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梭,春华秋实,不知不觉中四十多年的光阴倏忽而过,一个个老厂经历过初创的艰辛、苦难中的辉煌、国企改革的阵痛,逐渐成为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或灿烂、或蒙尘的地标。这些老厂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好是坏,都曾经有那么一群老一辈创业者,以火一样的激情、坚定的信念和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面对各种艰难险阻的果敢作风,顽强地奠定了今日中国的基础。他们如今都已两鬓斑白,他们或许就是我们的父母和祖父母,他们正变得越来越模糊……
记住和珍惜这历史的一瞬间吧,让这些宝贵的瞬间能在我们的记忆里筑起一座丰碑。
兵兵说:陕汽厂47年的风雨征程,一代又一代的陕汽青年用热血铸造了陕汽的金字招牌,书写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故事。走进历史,缅怀过去的青春故事,对当下追梦的我而言,是一种向上的激励!六七十年代,在没有大型基建设备参与的情况下,一砖一瓦,一石一沙,无不凝结着建设者的汗水。从结束“有炮无车”的历史,到年斯太尔项目,再到年与德国MAN公司的全面技术合作,我们从三线小厂逐步变成中国重卡市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这背后不知有多少人把青春奉献给了这个大家庭。
三线建设,一场迫不得已的工业迁徙
故事要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说起。
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苏联撕毁数百个中苏经济技术合同,撤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在我国北部边境陈兵百万,形成对我国的半月形军事包围,与美国南北呼应;而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政权也妄图反攻大陆;两年之后,印度在中印边境挑起事端,直接导致了当时的中印军事冲突。
而实际的形式,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严峻。
当时中国的70%的工业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一旦战争开始,中国的工业将很快陷入瘫痪。面对战争的威胁,中央毅然决定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以工业、交通、国防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三线后方建设,从此开启了中国经济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
有炮无车,谁来填补重型越野车的空白
当时,国内自产仅有解放CA-30中型卡车,此车牵引能力只能覆盖到2-3吨重的炮体。对于mm口径等重达5-6吨的火炮牵引任务,国家只能斥巨资进口诸如法国GBC等卡车来承担。一边要发展国民经济,一边要提升国防实力应对战争威胁,中国急需发展重型卡车。因此陕汽诞生的历史使命之一就是结束我军“有炮无车”的历史。
选址风波,麦李西沟本不是第一选择
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发文将北京新都暖气机械厂内迁,作为陕汽厂的基础。新都厂很快选定了宝鸡市西北的南关村,作为陕汽的厂址。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新都厂迁建工作流了产,随后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由北京汽车制造厂重新筹建陕汽厂,并组织复查小组实地勘测了原选厂址,发现南关村地域狭小、水源不足,且有地方病,不宜按原方案建厂,于是沿秦岭北麓重新选址,最终选中了岐山县渭河南岸的麦李西沟。不得不说这是个好地方,这里距西安公里,且地形良好,地下水源丰富,具有靠山、分散、隐蔽的优势,很符合当时的选址要求。
然而最终确定麦李西沟作为陕汽厂址还经过了一番唇枪舌战,时任陕汽厂筹备组副组长的吴智平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了当时的选址情况,文章说:
当我们把选址结果上报陕西省时,省上不同意,说是在麦李西沟里面已建有地方军工厂,不适合建设小三线。我说你们不给,我们就去甘肃搞,后来他们同意了,但有个条件,就是要修建蔡家坡渭河大桥,通往蔡家坡火车站,我们当即拍了板。当时陕汽和陕齿(今天的法士特集团)都在争麦李西沟,官司一直打到了一机部军管会,最后军管会同意陕汽在麦李西沟建厂才算平息。
年7月,陕汽厂第一次创业在麦李西沟破土动工,开始书写属于它的汽车传奇。
越野之王“暖气厂”背后的秘密
隶属于公安部的新都暖气机械厂始建于年,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与重卡毫无关系的机械厂,自年起就根据捷克斯洛伐克提供的部分技术资料,组织专人测绘太脱拉T重卡的关键配件,并开始仿制。年12月,新都厂拼装出了两辆被命名为“XD”载重车。年5月,该车通过了一机部鉴定,正式投入批量生产。随着时间的迁移,新都厂变更为后来的河北长征汽车制造厂。
至于太脱拉,在这里我也简单说一下。它是有着当今“越野之王”之称的捷克卡车品牌。令其引以为豪的全独立悬架、全时全驱系统,使其拥有了可以媲美履带式车辆的越野能力;独有的风冷式发动机能让它在-40度的恶劣环境下正常启动。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进口过一大批太脱拉T-型的自卸卡车,凭借其强劲的越野性能和通过能力,自如地穿梭在矿山、建筑、水利水电工程、筑路工地上。时至今日,仍会在不经意间看到这些新中国建设的先驱。
“越野之王”太脱拉
花落谁家援建陕汽的幕后英雄
正当新都厂迁建计划实施之际,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新都厂因系劳改企业的缘故,遭到了激烈的迁建反对。
年,一机部决定将新都厂内迁的基建投资、技术材料和生产设备移交给临时成立的陕西汽车制造厂筹备处。同年6月,一机部汽车局发文:北京汽车制造厂包建陕汽厂主生产线;南京汽车厂发动机分厂(为主)和杭州汽车发动机厂包建陕汽发动机厂;由北汽、南汽、济汽、杭发、长春汽车研究所和国防科工委12院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联合设计组,负责车型的设计开发工作。
尘埃落定
年2月28日,“陕西汽车制造厂筹备处”印章正式启用,通讯地址——陕西省宝鸡市93号信箱。
年7月在麦李西沟破土动工的基建场面
随着援建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北汽支援的技术工人骨干、国家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以及从北京招收的0青年员工、复转军人也陆续来到麦李西沟,担负起了基地建设和试制样车的任务。当时在沟里还发生了一件令人忍俊不禁的趣事:
一天下午,接待处负责人接到消息,有一位从杭州来的姑娘被沟里的村民围住了!他径直向沟口走去,远远看见一位穿着红色连衣裙、手里提着旅行包的姑娘向沟里走来。村民们簇拥着她,眼睛直盯着她身穿的红色衣裙,像看什么稀奇古怪。姑娘被盯得不好意思,低着头走路,脸蛋红红的。负责人快步向她迎上去,小声问:
“来报到的吧?”
姑娘点点头。
“从哪里来?”负责人又问。
“杭州”。
负责人接过她手中的旅行包,领她去报到处,村民们这才散去。
杭州姑娘的红色裙装,羡慕得村民眼睛红红,不停的啧啧称赞。她们真是没想到,山外的人还有那样生活的,今天算是开了眼了。
杭州姑娘的红色连衣裙,给予了五丈原古老文明以巨大冲击,在村民的心中激起了阵阵涟漪……
不管生活多艰苦,始终保持乐观精神。图为在基建工地,演出文艺节目
天攻坚,“万国牌”样车整合诞生
年5月,北汽成立了5吨军车设计组。6月,设计组和国防科委十二院共同组成调查组,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兵种领导机关和几大军区炮兵部队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详细了解了部队当时配备的进口5吨级越野军车的使用情况和战术要求,并根据部队要求初步拟定了基本设计原则。之后,设计组认真研究了乌拉尔、贝利埃、小戴高乐、太脱拉等进口车的优缺点,并结合当时我国的技术、工艺水平,才慎重地确定了设计方案。
年12月30日,SX第一轮样车试制完成。
年初,部队接到样车,并将其与法国GBC8MT、苏联乌拉尔汽车做性能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样车的主要性能基本满足部队战术要求。将士们竖起大拇指:样车,样车,好样的车!
消息传开,北汽人,陕汽人为之振奋!
年4月,“六吨半牵引车实验座谈会”在石家庄市召开,对样车进行了全面而客观的评价。认为它具有动力大、越野性能好、转弯半径小、机动灵活等优点的同时,也存在高、大、重、发动机烟尘大、噪音大、加速性不够好等缺点。随后,北汽为了进一步优化样车性能,开始了第二轮试制。
几十年过去了,很多人会想起、问起:当年的第一辆延安战车(样车)安在?
答曰:第一辆样车在演绎了中国军车的春秋之后,最终“献身”于原子弹试验场。
或者,应该说,它永远活着,安在每一个陕汽人心中,永远高大、威猛却又让我们倍感亲切。
迎接使命,麦里西沟加快建设步伐
道路修建
年3月,在“边施工、边建设、边安装、边生产”的方针指导下,第一批生产建设者进入西沟办公,办公室就设在沟口临时工棚。
3月,连接西沟和蔡家坡的渭河大桥开工。
这座于70年5月1日通车的渭河大桥,40多年来,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凝望着陕汽的发展壮大。
7月,陕汽厂破土动工,开始了通路、通水、通电、平整场地的“三通一平”工作。
河中取沙
9月,沟里的第一座桥梁单身楼桥开工并完工。
10月,第一批家属楼和单身职工宿舍楼开建。
11月,开始了第一个生产车间工具车间的建设……热火朝天的建设,只为迎接陕汽人自己历史使命的到来。
一位参加当年基建的女青年,写下了这样的回忆——
那时我们从北京来到麦李西沟,报到那天就参加到了基本建设的队伍中。晚上,基建指挥部发给我们每人八块红砖,我们用这些红砖在渭河滩上铺起一张张床,作为我们住宿的地方。我们睡在床上,数着满天星星,看着山影,感觉这生活还挺浪漫,充满诗情画意。我们向爸妈写信,要他们放心,告诉他们这里就像电影里的画面,请他们来这里欣赏。我们唱着自己编的歌曲:“背上那个行装,轰鸣的列车,把我们带向远方,去那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离开心中的北京啊,见到那渭水万顷浪,喜闻西沟麦里香……”
第一炉铁水——浇铸“毛主席万岁”
年8月4号,厂军管会向铸工车间下达了当月15日前化出第一炉铁水的命令,为即将进行的样车试制做好准备。职工们在资源极缺的困难下,积极创造条件组织生产——
浇铸用的化铁炉是借来的;风机是废弃除尘机改装的;
三个铁水包是用一块薄钢板敲出来的;
浇口棒以竹棒代用;
氧气罐是从蔡家坡拉回来的;
铁丝是两位女同志步行40里从沟里背回来的;
没有型砂,他们就地取材,用脸盆从沙滩搬回十余吨沙子,没有碾砂机,就掺上煤粉、粘土用手搓。
仅仅用了8天时间,第一炉铁水提前出炉,浇筑出时代最强音“毛主席万岁”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土炉、背篓精神——让“没有”变成“有”
年9月9日,第三轮试制战役在工具车间开始。
“一无厂房,二无设备,三无工具,四无材料”,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第一代创业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进行生产。没有厂房露天干,没有设备土法上马,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材料自己找。
急需几样锻件,就近买不到,远购又耽误时间,怎么办?老工人张占熬、邢彦池、于书来二话没说,在车间砌起炉子,甩开膀子,硬是用手锤和铁钳将锻件打了出来,职工们管这叫“土炉精神”。
在加工零件中,没有工具箱,青工们以货筐代用,上班背来,下班又背回宿舍,职工们管这叫“背篓精神”。
陕汽第一代创业者用他们的勤劳与智慧,让数不清的“没有”都有了,无数催人泪下的创业事迹至今仍在流传……
由于资料有限,当时工具车间的试制场景已无法还原,但仅有的这些黑白老照片,仍能将思绪带回那个年代,我仿佛还能听到榔头叮叮当当的敲打、看见那时青年脸颊上滑落汗水后的印记……
年12月26日,陕汽厂自行制造的第一辆汽车,从工具车间缓缓开出。一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短暂的一瞬,就在这一瞬,麦李西沟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年3月建起广播站,及时报道各种新闻信息,节目丰富多彩,图为小主人广播节目在播音
一位两年前出远门的西沟老乡,归来时正赶上样车出厂的场面,眼前的一切使他茫然,他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围观人群中一位中年妇女一边盯着他,一边用力挤出人群,喊了他一声:“娃他爸,你回来啦!”他惊呆了,难以相信,妻子为何也来到了这“陌生”的地方?从来只会长麦子的西沟,居然长出了这样的铁家伙来!
来源:陕汽青年,综合自《你不知道的陕汽》系列,主讲人:兵兵。
如果您有任何感想、建议,请在下方评论中留下您的真知灼见。
留言、点赞、分享都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