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场的客家风味新都姜糖

新都,“新,都在这里!”

这是我们在新都的大街小巷,对新都日新月异发展的新认识。

从古至今,作为成都北大门的新都,除了“新”,也有“旧”。诗句:

细细黄花落古槐,江皋不雨转轻雷。

长空鸟破苍烟去,落日人从绿野来。

这是陆游的《暑行憩新都驿》中,对古新都驿的情景描写。作为千年古驿道上的新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除了厚重的人文历史文化,还有诸多拥有着百年历史的传统老字号风味,比如一种名为“新都姜糖”的本土特色糕食。

姜糖,是将糯米炒熟磨细,加入红糖、姜汁、菜籽油调和在一起,经过搅动熬制,揉成软糕,凉冷切条,再洒上糯米粉托粉而成的一种客家米制糕食。提起新都姜糖的名气,它虽不及新都桂花糕那般享誉海内,但对于新都周边的百姓而讲,却是人尽皆知,为新都本土之特有,提起姜糖,那是首先想到的就只有新都姜糖,然而对于本地新都人来讲,最正宗的,最有名气的还算三河场的姜糖,新都姜糖可谓是:食在新都,味在三河。

作为新都姜糖的诞生地——三河场,位于成都市正北大门的新都县境内,因马鞍河与马家碾河、唐家堰河三流合于此处,场镇得名“三河”。年成都县撤销,三河场划分于新都县。年三河镇撤镇改为今成都市新都区三河街道。

古往今来,从地理位置来讲,三河场处于成都东山客家片区的西北边沿,《成都东山的客家人》书中记载,从鹅公包,到回龙,再到二台子,再到天回镇磨盘山一带的东山客家人,估计有近两万人左右,准确来讲,三河场也属于成都东山的客家乡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三河场民间,关于新都姜糖的起源传说有两个版本。

第一种传说是:起源于清咸丰四年(年),新都三河场有一名叫马贵兴的男子,原本专做洒琪玛的,挑担于三河场周边转乡出售,以此为生。一日,忽然遇雨,糕食受潮,粘糊成块,心里很着急。为减少损失,他回到家中,将洒琪玛糕回炉,加入红糖和姜汁,一品尝,不想,其味甚美,喜出望外。其后,又不断加以改进,最终正式改名为:姜糖。为宣传贩售这新发明的姜糖,在三河场乡场上搭起凉棚,泡上红茶,恭请过往路人免费品尝,以此扩大影响。久而久之,名声渐起,生意日好,过往客商无不喜爱。数十年后,又经过他的儿子马明德的承继和发展,“三河场马姜糖”字号,就此名声远扬,有口皆碑。

三河马姜糖的诞生,除了这段离奇的传说外,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姜糖距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始创于清康熙末年,三河场有一位姓马的马婆婆,将糯米炒熟磨细,掺上生姜汁、红糖调和均匀,揉成软糕,切成小条,做成一种糖出售,取名姜糖。马婆婆又将搅制姜糖的手艺传给后世儿孙,儿孙靠着这独门手艺发家致富,传到马婆婆的第五代子孙时,在三河场办起了第一家生产姜糖的糕点作坊。相传,马婆婆的第五代孙就是马贵兴。马贵兴姜糖在三河成名后,仿制者日渐增多,纷纷打起了三河场马姜糖的名号,其间相继有十多家姜糖作坊在三河场兴办起来。三河场便成了成都北大门川陕路古驿道上,闻名于巴蜀的姜糖之乡。

关于三河场马姜糖的传说佚事,那是众说纷纭,无从考证,真正的历史的也许只有当事人才知晓,留给后来食客的将永远是一个谜!

三河场姜糖是如何发展到今天,又是如何被命名为新都姜糖的呢?

那还要从三河场的承顺桥头,从民国时期的老字号说起:

(采访三河场原住民,90多岁的邹大爷)

走访调查,据三河场原住民,90多岁的邹大爷回忆与口述,于晚清民国时期,以三河场老场镇上的承顺桥为中心,搅制姜糖的作坊有近十多家,能够记住名号的,除了马贵兴姜糖,还有叶家的叶鑫(兴)姜糖。当然,其中以承顺桥桥头的马贵兴姜糖最为出名,俗称“马姜糖”。

马贵兴姜糖最早是在乡间的老房子里以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在三河场街上摆小货摊出售,招牌支在承顺桥头。伴随着二江沱码头的兴旺,以及最后一次客家移民的到来,商贸兴起,过往客商增多,商贾的云集,三河场场镇渐兴,河西建起了福建会馆,河东建起了广东会馆、湖广会馆和江西会馆,前来购买姜糖的人也越来越多,三河场马贵兴姜糖的老字号也就此渐渐传扬开来。

到了民国二十年,修建老川陕路时,马贵兴姜糖在承顺桥头租下铺面,开起第一家门面,从乡坝头搬到了街上,姜糖生意从此做大做强,成为了民清老字号。当年,在三河场流传着这么一句老童谣:“承顺桥,保千年,拉黄包,挣银元,马贵兴姜糖硬是甜……”

那时,三河场做姜糖的并非独此马贵兴一家,还有数十家姜糖作坊,之所以马贵兴姜糖能出名,除了传统的手艺与正宗的味道外,马贵兴姜糖在推广贩售上,有着自己独道的手法:凡是拉黄包车的,把顾客拉到他家购买姜糖的,过后都会单独给黄包车师傅“封”(送)一小包姜糖。还有就是,原来的承顺桥最早是由一名刘姓乡绅捐资修建,修建样式为传统的老式拱桥,桥上就是一拱坡,黄包车师傅受拱桥陡坡之累,爱在这桥头歇脚,一来二去,时间一长,与黄包车师傅们打成一片后,有了黄包车师傅们帮忙拉生意,生意自然日渐兴旺,名气也就越来越大。

解放后,公私合营,三河场姜糖作坊纷纷合并入新都县城关糖果厂。从此,以马贵兴姜糖为代表的三河姜糖,正式命名为“新都姜糖”,也就是今天大家所熟知的新都本土特产——新都姜糖。

拍摄于年的成都北大门牌坊,出自德国摄影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三河场能成为姜糖之乡,和三河的历史背景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伴随着三河场乡场的建场,商贸的发展,毗河码头的地理优势,老场镇的兴盛,以及东山土质优势等诸多的历史背景,影响了三河姜糖的诞生发展。明末清初,三河乡就已有建场历史,清代《成都府志》就有最早提到“三河场”的记载。三河因其特殊的地理,自古就是成都北大门的重要关隘,即是交通商贸要道古驿,也是兵家屯兵之必争之地。

历史上,古有“石牛粪金”的金牛道从此经过,近有成都北大道穿场而过,今有大件路在于此经过。明清时期,又有毗河水码头。明末清初,又设“三都司”招抚张献忠归降义军之屯兵之地。从地理位置来讲,三河又位于东山天回山脉与成都平原毗河坝区的交界处。对于东山客家来讲,东有东大道上的西河场,北有北大道上的三河场。但无论从历史还是先天的地理位置因素来讲,三河场乡场的繁荣兴盛必定促进了三河姜糖的发展。

除以上诸多因素外,历史上以三河、木兰、泰兴为主的东山客家片区,历来是新都最主要的生姜种植主产区。东山丘陵地区的黄泥、红泥与河坝上沙泥不同,更利于生姜的种植,品质优于坝区沙土生姜。据《新繁县志》记载:“蜀姜见珍,其来已久。”县内东山之姜为蜀姜之冠。

据统计,到了建国后的50年代,新都每年种植生姜约亩。年最多,达到亩,总产量达万担。巨大的生姜产区,同时加速了姜糖产业在三河的发展,在新都的普及。

当然,以三河场姜糖的诞生发展历史而论,我们无法证明姜糖发明人是否为客籍身份,也无法就凭东山的生姜种植历史来证明姜糖为客家人的客家小吃。但是,从新都姜糖的传统做法看,几乎是和梅州客家姜糖的制法一般。承继了闽粤赣客家祖地传统技艺的新都姜糖,完全就是一地道的东山客家风味糕食。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新都|成都屋檐下的客家味道》刘成摄

姜糖的做法:首先是制糕粉,选用优质糯米用50~60℃温水淘洗,侵泡5钟,捞起在簸箕里摊开滤干水分,次日用油制过的河砂一同上锅,大火炒制,糯米不能炒黄,然后将炒制的糯米从河沙中筛出,用石磨磨成细粉(称为雄粉)。再摊在阴凉处露两到三天,以手捏粉子成团,不散垮即可。然后是制姜,将姜洗净用石臼舂碎,再加少量水,挤出姜汁待用。而后再是熬制红糖,又称“搅糖”,将红糖上锅,加水化开,过滤杂质,再加入姜汁与糕粉进行熬制。此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火候一定要掌握好,温度要控制在80~90℃,边熬边搅,为让糖成型,上色,增香,再加入熟菜油,继续煮制搅拌。当糖汁搅成糊状时,姜糖即成。最后是成型切糖,将搅好的姜糖湖倒于案台摊开,待冷却后用木棒擀薄,开条切成2厘米见方,8厘米的长条形,然后再撒上熟米粉拌匀,托粉防止粘连即成。

新都姜糖具有软绵滋润,甘甜微辣,口感独特,入口生香,爽神开胃等特点。

老三河人认为,传统正宗的姜糖除了以上特点外,最重要是要“”,也就是俗称的“和”,一定要软糯,还有就是粉子一定要细,口感需细腻不能粉,在加入菜籽油的同时,不能吃出“生油”味。

香味浓郁,略带姜辣味,口感独特的姜糖甜点,不仅是新都人童年生活的日常零食小吃,在养身食疗方面,还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老少皆宜。中医生药学认为,生姜性味辛温,入肺、胃、脾经,主要作用发表、散寒、开胃、止呕、开痰。俗语有云:“男人不离姜,女人不离糖”,那糖又是红糖,姜糖完美的让生姜与红糖合二为一,具备发汗止暑,暖胃生热,生津活血,散寒祛湿的食疗保健之功效。无论风寒感冒,还是祛暑开胃,亦或是预防晕车备用,姜糖都有重要的食疗价值。

如今,这道行销省内外,博得广大顾客青睐的新都姜糖,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不断的创新,在传统姜糖的基础上,又已研发衍生出玫瑰、芝麻、薄荷、桃仁等十多个口味的品种。

在三河场,在新都及周边的场镇中,姜糖无疑就是每个人心中儿时记忆的味道。对于咪哥来说,每一次在木兰会上,或是每一次的交流会(不定期的一种坝坝集市)上,看到姜糖出售时,总会想到一个人,一位已故十年的老邻居——四叔。

四叔是我们一起在龙潭上场的照金会老院子居住时的老邻居,是老朋友,也是看着我们长大的老长辈,因他在家中排行老四,院坝头的娃娃们都亲切的尊称他“四叔叔”。豁达幽默,喜欢小孩子的四叔,是为老院坝的娃儿些,带来最多童年回忆的长辈,常常组织我们搞各种户外的活动。记得每一次的交流会上,姜糖是四叔最喜爱的零食,简直可称为最大的嗜好,但凡只要看到有新都姜糖出售的摊位,总会激动得如《射雕英雄传》中的“老顽童”般,欢呼跳跃到:“新都姜糖!买姜糖咯……”

买到后,也总是第一时间分予我们这些跟到他一路去赶交流的“跟班”们。童年时期,认识新都姜糖,完全就是通过四叔所认识的。其实,带着姜辣味口感的姜糖,对于我们童年的味觉刺激是不友好的,无法明白“姜糖有什么好吃的吗?”当我们长大后,当我们尝尽生活的“酸甜苦辣咸”后,才理解到姜糖的味道,才能理解到我们的四叔。

转眼间,四叔离开我们已有十年光景。近年来,每一次的新都木兰会上,只要再次看到难得一见的新都姜糖,我总会想起四叔,想起那个买新都姜糖给我们吃的四叔。

当然,我相信,新都姜糖不光是我们童年的回忆,也同样是三河,新都,乃至整个成都东郊片区,无数人童年带着特殊甜味的回忆。

沧海桑田,时过近迁。

对于老三河人来讲,从场镇到街道,继老街的拆迁,以及老场镇的消失,当年独领风骚的马贵兴姜糖老字号已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远瞰窗外林立的高楼,大件路繁忙的车水马龙,高架桥上急驰而过的地铁3号线……留给人们不变的,也许仅有三河场的那座老承顺桥与儿时记忆中的那道客家风味——新都姜糖。

最后,请大家不要忘了老三河场,这座姜糖之乡,带着姜辣味的客家之乡!

(完)

图文/咪哥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资料参考:

中国国家地理《新都美食——成都屋檐下的客家味道》作者:古清生

新浪微博《新都故事之二:江沱姜糖逸事》作者:红高梁

招募:

点击下方蓝字进入

?客家志愿者?客家正能量?客家90后

识别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ly/6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