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直击丨战疫使者河南日报客户端

拼多多运营求职招聘交流微信群 http://cgia.cn/news/chanye/1663774.html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凤虎刘晓波杨晓东

先后派出15批队伍,共计名医务工作者。累计收治患者人,治愈出院人。

这是1月26日以来,河南支援湖北医疗队与新冠肺炎疫情鏖战一个半月,用汗水凝成的报告单。

3月10日,早樱绽放,春风拂面。医院宣告休舱。河南的白衣天使们,和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一起火线战“疫”,高擎光明和希望的烛火,为病患托起生命之舟。

他们跨越黄河,守护长江;他们救死扶伤、大爱无疆;他们付出辛劳、传递真情。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2月10日,第五批医疗队各临时党支部组织党员医护人员重温入党誓词,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

“冲锋,这里就是战场”

“我是党员我先上!”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这样的请战声在武汉处处可闻。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每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河南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负责人、临时党总支书记王耀平说。首批医疗队名医护人员中,57人是党员。成立临时党总支,下设若干党支部,用火红的党旗激昂斗志、振奋精神,成了每批河南支援湖北医疗队到武汉后的通行做法。

在防护服上标注姓名,画上红色的五角星,写上“有事找党员”字样,成为一道让人安心的风景线。党员就要起模范表率作用,越是有困难有风险,就越要向前冲!

在隔离病房,党员护士李宁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设备,他形容自己“像陀螺一样停不下来”。有一次,他所在的第二批医疗队援助病区送来一个重症老人,他协助医生为老人做手术,一站就是4个小时,手术结束后全身湿透,贴身的衣服一用力就拧出了水。

正常情况下,穿着严实的防护设备都会发闷,更别提抢救病人了。频繁的动作,导致他被头晕、呼吸困难一直折磨着,“病人把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我们身上了,是党员就绝不能退缩,撑也得撑到最后。”李宁说。

2月4日,郑大一附院在短短3小时内集结了一支46人的支援湖北紧急医疗救援队,党员护士郭玉凰就在其中。

医院时,郭玉凰主动承担起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一项工作:接诊。她经常忍着腰疼,与确诊患者相距不足半米,一坐就是6个小时。年抗击“非典”的时候,她还是个小学生。电视上医务人员奔忙一线的身影在小小的她心里埋下一颗种子,现在她如愿成为救死扶伤队伍中的一员。

河南省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带队组长、医院呼吸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RICU病区主任王凯今年57岁,是队里年龄最大的医生。“老将”眼中最欣慰的,莫过于看到一茬茬的年轻人“后浪推前浪”。

医院南院区重症医学科护师李琨说:“父母都很支持我来武汉的决定。我们90后身强力壮,正是该用实际行动证实自己的时候。”

医院护士黄飞飞和程雅新都是95后,经此一“疫”,她们经受了挑战,收获了成长。“年轻人相对乐观开朗,思想活跃,和不同年龄的患者都更容易交流沟通,这有利于帮他们打开心结,提高治疗效果。”她们说。

河南省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长陈传亮介绍,全队名医护人员中,90后有人,占比三分之一。他们主动请缨,奋战一线,展现出勇敢、独立、坚强的青春形象,展现了年青一代的责任担当。

我省援助湖北医疗急救转运队队员在防护服外层手套上写下祝福。

“一定要守住医护人员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在武汉战“疫”一线,有一支队伍被称为医护人员的“守护神”,他们就是感控医生。

2月5日上午9点,在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一口气忙了6个小时的6名医疗队员走出病区。

赵娜就是其中一员,作为感控医生,她最重要的一项职责就是帮值班医生护士做好防护,把他们安全地送到岗位上。每次进入病区,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流程,穿戴好防护设备,帽子、手套、防护服、隔离衣、防护口罩、护目镜、防护面屏、鞋套等防护用品一件都不能少,确保没有任何皮肤暴露在外。“我会挨个检查,有一点穿戴不规范就不会放他们进去。”她说。

医院中心ICU护师秦医院感控小组组长。在他看来,穿还不算麻烦,真正繁琐和直面危险的是出舱时脱防护装备。从出病区脱去第一层手套到最后摘掉帽子进入清洁区,大概有近30个动作,中间要洗12次手。为了防止产生气溶胶传染,每个动作都急不得,就像打太极。

只要进出舱,秦国顺就绷紧了弦,精神高度集中。他说:“我要为同事的安全负责,坚决守好这第一道防线。”

3月6日,我省援助湖北医疗急救转运队队员在做好防护后,准备出发。

“我们经受了一场体力、能力、意志的极大考验”

河南支援湖北医疗队员中,有人奋战在隔离病房中,还有人穿梭在大街小巷里,负责转运病人的他们,是忙碌的生命“摆渡人”。一个多月来,先后有多名患者经他们的手转运到病区。

河南急救转运队是全国第一支挺进武汉的转运队伍,51岁的乔伍营任队长。抵达武汉当天,他就着手成立指挥部,以便工作更加快捷高效。

从中午12点到晚上八九点,急救转运队跑了3趟,转运了十几个病人。这就是急救转运队的工作日常。身体的劳累倒在其次,最危险的是他们直接接触病人,时刻都有被感染的风险。剐了蹭了,或者用力大了,都有可能导致防护服破损。

乔伍营参加过汶川地震救援、SARS突发救援,久经战场的汉子坦言自己有不少揪心的时候。初到武汉的时候,由于物资紧缺,转运队没有尿不湿,队员们一连工作八九个小时,憋不住只能尿到裤腿里。脱衣服那一霎,他的泪水就出来了。

即便如此,没人叫苦,没人抱怨。“跟着乔队长,啥困难都能克服,啥难题都能解决。”队员许新建笑着说。

来武汉一个月,乔伍营与妻子只视频通话3次,电话也不敢打。不是不想打,他怕一打就会控制不住情绪。

“我们每天都和死神擦肩而过,让家人知道太多,反而会让他们更担心。”乔伍营的妻子也是一名医护人员,除了照顾一家老小,每天还要负责协调救援物资,他不想给妻子增添太多负担。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还有这样一支队伍“必须拥有姓名”:那就是防止病毒传播的最后一道防线——防疫队。

3月2日早上,细雨和着冷风绵绵不绝。我省第十四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第二批防疫队接到任务,为硚口区十几家养老机构检查疫情防控和消毒措施。中午来不及吃饭,一直忙到下午5点。匆匆吃过晚饭,消毒组组长唐振强又赶到武汉市疾控中心,参加某特殊场所消毒方案制订讨论会,回到驻地已经是凌晨2点。

这是唐振强也是全部防疫消杀人员日常工作的写照。穿着厚厚的隔离服,背上50斤重的喷雾器,每走一步都是巨大的体力消耗。如果在病人家里进行终末消毒,往往需要密闭房间,刺鼻的消毒剂熏得他们头昏脑涨。不仅如此,地面喷上消毒液后会变得非常湿滑,一步走不好就可能摔倒受伤。要不留死角地完成一个病人家的终末消毒,一般需要将近一个小时。一场消毒任务下来,队员们都会大口喘着气,一二十分钟才缓过来。长时间负重上下楼梯,他们的颈椎僵了,脚踝钻心地疼。

“我们经受了一场体力、能力、意志的极大考验。”唐振强感慨地说。

2月27日上午,只千纸鹤“飞”医院,医院“90后“女护士长邵青青为每名患者送上自己亲手折叠的千纸鹤。

“‘谢谢河南的白衣天使’,这是听到最多的话”

“夜班回到住处,已是凌晨5点。来武汉已满一周,每天醒来的那一刻,都分辨不清是白天还是黑夜。今天当班中,病房一个爷爷离世,在疫情面前,第一次亲身体会到世事无常、生命之脆弱……”

2月9日,我省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平顶山市二院呼吸内科护士吴亚锋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wh/139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