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楚魏,蒋沈韩杨……”
这是国人耳熟能详的《百家姓》
灿若繁星的姓氏伴随着天南海北中国人的一生
也是追寻家国渊源的钥匙
浙江淳安
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之说
丰富的山林资源
安宁的世风
吸引诸多氏族迁入
承载着家族的延续、历史的演变、文化的重量
所有一切都浓缩于此
淳安有个神奇的村庄叫阮家源村,仅仅80余户人家却有着40多个姓氏,宛若一个“百家姓”村。
“阮家源”虽然以姓氏得名,但在这个村里,阮氏只有8户,在这个姓氏五花八门的村里,这个比例已经算较大的。若加上外嫁进来的人,村里的姓氏多达40余种。
阮家源村
在这里,村民普遍都会三种以上的方言,自带语言转换技能。江西、福建等地的方言可以随意切换,在家里说江西话,出门交流可能就要用常山话,村里差不多有10来种方言流传。
小小的阮家源村能有这么多姓氏,讲这么多方言,跟旧时的逃荒避难有关系。他们中大多数是从安徽安庆、江西、福建等地迁过来,战乱、兵祸让人们不得不离开故土,远走他乡,淳安的山区给了异乡人最好的庇护。
《淳安县志》上在“姓氏人口”一节中有记载,淳安、遂安历来有同姓聚居的习俗,而且婚姻半径小,婚嫁地域相对固定,形成了“大姓”、“小姓”现象。
多年前四方来聚讨生活的人,加上多年来外嫁进村以及从淳安其它地方迁来的人,在山岭环绕、略显闭塞的环境中,造就了现在阮家源村姓氏繁多、口音混杂的现象。
提到淳安大姓,方氏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全县人口约四万五千人,占其人口的十分之一,这样的人口比例在全国范围内仅此一家。
所有的方氏族谱都称淳安方氏是“千年望族”,“江南方氏祖地”,这是因为长江以南的所有方姓都是从淳安繁衍、迁徙出去的,这些人口占了全国方氏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可谓“天下方氏出淳安”。
但方氏起源并非淳安,而是起源于方山(今江苏省杨州邗江之东),迹肇在何南(今河南省洛阳市),甲兴于青溪(今浙江之淳安)。
淳安方氏的祖先是方紘,他是迁居淳安的方史第一世祖,也是江南方姓的始祖。他的孙子就是在淳安鼎鼎有名的“方仙翁”方储,淳安很多地方每年都要举行庙会纪念方储,比较有名的如富山露台庙会和瑶山秋千庙会活动,已经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淳安方氏还出过一位历史名人,看过水浒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和宋江打的天昏地暗的江南方腊。与小说不同,历史上北宋末年的这次起义着实威震全国,撼动赵氏王朝。
起义失败后,淳安全县方氏蒙受株连,淳安许多方氏被迫向全国各地逃难迁徙,甚至改为他姓。特别是方腊本派后代,有的迁徒到云南、贵州、四川,有的逃到了东北等边远省份。
但正如《方氏血脉谱》上如是说:“江南、闽广之方,俱自歙之东乡,无别出也。歙之东乡,则今淳安也。方之在徽歙者,皆出淳安,谱牒甚明。苐各派繁衍,昭穆难序耳,世祖黟侯之墓与庙在淳者,子孙世守之。在歙者,惟柳亭山一庙,郡志载焉”。淳安在南方各省和海外方氏心目中的地位,是令人敬仰和向往的。
根据《淳安县志(-)》的记载,全县有多个姓氏,方、余、王、徐、汪姓为人口最多的姓氏,占全县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让我们一起走近淳安的几大姓氏,看看这些姓氏是怎么起源的吧。
余姓
余姓出自黄帝长子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大禹,禹生启,启生太康、仲康,仲康生帝相,帝相生少康,少康生三子:长子吕,继承皇位,为夏朝天子;次子宰,封于显;三子罕,字无余,封为越王,居会稽(前),其子以父字余为姓。淳安的余姓有萝蔓余氏、下洲余氏、璜堂余氏、松林余氏、淳安义门余氏、淳安公桂里余氏等。
余姓人口分布较广,是全县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主要居住在汾口镇、大墅镇等地
王姓
王氏之先出于周灵王太子晋,姬姓。其子敬宗为司徒,居太原,时人号曰“王家”;春秋时王子成父败狄有功,因赐氏王。十七世孙秦武城侯离生二子:长子王元,避乱迁琅玡临沂,其后为琅玡王氏;次子王威,为扬州刺史,九世孙霸复居太原晋阳,后为太原王氏。北海、京兆、天水、元城、宜春、邛城等郡望,皆同源分流者也。王氏盛于汉,尤盛于晋唐至赵宋间。迁淳安王氏主要有四支和太原、江左两大郡望。
王姓人口分布较广,是全县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主要聚居在威坪镇、浪川乡、屏门乡、王阜乡一带。
徐姓
徐氏出自黄帝第九世孙伯益,嬴姓,佐禹治水有功,夏仲康时其次子徐若木被封为徐国君,后人遂以国为氏。徐姓有东海、高平、东莞、琅玡、濮阳五大郡望。淳安徐氏大多为东海郡,有三支来自三衢,一支来自安徽。徐姓人口众多,主要分布在威坪镇一带。
汪姓
汪氏出黄帝之后,为姬姓,封于鲁。鲁成公庶子颍川侯,出生时左右手掌内有“水”和“王”纹,合而为汪,遂改名姬汪。其孙诵以祖父名为姓,是为汪姓一世祖。传至三十一世汪文和,因讨黄巾军有功,被封龙骧将军。汉献帝建安二年()中原大乱,汪文和南渡投孙策。孙策呈表东汉朝廷授为会稽令、淮安侯。建安十三年(),孙权遣中郎将贺齐平黟、歙二县,立始新、新定、黎阳、休阳,合黟、歙为新都郡,治始新(淳安)。建安十四年(),汪文和以会稽令迁始新令,遂家于始新,死后葬淳安召石山(一说邵石山),在小金山一带。
汪姓人口分布较广,主要散居在汾口镇、中洲镇、姜家镇、枫树岭镇、屏门乡等地。
胡姓
胡姓为帝舜后裔,出自妫姓。淳安胡姓,属安定郡。始迁祖国珍,字世玉,仕北魏(~)为谏议大夫,封安定郡公。宦于睦,因见睦之青溪常乐乡贵龙坞(光昌奎星桥西北)佳山秀水,遂携家卜筑于此。时有谏议香火院,即后之常乐乡静乐寺。传二十七世至胡仁季,生子三:长胡璋、次胡珪、三胡璧。
胡姓主要散居在梓桐镇、左口乡等地。
郑姓
郑氏远古始祖为黄帝。传至西周宣王二十三年(前)封庶弟姬友于郑地(陕西省华县东),为郑桓公。其子掘突继父位,为郑武公。武公先后兼并东虢及八个诸侯小国,新的郑国定都京(荥阳市襄城村),历十四代二十三君四百三十一年,于公元前被韩国所并。郑康公侄郑鲁公与族人迁居于陈、宋之间,建立郑国,遂以国为姓。郡望荥阳。淳安郑姓主要有淳东郑氏和遂安郑氏。
全县郑姓人口分布较广,主要散居在汾口镇、屏门乡等地。
洪姓
洪氏之先本于勾龙,为少昊土正。其子垂为虞帝共工,封于共(河北密云一带)。及周东迁,国为卫所并,子孙遂以“共”为氏。汉季,加水于“共”之左傍,为“洪”氏。
秦汉之季,皆居共城。孝武开河北之地,置敦煌张掖酒泉郡,徙郡国豪杰以实之,洪氏迁于敦煌,因以敦煌为郡。晋武帝时,洪平自青州迁彭城,封下邳侯,因居之。晋永嘉之乱,八世祖大司农洪稚自下邳迁丹阳;至十二世洪晞镇守豫章(江西南昌),又从丹阳迁居豫章。至东晋,十三世祖兵部尚书、光禄大夫洪绍因刘裕欲中伤之,于义熙时挂冠,由丹阳京口(镇江)隐居于新安郡遂安县木连村(中洲镇郑月一带),为洪氏迁淳安、遂安始祖。
洪姓主要居住在姜家镇、浪川乡、屏门乡、汾口镇、中洲镇等地。
吴姓
吴本姬姓。自泰伯让位,国于吴,始有吴号。历四世,至周章武王封于吴,故后世以吴为姓。自泰伯十九世孙季札逊位,邑于延陵,故以延陵为郡望。凡吴姓皆以泰伯为始祖。迁淳安吴氏主要有贺城吴氏、云峰吴氏、札溪吴氏和青山下吴氏四支,吴姓主要散居千岛湖镇、中洲镇、瑶山乡、金峰乡等地。
童姓
童氏本于颛顼之子老童。老童之子重,帝命司天,封国高阳,遂以父字为氏。传至童三锡,以平戎有功,授爵雁门,是为童氏雁门郡之鼻祖。自是分迁山左,徙官巴蜀,避乱中州而次于琅玡,遂成大家巨族。迁淳安童氏主要有仰韩童氏和合浦童氏两支,主要居住在临岐镇、屏门乡、中洲镇等地。
参考资料:
《淳安县志(-)》
《淳安“百家姓”村》
部分图片素材整理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s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