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睿智库研究丨成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成都,简称“蓉”,别称蓉城、锦城,成渝双城经济圈两大核心城市之一!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年始设市政筹备处,年正式设市。截至年11月1日零时,全市下辖12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总面积平方千米。

城市人口发展概况

年11月,全市常住人口为人,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人,增长38.49%,年平均增长3.31%。

△数据来源:博睿智库、BRTT数据研究中心、成都市统计局

各区域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超过万人的区域有8个,其余区域的常住人口都在万人以下,常住人口居前五位的区域依次是新都区、双流区、郫都区、成华区、龙泉驿区,合计占全市常住人口比重为34.12%。

人口性别构成:男性人口为人,占50.26%;女性人口为人,占49.74%。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00下降为.03。

人口年龄构成:0-14岁人口为人,占13.28%;15-59岁人口为人,占68.74%;60岁及以上人口为人,占17.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人,占13.62%。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78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4.8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0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60个百分点。

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概况

年,成都地区国民总收入为.7亿元,由于疫情冲击增速放缓至个位数4.1%。分产业看,年之后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对GDP贡献率超过60%。

△数据来源:博睿智库、BRTT数据研究中心、成都市统计局

1.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3%,其中种植业.8亿元,增长2.4%;林业28.2亿元,下降10.5%;畜牧业.1亿元,增长6.5%;渔业30.5亿元,增长8.1%。

△数据来源:博睿智库、BRTT数据研究中心、成都市统计局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万亩,比上年下降0.6%,其中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下降1.9%,为.8万亩。

△数据来源:博睿智库、BRTT数据研究中心、成都市统计局

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实施乡村振兴项目个,完成投资.8亿元。年末共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农民合作社家,家庭农场家。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市级星级园区28个、县级园区31个。

△数据来源:博睿智库、BRTT数据研究中心、成都市统计局

2.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比上年增加5.0%,年为7.9%,略微下滑。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合集增长6.5%,其中成都市第一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长14.4%,发展态势稳步向好。

△数据来源:博睿智库、BRTT数据研究中心、成都市统计局

五大现代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食品饮料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先进材料产业和能源化工产业)营业收入.7亿元,比上年增长9.9%,持续向好。

△数据来源:博睿智库、BRTT数据研究中心、成都市统计局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亿元,比上年增长4.2%。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竣工产值.6亿元。房屋施工面积.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率20.7%。

△数据来源:博睿智库、BRTT数据研究中心、成都市统计局

3.服务业

全年接待游客2.0亿人次,恢复至上年同期的72.9%;实现旅游旅游总收入.2亿元,恢复至上年同期的64.4%,年末全市共有4A级以上景区51个,三星级以上饭店78家,旅行社家。

△数据来源:博睿智库、BRTT数据研究中心、成都市统计局

实现交通运输邮政仓储业增加值.1亿元,比上年下降0.9%。全年旅客周转量.6亿人公里,下降40.1%。其中,铁路旅客周转量46.8亿人公里,下降40.8%;公路旅客周转量60.0亿人公里,下降33.5%;航空旅客周转量.8亿人公里,下降40.6%。全年货物周转量.1亿吨公里,增长6.1%。其中,铁路运输货物周转量97.0亿吨公里,增长7.3%;公路运输货物周转量.3亿吨公里,增长5.8%;航空运输货物周转量15.8亿吨公里,增长6.0%。

△数据来源:博睿智库、BRTT数据研究中心、成都市统计局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9.2%,商品房销售面积(含预售).3万平方米,增长4.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7万平方米,增长10.6%。商品房销售额.9亿元,增长16.3%,其中住宅销售额.1亿元,增长24.5%。

△数据来源:博睿智库、BRTT数据研究中心、成都市统计局

居民收入与消费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上年增长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5.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8.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1.84,比上年缩小0.04。

△数据来源:博睿智库、BRTT数据研究中心、成都市统计局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亿元,比上年下降2.3%。按消费形态统计,餐饮收入.2亿元,下降1.8%;商品零售.3亿元,下降2.4%。

△数据来源:博睿智库、BRTT数据研究中心、成都市统计局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5%。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10.2%,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9%,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4%,医疗保健类上涨0.5%。

△数据来源:博睿智库、BRTT数据研究中心、成都市统计局

上市企业概况

截止年8月4日,成都在内地上市企业共有93家,年营收排名TOP3的企业为四川路桥、通威股份、蓝光发展。

△数据来源:博睿智库、BRTT数据研究中心、wind数据库

成都市未来发展

1.成都市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锚定年远景目标和年远景展望,充分考虑我市发展阶段特征和未来发展支撑条件,力争到年,全国重要的经济、科技、金融、文创、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城市核心功能迈上新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年远景目标。到年,力争高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入世界先进城市行列,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实践范例,世界文化名城影响力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人民生活达到东部地区水平,共同富裕走在全国前列,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全面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年远景展望。到年,建成泛欧泛亚区域性的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文化中心,成为创新驱动、全龄友好、生活富裕、生态宜居的公园城市样板,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质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

要建好5大先行区:一、努力建设以创新为新动能的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二、努力建设以协调为新形态的融合性发展先行区。三、努力建设以绿色为新优势的可持续发展先行区。四、努力建设以开放为新引擎的双循环发展先行区。五、努力建设以共享为新局面的人本化发展先行区。

△数据来源:成都市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二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政府工作报告

2.成都市重点推进7个方面的工作

△数据来源:成都市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二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政府工作报告

3.成都市在城市综合提升和城市有机更新上的重点解析

为更好满足市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持续创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优势,成都市,自启动公园城市建设以来,又于年、年,发布了《成都市城市有机更新实施办法》和《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实施方案》……从不同层面,多个维度,对城市综合提升做了整体部署:

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推动5大建设与发展:

1、推动以创新为新动能的高质量发展;积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两区一城”为主要支撑布局建设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2、推动以协调为新形态的融合性发展;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牵引,构建多层次跨区域综合基础设施网络和产业发展体系,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性和承载力;

3、推动以绿色为新优势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建大尺度生态廊道和网络化绿道脉络,引导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经济地理分布;

4、推动以开放为新引擎的双循环发展;坚持内外联动、循环畅通,加快拓展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立体化战略通道、高能级开放平台和全球供应链体系;

5、推动以共享为新局面的人本化发展;立足人民城市为人民,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探索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多元参与的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格局。

落实幸福美好生活的十大工程:1、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2、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3、生活成本竞争力提升工程;4、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5、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6、生态惠民示范工程;7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建设工程;8、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9、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10、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

明确城市有机更新要坚持的5大原则:(一)保护优先、产业优先、生态优先。在挖掘和传承城市文脉的基础上,着力培育特色文态。依托区域业态本底,科学确定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推动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场景、新功能。以生态为引领,将公园城市理念融入城市有机更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二)少拆多改、注重传承。采取留改建相结合,以保护传承、优化改造为主,拆旧建新为辅。对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全方位保护,在城市有机更新中融入现代城市发展理念,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与文化、旅游、体育、商业等行业融合发展,鼓励、支持对保护保留建筑进行活化利用。(三)政府引导、属地管理、市场运作。政府充分发挥规划引领、政策支持、资源配置作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强化属地意识,提升管理效能,推动城市有机更新落地生根。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与行业领先的专业化企业开展全面合作,坚持高水平策划、市场化招商、专业化设计、企业化运营,兼顾公共利益,找到公共利益和商业利益之间的平衡点。(四)尊重公众意愿,推进城市持续更新。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将群众更新愿望强烈的片区优先纳入更新范围,做好城市有机更新专项规划,以片区为单元推动整体更新,实现城市有机更新可持续化,增强城市永续发展动力。

明确成都城市更新的重点抓手与5年目标:天府锦城、一环路市井生活圈和锦江公园子街巷改造等城市品质提升重大工程为牵引,深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全面加速老旧小区、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进程,推动老旧小区硬设施软环境双提升、老旧社区服务治理更加完善、老旧片区重构市井烟火气,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功能品质,保留城市记忆,让市民家园更有颜值、市井生活更有品味。到年,完成棚户区改造00户、城中村改造户。

重点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的有机结合,传承发展天府文化:

加大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建筑、近现代革命文化遗址、水文化和工业文化遗存、名人故居、重要历史遗迹等保护力度,顺应“两江环抱、三城相重”古城格局,启动实施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改造利用。构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制机制,健全全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不断完善文物考古发掘机制和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开展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研究阐释、保护传承、展示宣传,推进文化遗产资源共享和活化利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传承,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激活大美乡村资源,建设天府特色西蜀园林,打造乡村文化记忆标识,提升乡村文化旅游吸引力。加快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讲好巴蜀故事,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发挥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十大古都的独特优势,涵养历史底蕴,延续文化根脉,持续推动天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品位。

注:本文系博睿智库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不得摘编及篡改。封面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ly/102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