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古代的编结技术,传说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曹雪芹很注意民间的编织技术,他写的《红楼梦》里有不少这方面的描写,如该书第三十五回“黄金莺巧结梅花络”,就记载来自民间的丫环莺儿学得一手线编的好手艺,她能编“一柱香、朝天凳、柳叶”等多种花样的“络子”,可见当时民间的编结技术花样非常多。
我国古代的竹、柳、草、棕、藤编艺术更是源远流长,品种多样。战国秦汉时期,我国古代的编结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湖北江陵马山战国楚墓出土过一些距今多年的竹席、竹扇、竹笥和竹筐。这都为研究我国古代编结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料。竹编:竹编,是把竹子加工成柔软的竹篾、篾丝后编织的工艺品,主要产于我国南方。竹编的品种非常多,大至桌、椅、柜、床,小至果盒、果篮乃至案头的小摆设,都可以竹片、竹篾巧编为之。我国古代有不少诗句描写南方竹编的优美,如东晋诗人许恂的“篾短秋蝉翼”,就是极力称赞南方竹席薄如蝉翼和玲珑剔透。东阳的竹资源十分丰富,为竹编行业的发展提供极为有利的条件。宋代尤以东阳一带的竹编最为著名,制作龙灯、花灯、走马灯为主,素有“竹编之乡”的称号。草编:草编,是以各种柔韧草类植物为原料加工编织的工艺品。草编在我国起源很早,战国时代的墓葬中已发现编织美观的草席。千百年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地取材,用各种草类植物编织成各种精美的草席、草帽、草鞋和其他装饰用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实用工艺用品。我国草编原料资源丰富,遍布南北各地。这些草有共同的特点:草秆比较光滑,节少,质地柔韧,有较强的拉力。草编编结之前一般都要对草料进行加工,有的要经过梳理、劈分,有的要经过熏蒸、漂白,有的要先编成草辫,这主要根据草料性质和所编器物而定。柳编:柳编,是以柳条(包括葛条、白腊条、荆条等)为原料加工编织的工艺品。柳条剥去外皮,加工处理,制成各种日用工艺品。产品主要有筐、篮、篓、箱、盒、盘等,既轻便牢固,又物美价廉。柳编的分布地区较广,以河北、河南、陕西、江苏等地最多。河北沧州柳编唐代已驰名。宋代以后,固安以生产柳编筐、篮、箱、盒而被称为“柳编之乡”。陕西银柳编盛于清,它以沙柳为原料,去皮修整后使用,编制技法多样,向来以精、美、奇著称。藤编:藤编,是以藤条为原料加工编织的实用工艺品。藤条坚韧有弹性,防腐、防水,轻便耐用,故多用于做果篮、菜篮、睡席箱、椅屏风等。我国藤编的主要产地是云南、广东、江西。云南藤编以腾冲最著名。该地藤编以腾冲古永和盈江铜壁关出产的鸡广藤、水广藤、黄藤为原料,用独特的工艺制作躺椅、茶几、藤帽等,质量高超,远近驰名。元代以其藤产丰富,曾改名为藤越州。清屈大钧《广东新语》说岭南地区编藤的人家“十家有二”,可见其生产范围之广泛。棕编:棕编是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棕草制品,古来有之。长江流域的棕编主要以四川新繁棕编和湖南棕编玩具最负盛名。此外,贵州塘头棕编提篮、浙江武义棕绷亦很有名。四川新繁棕编是新都县新繁镇传统产品,有多年历史。贵州思南塘头棕叶提篮,以嫩白棕叶为原料,剖成细丝或搓成丝绳编织,柔韧有弹性,能沥水,不怕潮湿,特别适合家庭使用。福建长汀历史上以棕编衣箱、盒帽、床褥出名,明清时代即已广泛出产。END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