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器的演变之汉代篇

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pf.39.net/bdfyy/zjft/180423/6185588.html

闲担茶器缘青障,静衲禅袍坐绿崖。

虚作新诗反招隐,出来多与此心乖。

——贯休《山居诗二十四首》

六博汉画像砖,成都市博物馆藏。

*帷慢之下,四人相对博弈。

图中有一案,案上有耳杯、一盂,大概在进行对博饮茶。

茶具,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古今定义大有不同。古代茶具,称为茶器或茗器。泛指制茶、饮茶使用的各种工具,包括采茶、制茶、贮茶、饮茶等大类,陆羽《茶经》就是这样概述茶具的。现在所指与泡茶有关的专门器具在古时叫茶器。“茶具”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

宴舞汉画像砖,广汉市汉墓出土。

*正中一人正在起舞,左为顶罐和抚琴者,右侧三人吹奏。

图中有二案,案上有耳杯、盂等。六人边表演边饮茶。

从广义上来讲,茶具指的是完成茶叶泡饮全过程所需要的设备、器具及茶室用品。从狭义上来看,茶具指的就是泡茶、饮茶的用具。中国茶具渊源流长,种类繁多,器型优美,兼具实用与鉴赏价值,历观茶具的演变史亦可以明了整个中国茶道的发展流变。

猪纹陶钵新石器时期河姆渡文化(距今—年)

高11.7厘米口边长21.7厘米口边宽17.5厘米底边宽13.5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在陆羽的《茶经》里记载最早发现茶的是神农氏,在《神农本草》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指的就是茶。原始社会人类已经开始饮茶,原始人的饮茶方式是将茶叶盛放在陶罐中加水生煮,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始,而此时使用的茶具主要是土陶。在茶成为饮料后,与之相配套的茶具就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饮茶器具是陶制的缶,是一种小口大肚的容器,当时的功能既是茶具,又是酒具、食具。韩非子在《十遇》中讲到尧的生活是茅草屋、糙米饭、野菜根,饮食器具是土缶。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就是当时食具兼饮具的代表。

宴饮汉画像砖,新都县出土。

*图上三人,左一人鼓瑟,右一人吹笙,中间一人抚耳静听。

三人面前一案,上有耳杯。

公元前59年,西汉王褒《僮约》载:“烹荼尽具,已而盖藏。”这份《僮约》本来是王褒为买一个仆从而写的.没想到却成为明确记载茶文化兴起的重要文字资料。王褒在《僮约》中提到:“烹茶尽具,已而盖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存煮茶之前千万要将煮茶的工具洗干净啊。由于并没有明确指出煮茶所用的工具是不是专用工具,所以这里所说的茶具泛指烹茶时所使用的器具而非专用茶具。年浙江上虞出土了一批东汉时期的碗、杯、壶、盏等器具,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具。

不过,西晋诗人左思在所作的《娇女诗》诗中提到了“止为荼辩据,吹吁对鼎铄”。这句诗是对北方官宦人家饮茶情景的描绘。很显然。“鼎”就是茶具无疑。用于煮茶的茶具至少在西晋时期已经出现。

驿站饮茶图,山东枣庄市出土。

*驿站饮茶,类似今天的茶楼。

亭内两人正在饮茶,器内有长柄勺,两旁有耳杯。

二人打着手势,仿佛谈天论地,酣畅之极。

前方车马歇停,后面行人又至。亭上祥鸟瑞兽腾飞,寓意吉祥如意。

西汉时期最早的茶具出现以后,茶具在社会上的普遍使用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间,在这个过渡期内,共用茶具和专用茶具共同存在。所谓的共用专用是指有些茶具是饮茶专用的,有些茶具是与食具、酒具共用的。当时,茶虽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饮料。但饮用方式十分粗犷。人们对茶的各项功能的认识也十分粗浅,历史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茶文化。

三国时期的张揖《广雅》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灸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辅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意思是说,湖北、四川、陕西一带采茶叶,叶老的就和米粥一起制成茶饼。煮饮时,先将其炙烤为红色,碾成末,加葱、姜、橘皮。汤煮沸后饮用。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煮。”即两晋南北朝以后,茶是“采叶煮粥”而食的。到西晋时期,左思的《娇女诗》有“止为荼荮剧,吹嘘对鼎铄。”等诗句。上述记载都说明,汉代以后,一直到唐代,茶具作为食具与饮具并无太严格的界限,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两者共用的。而同为饮具的酒具与茶具,其共用时间更长。

*图片来源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wh/133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