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审知的儿孙们为何会反复内讧把王闽基业败

#历史开讲#

王审知的儿孙们为何会反复内讧把王闽基业败坏

王审知之后的王延翰是其长子。王审知患病卧床时,王延翰“力侍汤药,寝食俱忘”。王延翰倒不见得父亲不行了才装孝顺,他本来就很受王审知器重,史书称他和王审知一样身材高大,相貌俊朗,自幼好学,颇通经史,很早就被刻意培养,王审知刚一上位,王延翰就任命作为节度副使协助父亲办事。

王审知去世,王延翰继位自称威武留后。中原是后唐庄宗李存勖在位的最后一年(年初),王延翰遣使报告父亲过世和闽地情况,得到任命为威武军节度使。不久李存勖在洛阳遇害,后唐明宗李嗣源继位,加授王延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由于中原多有变故,王延翰想要比父亲走的更远,使闽地成为独当一面的势力。他取出司马迁的《史记·闽越王无诸传》给手下大臣看,表示:“我现在不称王,等待何时?”左右手下当然一哄而上,纷纷上书劝王延翰称王。

纪念王审知的塑像

王延翰此举是未得到后唐明宗李嗣源的正式册封,换句话说,他虽然保持和中原来往,但也让闽地走向真正的自立,开始修建宫殿,设置百官,礼仪典章制度都效仿天子,臣下称呼王延翰为殿下,尊父亲王审知为昭武王,并改延平镇为永平。

王延翰这次大搞修建工程,当然就不同于父亲王审知以防御加固为宗旨,他是为了彰显气派和享受,据说当时在跨福州城西的西湖修筑殿堂绵延十余里,号称“水晶宫”,经常携家眷游宴。

尤其一个非常不利的信号,王延翰自己是前进一步称王,但反过来他很爱摆架子,轻视欺侮自己的兄弟,尤其调离弟弟王延钧出任泉州刺史埋下很大的危机隐患。虽然有前两年王延彬的事情,泉州需要有重量级人物坐镇,但根本原因据说是王延钧多次劝谏王延翰减少为了享受的各种活动。这一说法可能属实,但也还有其他缘故。

客观来看,王延翰的僭越举动确实过于鲁莽,对闽地容易引起不利。此前他父亲王审知刚死时,汀州就有一个叫陈本的人,在短期内聚集了差不多三万人围攻城池,似乎打算利用王审知的死搞事情。

王延翰非常果断,安排大将右军都监柳邕带两万人马平息了风波,这一次行动增强了他积极上位的信心。随后他见中原也是动荡不安,只给他节度使,没有认可他为闽王的意思,所以他就自己称王。

当王延翰完成称王和大兴宫室后,自然就进一步搜掠很多美女来充实他的后宫。不仅如此,实际他和夫人对一些美女并不好,很多女子入宫以后都非常凄惨,显然就朝堕落暴虐的道路越滑越远,东南各地对他都开始怨声载道。其他兄弟对王延翰当然也看不惯,甚至不少人都产生取而代之的心思。

关于王延翰对美女的搜掠和名声变坏,也不单单是他一个人的问题,和他的夫人崔氏有莫大关系。崔氏的来历不明,后人有流传她可能是崔道融的女儿,笔者感觉可能性不大(尽管不排除有可能)。

王延翰的出生年份不详,根据王审知的年纪,王延翰按说与后唐庄宗李存勖相差不多(大概是王审知二十岁出头所生)。崔道融也生年不详,根据他和朋友司空图等人交往,包括去世于后梁建立之初,他如果有女儿,哪怕是小女儿似乎都该比王延翰要大不少(假如这个崔氏出生在年左右,崔道融当时大约五十上下),但总感觉概率恐怕很小。

换一个角度看,不管是不是崔道融之女,崔氏很可能是名门之后,也可能是比王延翰年纪大,恐怕也接近真实。因为王延翰之所以与崔氏不睦,多半有这样一种因素,王审知可能是出于笼络个别名士而令长子王延翰与崔氏联姻(唐代崔氏往往是名门出身),史载崔氏“性极妒”(笔者前面说起王延彬在泉州礼遇文人僧侣时提过一个诗僧慧棱,王延翰的妻子崔氏崇道,却和慧棱有过交道)。

有关王审知的书籍

王延翰对崔夫人不感冒,还受气,就通过大量搜寻其他年轻貌美的新人来获得补偿。但每每崔氏会报复被王延翰看中的女子,所以这件事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彻底败坏了王延翰,成为王氏家族内部危机的一根导火线。

因为选美女这件事也牵扯到王延翰的兄弟们。其中一个王延禀是王审知的养子,本名周彦琛。他的年纪和王延翰可能相差不大,长时间以来,互相就存有竞争的敌意,关系一向不好(还有一说法,王延禀可能有一只眼很早瞎了,是一个独眼龙,为此比较受歧视)。王延钧被调去泉州后,这件事就安排给身在建州(今建瓯市一带)的王延禀。

古时的福建本来算是偏远之地,相对来说,一直要以福州、建州开发最早,所谓“福建”正以这两处地方得名(唐代出现的福建经略使,正以这两大州并称指代闽地),闽南的泉州虽然在唐末五代有后发赶超之意,但根基还是以闽北的福州、建州最重。而建州,就是汉晋时期已经出现的建安郡。王延禀坐镇建州,也可以看出他的确有比较重要的地位,确实受王审知的器重。

王延禀和王延翰的关系不好,相对与王延钧稍好(仅仅是表面的,随后就可见他们的矛盾),他直接对王延翰搜掠美女出言不逊,进一步激化仇怨。王延禀已经和王延钧在互通消息,有结盟之意,王延翰想要先对付王延禀。

但王延翰做了一件糊涂的事,他动手对付的是建州使者,这一使者确实有打探虚实的使命,王延翰派出御史大夫兼国子祭酒湛温接待。湛温是从河南就跟着王氏兄弟入闽的老人,本来顺利完成了接待活动。当建州使者要离开福州之时,王延翰忽然给湛温下了一道密令,要他在送行时用毒酒除掉建州使者。

后人多认为湛温是惧怕卷入纷争而寻短见(以《闽都记》等比较典型),笔者却觉得未必。湛温是王氏老人,以他出任御史大夫兼国子祭酒这种职务,多少可以想见他是什么样的人,不出意外应该十分传统,甚至有些迂腐古板的士大夫类型——换句话说,他的寻短见有些“文死谏”的色彩。

湛温可能是以死进行一种劝谏:不愿王氏兄弟双方发生争斗而毁了闽地好容易得来的安宁局面。他放使者西行回建州,自己饮下毒酒,身丧高安山西岭,后人为纪念,便将西岭更名为“祭酒岭”。但湛温之死确实显得迂腐,反而正式给王延稟和王延钧出兵的理由。

后唐天成元年十二月(年1月),王延禀从建州发兵,王延钧从泉州发兵,南北联合进攻福州的王延翰。(王延钧离开泉州以后得势,再次请出王延彬掌管泉州,三年后病故,年四十四岁,葬于南安县云台山,当地有王延彬修的别墅,妻子也在墓旁附近别墅居住,死后也葬在此处)。

福州的祭酒岭一直流传到现在,还有以此命名的街道

王延禀的建州距离福州并不远,顺流而下先到,福州指挥使陈陶仓促率众抗拒,兵败后自杀。王延禀率领一百多壮士直奔福州西门,踏着梯子进入城内,把看守大门的人抓起来,打开兵库,取出武器。

闯入王宫寝门时,王延翰吓得藏匿在其他的房间里。搜掠一番抓到王延翰,把他的罪行公布于众,说王延翰与妻子崔氏合谋将患病的先王王审知毒害,这一罪状自然令百姓震惊,然后在紫宸门外斩杀王延翰。

这时,王延钧刚到福州城南(史书很微妙地指出,王延翰被王延禀所杀的次日到达福州城外,王延钧是否故意推迟赶到,让王延禀背负杀了兄弟的罪名很让人怀疑),王延禀打开城门让他进去,尊王延钧为威武军留后。这一年,两兄弟都在福州参与各种安抚活动,同时表示他们的默契。

因为王延钧为王审知亲子,有王氏亲子在,自当推为闽地之主,否则王延禀只会引来祸事,这实在是他不得不如此,他们兄弟之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要好。

天成二年初(过完农历正月,年2/3月),王延禀返回建州,王延钧为表示礼遇,亲自为这位兄长送行。王延禀在告别时提醒说要好好继承父王的基业,不要再麻烦到他出面,王延钧面上答应,心里对王延禀已经很反感。

随后,王延钧为确保地位,连续两年不断向位于洛阳的后唐明宗入贡,也接连获得封爵,天成三年夏受封闽王。王延钧得到这一闽王头衔只用了两三年时间,而他的父亲王审知却用了十年左右,推测王延钧的入贡恐怕是比王审知下了更多血本,把后唐明宗李嗣源哄的非常满意。

当时王延禀升奉国节度使兼中书令,地位也不算低,天成四年(),王延禀开始单独与后唐明宗联络,比如声称身体欠佳,希望退休,让儿子王继升接替职务,他绕过了隔壁福州的闽王,直接向李嗣源通报消息。王延钧当然不爽,而且李嗣源居然堂而皇之同意了王延禀的申请。

随后长兴元年(),王延钧改组侍卫亲军,组建“拱宸都”和“控鹤都”,成为闽王的专属侍卫亲军。这两个军号并非王延钧的首创,拱宸军在后梁已经有,而控鹤军出现更早,唐末昭宗已经设立,所以王延钧仅仅是借用两个军号之名,希望设立两支新军。

禁军“一都”的兵员人数在唐末并不算多,大约千余人(以王建、韩建等人成为田令孜神策军的新都头为例,当时扩编每一都就是千余人)。如果两支新军仅各组建了一都,那么王延钧只是另外拥有两三千人作为自己的侍卫亲军而已。

对比淮南吴王的亲军兵力,像杨渥继承杨行密成为新主时,调入身边的心腹亲军也就两三千人,也是想以此自保。结果,更熟悉地盘、掌握更多资源的左右衙指挥使张颢、徐温联手把他搞掉了。闽地虽然经历战事没有江淮多,前往避祸的百姓也确实大大增多,可当时人口资源恐怕尚不如江淮。王延钧组建新军,且挑选精简为侍卫亲军,推测人数应该不会很多。

王延禀对王延钧的举动一直很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wh/137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