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惠风和畅的春日,我再一次来到古城村,寻觅古三都(即:成都、新都、广都)之一的广都城遗址。真是铁鞋踏破,毫无所获。正郁闷失望之际,在路边有幸结识了一位热心青年小周,小周不是本地人,只是在这儿工作,经历亦不过三四载。他不了解广都的历史,但他告诉我,何不用手机地图导航。于是,小周握着手机,陪伴着我在社区里面转悠。
已弄不清是在怎样转悠,在一片林立的高楼深处,手机显示导航结束。哎!广都城遗址为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显然不是遗址所在的地方。于是,向路边提篮买菜的老人打听,老人摇头讲不知道,问及其他居民,尽都说是不清楚,甚至有人肯定的讲:几十年来,就从来没有听人说过!
热情的小周,向我问明了广都遗址的一些基本情况后,皱着眉,埋头在手机里搜索了片刻,竟然将立于墙脚的“广都城遗址”之保护单位的碑碣图片,给搜索了出来。于是,我俩又将图片拿去让当地人瞧,这下可好啦!一位在花台边与人对弈的中年汉子,指着前方告诉说:“这地方我知道,就在距这儿不太远的地方。”接下来,那人比划着,如此这般的解释予我。
小周又重新为我定点导航,然后告诉我:“这下看来不远啦!但得由你自个儿前往,时间不待了,我还得去上班。”于是,我真诚的谢过了小周,望着他急匆匆的背影,目送着他消失在了喧嚣的尘世里。
眼前的这条街道,应该是“城乡一体化”后新扩建的,广都城遗址就在公交站台旁。
竹木深深,败叶野藤和荒草掩藏着的广都城遗址,被高高的垣墙隔挡,其旁修车铺门边,有一道破陋小门,被铁丝随意扭作的门扣链着。
“里面有狗,当心咬人。”修车铺老板开门让我进去时,还一再叮咛我。进得里去,仔细地观察了一番,遗址上没有特别的不同,倒是遗址上面的老树与竹垅,生长得格外的茂盛。
华阳镇,古为蜀国三都之一的广都治所。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篇中记述:古蜀王蚕丛、杜宇、开明氏等,曾先后以广都的瞿上(别都)、樊乡(首都)为治所。
早在西汉,大学者汉侍郎扬雄,在其《蜀王本纪》中便有载述:“蜀王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民国龚煦春在其《四川郡县志》里,亦明确记载:汉代广都县,其治所在“今华阳县东南四十里中兴场古城坝”。
据专家多方考证,可以断定,古蜀广都的樊乡,即今之天府中心境域的华阳镇。时至今日,民间仍称此地为“古城坝”,可以佐证。
岁月悠悠几千载,广都古城残垣遗迹,今之幸存尚在。
(热心小周在用手机地图替我导航、)
(广都城遗址)
(广都城遗址)
(广都城遗址之文物保护碑碣、)
(从小巷进去可绕到广都城遗址、)
公元一九九八年,双流县文管所配合成都市考古队,对广都城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试掘,遗址范围大致呈正方形,东西长七十四米,南北长六十七米,面积约五千平方米。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唐宋时期的窑址、灰坑、路面、墓葬等,还出土了不少唐宋时期的瓷器,如罐、碗、盂、碟。专家推断,广都城遗址应属汉广都和唐广都两时期之遗址,对其发现,意义重大,为研究成都平原两汉和唐宋时期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以及人口分布与城市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华阳镇,清代称作中兴场。相传,其建场于康熙年间,初建时,因其西北有黄土场,西南有清和场,东边有桐梓场,华阳位居三场中央,为寄予“中道兴盛”之意,故将原“广都”之名改作为“中兴场”,时隶属华阳县管辖。
一九二八年,成都市建置,时有成都县和华阳县管辖的市府城区,由新置的成都市政府管理,其所辖乡村郊野地区,仍由成、华两县管辖,时中兴场仍归属华阳县。
抗战时期,为躲避日机袭击,华阳县政府将县署从市中心的正府街外迁,十年内辗转数地,于一九三八年迁移至中兴场,县政府办公机构设在湖广会馆。
一九四六年抗战结束,县政府回迁成都市府城区。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国民党县政府为应对解放军攻城变局,再由正府街迁驻中兴场之五显庙内,次月,华阳县政府通电投诚起义。
新中国建立后,中兴场为华阳县人民政府机关所在地。尔后,中兴场建置中兴镇,其县署驻设历时达十五载,至一九六五年七月,成都为统筹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需要,华阳县撤销,中兴镇并入双流县。
或许因“华阳”情结不舍,一九八一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中兴镇更名为华阳镇,中兴乡更名为华阳乡。
(有史可查,华阳县为唐贞观十七年置立,距今已有一千三百七十多年历史。其始称蜀县,乾元元年因“安史之乱”,唐玄宗南下幸蜀,驻畔成都,更蜀县名为华阳县,其治所一直在成都府之城郭内。历史上,华阳县曾长期与成都县并处,共同治理省府成都,其管辖领地,当比成都县更为广阔。在成都市坊间,相当长的时间里,曾有一著名的歇后语:成都(县)到华阳(县),县(现)过县(现),意思即是:买卖不赊账,现款过现货。)
(正大街冬天的早晨、)
(府河街、)
(正大街号日杂店、街边便民商铺、)
(石灰市西街、)
(簸箕街上闲聊的老人、)
(半边街一岔巷、)
(桥头顺河茶铺、)
(街上防火墙、)
(花鸟市场一角、)
(花鸟市场一角、)
(下河坝街71号、)
(下河坝街一理发店、)
(下河坝街拥挤的赶场天、)
华阳镇位于成都南部,在牧马山与龙泉山的半环相围之中,北距成都城区十七公里,西距双流城区十八公里。
府河水流经成都城郭之后,一路蜿蜒南下,浩浩荡荡,过了姐儿堰,进入华阳镇,河床便更加蜿蜒曲折啦!细心的人们会发现,有五大河湾正反曲肠,弯弧不羁,夸张旷大,平缓的两岸土地,是一派典型的洪水冲积扇形地,土质膏腴沃润,物产良多丰富,盛产水稻、小麦、玉米、黄豆、胡豆、豌豆、红苕、土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地瓜、慈菇、海椒、生姜、西瓜等。
自古道: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多少年来,华阳就是在府河的滋养下,生生不息。据老人讲:早年间,沿着府河岸边,会看见一架架张挂得高挑挑的,提水筒车。中兴公社的王家祠堂对岸的河畔,由于地势较高,便摆设张挂着六架筒车,蓝天下威风八面,雄伟壮观,大老远就能瞧见。
这年月,浇田灌地,得依靠筒车舀水,那一架架不停旋转的筒车,“吱呀吱呀”,将河水高高的抬向空中,然后又一律整齐划一,依次把河水倾泄在渡槽里,溅起跳荡的水花,周而复始。那白泛泛的流水,一路小跑,发出欢笑,给人欢欣,给人鼓舞。天长日久,日晒雨淋,湿漉漉的筒车,不停地转动,身躯长满了厚厚的碧绿苔癣,像是述说着岁月的沧桑,生活的艰辛。
筒车长年负荷运转,需得维护;由竹笼兜装卵石筑就的护堰堤埂,到时侯需要加固,得竹笼换新;加之终日辛劳的筒车,亦必须定期清理挂在车架上的垃圾杂草,自然,迫于生计,有以此维修为业的庄稼人出现。当年,伏龙大队的农民林泽安,就是远近闻名的专业行家。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提灌取代了筒车,沿江的筒车亦先后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勤劳克俭的乡民,不光拾去了被洪水打烂的船块,做了门板或是家什,甚至背了背篼,将废弃筒车的朽木也撬掉拖走,当作柴烧。这筒车下面堰埂的石条空悬着,不保安全,筒车残存的基础部件,亦必须得清理干净,故致使筒车最终没能留一丝痕迹。据老人回忆,当年那些常年深藏石缝内的大黑鱼,让乡民好是兴奋,亦一并被捉去,或街市卖钱,或保了口福。
龙骨水车亦是一种常见的提灌工具,其分为脚力和手动两种方式提灌。通常是由车架子、车龙头、车桶子(包括车叶子、羊蹄子、木槽)三部分构成,为保证它的使用质量,一般讲究选取青杠树、柏树、杉树等材质生产制作。龙骨水车亦不仅记载了乡民们生产劳作的劳累与快乐,亦留下了他们抢水翻脸,不愿再提的陈年往事。
(河边筒车、由竹笼兜装鹅卵石筑就的堤埂、)
(脚踏式龙骨水车、田间追肥、)
(插秧、)
(府河牧鸭、)
(宁静的府河、)
(府河上一打沙船、)
(河边人家、)
(河边交易、)
(河边交易、)
顺着府河左岸一路延伸开去,修筑有约一千米防洪土堤,这就是有名的安公堤。有史料记载,安公堤修建于清代乾隆十三年,距今已有二百七十余年历史。安公堤由时任知县安洪德亲临主持修建,其堤埂起于当时刘家巷西附近,止于邹家林上首,堤埂上泛种生命力极强的速生植物芭茅,芭茅根系固堤牢埂,防洪效果显著。百姓为纪念脚踏实地,心系民生疾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的父母官,为感念安公恩泽,遂将此堤敬称为“安公堤”。
安洪德一生清廉正直,体恤民生,其乾隆二十四年,于雅安知府任上卸职。有安公家乡《聊城县志》云:安洪德“廉政有守,以老病归。卒之日,贫无以殓”,这已是后话。
两百多年来,安公堤经过不断整治、扩建,至解放前夕,已形成一道从秦家坝至中兴大桥长约三千米的防洪堤埂,这对保护城区街市免遭洪涝灾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建立之后,华阳县政府多次组织力量,对安公堤加固增高,并修复了一九四七年被洪水毁坏的堤段。一九八一年七月十三日,安公堤又遭局部损毁,政府随即组织了抢修。
一九八二年春,安公堤重要堤段改作条石保坎工程,进一步加高加固,共挖填土石方六万多立方米,浆砌条石、卵石二千八百多立方米,混凝土七百三十余立方米等。一九八五年冬,再次筑就条石保坎工程七处,计一千一百余米。至此,府河重点堤段抗洪能力,更进一步提高。
(安公堤纪念碑、)
(护城防洪的安公堤、)
(护城防洪的安公堤、)
(马路旁竹器店、)
(乡民的运输工具鸡公车、烟叶摊、)
(农家风谷机、农家饲养的鸡、)
(农家的织布机、)
(农家编织的布匹、)
(农妇在剥离皂角、)
(走街串巷的鸡毛掸贩、)
(固定的补锅小摊、)
(农家小院、)
位于府河与江安河汇流之处,浩荡的江面上,有一弯梳背一般的石拱桥,初名二仙桥,其修建于清道光五年,距今有近两百年历史。拱桥当年由二江寺方持募捐兴建,桥因寺庙善举,香客往来方便,故而更名“二江寺拱桥”。
据史料可查:二江寺拱桥于五十三后的光绪四年重修,民国七年再度培修。
二江寺拱桥,全长一百一十五米,桥面宽八米,系七孔卷拱洞,其中央孔洞高二十米,跨度七米,船只航行方便。为减杀洪峰水势,桥礅建有如磐石一般的鱼嘴。特别题记的是,就在中央孔洞的卷拱顶上,镌刻有“天野良心”四个大字,和一形似银锭的白色圆球,相传为修桥余资销铸所成,意即建桥之良心,天地可昭!可惜其字迹,销毁于一九六六年严冬。
历史记载,这里曾是著名的水陆要冲,云锦繁华,被世人誉为“动版的《清明上河图》”。宋代在此设置二江驿,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蜀州(崇州)任职期间,曾途经此地,遭遇风雨,住留驿馆,深情感慨万端,便写下了传世佳篇《夜宿二江驿》:
鸡鸣原前风折树,夜到双流雨如注。
桦皮湿透点不明,旋设篝炉燎衣裤。
重城回首一梦散,锦障毡车渺无处。
新声犹傍耳边来,残酒半随风力去。
飞觞纵饮亦何乐,愦愦不堪长闭户。
丈夫要为国平胡,俗子岂识吾所寓。
位于二江寺桥上游的府河之上,亦兴建有一座卷拱七孔石桥,学名“通济桥”,寄有“融通调济,往来通达”之意。其修建于清道光五年,呈东西走向,时由举人贾琏生募捐建成,通济桥全长九十八点七米,宽十米一,高九点七米,其两侧桥栏由嵌有浮雕的石板筑造,石板上面雕刻有人物、飞禽、走兽、花鸟等图案,内容繁富,栩栩如生,每每让人驻脚留恋。在桥下的中洞顶部上方,有"二龙抢宝",并悬挂有铜质斩龙利剑一把,意在斩孽除魔,防它再犯。在桥下巨石墩上,还雕造有十二生肖,日夜镇守着桥梁。
不幸发生的是,公元二〇一〇年八月十九日,下午三十许,历时近两百个春秋的通济桥,发生整体垮塌,事故原因为:桥墩基底于前些日子被洪水掏空,所幸有专家已在先前鉴定为危桥,已告知暂停通行使用,故未能造成人员的伤害。
(拖着长坡的二江寺桥、)
(弯如新月的通济桥、)
(行人得负力上桥、)
(下桥时春风得意、)
(桥梁精美的雕塑、)
(桥梁精美的雕塑、)
位于场端北首的五显庙,始建于明代崇祯二年,由于地理环境限制,庙地寸土寸金,寺庙不大,面积不及四亩,但寺庙、戏台、台下地坝广场等之布局,恰到好处,台子坝可容纳观众上千人。
五显庙殿堂内,供奉着东汉骁勇善战,治军严谨,讨羌平夷的伏波将军马援,以及药王、三官、鲁班、嫘祖、无量寿佛等神祗。巍峨雄伟的玉皇楼阁里,供奉着玉皇大帝,玉皇神位前,祭品庄重考究,灯火常明不灭,前陈蒲团排列齐整,一尘不染,这里亦是住持与道众,远离尘嚣念经诵法的地方。登临斯楼,可凭窗俯览场镇街市,眺望远之山,观赏近之水。
在前殿和大殿之间,连接着一道狭长的天井,抬梁盈柱,雕梁画栋,四周门额,精凿天工,其上有张良拾履、孟母断机、陆绩怀桔、武松打虎、赵匡胤输棋掉华山等人物故事,还有石榴、葡萄、仙桃、瓜果、梅竹兰菊等林总花卉配饰,精美至极,常让人惊叹不已。
有专家指出,镇上这玉皇楼,当为清代以来古典建筑,首屈一指的佼佼者,其系全木结构、梁柱径逾尺(古计量单位,即一尺三十二厘米),脊高六十四尺,飞檐翘角均采用古建挂靠法营造,可谓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发明,实在是华阳人引以自豪的建筑杰作。五显庙后墙有高坎直下,与甘蔗市毗连,山门由戏台和正大街北口与丁字街口连接,街房紧凑相连,昼时灯火通明,加之紧邻府河,常有船舶停靠,江船渔火,遥相对应,可真是镇中繁华的集市中心。
平日里,有各种各样的小商贩在此营生,诱人的小买卖地摊,饮食摊,江湖杂耍,三教九流,评书书场,川剧折子等,可谓是你方唱罢他登场。最让人难忘的是,每到冬季,闲来莫事,台子坝便会开展旷日持久的估膘活动(一种估猜猪肉重量的赌博),膘重须精达斤、两、钱,每晚当众验重开奖,当场兑现。获奖者自是喜出望外,众人羡慕。故街坊上常常听到这样的童谣:“小小票儿变大钱,邀奖过个肥实年”。
听老人深有感触的讲,这过往的五显庙,可是华阳解放的历史见证者,是华阳县人民政府的诞生地。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为了应变,华阳县民国政府,从成都市中区正府街,迁至中兴场五显庙内。次月,县长彭述信宣布投诚起义。
一九五〇年一月四日,由川西北临时军政委员会,委派军事代表高鸿光等一行二十九人,接管华阳,交接仪式亦是在五显庙内举行。
一九五一年春,翻身后的华阳县人民,在此召开全县首届小学教师代表大会;名噪四方的茂县川剧团(华阳川剧团的前身),亦是在此登台演出。
(只能在记忆里找回的五显庙、)
(只能在记忆里找回的五显庙、)
(正大街上游动花摊、丁字街头小贩售蟋蟀、)
(通济桥街号和号)
(下河坝街一商家、)
(正大街顺河三巷口、)
(乡民在出售鸭子、出售雏鸭、)
(府河街上日杂商铺、)
(河边商家、)
(正东街上一餐馆、挂面加工坊、)
据老人回忆,在城东安养乡,原有一远近闻名的潜溪祠堂,祠堂修建于清乾隆十二年,为祭祀明人宋濂之专祠,时有祠田八百余亩。有史料记载,明末兵荒战乱,祠堂为寺僧长期侵占,由知县安洪德出面,秉公办事,廉明鼎力厘清,终将祠堂归还原主。尔后,重修祠宇,名“潜溪书院”,继续祭祀宋太史公,并增祀方孝孺,同时延师课士。时下,供山长年修银二百两,米四点八石,诸生膏火银共一百八十两,米四十五石,均由县府拨支。
道光十三年,知县高学濂以书院离城较远、诸生就学不便,乃将书院迁徙至成都府城梨花街,而安养乡潜溪书院旧院,仍留作潜溪祠堂。惜清末荒废泯没。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人,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被明太祖朱元璋立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
宋濂自幼多病,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人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受太祖皇帝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宋濂以年迈辞官还乡,后因长孙胡党之狱案牵连,而被流放茂州,于途中夔州病逝,终年七十二岁。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亦称"宋文宪"。
宋濂以散文创作闻名,被誉称"一代之宗",他推崇时下台阁文学,其文风淳厚飘逸,为后来"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范例摹本。宋濂一生,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在《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之中。宋濂为文强调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力主义理、事功、文辞三者统一。其文章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均臻特色,都能抓住细节,突出性格,虽渲染无多,可感染颇深。
在华阳这块富饶土地上,可谓人杰地灵,明星闪耀。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助编范祖禹;国民党元老张群;大学者、书法家颜楷;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四川保路运动东路同志军首领,民主革命家秦载赓;近代词人、金石篆刻家乔大壮;清末及民国时期的著名诗人、学者、书法家,四川省通志馆总纂,《华阳县县志》编纂林思进等,都是华阳人的骄傲。
(潜溪祠堂早已不复存在、)
(成都人民公园英雄纪念碑北面题词为颜楷所书、)
(颜楷沉稳雄健磅礴大气的“博爱”书法、)
(磊落大方质实朴茂的乔大壮印章、)
(题图为拖着长坡的二江寺桥和弯如新月的通济桥)
更多精彩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