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客家寻踪一

第一篇客家移民与分布

一.什么是客家人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族群、一个支系,史学界称“客家民系”。“客家民系”、“客家文化”大致在明代以前形成,但“客家人”这个名称,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才渐渐在国内出现。客家人的祖先原来都居住在中原,在西晋“五胡乱华”,唐末黄巢起义和宋末金人灭宋几个时期,因为中原战乱和天灾,纷纷南迁,许多人携家渡过长江,其中不乏皇室成员和士大夫等衣冠贵族。他们沿着鄱阳湖、赣江进入江西的赣州一带居住下来,有的越过武夷山进入闽西,再至粤北。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艰苦奋斗,习惯了南方的生产与生活,并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特色文化,他们被称为“客家人”,他们的文化称“客家文化”,他们讲的方言称“客家方言”。在清初“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时,他们中的一部分也移到四川,因为,客家人居住的闽、粤、赣三省相连的山区,地窄人稠,土地与人口的矛盾突出。湖南东部的茶陵、酃县、桂东、汝域、宜章、郴州移川的,也有一些是客家人。广东移川的客家人主要来自惠州府(今梅州)的龙川、兴宁、五华(长乐)、蕉岭、梅县等县和韶州的韶关、始兴、翁源、乳源等县。四川有的县志称移川的客民为“客籍”、“客籍人”,如咸丰《阆中县志》称“客籍”,民国《万源县志》称“客籍人”。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毛选》一卷)中,称井冈山周边的客家人为“客籍人”,文章中写了土籍人与客籍人的矛盾,并说这种客籍人从闽粤边界起,沿湘赣边界直至鄂南,大概有几百万人,是几百年前从北方移来的。“客家人”这一称呼,是近百年来海内外史学工作者和客家研究学者共同界定的统一称呼,英文为hakka。

客家人富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几百年来又经历家破国亡,辗转播迁,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长期磨难,养成了勤劳耐苦,正直正义,反抗压迫,爱国爱乡,开拓进取的精神。许多客家人赤手空拳,只身飘泊海外,也终至发达。客家人中的著名爱国人物不少,历史上有袁崇焕、丘逢甲、洪秀全、孙中山、刘光第等;近代有廖仲凯、何香凝、叶挺、叶剑英、胡耀邦、朱德、康克清、邓子恢、张鼎承、谭震林、陈丕显等领袖人物和郭沫若、吴玉章、、杨尚奎、韩素音、卢嘉锡等著名文化名人,以及胡文虎、曾宪梓、田家炳、熊德龙等著名海外企业家。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著名音乐女指挥家郑小瑛也是客家人。抗日名将罗卓英、饶国华、王铭章等是客家人。红军和红色政权初建时期,闽、粤、赣客家祖地又成了仅次于井冈山的重要革命根据地。瑞金和井冈山连成中央根据地,成为红色摇篮。红军主力多次进入闽西根据地,并在上杭古田镇召开了“古田会议”,毛泽东同志在闽西写下了《蒋桂战争》、《重阳》、《元旦》等壮丽诗篇。红色区域的人民群众,基本都是客家人,他们以客家人特有的正义感拥护革命,接受革命思想,支持革命斗争。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说,“江西兴国县长冈乡青壮年男女百个人中有八十个当红主去了;福建上杭县才溪乡百个人中有八十八个当红军去了”。井冈山的王佐、袁文才是客家人,井冈山第一位女红军贺子珍是客家人,中央红军的许多干部战士都是客家人,如肖华、傅连璋、陈奇涵、杨成武、赖传珠、傅秋涛、钟汉华、刘亚楼、王恩茂、叶飞等。年共和国第一次授军銜时,江西省兴国县有50多名将军,福建省上杭县有27名将军,其中才溪乡出了九个军长十八个师长,有“九军十八师”的美称。台湾、香港地区和海南省也有很多客家人,现时 主席吴伯雄先生,亦是客家人,祖籍福建省永定县。

二.璧山县有多少客家人

璧山县的客家人是“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时,从闽、粤、赣客家祖地移来的。因为过去

没有专门的资料流传,几百年间分户和迁徙频繁,现在很多姓氏编修族谱也难以弄清本宗族的人口状况,要弄清哪些是客家人(后裔通称客属)更非易事。

璧山县有客家移民的线索有三:一是《县志》,记有江西会馆万寿宫,在璧西各市镇间

有之;广东会馆南华宫,在璧南各市镇间有之;福建会馆天上宫,在璧城、来凤、八塘各一处。二是《璧山政协文史资料》第二辑,高相儒先生引天上宫老会员语云:福建会馆由张、李、陈、黄、连、邓、钟、雷八姓福建移民出资修建。三是移民族谱的记载。民国三年《璧山闽籍陈氏族谱》清同治五年陈本诠作序称,吾曾祖康熙五十七年入川,国朝定鼎七十有五矣,县犹未复,同乡三十七姓五十四家旷览璧山,咸称此地吉,遂集于兹置田宅、立祠堂居焉。清宣统元年《璧山张氏族谱》云:璧邑吾张氏,自闽来者十余支,如糯米市、柑子园、虾蟆石、八字墙、吊脚楼、打鼓堂、拦河堰、新桥等。其它之湖广籍,广东籍,江西籍者更无论矣。清宣统三年《雷氏族谱》云:康熙间,福地人稠,各房陆续移川,随择所居不一,其地来璧者八十余户,合立一祠。

此三种线索表明,璧山县有不少客家人。移入时,如果陈氏的同乡福建人有五十四家,那么,江西、广东移入璧山的也决不会各少于三十家,三省客家移民不会少于一百一十家。根据这些线索,笔者尽力作了一些调查,找到部分客家移民后裔的族谱,走访了一些老人,获得了一些资料,找到74支。可惜时间久远,有的姓氏已没有了族谱,又找不到知情人,很难查清哪家、哪姓清初来自何省何县。据家族人口较多的客家移民陈、张、雷、周、朱五个大的姓氏族谱统计,今存世各不下三千人。推测全县,如以原来的每姓(家)至今还有三百人计,一百一十户客家后裔不会少于三万人,这是最保守的估计。清初,璧山县只有登里、福里两里三甲,乾隆年间划入依里,共三里二十一甲,其中有百多户客家人,实不算少。

惜会馆今已不存,会馆活动终止百年,非百岁老人不知所事,会馆档案没有,族谱亦因历代搬迁散失,要找到某姓的后裔或知情人十分困难。现初步查明近74支(姓)的简况如下篇。

三.璧山县客家姓氏分布

己发现的74支,按闽、粤、赣省分别排列:

省别姓氏移璧时间移出前原居住地现今族人居住地

福建陈氏康熙57年龙岩、上杭城周围、狮子、蒲元、接龙、青木关

福建张氏康熙58年龙岩、上杭城周围、中兴、河边、丹凤,青杠

福建张氏康熙60年武平县城北吊脚楼等

福建邓氏康熙年间龙岩大东门、城西东林寺、龙井湾

福建黄氏康熙59年龙岩五显庙、接龙黄尔康、黄和谦、黄镜涵、黄万良

福建雷氏康熙61年龙岩、上杭城北龙梭山、汤峡口、塘湾等,雷江田

福建连氏康熙56年龙岩后祠坡、连家坡,连俊、连幼祥

福建钟氏康熙59年武平县水天池金竹林,钟拔英、钟芳洲、钟芳铭

福建傅氏来风、丁家,傅百侯

福建袁氏康熙60年上杭县蒲元场袁家坝袁腾昆、袁正才、袁鹰

福建曾氏正兴曾诚富、曾诚厚

福建郭氏城西接龙铺郭德轩

福建何氏从福建移贵州,由贵州入川

福建黄氏明万历年间移合川福建邵武明末遵义避乱清初返合川转八塘黄少华

福建陈氏康熙49年福建连城狮子乡千子村、吊脚楼、陈竣、陈怀康

福建李氏南门李家伺堂李成基、李正谦、李道中

福建江氏咸丰年间福建长汀出生在璧山,后移出江庸

福建张氏康熙年间福建璧山城北乡石梁桥张凌高、张福远

福建邱氏康熙年间武平县始祖邱明远居璧山县城今有邱佩绪

福建兰氏乾隆2年武平县始祖兰克彬新塔村农委兰开斌、图书馆兰开衡

福建刘氏明末福建宁化先祖刘月孝入三合镇新场村刘维﹙宗杰﹚

福建李氏康熙年间福建武平璧城李文杰、李文举

另据《璧山张氏族谱》,清初由福建移居璧山的尚有:

省别在璧定居地名今居地名清末或现代名人备注

福建石家咀张氏新堰八社张心言、张树和、张千和

福建螃蟹屋基张氏芋荷四社张炳辉、张奎峰﹙文生﹚

福建虾蟆石张氏正南一社副县长张启佑奥康大厦进山

福建蜘蛛坟张氏石堡一社武生、武祖、贡三

福建较场坝张氏北门演武厅外文生兴禄、云程

福建打鼓塘张氏新堰八社文生树勋、荣发、荣奉

福建八字墙张氏新堰五社廪贡志屏、张银汝

福建千层崖张氏千层村子泉、振基、张裁老志育

福建天池糟张氏天池村廷三、洪泰、张文光

福建广源糟房张氏文生辉南

福建栏河堰张氏新塔一社典史爵一

省别姓氏移璧时间移出前原居住地现今族人居住地

广东朱氏康熙48年广东长乐狮子虎峰村八块石熊家坝朱大福

广东卓氏康熙48年广东长乐狮子虎峰村卓家坝卓明江

广东李氏康熙48年广东长乐狮子虎峰村八块石李元福

广东张氏康熙53年广东曲江中心场羊石村始祖张映仪裔张名源

广东林氏乾隆年间广东定林乡杨寺村林吉隆、林华宗

广东李氏广东八塘李孟基、李天钧

广东周氏康熙59年广东长乐兰盛公入登里四甲周维俊、周永国

广东何氏广东大路场刘家沟

广东郑氏广东八塘郑家湾郑九恩、郑九成、郑斗

广东陈氏康熙47年广东惠州城西石河福寿桥今河边镇六角村陈元奇

广东曾氏广东城北三角滩、河边场

广东邓氏康熙60年广东乐昌三合、广普、定林、丁家邓桔村

广东谢氏康熙60年广东乐昌由大足转迁石龙乡三合村谢家坝

广东谢氏康熙53年广东长乐丁家、广普、定林

广东黄氏雍正7年广东长乐中心、、鹿鸣黄德仁

广东箫氏康熙42年广东兴宁马坊镇官井坝箫汝辑、箫光文、箫杨义

广东陈氏广东龙溪镇大竹林

广东廖氏康熙广东丁家瘳世南、廖寒飞、璧城廖松华

广东廖氏乾隆19年广东兴宁广普入川祖允诚公现有城内廖山水

广东黄氏康熙57年广东长乐先入荣昌雍正元年入耒凤镇蔡家桥黄永贵广广东黄氏雍正6年广东龙川先入中心喻家坡后入丁家花园村黄诗中广

广东黄氏康熙58年广东长乐润红公先入隆昌东乡后入壁山三岔河黄家堰

广东叶氏乾隆5年广东和平胜跃胜辉胜宽入狮子、正兴夏家湾叶诚一

广东钟氏从江津转入广普丁家钟岳灵

广东巫氏清初广东兴宁狮子、丹凤入川祖汝宁贵阳巫朗江族谱

广东何氏乾嘉广东五华大路场刘家沟何象明、何声伟

广东张氏雍正11年广东曲江县早年迁湖南雍正11年张仪迁璧山石龙场

广东罗氏乾隆20年广东长乐入川祖文万公迁璧山丁家镇罗朝均

据四川新都县木兰乡双水碾村周氏族谱,康熙、乾隆时期由广东长乐县移入璧山县的有:十五世齐兴公、齐胜公,十四世世才公,十五世愈九公、乃九公,十四世公言公、贤忠公、贤崇公等8支。其中,贤忠公入登里,贤崇公入云峰寺。

省别姓氏移璧时间移出前原居住地现今族人居住地

江西罗氏明自豫章移郴州康熙48年郴州移川定林乡罗大来、罗兴胜

江西幸氏乾隆中晚期江西高安县璧山县八塘幸芷灼﹙硕﹚、幸世英

江西钱氏明初移黔清初移璧江西八塘钱邦达、钱邦和

江西戴氏康熙7年石龙戴云蒸

江西古氏康熙12年江西吉安璧山水天池古羡文古大志古大田

江西任氏康熙2年入璧江西临江、遵义璧山来风、丹风

江西黄氏康熙58年江西祟义先入隆昌雍正13年入璧山三岔河黄家堰

第二篇客家文化与传承

一.客家传统文化

客家人入川前的本土文化状况,清代嘉庆己未进士,官至户部主事、奉政大夫徐旭曾有著述。徐氏广东和平县人,祖孙三代均为进士,他告老还乡后,先后掌教广州粤秀书院和惠州丰湖书院,在其所著《丰湖杂记》中,对客家文化传统作了精辟论述。现摘录:

“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贵族,忠义之后也。自宋徽、钦北狩,高宗南渡,故家世胄先后由中州山左,越淮渡江从之。寄居苏浙各地,迨元兵大举南下,宋帝辗转播迁,南来岭表,不但故家世胄,即百姓亦多举族相随。”“终因天不祚宋,崖门蹈海,国运遂终。

其随帝南来,历万死而生之遗民,固由到处皆是。”“终元之世,客人未有出而作官者,非忠义之后,其孰能之!?”

“客人以耕读为本,家虽贫亦必令其子弟读书,鲜有不识字、不知稼穑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即古人‘负耒横经’之教也。

客人多精技击,传自少林真派。每至冬月农暇,相率练习拳脚、刀剑、矛梃之术。即古人‘农隙讲武’之意也。客人妇女,其先亦缠足者。自经国变,艰苦备尝,始知缠足之害,厥后,生女不论贫富,皆以缠足为戒。自幼至长,教以立身持家之道。其余归夫家,凡耕种、樵木、井臼、炊爨、纺织、缝纫之事,皆一身而兼之;事翁姑,教儿女,经理家政,井井有条,其聪明才力,真胜于男子矣,夫岂他处之妇女所可及哉!

要之,客人之风俗勤俭朴厚,故其人崇礼让,重廉耻,习劳耐苦,质而有文。”

客家人来到璧山以后,保持传承了这些优良传统,在后边,我们收集的一批客家名人,就显现了前人的民族精神,反映出他们的客家文化传统。

简阳、金堂等县的客家移民族谱所写的家训,也反映了客家文化的积淀,抄录如下:

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

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

尚节约以惜财用,隆教正以端士习。

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

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

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

诫慝逃以免诛连,完钱粮以省催科。

聊保甲以弥盗贼,解仇忿以重生命。

二.信风水与择吉地

客家人笃信风水,不忘祖先,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择吉地而居,对已故老人有“二次葬”的习俗。他们迁徙到四川,也不忘搬走墓中的祖先骸骨,(也叫金骸、拣金缸)。他们定居和建祠的地方,一定得是风水宝地。璧山县是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东面是缙云山(或称东山),山下是璧南河(亦称璧江);西面和北面是云雾山(或称西山),山下有梅江与璧北河,两山、两江自北向南走向,璧北河由南向北。两山之间是沙质浅丘,土地肥沃,水源丰盛,适宜农耕。从地名上看,有来龙、龙门、龙溪、石龙、健龙、龙梭山、虎峰山、龙隐山等等,因此引来了不少客家人。因为这些客家人原居地也是多山多水,只是地窄人稠。福建移民37姓54家先后旷览璧山,咸称此地吉,遂定居璧山各处。广东、江西的客家人,同样看中璧山县。他们建立会馆、祠堂的地方,确实是风水学家认定的宝地。三个福建会馆(天上宫)所在地璧城、来凤、八塘,都有山有水,有龙有凤。陈氏祠堂、张氏祠堂、李氏祠堂、连氏祠堂都建在县城内,前有璧江水,后有凤凰山;陈氏住宅建在龙梭山半腰的柏树山;邓氏祠建在文风桥侧,前有璧江水后有挂榜山,以望日后子孙登科举士,金榜题名;袁氏选居宋代璧山籍状元蒲国宝的出生和故地蒲坎坝,今之蒲元乡袁家坝,希望能够延续状元灵气。客家移民来的时间较晚,原居地又地窄人稠,因此,他们迁徙时大多处理变卖了仅有的小块土地和家产,举家、举族而迁,一定要找一个能够“苗茂人荣”的地方定居。在旷览璧山后,各自选择了八塘、接龙、蒲元、河边、城东南西北、狮子、来凤、正兴、丁家、定林、广普等地定居。都认为这些地方有山有水,是风水宝地。陈氏祖先陈儒玉入川后为别人作家庭塾师,三年后他向老板讨要一块地。老板问他要多少,作什么用?他说我只要很小一块,准备回老家去把祖父母的金骸搬过来重葬,我们都走了祖坟还留在那里,岁时无人祭扫。老板满口应允说:可以,可以,随便选一块就是!他没有要好地,只要了一块长满荆棘的乱石堆。他认为那里风水好,埋葬以后取名螺蛳坟,地址在小东门外尹家山。

客家人建房选址、选择墓地、等也都讲究选择风水、婚嫁必择黄道吉日。

三.耕读传家,艰辛创业

客家移民来四川,多在康熙五十年左右,四川荒地已被插占完,他们只能租地或买少量薄地耕种,创业十分艰难。那时,土地虽被插占完,但地价并不高,一两银子或一缗(一千枚)铜小钱即可买一亩地。因为都是几十年无人耕种的荒地。康熙年间全县只有几百户,先来的人虽然插占到许多土地,但是自已一家几口人也开垦不完,因为土地荒废几十年,长满了草根和树根,很难开垦,政府规定占地五年后开始征收公粮。为了生活,占地者只有出卖一些土地,或以地换取物品,或者出租,所以,初先地价不贵,一两银子即可买一亩,有的人用几匹布或些许小物品即可换到很大一片土地。

农耕是当时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基本手段,读书试科举,是进入仕宦的唯一道路。他们靠的就是勤劳节俭,坚持耕读兴家、耕读传家。陈氏在龙梭山耕垦薄地,一边开荒种粮,一边自己伐木盖房,同时令子弟读书。乾隆二十八年,入川始祖之一的陈伟玉临终时,唤子侄于床前嘱曰:“我昆季由闽迁蜀历尽艰难,创业同居,内外和睦。尔曹勤耕苦读,效法我辈,日后必昌达焉”。方瞑目而卒。乾隆十八年,入川时才六岁的陈维忠考中二甲进士。其时,耕读传家,重科考功名,是所有客家移民兴家的愿望,孜孜以求。有的身经十余次赴考未中仍不罢休。据各姓氏族谱,陈氏、张氏、雷氏都有科举中进士者(有的为岁进士)。张氏族谱载张玉鸣系岁进士;雷氏族谱载:地和公,字心严,乾隆丙申年中进士,任训导、儒学等职;尚珂公,书至明经,道光五年特授万县儒学;甘昱公,道光丁酉科举人,署理天津府南皮县;甘曜公,嘉庆丁卯科顺天乡进士,部选广东南雄州考试官;会泉公,同治庚午科恩赐举人。袁氏家族袁腾昆,乾隆三十九年中举,拣选知县。耕读传家使客家移民得以立足生根发展,也提高其社会地位。陈维忠乾隆十八年中二甲进士,朝廷授予其父陈儒玉为“修职郎”,其母为“八品孺人”;县知事为其父作《儒玉陈公传》;张玉鸣因荣岁进士,其父荣膺“修职郎”,有县知事李万源、蔡宗健题赠匾对,提高了他们的声望和社会地位。

客家人素有文化观念,深知文化教育对社会发展和改变穷困地位的关系,在创业有成后,舍得出钱让子弟求学。科举时代令子弟去私塾、义学、书院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清末废科举后,送子弟入高等学校,去日、美、英、法、德等国留学深造。正兴场曾克明8个子女,除老大老二系女儿,因科举时代旧习俗不参加考试,未能深造外,其余6个子女都千方百计,甚至不惜出卖田土,供他们上大学。民国初年至年,出国留学的客家人有:狮子场朱大镛本人及儿子、孙子都曾留学日本。璧城黄镜涵,留学日本、法国和德国。丁家定林乡谢唯进,留学英、法、德、俄等多国。李天均、陈毅德、邓世楠等也是留学日本。著名医学家谢锡瑹留学加拿大。近代出国留学的更多,雷雨申是上个世纪40年代去美国留学的,获博士学位,定居美国,为美国新泽西州理工学院终身教授。近50年出国留学很普遍,不一一列举。

璧山县域较小,离重庆只几十公里,重庆至成都的东大路和小川东道均过其境,人口增加很快,嘉庆十七年即有20万人,咸丰+一年达到43万。随着人口增多与社会发展,在有限的土地上耕种难以糊口,客家移民采取农商并举的办法,继续创业。陈氏家族先后从闽西移居璧山百余人,子孙繁衍日盛,由于耕地不足,先后有陈连玉、陈偕玉、陈国槐、陈瀛龙、陈国炳、陈湖龙、陈庚先、陈效先、陈星先、陈方朴、陈方倜、陈镗东等前往乐山铜河(今大渡河)五渡溪,和屏山县所属茨竹坪一带山区,种植和经营靛兰,住草棚,吃包谷,缺医少药,不少人卒葬在那里。

同样,张氏家族一些人去重庆和贵州的大定、赤水等地经商。出去的人有的挣了钱回乡置产,有的客死异乡,有的无力返回,留下子孙在那里。无论是耕地务农,或是外出经商,客家移民经过辛勤劳动,大多创业有成。例如,陈辉邦(字汝龙)、陈安邦(字沧龙)赴石柱厅(县)合营纸槽,获利无算,置田业千顷;陈锡邦(字瀛龙),携眷到嘉定府(乐山)经营靛业,积赀置田千亩。靠务农发家的陈本思(字敬先),五个儿子五个儿媳,加上自己和妻子十二人,佃种田地五百亩,手胼脚胝辛勤劳动二十余年,积赀置良田两千亩。其辛勤与节俭令人叹服。其五子陈方溢六十岁寿庆,县人张人鉴赠锦屏,屏上文曰:“公幼业儒,有田数百亩。后乃厌毛锥而亲耒耜(指弃文从农),诗所谓不素食者也,今者制锦屏为公寿,而特表克勤克俭之苦心堪重当世者,既相慰,兼勉我乡党焉!”

四.客家会馆与会馆文化

会馆亦称“公所”、“宫”、“庙”,多为清代移民出资兴建,会馆为一个省或地区的同乡人聚会的地方。移民初到一个地方,人烟稀少,遍地皆荒,语言不通,困难不少,有事有难只有找老乡帮助。陈氏族谱序云:“县犹未复。同乡三十七姓五十四家旷览璧山,咸称此地吉,遂集于兹置田宅立祠堂,为久远计,并兴六甲会,以供差务,相亲相敬如一家人焉。”六甲会是一种合会,由同乡人集资建立基金,以出借或救济方式帮助有困难的同乡。后来,就在此基础上建立会馆。从张氏族谱上所收的各种买地契书得知,移民买田置产也多找同乡作中人或见证。因为语言不通,交往又少,别省移民难以相求。例如,康熙五十九年张儒林买原县衙对面封姓街房地基契约,就请同乡陈儒玉、雷天海划押见证;同年,张家买谢姓田屋又是找同乡雷天举、邓方新等为中人,在契约上划押。陈儒玉在县城文庙左侧置地建陈氏祠堂,离张氏买原县衙对面街基(后修建祠堂)只隔一百多米,大致也是康熙59年。后来都参与集资修建福建会馆,以达更多的相帮互助。乐山县沙湾区五渡溪(今属峨边县),原是铜河(今名大渡河)边上一码头村庄,所建天上宫,很可能就是璧山陈姓移民在那里建立。璧山陈氏老族谱上有居住于乐山五渡溪天上宫、卒于天上宫、葬于天上宫义冢的记载,如:陈石龙嘉庆23年卒于五渡溪天后宫;陈镗东光绪18年卒于五渡溪铺内,葬于天上宫义冢。原屏山﹙今沐川﹚县茨竹乡街上的天上宫也是福建陈氏家庙。

各省移民修建会馆大多在乾隆中期,社会经济发展,移民日渐富足,才有可能出钱修建会馆,可惜没有资料记载各会馆建于何年,是哪些人家出资修建。县政协文史资料选集第二集有文章介绍,以城内天上宫福建会馆资金最雄厚。福建会馆联合八姓(张、李、陈、黄、连、邓、钟、雷等姓),集资白银在五万两银以上,建修天上宫两个院两个戏楼,花银二万两,另购置田产一千亩,街房二十余间。各省会馆均建有戏台。璧山城内天上宫,一个会馆两院两戏台,有巷道相连,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金黄色和绿色琉璃瓦盖项,在当时也是少有的。每逢会期,各会馆均请戏班演戏,办酒席。会馆成为同乡人议事、会友、娱乐的地方。新来同乡未定居前,或前来办事有难者,均可得到资助或借住馆内。各省会馆供奉家乡主神,定期办会祭祀。

会馆名称供奉神祗何省移民所建分布地区

湖广会馆(禹王宫)夏禹王湖南湖北各场镇

江西会馆(万寿宫)许真君江西璧西各场镇间有之

广东会馆(南华宫)六祖慧能广东璧南各场镇间有之

福建会馆(天上宫)妈祖天后福建县城、来凤、八塘

民国年间军阀割据,为修筑马路(公路)将各会馆财产提调充公,会馆活动渐停。又因城市改造发展,会馆均已无存。八塘镇的情况:原建有天上宫,福建移民只有黄姓,人数不多,黄绍华处有一本黄氏族谱,记明是明代万历年间入居合州(今合川市)明东里三甲康家坪。明未战乱逃往贵州遵义避乱,清初从贵州返回合川。何时迁往璧山八塘,无记载,80多岁的黄绍华他也不知道。江西移民有钱、郑、幸、三姓,广东移民有李、郑二姓,据说郑家湾有广东坟。由此可见,会馆具有移民同乡地域性和互助功能性。

陈大雨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权威医院
北京白癜风手术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wh/28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