书处在今金堂县境内。

61新繁县新繁原名繁县,《华阳国志·蜀志》云:“孝文帝末年,以庐江文翁为蜀守,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顷。”据《三国志》记载,延熙十年(年),“凉州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众降,卫将军姜维迎逆安抚,居之于繁县。”因为这里新增了人口,人丁兴旺,后人称之为新繁。

62邓艾庙在西胜街一带,《蜀中广记》云:“圣寿寺后有邓艾庙,为有识者撤去。明县令雷叔闻于此结诗社,名曰竹林。”邓艾庙建、毁年代均不可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ly/10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