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最早研制火器专家丁拱辰

北京正规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人物经历

丁拱辰(——),又名君轸,字淑原,号星南,福建晋江人,回族,家住晋江县海滨的陈埭乡岸兜村。始祖赛典赤·瞻思丁,系阿拉伯贵族,入仕元朝,官拜平章政事行省云南之职。丁拱辰是瞻思丁的第十八代孙。其父名宗璧,是个商人。丁拱辰年幼时,父亲赴浙东、台湾等地经商,全靠母亲纺纱织麻,勤俭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小时入村塾读书,对天文历算很有兴趣,十一岁因家庭经济拮据而辍学,参加农业劳动,在田间牛背上坚持自学,获得了不少的文化知识。以后家境好转,纳赀捐监生,十七岁,“弃儒就贾”,随父到浙东经商,二十岁跟叔父到广东。在此期间,他继续坚持自学。他爱好研究天文,常于静夜仰观星象,得到启发,对古代天文仪器璇玑玉衡进行改造,制成象仪全周仪,以测量度数,推算时辰,很是准确。道光十一年(年)他出国谋生,先后到过菲律宾的吕宋诸岛和西亚的伊朗、阿拉伯半岛等地。他出国时,把自己制造的全周仪带到船上,测量水程的远近、地势的高低、北斗的方位,计程抵岸,准确无误。引起了西方司航人员的重视和赞扬,把所藏的书籍图样借给他看。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从中悟出炮位、造船的原理。嗣后他航经各地时,更加注意考察访问,加以发挥改进。

道光二十年(年),丁拱辰从海外游历回国时,正值鸦片战争爆发,“南中夷焰势若燎原”。随后,英国侵略者的炮舰向我国东南沿海到处猖狂袭击,攻陷了许多口岸和城镇,使他忧心如焚,他请缨报国,以沉痛的心情上书清廷“现值英夷悖逆,恃其炮火,滋扰海疆,生志切同仇”①,而夜以继日地整理他所积累的西洋武器资料,编著成《演炮图说》,通过时任御史的同乡抵抗派官吏陈庆镛,转请山东通晓数学机械原理的丁守存等人代为勘定。他罄箱倾囊,自费千金,将这书刊刻行世。道光二十一年(年),他带着自制的用以“测量演炮高低”的象限仪一具,由福建老家千里迢迢奔赴广东,“前来军营投效”。这时,林则徐已被遣戍,主持广东军事的是“靖逆将军”奕山。这年冬天,丁拱辰在广州燕塘向团练大炮手传授炮法,“用象限仪测视演放”,奕山亲往检查,认为“尚为有准”②。以后他又将所著《演炮图说》与懂得制炮技术的署督粮道西拉本共同研究,“详加考核”。他们“互相参

泉州

酌,择其演炮要法,另拟图说数则,言简意赅,刊刻多张,悬挂炮台”,使驻守各炮台的司炮者人人都能理解,懂得用法。经奕山等批准,丁拱辰按他的设计在广州铸炮,由他鉴制的大炮均采用滑车绞架,能上下左右改变射击的角度和方位,重量自一千斤至八千斤不等,灵巧结实,操纵推挽都极灵便,成为当时先进的武器③。由于丁拱辰出色的发明创造,奕山奏请清政府赐给他六品军功顶戴④。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丁拱辰所著的《演炮图说》和他在广东铸炮、演试有准等事迹传到道光帝那里,道光帝特谕令奕山、祁贡等查明其人其事上报⑤,但不久,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和鸦片战争的结束,便没有下文了。

战后,丁拱辰继续进行他的科学试验,他又通过多次实践,对《演炮图说》再三修订,在丁守存和另一科学家郑复光的帮助下,于道光二十三年增订刊行《演炮图说辑要》,全书分四卷,共五十篇,附有一百一十多种图样,对各种西式炮、火药、炮弹以及轮船战舰的制法和运用都绘图详细说明,企望对巩固我国国防作出进一步的贡献。但清政府在妥协投降的对外方针指导下,已不想有所作为。丁拱辰经过辛勤研究取得的这些成果,并没有在抵御外来侵略、保卫祖国上起到应有的效果。

道光二十九年(年),丁拱辰偕其胞侄丁金安,应当时钦差大臣赛尚阿之聘,前往广西桂林,与丁守存等铸造大小各种类型的火炮一百零六门、兼造火药、火箭、火喷筒、抬枪、鸟枪等武器⑥。又编写了《演炮图说后编》一册二卷,对制造大炮和炮弹及枪炮的测量、演练教习等作进一步的阐发。

在洋务运动时期,丁拱辰北上江苏、上海,编撰西洋武器著作和研制西洋武器。同治二年(年)编撰《西洋军火图编》六卷,十二万言,绘图一百五十幅,被清政府授予广东候补县丞,以后升任知县,留广东补用,并赏给五品花翎。

丁拱辰的发明创造是多方面的。在鸦片战争时期,他还和丁守存、郑复光等对轮船进行了研究,他们设计了一批轮船模型,绘制了有关的设计图样,其中有机具在内的,也有机具在外的。⑦此外,他并与工匠们共同设计了一辆蒸汽机车模型。这个模型长一尺九寸,阔六寸,载重三十斤,锅炉和机身都是铜制的,叫“小火轮车”⑧。所有这些在当时科学技术落后的中国,不能不说是具有创造性的发明创造,它们在当时的中国都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

主要贡献火炮研究

年回国后,基于对外国火炮的研究,丁拱辰提出中国应当采用火炮加表之法,并据试验结果绘成《演炮差高图说》,提高了炮的命中率。广东巡抚梁宝常在广州郊区亲眼看到用此法演放火炮成功后,奏报朝廷,赏给丁拱辰六品军功顶戴。为了防御侵略,丁拱辰汇集有关西方兵器的资料,总结自己的研究所得,撰成《演炮图说》一册,于年出版。该书的主要内容是写演放火炮的方法,还述及火炮铸造、炮台修筑、火药配方等。年存,此书受到两广总督祁?、靖逆将军奕山的重视,命西拉本帮助丁拱辰到军队中传授技术。同年,清朝政府下令推广《演炮图说》所述方法。后来,丁拱辰将此书修订为《演炮图说辑要》四卷,于年秋出版。

丁拱辰在兵器技术方面的研制成果颇多。他设计了火炮的滑车绞架,用于调整炮身的位置,改变射击的角度,使操作灵活方便。例如,移动调整几千斤重的火炮,过去要用几十人,采用滑车绞架后仅需几个人。因此,这种滑车绞架在广东被用于陆上炮台和兵船。当时,铸炮可用铜或铁。但铸铜炮成本高于铸铁炮。丁拱辰参考西洋炮的构造,研究改进铸铁炮技术。经过调查和试验,他选用广东产的新黑蔴铁七成、洋蔴铁三成为原料,采用泥型,浇口设于炮口,巧置引门,终于铸成了性能良好的铁炮。他认为,西洋炮弹采用泥型铸造,炮弹表面产生线痕,不够光滑,影响射程。于是,他改用失蜡法浇铸。铸得的炮弹光圆无痕。他还主张将炮弹铸成实心和通心两种,后者的长处是弹体轻、射程远。在桂林时,他与丁守存合作,铸造各种火炮百余门。还制造了火箭、火喷筒、抬枪、鸟枪、火药等。

年写成《演炮图说》,年修订为《演炮图说辑要》,其中所附的《西洋火轮车火轮船图说》是中国学者自著的第一部有关蒸汽机和火车、轮船的著作。年写成《演炮图说后编》,年又著《西洋军火图编》。

研究制造

据《演炮图说辑要》中的《西洋火轮车、火轮船图说》记载,丁拱辰曾目睹过小式蒸汽机车,因而“粗知机械之大概”,又“召良匠督配尺寸,造小火轮车

火轮车

乘”。这辆小蒸汽机车长1尺9寸(.7毫米),宽6寸(.8毫米),载重30余斤(约15公斤),配置一台铜质直立双作往复式蒸汽机。他还在这台蒸汽机的基础上,制造了一艘小轮船,船长4尺2寸(.86毫米),“放入内河驶之,其行颇疾,惟质小气薄,不能远行。”后来他又绘成轮船图,却因“无制器之器”,不能造大的实用轮船。尽管如此,丁拱辰的工作仍表明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丁拱辰和丁守存(约~年)根据英国新式火箭,于年在广西桂林成功地研制了由金属火箭筒构成的近代大火箭,射程余丈(米)。“后底五孔出火焚烧(5个喷管),一刻之久,烟雾迷空。以之火烧敌营,冲锋破阵,人遭必死,甚为得用,其功力与火炮并烈”。这是中国研制近代火箭之始。

主要论著

1 丁拱辰.演炮图说..

2 丁拱辰.演炮图说辑要..

3 丁拱辰.演炮图说后编..

4 丁拱辰.西洋军火图编..

5 丁拱辰.火炮必须用滑车绞架图说.见:魏源.海国图志,卷五十五.

6 丁拱辰.仿铸洋炮图说.见:魏源.海国图志,卷五十五.

7 丁拱辰.铸炮弹法.见:魏源.海国图志,卷五十五.

8 丁拱辰编.增补则克录.

人物评价

丁拱辰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正确完整地论述西洋武器的,比著名科学家李善兰、徐寿和华衡芳等早十多年,在我国近代科学技术方面有较突出的建树。他的军器和发明,对巩固国防,抗击外国侵略者,曾起过一定的作用,引起了我国当代军事科学家的重视。他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值得后世借鉴学习。

丁拱辰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外采取闭关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加以在思想上实行禁锢的愚民政策,一直沿袭着以八股文为主要形式的科举制度,致使中国对西方世界茫无所知,中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鸦片战争一爆发,明显地暴露了中国这方面所存在的严重弱点。为了抵制资本主义国家坚船利炮的袭击,保卫祖国的独立与主权,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如林则徐、进步的思想家如魏源等,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指导下,注意了解和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一些有心的爱国志士更行动起来孜孜于学习与制造西方的新式武器,以求在实践中抵制英国的武装进攻,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这些人中,丁拱辰、邹伯奇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晋邑潘湖田洋黄高攀正秋次子长孙黄春年长曾孙黄恭肃入承瓜瓞为养子家贫年少时当鞋匠徙惠邑琼林铺謀生[全面介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云南总兵浡泥国王黄森屏最长的视频6分钟友情链接   黄仁颖(—年),字福佑,一字幼卫,别字仁达,号潘湖翁,五代人;祖籍三山莆阳(今莆田涵江黄巷),迁居晋江潘湖,为潘湖人。

  黄仁颖是唐朝御史黄滔(—年)之孙。其父黄珦(-年),字玉卿,官大理评事;母二夫人欧阳氏。有弟仁愿。(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滔》)

  状元及第

  黄仁颖家居潘湖,幼敏慧好学,善诗文。少年时自耕自作,每日清晨时常登上狮山甲第亭攻读。

  五代·后梁·贞明三年(年)春闱,陈逖、黄仁颖通过会试;贞明四年(年),陈逖中状元,黄仁颖进士科落第。后唐·同光三年乙酉(年),黄仁颖以明经学究会试第一,后唐·天成二年丁亥(年)登状元(该科取进士23人)。

  清·徐松《登科记考·第25卷》?载:“后唐·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天成二年,进士二十三人:黄仁颖,状元,见《玉芝堂谈荟》。知贡举:礼部侍郎裴皞。按仁颖于梁·贞明中学究及第,至是年复登进士第。”

  《太平广记·卷·草木2·异木》抄录宋·徐铉《稽神录·第5卷·登第皂荚》曰:

  “泉州文宣王庙,庭宇严峻,学校之盛,冠于藩府。庭中有皂荚树,每州人将登第,则生一荚,以为常矣。

  梁·贞明中,忽然生一荚有半,人莫谕其意。乃其年,州人陈逖进士及第,黄仁颖学究及第。仁颖耻之,复应进士举。

  至同光中,旧生半荚之所,复生全荚。其年,仁颖及第。

  后数年,庙为火焚。其年,闽自称尊号,不复贡士,遂至于今。

  出《稽神录》。”

  入仕

  黄仁颖荣登状元衣锦还乡月余,又赶回后唐京都洛阳参加吏部试。初授编撰、校书郎。

  其时,后唐正处于方镇叛乱、中原扳荡时代。李嗣源在河南洛阳称帝,为明宗;闻黄仁颖名,在丞相冯道荐辟下,特召入洛阳凤阁辅助,随即赐为护銮学士。然李嗣源一介武夫,目不识丁,枢密使安重也识字不多,章奏常读不通,明宗无奈,只得设置端明殿学士,黄仁颖首当其最佳人选。

  黄仁颖清廉俭朴,一生信奉欧阳詹的文章德业,深得明宗赏识,也为朝臣所敬重,先后历迪功郎、四门学正。然遭宰相安重排挤,被贬为内阁中书舍人。

  长兴四年(年),明宗病殁;十二月,闵帝?李从厚即位;翌年四月,李从厚义子李从珂发动兵变,攻进京城洛阳,夺取帝位,为未帝。黄仁颖迁主客郎中,累官至端明殿掌院学士,负责通读和协助处理奏章。

  后唐·清泰三年(年),未帝李从珂废;石敬瑭立,为后晋·高祖,建号天福元年;黄仁颖依旧官。黄仁颖在京都为官10年,素性清俭,门无私谒。

  辞归潘湖欧厝里

  后晋·天福二年(年)十二月,黄仁颖见朝政无所建言,便辞官归晋江潘湖欧厝里隐居。

  北宋·建隆三年(年)十一月,黄仁颖卒于家,享年62岁。南唐主·李煜赏其才,赐谥“文杰”。其裔以欧阳为氏。

  著有《黄状元文集》5卷。诗作《新都行》载于《中华姓氏诗选·黄氏卷》:“缥渺空中丝,朦胧道傍树。翻兹时间吹,惹彼花上露。悠扬丝意去,苒蒻花枝注。何计脱缠绵?天长春日暮。”

  北宋·大观四年(年),潘湖乡人为祀以“不二争第一”、“文章德业双馨”的黄仁颖,里人欧阳珣率欧阳族人鸩资倡建潘湖仁颖书院,以志前贤。(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欧阳珣》、《泉州学校·泉州书院·仁颖书院》)

黄锡衮

  黄锡衮(年—年),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谥文僖,明末清初·晋江潘湖人;明·天启元年(年)生,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年)五月卒。

  有《皇清·特进光禄大夫、东阁大学士、赠太傅、谥文僖、潘湖叟?黄公墓志铭》,为“清·赐进士、巡抚、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姻晚生李光地顿首拜撰文,前乡荐中式举人、中宪大夫、广东高州知府、族年弟黄志美顿首拜篆额,清·赐进士、翰林侍讲、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眷妹夫富鸿基顿首拜书丹。”“襄事孤子芳琮、钟源、芳环泣血稽头,期服孙志夏、志商、志周稽首同勒石。”(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光地、黄志美、富鸿基》)

  《泉州府志》、《晋江县志》有载。潘湖湖口黄锡衮《家谱》有《传》。

  身世

  黄锡衮属糊口尚德天伦房,初祖、元处士赠征仕郎天麟?黄权之12世孙。曾祖金湖黄守魁(滨南,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守魁》),祖兆昌(魁南),父振宇(明南)。

  黄锡衮《潘湖黄氏家传总序》曰:

  “潘湖去郡城十里许,东依吟啸,西倚大桥,夹九十九溪之水,舟驶波浅;北有一山,连蜷如狮,谓之狮山。欧阳先祖聚于欧岭欧祠山之趾,名曰潘湖欧厝,后渐随湖畔南移。

  吾初祖处士权公,宋未元初由莆阳黄石之金墩经安平而来,徙潘湖苦梨坑黄厝。明·洪武二年(年),即移至欧厝,遂继外祖之业也。

  自唐·常观察(常衮)倡学吾乡,欧阳詹首应其选,贤哲延生,代不乏人,先圣之泽,历久无躬,后之学者,举业其中,实无负于潘湖邹鲁之乡望耶!(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常衮、欧阳詹》)

  祖上崇儒重道,教养并举,农耕课教,大有行周(欧阳詹字行周)、仁颖师儒之风,办塾馆修书院,不减金粟之胜。(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仁颖》)

  (明)嘉靖(—年)间,倭寇犯入(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倭患》),征役追迫,曾祖守魁公从父母与伯叔日休、日习同迁白鹤山麓,以避倭追呼之急,自是居外,占晴课雨,望杏瞻蒲。曾祖以武科登贤书,又殉于外,虽欲祭祀,然况有谱中失志,后世难免有无数典忘之讥。

  祖兆昌,千户世袭,孝行甚嘉,诚能无改父之志,积善行仁孝,不倦生平泯艰角喁喁,然与欧湖口(简曰“糊口”)房族人为伍,邻里爱重者。

  于是天以善报,父振宇自白鹤山归籍,祖上玉桂丹青,探花荣也;众谓祖德余香之传耳。与族人汶汶交游,绝无间言,长有序,朋友有信,持躬自是。乡人敬之至、尊之至也,预知其能,克昌厥后矣。

  祖虽力农,然性能嗜,遇士人而起,悉心儒学,敬课诸子孙,而勤学敦书,朝夕端笃,早暮弗遑,壮志弥坚,老不倦宜乎。寿亭遐龄年钓渭,诗曰:‘俾尔昌而炽,学能寿而富,’有如斯夫也。无奈寓居南安白叶,地薄人稀,子孙三代单丁过世,皆南安产也。遂以南安之‘南’为祖之名(即滨南、魁南、明南)记之。然曾祖守魁武出白鹤,乡人鲜晓。潘湖世有所谓华庑高官者,乃光升、凤翔、守魁三公也。(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黄光升、黄凤翔》)

  曾祖滨南公出金湖,寄居白鹤发愤敦书,武进一甲探花,鹤立鸡群;祖父魁南公千户世袭,嗣父明南公旋自返乡至余。

  余稍长,即入仁颖书院,受知于塾师汤晴岭邑尊及舅父徐以任之门,宵灯课雨,后出家复拜于梨洲(黄宗羲,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宁波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皇恩在上,厚赐于余,余幸以报国也。嗣是胞弟明衮年幼多病乎,得神医幸而存也;次弟命衮则留事父母,微憾者不及曾祖一见耳,然贻厥孙谋以燕翼子。

  金湖源深流远矣,彻府安石,祖、子、孙三世皆进士,而权号天麟公七、八、九世裔孙光升、凤翔、守魁,文武巍科,蝉联三桂,显于皇明。今家馨传之,以垂永徽巍俾益奋,日孝于行,以光大先祖之遗规,志所欲酬,郁为虹绯,缵缨辈出,达之家扉。

  吾祖潘湖之黄,出自三山(福州)、莆阳(莆田)金墩望族,乃平海军佥判府公派下,《谱》创自中外有声刑部尚书大宗伯光升公。余栖息之暇,纂辑权公天麟下派诸裔,搜罗故实续成焉,谋兹族人,将锲以示后,而属十二世孙锡衮顿首拜撰《序》其端。”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公讳锡衮,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其先晋江潘湖人。初祖处士天麟,讳权公十二世孙也。”

  “曾祖滨南,武出南安白叶;配霞美油园陈氏。祖魁南,配陈君紫峰(陈琛)曾孙女。父明南,妣徐公以任妹。四代皆以公贵,妣皆一品夫人。”(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琛》)

  黄锡衮直系:1世元处士、赠徵仕郎天麟?黄权(宋教授黄近次子)→→2世黄仕龙→→3世黄福字均玉→→4世黄长逊→→5世黄真赐→→6世黄尚德→→7世黄天伦→→8世黄日章→→9世黄守魁(滨南)→→10世黄兆昌(魁南)→→11世黄振宇(明南)→→12世黄锡衮。

  就学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公幼颖异,七龄能诗,善属文;稍长就学于仁颖书院,受知于塾师汤晴岭邑尊及舅父徐以任之门,宵灯课雨,习经史百家,靡不废览,劬学自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学校·泉州书院·仁颖书院》)

  黄锡衮七岁能诗,日诵千言。早岁母徐氏以俪授以书,辄念不忘;父黄振宇授以语,应答如响。就学于郡城南潘湖仁颖书院糊口乡塾(其祖父黄魁南是仁颖书院山长),受知于房师汤晴及舅父徐以任之门。后离家拜教于梨洲(黄宗羲)。

  也曾就学于晋江龙湖鲁东陈鹄“文辉书院”,是“鲁东十八士”之一。(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鹄》、《泉州学校·泉州书院·文辉书院》)

  20岁弱冠为诸生,治学严谨,俭约厚道,风节高峻,诗翰清美,素有名望。

  明末·广西巡抚

  明·崇祯十二年(年)19岁,与族亲黄志美同中“钟垣榜”举人(会元)。崇祯十三年庚辰(年)20岁,与本邑霞行张潜夫同中“魏藻德榜”,联捷三甲第十五名进士。授广西巡抚,因忤马士英乱政,弃官隐读于南宁武鸣县夏黄村起凤山(又名凤凰山)东峰。今黄锡衮崖书“朝阳鸣凤”犹存;起凤山西峰合云岩临江钓台巨石上,刻有黄锡衮和黄燝的唱和诗。崇祯十七年甲申(年),李自成进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后清兵入关,黄锡衮因世乱归家。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30·选举志·进士·明》:“崇祯十三年庚辰魏藻德榜……黄锡衮,国朝(清)历官兵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明?崇祯庚辰进士,授广西巡抚。因忤马士英乱政,遂弃官隐读于武鸣起凤山,世乱归里。”

  入清为宦

  入清,顺治五年(年)黄锡衮复选庶吉士,授弘文院检讨;顺治八年(年)进翰林院编修,受命典试江南,授修撰;顺治九年(年)擢浙江道监察御史,晋通奉大夫;顺治九年(年)擢浙江道监察御史,晋通奉大夫);顺治十一年(年),授弘文院侍读学士,建言撰修太祖、太宗圣训被采纳。顺治十二年乙未(年)秋丁父忧,归故里守制,3年后起复原官;顺治十五年(年)丁母忧回籍;顺治十八年辛丑(年)春服除,巡按广西,兼理湖南清军盐法;后历任大理寺丞、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大清定鼎,复选庶吉士,授检讨。进编修,擢浙江道监察御史。巡按广西,兼理湖南清军盐法;大理寺丞,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累至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

  康熙元年(年),黄锡衮迁礼部右侍郎;康熙五年(年)晋刑部左侍郎,致力整饬纲纪,澄清吏治。康熙六年(年)五月,以兵部左侍郎署兵部事,授通议大夫;康熙八年(年),奉诏清刑狱;又密助年幼的圣祖·康熙帝主政于朝,逮捕“结党专擅,勿思悛改”的顾命大臣鳌拜。康熙九年庚戌(年)十月入阁,参与机务,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加光禄大夫,充经筵讲官;《世祖实录》总裁官。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以兵部左侍郎掌兵部事。”

  “康熙八年夏旱,奉诏清刑狱、释系囚,多所平反。”

  “清·康熙间任兵部左侍郎,因密助圣祖主政于朝,深受圣祖倚重。”

  “康熙九年庚戌十月入阁,参与机务,拜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加光禄大夫。时初设日讲官,入直,寻充经筵讲官,票拟或未当不轻论执,每于谈笑间婉言曲喻,其间调和匡救、保护善类有力焉。与修世祖实录,充总裁官。”

  武英殿大学士兼理兵部事

  康熙十年(年)二月,授武英殿大学士兼理兵部事。康熙十三年(年)二月,以武英殿大学士管兵部事;进柱国太傅。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十年二月,世祖亲试习国书翰林,锡衮列上等,授武英殿大学士兼理兵部事,书成赐银币鞍马。”

  “康熙十三年二月,以武英殿大学士管兵部事。重修太宗实录,成,进柱国太傅。”

  康熙十二年(年)十一月,平西王·吴三桂据云南叛清;康熙十三年(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响应;不久,定南王·尚之信也在广东反清;史称“三藩叛乱”。黄锡衮出为兵部右侍郎署兵部尚书事,率军经略抵御参与叛乱的耿精忠等部。因克振军威,平寇有功,有旨复召入阁,寻解兵部事,任直讲筵官,其它兼官如故。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平抚‘三藩’,荣绩素著。”康熙十九年(年)八月,黄锡衮赞襄机务,参知政事。此时“三藩之乱”基本平定,西北噶尔丹叛乱也暂告平息,清廷首议用兵台湾,但朝廷和地方出现剧烈争议,黄锡衮积极主张出兵收复台湾。康熙廿年(年)七月,内阁学士李光地奏保施琅带兵征台,黄锡衮力赞之。(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李光地、施琅》)

  康熙廿二年(年)年底,台湾初定,朝廷出现弃留之争。黄锡衮竭力支持施琅“设官镇守”之议。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台湾初定,提督施琅请设官镇守,廷议未决,有谓宜迁其人、弃其地者。上问阁臣,锡衮言:‘台湾孤悬海外,屏蔽闽疆,弃其地迁其人,恐为外国所据,应如琅议。’上韪之。”

  辞归

  康熙卅八年己卯(年)十月,黄锡衮以老谢事,疏辞归里。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十月,加五级,以老谢事,疏辞归里。得旨准,以大学士衔致仕回籍,钦赐御匾‘卿相扬祖武’。

  与平素有德于郡,民之疾苦当如救焚,士民德之;继先圣之业,教养并举,儒风毓秀,无负邹鲁之乡。锡衮公位至极品,清俭师儒,慎勤敏练,宣力有年,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

  帝准特遣兵部尚书、浙江秀水杜臻驰驿护送黄锡衮归里。”

  “家席王宫浮桥笋溪金湖卿相东阁,余荫园林亭馆甲于郡中。黄公俭约,自奉寒素。”

  “公谨奉训旨,益清慎。”

  卒于家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年)五月,黄锡衮卒于家,年八十七。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明熹宗?天启辛酉年七月廿九卯时生,清圣祖?康熙丁亥年五月廿日巳时卒于家,时年八十有七。事闻,辍朝相祭,赐谥文僖。

  墓在紫帽一都铁灶山法藏寺西南近处,茔朝潘湖。为圹二,坐乾山巽向观音叠座穴。”

  “著有《金湖白叶黄武烈记》、《金墩黄府集传》、《肇盛炳朱诗集》、《潘湖叟起凤隐读集》、《黄大学士文集》十卷,藏于家。”

  此外,还有《孝思堂诗集》、《金湖灵鹫纪闻》、《兵法要则》、《潘湖鸣凤集传》等。

  其他

  黄锡衮之妻是福建总督姚启圣妹;子三。一妹嫁内阁学士富鸿基。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配柔顺,福建总督姚启圣妹,诰封正一品卫国夫人。一妹适内阁学士富君鸿基。”

  “配姚氏夫人,有贤淑行,能以勤俭佐家政,公官内外自奉俭约,夫人率之也。故公无内顾忧,得以安其廉。”

  “弟衮昙、衮笃,爱有加。弟殁,抚其遗孤若己出。”

  “嫡子三:芳琮,聘广东按察使杨高翔妹;继□□,娶举人按察佥事孙胤骥女;芳环,娶南安白叶陕西总兵林忠女。

  孙三:长孙儒士志夏,聘安溪榕村?李卿相(李光地)长女;次孙志商,聘南安金坑代州通判王宗岱长女讳掌娘;季孙志周,未聘。俱芳琮出。”

  评价

  清·李光地撰《潘湖叟?黄公墓志铭》:

  “在位施惠政,尚清议,气节高雅,澡德浴身,器识老成,倚毗良殷。举贤才,振纲目,定国是,正人心,下念民生,力课吏材,劳绩茂著。”

  “呜呼!公生于贵胄甲第故里,略韬忠勤,恪恭不渝,孚于圣主,信于同朝,书之史册,光耀无穷,公何憾乎!”

  “铭曰:闽疆惟尔,阁臣宗麟(黄锡衮字宗麟);内弟忧庵(姚启圣字忧庵),妹夫琢公(施琅字琢公)。参赞机务,施备宿卫;平抚三藩,枢幄韬略;荐启征台,珠联璧合。文武国器,忠贞报国,益罄忠诚。斯人已去,其魂尚存。纳窀肃雍,铁灶坝头;青龙白虎,左右护卫;朱雀玄武,遥相呼应。灵气永固,谓公还魂;英彦辈出,朝拜有情,秀在后昆。”

黄府(—)字大方一字用藏。行火二十一,号东美,晚号廉伯。黄彻季子,以子翰林院馆阁校勘安石贵诰授平海军节度使、荣禄大夫、副都统。宋进士副都统太师;莆田城西(太平社区活动中心文正黄中庸故居)宰相谥文正黄中庸曾孙,及卒皇帝悉闻赠太师谥清惠,钦赐庙号为金墩。南宋初自兴化军城迁莆田黄石景德里水南金墩(古有读书亭、金墩庙),为江夏金墩黄氏始祖。据海外华人社团统计,海内外贤哲裔甚盛,金墩黄氏历代贤裔显者有:明初云南总兵渤泥国王黄森屏讳元寿、明户刑二部尚书黄光升、仑后十四致政公黄凤八世孙明榜眼南京礼部尚书黄凤翔、明礼部尚书黄汝良、文状元侍中黄观、武状元南京兵部尚书黄钺、武状元南京大总督黄振邦、清文华殿大学士雪台黄机、清东阁武英殿大学士潘湖叟黄锡衮、清探花总督黄叔琳;当代新加坡前已故总统黄金辉、世界黄氏宗亲总会理事长黄明顶,在国内台湾前国民党中常委黄哲真、福建省委常委兼政法委书记黄松禄、黄府廿六世孙祖籍莆田黄石金墩福建省长黄小晶、省委常委秘书长黄文麟。潘湖印尼国务部长总统府秘书长黄自达、霞浯马来西亚内阁原旅游部长黄燕燕、柬埔寨国务部长兼工业部长黄裕德虎、印尼前江夏堂黄氏宗亲总会主席黄东平清康熙丙辰进士同安知县兼浯洲中左所千户黄昶八世孙、霞浯徙同安鼎尾黄尔瓒分李林社黄巷金墩裔孙印尼三宝垄建源集团创始人黄仲涵、潘湖印尼毕廷安针记集团创始人黄渭源。

据印尼江夏堂黄氏家谱中心记载:清朝嘉庆末年先祖黄高升黄伯爱父子由福建晋江潘湖行货福州嘉崇里金墩巷,鸦片战争前乘荷属东印度公司轮船往返异国他乡荷属东印度爪哇岛南旺府东北码头当搬运工。

据《印尼江夏堂黄氏家谱中心》记载:清朝嘉庆末年先祖黄高升黄伯爱父子由福建晋江潘湖行货福州嘉崇里金墩巷,鸦片战争前乘荷属东印度公司轮船往返异国他乡荷属东印度爪哇岛南旺府东北码头当搬运工。

高祖父黄兴祥(-年)讳锡来(黄伯爱长子)鸦片战争(年)时偕老五曾祖叔父黄集仁(1-年)字进铎、老二曾祖父黄集仲讳金菊携祖叔父黄渭源OeiWieGwan(-年)、祖父黄渭淦OeiWIEGwai字朝买(1-年)等亲人先居爪哇岛南望府(Sembang)华人区后居拉森(Lasem)小镇爪哇北海岸华人区街上摆烟摊做卖丁香烟和烟花鞭炮的小生意,随后开烟花鞭炮厂做小作坊生产“狮子座(Leo)”烟花鞭炮产品(故乡潘湖北畔山名狮子座LEO)。因荷兰殖民统治者禁用花炮,年8月15日移居库都斯·Kudus毕廷安Bitingan·拉嘛LAMA。自爪哇岛金墩始祖黄兴祥讳锡来,四传至大叔父黄辉祥(居库都斯·Kudus毕廷安Bitingan·拉嘛LAMA)长子黃志强(STEFANUSWIJAYAHARTONO)共五代人:

第一代高祖黄兴祥OEIKINGSIANG(—年)讳锡来,战争时为避战乱始从中国福建晋江潘湖远渡爪哇岛侨居码头唐人街华族区谋生,初当搬运工、摆地摊,葬在南旺山南麓。

第二代曾祖父辈黄集仲(OeiTjiepJuong讳金菊排行老二)黄集仁(OeiTjiepDjien字进铎排行老五小名Hartono阿弟1—年),年入荷兰殖民政府籍前五年先居Rembang南旺(别称南望)以祖家潘湖北畔狮子座(Leo)山名为花炮厂品牌名1年举家移居Lasem拉森,葬在拉森山南麓。

第三代祖父辈黄渭淦(OeiWieGwai)字朝买集仲长子三宝垄中华总商会主席,大祖叔父黄渭源OeiWieGwan(—年集仁长子)及二祖叔父黄渭清{好桥牌集仁次子}1年春随父黄集仁字进铎举家由南旺府华族区移居拉森华族区。年8月收购荷兰人即将倒闭的香烟厂NVMurup,改名为针记香烟厂(PTDjarum)。年4月21日Lasem拉森迁往库都斯·毕廷安·拉马成立针记公司,年黄渭源因悲伤病逝。葬在库都斯北部穆里亚山南麓。

第四代黄辉慈OeiHwieTzu(年12月8日)及弟黄辉革OeiHwieZuo医院、黄辉祥(年10月2日出医院)弟黄辉聪(年4月28医院)居库都斯·Kudus毕廷安(Bitingan)·拉马LAMA,为第1代在印尼出生。

第五代OEIQIMINGHARTONO(幼名黄志明年出医院年10月印尼因社会动乱随父OeiHwieTzu回中国福建)从弟黃志强(STEFANUSWIJAYAHARTONO)年为第2代在印尼出生,计五代人。Nama:OEIQIMINGHARTONOLahirpada21SeptemberdiIndonesia,JawaTengah,Semarang,KudusBitinganLama(JL.JEND.A.YANIKUDUS)JalanKetuaPTWWW.DJARUM.CNPadaOktober,kekacauansosialIndonesiameninggalkanLAMAJLbersamaayah:OeiHwieTzu(MichaelTulusHARTONO)kembalikeHokkianTIONGKOK.engkap,alamattinggal:tempattinggalsaatini,PanLake,Shili,Chengnan,KotaQuanzhou,ProvinsiHokkian,(selainitu,No.,Bangunan5,WallStreet,Jinjiang)DistrikBarat.kekerabatan:KakekPamandengancucu-grandhubungandengankakekpamanOEIWIEGWAN(lelakidengankakekOeiWieGwaiDarisaudara).memilikiGolongandarahtipeO,ayah:OeiHwieTzu(MichaelTulusHARTONO)Ibu:ShenYuhua(YuhuaHARTONO).

《清康熙玄烨皇帝诰命潘湖叟黄卿相公三道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君臣之笃匪躬之谊作忠以孝国家弘褒锡衮之恩尔振宇乃卿相黄锡衮之父善积于身祥开厥后教子著义方之潘湖金墩家训傅家裕堂构之遗兹以覃恩赠尔卿相扬祖武锡之诰命於密助圣祖主政於朝殊荣必逮於所亲宠命光夫有子承兹优渥永庇忠勤制曰奉职在公嘉劳之有自推恩将母宜锡典之攸隆尔卿相黄锡衮母徐氏壶范宜家夙协承筐嫩以俪国载昭尽获之芳兹以覃恩赠尔为卫国夫人於戏彰淑德於不瑕式荣麒麟服膺宠命之有赫永贲泉垆谥孝慈康熙九年戊戌十月初九日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同孝维君良臣锡衮弘昭报本教忠自祖服官敬用承家尔魁南乃卿相黄锡衮之祖父道在祝躬爰被丝纶之重志存作室式弘堂构之遗兹以覃恩赠尔为光禄大夫卿相锡之诰命於圣恩逮所生弥彰贤之美荣施益彰燕冀之庥制曰推恩将祖母弘施锡衮之仁移孝作忠均切显扬之念属东阁大学士加五级黄锡衮祖母陈氏爱孙能劳笃义方於杼柚相夫克顺端令於闺闱兹以覃恩赠尔为正一品卫国夫人於麒麟服昭荣韦荷廷纶之宠熊凡遗教永流泉壤之辉谥勤慈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锡衮推恩朝廷之大典分猷亮采臣子之天麟讳权公十二世孙尔武功大夫一鲁乃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衔黄锡衮之曾祖父职任卿相熏德宏才杜稷阁老清廉克彰乎庶事慈惠允著於平抚三藩平台荣绩庆典欣达新纶荣贲兹以覃恩授尔为特进光禄大夫锡之诰命於战弘敖章服之荣用励靖共之谊兹宠命懋乃嘉猷制曰恪共奉职良臣既殚厥心贞顺宜家曾祖一鲁爰从其曾孙贵尔以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衔潘湖叟黄锡衮曾祖母陈氏含章协德令仪凤著於闺闱黾勉同心内治相成於凤夜兹以覃恩赠尔为正一品卫国夫人战龙载德涣用褒敬之德勤钦承益励柔嘉之则谥勤惠康熙三十八年十月廿五日

附录:晋江最后一名宰相潘湖叟黄锡衮纪事

黄锡衮,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明崇祯十二年(年)己卯科解元钟垣榜举人,崇祯十三年(年)庚辰科魏藻德榜进士。历广西思恩府推官至东阁武英殿大学士。清乾隆版泉州府志卷之三十四明进士篇中记载:黄锡衮,国朝历官兵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金墩黄氏祖谱》春冬祭文中列潘湖第十二世先祖:明诰赠通奉大夫黄魁南赐进士广西思恩府推官巡抚兵部侍郎肇盛公。登仕匾额东阁大学士项中有“清黄锡衮兼理东阁大学士”及侍郎项中有“清黄錫衮兵部左侍郎”等记载。

金墩黄氏祖祠内清雍正七年(年)重修石碑记载,因清初郑成功抗清,重罹兵灾,祠宇倾颓,“时则有潘湖房卿相公集众修茸,栋梁籍以不坠”。清任文华殿大学士黄机在金墩黄氏祖谱中也有黄锡衮组织重建金墩黄氏祖祠的记载:癸卯岁本房卿相锡衮公鸠众房公举重建焉。潘湖曾保存一方黄锡衮于清顺治十六年(年)为晋江沿江一重要水利工程重建潘湖宗祠写的碑志。该碑志落款为“皇清卿相潘湖叟黄锡衮记”。及潘湖湖口黄相府、清大学士坊在晋江潘湖乡相堂内为十二世孙黄锡衮立,潘湖叟相国墓、康熙帝钦赐“卿相扬祖武”御匾、夫人福建总督忧庵姚启圣妹,舅父徐以任,妹婿施琅、富鸿基。在广西起凤山广德公主碑记晋江潘湖人黄锡衮与武鸣夏黄人黄燝唱和诗所有史料均证明黄锡衮确属莆田黄石金墩黄氏。潘湖叟黄锡衮孟弟黄明衮,明崇祯十二年(年)已卯科岁贡,授广东增城知县。先祖谱载:明末清初本里十二世有“八衮”即长房:为衮、定衮、玄衮、绚衮、奂衮;三房:锡衮、明衮、昙衮(命衮);寓居白叶乡杏塘号有“三南”(即三代单丁过世:九世滨南讳一鲁、十世魁南、十一世明南讳振宇)泉州府志和晋江县志贡生篇有“黄命衮,锡衮兄”的记载(因避明末“三朱”太子案文字狱讳,故改“朱”为“衮”)即孟弟明衮、仲弟昙衮。《金墩黄氏祖谱》五贡题名篇中记:黄明衮崇祯已卯科岁贡增城知县与兄在泉城笋江西畔王宫金墩讲学后徙祥芝亦称西墩。中还记有:黄一鲁以曾孙明衮、锡衮贵,累赠光禄大夫、兵部左侍郎、东阁大学士。黄魁南,以孙明衮、锡衮贵,赠监察御史、晋阶通奉大夫、兵部左侍郎、东阁大学士。黄振宇,以子明衮、锡衮贵,封监察御史、晋阶通奉大夫、兵部左侍郎、东阁大学士。前面提到金墩黄氏祖谱有“清诰赠通奉大夫魁南赐进士历明广西思恩府推官累晋巡抚清兵部侍郎肇盛公”的记载,把锡衮祖孙列在一起,印证皇清卿相公潘湖叟即是锡衮。

明崇祯十二年(已卯年即卿相潘湖叟黄锡衮中举之年),潘湖叟黄锡衮收回潘湖八洋被鬻他姓的一半埭权,先后自费白鏹贰佰余金重新修建。并于清康熙九年十月立下上面提到的以“皇清卿相潘湖叟黄锡衮”署名的潘湖大桥重建土地祠碑志。通过祭祖来缅怀先辈、宏扬祖德,敦亲睦族、增进宗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ly/98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