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新都区不断增强依法履行扶持和规范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深化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化“十三五”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升“两馆一角”内涵,三河、城东、新繁等3个“示范中医馆”、10个“规范化中医角”提档升级已全部完成并通过验收。
“中医角”下乡中医医疗真正走入基层
55岁的张明兴是新都街道高架村的村民,近几年由于年岁渐长,血压渐渐偏高,到高架村卫生站拿上一点养生中药调理血压也就成了常事,家门口的这个“中医角”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便捷。
张明兴在高家村卫生站问诊
“原来我们卫生站的房子是七十年代修的,时间长比较老旧,现在这里重新修建了,比以前宽敞多了。以前药品的种类也不多,现在这里分区很明确,西医中医都有。”张明兴告诉小编。
几年前的高架村卫生站不仅面积小,只有60平方米的瓦房,而且诊疗的范围也比较窄,主要是感冒咳嗽一类的常见病,药物也主要是西药。
高架村“中医角”
年卫生站提档升级之后,不仅改善了就医环境,“中医角”的推广更是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需要配中药调理身体的村民再也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搞定。
“我们医疗站升级之后,功能分得很全很细,硬件上的配置也更规范。总的来说对我们提升自身业务有不小的帮助,给老百姓也带来了很大的福利。”高架村卫生站医生文学英告诉小编,“现在选择中医,选择中药的群众越来越多了。”
高架村村站医生文学英
对诊断室、药房、治疗室、处置室、库房等功能进行严格分区,把中医的理念向更多群众普及,现在新都越来越多的村卫生站有了规范的建设标准,群众就医自然更便捷舒心。
重人才讲创新“示范中医馆”建设有序推进城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既是新都区3个“示范中医馆”之一,同时也是新都区首个开展中医药特色项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年来中心不断提档升级,建设中医人才队伍,丰富中医诊疗项目。
城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我们主要是在年成都市示范中医馆的建设上做了一个提档升级。在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我们引进了很多中医药专业人才和适宜技术的人员,并在设施设备上进行了提档升级,增加了超声波治疗仪、音频治疗仪、和可以制作丹膏丸散的临方加工室。”城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主任杜小利告诉小编。
目前,城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开展10类42种的中医诊疗项目。据统计,来就诊的患者中53%都选择了中医项目。
“中医如今越来越受群众认可,作为示范中医馆,我们有责任为群众提供更好的中医服务。”杜小利说,“下一步城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继续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更多的中医人才,在项目上也会继续开拓。”
全面开花中医惠民结硕果中医药全面参与新冠疫情防控:组织专家制定“成都市中医药预防新冠肺炎指南”,由成都市卫健委发文,指导全市中医药疫情防控工作。成立中医防治专家组,全程参与疫情防控工作。配制中药大锅汤份,印发中医药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单份,制作中医药防控疫情知识宣传专栏85个。年11月,医院党委被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中医集中诊疗区
积极发挥中医医疗机构和基层“中医馆”作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全区%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能够提供针刺、艾灸、刮痧、拔罐、中医微创、推拿、骨伤、肛肠等6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的社区卫生服务站、93.04%的村卫生室开展4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十三五”期间,全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量、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人次分别增长了91.05%、.61%。
推广成都市“名中医/中医馆寻诊地图”,构建15分钟中医健康服务圈。年,建立包含中医药服务项目的城乡居民健康档案份,建档率为96.27%,全区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70.28%,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84.31%。充分利用中医药义诊和公众咨询、讲座,推动中医药知识和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使城乡居民中医药服务满意率和知晓率显著提高。
全区统一开展中药穴位敷贴(三伏贴、三九贴),发放穴位敷贴胶布张、药粉92kg。截至到年11月,累计服务人次。
年7月,举办“成都名中医流动车”进新都暨《中医药法》实施三周年大型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义诊、适宜技术体验、发放宣传单等余人份,提高了群众对《中医药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