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昔日的时光,探寻你不知道的历史双

双流,建于公元前年

时称广都

与古蜀国的成都、新都并称“三都”

至隋朝辟隋炀帝(杨广)讳

改称为双流(以两江汇流得名)

这段双流的历史

但凡双流人都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

双流自古以来文化颇丰

尤其是“双流古八景”

更是让人无数文人骚客为之着迷

今天,双儿就带大家去探究一下

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双流古八景”

是怎么一回事?

双流古八景分别是:“第一春波”、“应天圣灯”、“金花夜月”、“塔桥响应”、“瀑涌清泉”、“永祚晓钟”、“牧马飨堂”、“簇锦凉风”。第一春波

双流城区5公里处,有一地方名彭镇,古称彭家场,又名永丰场。始建于明代,为双流古场镇之一,清初毁于兵燹,乾隆二十八年(年)重建。因有丹棱彭端淑家族一支徙居于此,故复名彭家场。原是双流水陆码头,粮、麻、油、蓝靛等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杨柳河自温江流来,经柑梓乡入境。河上有桥,建于乾隆二十八年(年),被誉为“第一春波”。

古人诗曰:“山光草色翠岚托,第一桥头春浪多,小艇远横杨柳岸,散人应自号烟波。”

应天圣灯

双流区胜利镇境内的牧马山麓,有一古寺,名为应天寺。所在之地的山,名叫应天山,大概因应天寺而得名,应天寺因僖宗皇帝赐名而声名远扬。相传应天寺对面的圣灯山,正是双流古八景之一的“应天圣灯”所在地。应天山在早年时候,山上树木参天,林广草深,枫叶茂密,枝叶茂盛。身临其境,难见日光。古人诗曰:“灵境须从静夜观,鸟呼佛现几人看。翠微瞑色僧归寺,万点星光射木难。”在能见度较好之黑夜,常见山间有光如农家所点之“灯”,漫漫飘逸,灯火之光到达西南方山麓时,倏然消失,不见踪影,当地百姓称之为“圣灯”。

明代学者杨慎诗云:“苍烟丛里圣灯红,火齐萤光照远空。原是枫林霜叶下,露华光炫月明中”。诗人在这里怀疑它是月光照枫叶的一种幻觉。

金花夜月

金花镇位于成都市郊西南部,古称顺江场,因明朝时在江安河上建了一座九孔石拱,叫金花的桥,所以得名。历史上这一带都属于双流管辖(现在隶属武侯区),据《双流县志》记载“金花此地,自古以来为藏卫要冲,休憩之所”。金花桥下面有著名的金花堰,是牧马山灌渠的进水口。每到关闸,水面可达百米之宽。若逢月夜,则波光粼粼,映衬两岸灯火,流光溢彩,被誉为“金花夜月”

古人诗曰:“毵毵堤柳佛呤鞭,舍利珠光证夙缘,镜里分明毛发现,长虹卧影月当天。”

塔桥响应

双流城区三里坝原有座“薰风塔”,后毁于年,而今游人到双流棠湖公园所见的“薰风塔”,却是八十年代(年)双流县政府修建“棠湖公园”时仿建的。据光绪版《双流县志》载:薰风塔在“城南三里,塔高十二层,中外皆甓,内螺旋,仅容童子,塔旁无寺观。盖前代造,取形胜者,故兵火不为害”。县志上还有记载说:该塔“巍峨特立,前代所造也。桥上一呼,声应如响,八景所谓塔桥响应即此”。这些都说明“薰风塔”在古时又叫“塔桥响应”,为双流的古八景之一。

古人诗曰:“倚仗城南(苏)堵标,石幢(截业)尔云飘,闻声得度毗耶果,锡杖何年卓碧霄。”

瀑涌清泉

双流胜利镇牧马山上,原有一涌泉寺,建于明朝宏治年间(公元年至年),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寺内有一块大石头,像炉子一样,炉口方正而宽阔,炉颈四方形收窄,肚子圆而又大,炉外石工镂刻精良,山麓的泉水从炉内冒出,炉口的直径有六尺,深四尺。这水非常清爽甘甜,泉水源充足,大旱不干,人们习惯地叫它为涌泉,寺以此而得名“涌泉寺”。

《双流县志》载:涌泉寺,在治南二十里牧马山,明宏治间建,琢大石,炉口方而阔,项方而窄,腹圆而大,镂刻精工,山麓湫泉,径六尺,深四尺,水冽而甘,大旱不涸,寺以此得名。

古人诗曰:“浅珠流珠细浪吹,清泉汨汨入云微,旧游尚忆(盅)山瀑,挡笏支颐饱看时。”

永祚晓钟

双流城区内,有一寺庙名为“永祚寺”,始建于唐朝开元年间。据说皇室宗女,为了报恩筑台“老君殿”,明朝永乐年间,有皇姑来此削发为尼,重建永祚寺,广收徒众,承传临济正宗。永祚寺旧寺重建于明永乐十三年,后毁,清康熙又有扩充。现又重建永祚寺。因古时早晨敲钟,得以出名。被誉为“永祚晓钟”。

古人诗曰:“霜清午夜暗飞声,入定山僧梦不惊,梵语课余天欲曙,还从石上悟三生。”

牧马飨堂

据传,当年孔子弟子中有一贤者叫商瞿,出生在胜利镇。学成后回到家乡,毕生传授易道。商瞿去世后,就葬在牧马山。后人尊重商瞿的贡献,尊称为“夫子”,商瞿坟就成了夫子坟。至唐朝开元年间,当地官府重文兴学,开始每年祭祀商瞿,后为祭祀方便,于夫子坟前修了三间小屋,专供春秋两季祭祀夫子所用。这三间祭祀用的老房子,就被称为“飨堂”。牧马飨堂的名声远近闻名,特别在蜀中文人学士的心中,更是如圣殿一般。

古人诗曰:“荒祠犹枕翠峰颠,云拥朝暾白似绵,剩有村老翁酬社酒,野棠花外蝶翩翩。”

簇锦凉风

簇桥,古为双流管辖,现归武侯区。又名簇锦桥,始建于三国时期的古镇,因镇旁的桥而得名。簇桥镇盛产蚕丝,“簇”的字义就是供蚕吐丝作茧的用具,多用农作物的秆如油菜秆、麦秆等扎成。早在秦汉时期,成都就作为蜀锦生产的中心,而簇桥又地处成都平原中心位置,栽桑养蚕者众多,丝绸业十分发达。到了唐宋时期,因蚕丝交易兴旺,簇桥一度改名为茧桥。明清之际,无论是东路资州(今资中县),北路法川(今三台县),南路嘉州(今乐山市),西路灌县(今都江堰市),或是外省的湖北、陕西、江西、广东等地的丝绸客商都云集于此,足见当年繁荣。“簇锦”来源于此。

古人诗曰:“凉生风穴水之滨,簇锦桥边贳酒人,百里桐花桃竹路,桑麻雨露沐深仁。”

在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到过双流

被双流的美景与繁华所吸引

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洒,可以养母;惟月孟春,獭祭彼崖,永言孝思,享祀孔嘉,彼黍既洁,彼仪惟泽,蒸命良辰,祖考来格;日月明明,亦惟其夕,谁能长生,不朽难获。惟德实实,富贵何常,我思古人,令问令望。

——《蚕丛国诗》——收录于赏璩《华阳国志》

白日双流静,西看蜀国春,

桐花能乳鸟,竹节竞祠神,蹇步徒相望,先鞭不可亲,

知从江仆射,登榻更何人?

——司空曙《送柳震还蜀》

往闻官俗盛春游,箫鼓喧阗簇画舟,返朴比看同内地,不烦太守作畅通遨头。

——爱新觉罗·胤礼《行次双流》

另外,王士正、查礼、宋恂、徐越、王棠、岳吴、解绂、陆游、宇文虚中、刘署、李调元、刘沅、彭遵泗等还有很多诗赞双流。

双流,就是这样一个让人着迷的地方。那么,你还有什么关于双流八景的故事,要与大家分享呢?留言告诉我们吧!

内容出自网络,如有更正请联系

长按







































白癜风有哪些什么症状
白癜风难治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wh/2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