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州八景(上)
徐正唯
记得知堂似乎说过,旧时中国各县,都有“八景”。并且认为,由于各地“八景”太多太滥,也就显得太俗。但我觉得,“八景”作为地方一种俗文化,一种通俗的乡土教材,有一些流存也未尝不可。所谓入乡随俗,也就来谈一下“简州八景”。
先说第一景:印鳌拱璧。
印、鳌二山,都在沱东,正好在今天政府东街江对面。清代简州志说,印山在州城东“二里许,潦水义渡江岸,形方如印”。也就是今天氮肥厂后面那座山。而鳌山则在州东“三里许,射洪坝岸,蜿蜒数十里,形如鳌,与印山对峙”。
两山之间,即是东溪。溪上有桥,即东溪桥。桥下江岸边,有潦水洞,旧时设有义渡,是过江的主要通道。如今沱桥修好后,渡口早已废置,而潦水洞也掩藏在沱桥之下。
“印鳌拱璧”的含义是说,印、鳌二山,正当州城东方。每到月圆之夜,一轮明月正好从两山之间的东溪上冉冉升起。在州城中远远望去,仿佛印、鳌二山,双双拱托出一只玲珑晶莹的璧玉般,让人生发出无限遐思。
另外一种旧的解释,则是说:沱江东岸的印、鳌二山,两山对峙,似捧托着壁星。这里的“壁星”,是二十八宿之一。那么,此景则应写作“印鳌拱壁”了。这是从古人的星相、风水学说出发,来谈“八景”。大约古人觉得,印、鳌二山与壁星之间,存在着某种“形胜”关系,并且关联着地方在某些方面的盛衰,因而也就显得十分重要,被列为“八景”之中第一景。清简州训导(学官的助手)杨氵田诗云:“成形成象两相因,毓秀钟灵果是真。屈指当年佩印者,其中尤有钓鳌人。”清代简州举人毛于逵诗云:“江外双峰似削成,为鳌为印势纵横。遥遥瑞气腾东壁,一片文光接锦城。”这些诗都是说,正因了形山胜水,地灵人杰,简州历史上才会文运昌盛,先后出了四状元,名气直达益都锦城。
今天我们当然再也不会相信,简阳的学生能够连续十载高考上线遥居榜首,是因了“风水”的缘故。所以我觉得,仍将此景命名为“印鳌拱璧”,更有一番诗情画意在里头。
简州八景之二:金绛流虹
金绛流虹,是说简城人民公园鱼嘴处,金水(沱江)与绛水(绛溪)合流,每当夏季水涨,金水清,绛水浊,两水相混,宛如长虹贯入江中,五色斑烂,耀眼眩目,十分壮观。
为什么沱江叫做金水呢?原来,古人认为,岷江是长江的正流,而金沙江则是支流。所以,《尚书·禹贡》说:“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意思是:大江从岷山发源,往东流的一支,叫做“沱”。这里所说的“别”,就是指从灌县宝瓶口分流的那一支。古人将从宝瓶口分流的两江,一支称作“外江”,就是岷江;一支称作“内江”,又叫“中江”,就是沱江。两江在泸州合流后,就又叫做长江了。而沱江(内江)在经宝瓶口进入成都平原后,又分成若干条河道,蜿蜒于川西坝上,最后在金堂合流,进入简州。《太平寰宇记》:“既合流,出金堂峡,统名中江,亦名牛鞞水,又名雁水。”《水经注》:“洛水自新都又为牛鞞水。”因为最初的牛鞞县是分新都县地设置的,所以,沱江流经新都地段叫做“新都水”,流经牛鞞县就叫做“牛鞞水”。后来,又分新都、牛鞞两县地置金堂县,所以这一段沱江又叫做“金堂水”或“金水”。《乾隆简州志》:“中江,名雁水,一名牛鞞水,又名金水。”《元一统志》:“雁江上接金堂,下通资江。”所以说,沱江流经简州地界又叫做金水,或者雁水。
《简州志》:“雁水入州境东南七十里至州城合绛水。绛水一名绛溪河,色赤如绛。自仁寿县牛角寨万山溪内发源,流经新旧二城下,入中江。”
清代成都县学生张万茂诗云:“闻说三溪在简阳,寻游金绛泛壶觞。维舟把钓看流合,仿佛天津挂彩梁。”清简州知州濮瑗诗云:“谁分绛浊与金清,百丈虬霞抱简城。春雨涨添夔峡势,秋风涛作广陵声。横桥倒影朱成碧,夕照浮江灭复明。民监不妨兼水监,濯缨濯足悟歌情。”
古人讴歌的“金绛流虹”美景,今天似乎已再难看到。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河清必定有日。“金绛流虹”必将重现简州绮丽风景。
简州八景之三:龙门锦浪
龙门锦浪,在简州城西二里绛溪大佛崖。《蜀中名胜记》:“溪上龙门洞,有石如龙。壁上‘龙门’二字,州人许奕书。旁刻柳子厚钴鉧潭诸记,乃宋临欧阳询书。”《民国简阳县志》说,龙门洞在“绛溪西岸,宋状元许奕手书‘龙门’二字石刻尚在。”据说当年许奕曾经在这里读书,后来中了状元。“锦浪”是说绛溪河水清浅,波浪细纹如锦,风波不惊。
其实,从古人吟咏这处风景诗句的着眼点不难看出,所谓“龙门锦浪”,仍然是一处激励后来人读书上进,有所作为的座标。并非仅仅为凑合“八景”而设的风景。“龙门锦浪”其实暗含着“鱼跃龙门”的典故在内。所以,“龙门”是指中科举;而“锦浪”,也就并非仅指绛溪河水上波澜不惊的细纹,而是暗示着那些跃跃欲试跳“龙门”的众鲤鱼——众举子读书人了。
不信且看这些诗句。清简州学正(州学中负责教育生员的学官)王廷英诗云:“龙门古洞绛溪隈,许氏当年肄业来。今日凤山头上望,几人新夺锦标回。”清成都县学生张万茂诗:“龙门胜迹久标名,知是前修励志精。漫道雁江无锦浪,状头自古著先声。”清简州知州濮瑗诗:“江流屈曲绕双峰,涌起波澜几万重。尾烧春雷惊跃鲤,鳞翻锦浪喜登龙。鲲鹏变化天衢近,风雨纷飞云气浓。知有河源通碧汉,乘槎一例许朝宗。”
这些诗句,都明白无误地告诉学子,只要能够象前人一样刻苦努力,勤奋学习,有朝一日,终将鱼跃龙门,飞黄腾达的了。
可见,古人并非无谓地附庸风雅,拟设风景,所谓地方“八景”之中,的确也有不少教化之义,暗含在里头。让人游玩嬉戏之际,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
简州八景之四:应第莲池
应第莲池,旧志记载说:“在旧城内,今学宫前。花不常开,且未见有荷叶。遇科第之年,有中试者,池中荷叶忽出,遂开花。因呼为’应第莲池’。年久淤塞,今新凿。”莲池在旧城即今天人民公园内,原市政府招待所东墙外,儿童乐园所在地。所谓“学宫”,即古代的“州学”。据旧志记载,简州州学最初建于宋太祖开宝(-)初年。明代正德八年()迁新城,康熙九年()复迁回旧城,并建大成殿、崇圣祠、戟门、乡贤祠、泮池、
棂星门。乾隆四十年()补修。道光十七年()重修,又于宫墙之外,凿月池,以复瑞莲旧址。旧志所说的“新凿”,大约指此。这就是直到文革前夕,存在一百余年的“应第莲池”了。因为学宫里面有祭祀孔子的圣庙,所以后来人们也就将学宫称之为文庙。
记得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庙外莲池前边的大荷花池,早已改造成全县唯一的灯光球场。今天,它又恢复成了公园内的大荷花池。而莲池以及它上面那两座玲珑石拱小桥,当时依旧苔藓斑驳地静静浅卧着。同它周围的数株古柏一样,依然幻想有朝一日,那金榜题名的新科状元,能够得意地从莲池正中人们临时搭建的小桥上走过,进到圣庙殿堂里,参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彻底扫荡了这一切金榜扬名的象征,只在上了年岁的人心中留存下些许模糊记痕。其实今天想来,古人对科举异乎寻常的追求之中,往往也就潜伏着人们对于知识的崇敬,以及对文化和文明的渴求和追逐。如果我们仅仅从一已金榜题名的私利去看待古人的苦读,去看待地方上为啥总是那样慎重其事地修建文庙、修筑莲池之类象征性建筑的话,我们就很难理解,为什么无论怎样艰难险阻,历尽劫灰,我们民族的文化总是能够传薪有人,长盛不衰的根源了。
我并非提倡重修文庙或者瑞莲池之类,我的意思只是说,如何换一个角度,重新审视古人的一些行为。这样,我们也就能够明白,古人为啥会将“应第莲池”列为“八景”之一的道理。
古人吟咏“应第莲池”的诗甚多,今录数首。清温江学生张崇朴诗云:“净植亭亭蓄化工,芳心未吐意无穷。池头欲报宫花信,一夜争开顶上红。”简州举人毛于逵诗云:“此莲何自蓄精华,独为科名始吐葩。回忆状头连二许,当年应发一池花。”简州贡生晋友夏诗云:“闻说牛革卑产异葩,独因文运绽菁华。芙蓉几朵池中出,胜过河阳一县花。”清简州知州濮瑗诗:“灵根谱不入群芳,别酿英华兆吉祥。几辈科名开蕊榜,一池菡萏舞霓裳。莲台恍似翘材馆,半页水翻成选佛场。料得广寒攀桂手,桂花香带藕花香。”
徐正唯,四川简阳简城镇人。笔名徐正、罂粟、斯人等,网名罂粟非花。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曾在矿山劳动,从事过教务教学、广播电视、地方志记者、编辑工作。年开始发表作品,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川南散文诗学会会员、成都薛涛研究会会员。自上世纪70年代起,在全国各报刊发表诗、散文诗、散文、小说、文史随笔等数百篇,作品多次获奖,有诗文入选《四川爱情友情精短诗选》、《四川精短散文选》等。近年在凤凰网、新浪、网易、天府博客等发博文数百篇,其中新浪博客发《孔丘和他的徒子徒孙们》余篇30万余字。主编《简阳县志》、《科举俊彦.简州状元文化》,总纂《天府雄州简阳》,合编《简阳新诗十一家》、《简阳散文》、《简阳今古诗词》、《简阳歌谣》、《简阳名胜》、《简州岁华纪丽》、《两湖一山风情录》、《简阳故事》等书,均收有本人部份作品。
长按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