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明朝建立后,废地方行政区域的行中书省名称,改称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为“省”。济南当时是山东布政使司、山东都指挥使司、山东按察使司德王藩府的所在地,成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此,被称为山东省省会。济南比以往任何时期的地位都重要,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往后的清朝、中华民国一直到新中国诞生后,济南作为省会从未改变。
济南成为省会
明代济南的两次著名战役明惠帝建文元年(年)7月,燕王朱棣以讨伐朝廷奸臣为名,起兵南下,夺取帝位。建文二年(年)5月,朱棣的燕兵攻占德州后,再围济南。当时,山东参政铁铉率兵固守,朱棣率军猛攻月余不下,即令士兵掘开城外诸河水灌城,昼夜攻打。铁铉见日夜苦战,城内粮食日益困乏,决定诈降。他在西门城上悬一铁板,准备让朱棣入城时投下,同时将桥拔起切断朱棣归路。计定后,铁铉派一队居民出城请降。朱棣大喜,就带少数随从入城受降,刚入西门,守城士兵便将铁板抛下,可借早了点,只击中朱棣坐骑的头部。朱棣大惊,赶快向城外出逃,接着调兵再攻,前后3个多月。后听说援军到来,匆匆撤军北返。铁铭守济南有功,升任山东布政司,加兵部尚书衔。后来,朱棣终于夺得帝位,即明成祖,铁铉被执,遭到杀害。其后,济南人民认为铁铉忠勇可嘉,除在济南修建以铁铉为首的守城死事官员的七忠祠外,年,又在大明湖北岸建立铁公祠,以资纪念。
▲朱棣
济南经此内战后,过着多年比较安定的生活。第二次是明崇被十一年(年)的冬天,清兵进攻山东,迅速地占领了16处州县。12月24日,兵临济南城下,昼夜攻打。当时守卫济南的官员是明朝巡按御史宋学朱(他正好来章丘巡视,闻讯返济)和布政使张乘文。他们一面派人向明政府求援,一面带领军民英勇战斗,明朝拥有重兵的太监高起潜驻在临清,坐视不救。经过9个昼夜的苦战在无外援的情况下,在崇祯十二年(9年)旧历正月初二日被清军破城。张秉文在巷战时中箭牺牲,其妻方夫人暨家属投天明湖自杀。宋学朱等上百官员及家属都壮烈牺牲。清军在济南城关烧杀掳掠一个月后,满载北返。6年后,即年,明朝灭亡。清朝为了国运长久,大力提倡忠君报国,对当年抗清保卫济南而牺牲的官员追谥表彰,在城内还修建了双忠祠、忠烈柯等祠庙。
▲双忠祠
明清时期济南的经济明清两朝
都是统一的国家,有利于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济南也不例外。一般地说,明清两朝的前期,济南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后期就走向衰落。
明初,统治阶级实行较为宽松的政策,济南地区的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注意兴修水利,棉花也开始种植。改革工匠制度,工匠可以纳银代役,人身较自由,因此,手工业者生产的积极性比前代提高。其中丝织业较发达,济南城市商品经济很繁荣,为全省之冠。如洛口镇比市区更热闹,很多江湖艺人在此卖艺,洛口醋是济南特产。济南地区的淄川出现民办煤窑。明中后期,江南已有资本主义萌芽,济南还没有出现,但诸如民办媒窑之类,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胚胎。明朝后期,土地集中,济南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洛口镇地图
清朝前期,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垦荒,实行地丁银赋税制度,结束了汉唐以来以人为主的赋税制度,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除,因此,济南地区的耕地面积和人口的增殖都比以往的朝代增加了。清代前期,济南已经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工商城市。在17世纪,济南已有钱庄(又称银号)经营汇兑和贷款。洛口一带,沿河船帆如林,货船往来如织,成为盐运一大口岸,出现了一些大盐商。章丘的煤矿开始挖掘,铁业尤盛,孕育的资本主义胚胎比明代成熟得多。
清代后期,统治阶级政治上腐败,经济上大肆掠夺,土地集中日趋严重,又实行文化专制主义,这些都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济南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遭到厄运,阶级矛盾开始尖锐起来。
▲赋税制度
明清时期济南的农民起义和抗清斗争明末
在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的同时,山东人民也纷纷起义。如年,东平、东阿、张秋、肥城、泰安、宁阳、曲阜、兖州都发生饥民起义,但这些缺乏组织领导的起义在第二年就被统治者镇压下去。年,济南人民在孙化亭的领导下,聚众万人占据长清县五峰山万历皇帝修建的护国隆寿官和洞真观,还发生了青崖山的德王陵园起义。后来,明朝灭亡,这些起义又转为抗清斗争,一直到清顺治六年(年),才被清军在严冬之际围困3昼夜而失败。
年,明亡,李自成也失败,大清帝国确立统治。由于当时的民族意识,还由于清廷采取民族歧视政策,强制推行辫发和改穿满族服装,特别是圈地指施,直接侵犯了人民的切身利益,这就引起了全国各地包括济南人民在内的非常强烈的反抗满洲贵族统治的斗争。济南地区,如长清等地的义兵抗清斗争,声势浩大。清朝统治者对抗清的群众进行残酷镇压,造成“碧血满地,白骨撑天”的悲惨境状。随着清统治的稳定,阶级斗争暂时转入低潮,一直到清朝末年,农民起义才又高涨起来。
▲李自成
明清时期济南的文化明朝和清朝前期
济南的文化教育水平是相当高的。在没有开办新式学校以前,出现不少书院。例如明万历四十二年(年),建立历山书院,后改为白雪书院。明崇祯年间在东郊建立闵子书院,明嘉靖年间建立南书院,后改为至道书院,还有白鹤书院等。在清朝前期,康熙五十九年(年)建立景贤书院,初名振英书院;雍正十一年(年)建立泺源书院嘉庆九年(年),建立济南书院。这些书院培育了济南不少人才。明清时期,仍然实行科举制度。举子的考场叫贡院。济南贡院在今省政府东部,是明初修建,清朝扩建的。明朝采取八股取士办法,清朝大兴文字狱,这对知识分子的思想和才能的发挥起了束缚作用。但是,由于明清长期统一,社会比较稳定,不少知识分子仍能勤奋、慎独。因此,从全国来看,人才辈出。济南地区也出现不少出类拔萃的文学家、艺术家、医学家和学者,反映了“齐鲁人才之盛”。例如明朝时,济南籍的文学家有边贡,刘天民谷继宗、李开先、李攀龙、殷士儋、许邦才、叶承宗等。清朝时,有画家朱伦瀚、张酞、朱文震,医学家保功震,学者周永年、马国翰,大作家蒲松龄等
▲景贤书院——教育史料
边贡(-年)字庭实,号华泉,济南历城人。明代弘治四杰和“前七子”之一。20岁为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前七子”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这对八股文是一个有力的冲击。边贡的诗文为人们所称道,著作甚丰,有《华泉集》传世。
▲边贡
李开先(-年),字伯华,号中麓,济南章丘人,明代中叶著名文学家和戏曲家。因弹劾佞臣而罢官居家。他早慧,被人称为“神童”。其祖父李聪是一个有地位、有文化的地主,常与乡绅名流往来。传说李开先7岁时,有一位进士想试看他的才华,就说:“我出一上联,你来对下联,如何?”李开先答道:“请赐教。”这位进士念道:“墙边柳,枕边妻,无叶不青,无夜不亲。”李开先思付下,对曰:“笼中鸟,仓中谷,有架必跳,有价必粜。”众宾客听后,赞叹不已。另一个乡绅说,我也有一联,你对对看。他念道:“贾岛醉来非假倒。”李开先立即对出下联“刘伶饮尽不留零。”大家更称奇。又一位宾客乘兴出一个拆字联,指着一堆柴木念道:“此木为柴山山出。”李开先也指着炊烟答道:“因火成烟夕夕多。”他对答如流,语惊四座。这些对联,早有流传,但说明李开先从小就爱读书,而且记性很好。往后,他又好藏书,在章丘城建有“藏书万卷楼”,尽收历代名著,是一位著名的藏书家。他很有文才,词、曲、散文、诗都有成就,一生著作很多,主要是词曲,有“词山曲海”和“词坛雄将”之誉,被称为“嘉靖八才子”之一。总之,明清时期济南的文风甚盛。文化水平居全国前列,济南不愧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李开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