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杨氏家族,除了杨升庵,还有一家也赫赫

提起新都杨氏家族,我们自然会想起明朝赫赫有名的以首辅杨廷和和儿子状元杨升庵为代表的杨氏家族。但很少人知道,新都还有一个以杨统、杨厚为代表的汉朝杨氏家族。

杨氏家族第一人杨仲续

汉朝杨氏家族第一人,是出自河东的杨仲续。

河东,泛指黄河以东、今山西一带,杨姓就发源于河东。秦汉时,杨氏族人开始入川,大多由湖北、陕西迁入。杨仲续就是这时来的四川。西汉后期,杨仲续到山西祁县当县令,深孚众望。《祁县志》记载他“为祁令、甚有德,民为立祠”。老百姓为他修祠堂,可见为官水平。

他任期满后,不知怎么到了成都,喜欢上了这里的淳厚民风,没回河东老家,定居在了新都县。可见,那时的成都,就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杨仲续是一个方术大家,对《尚书》翻得滚瓜烂熟,特别精通谶纬学。谶纬学是汉朝《易》学的一大流派,是西汉以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维方法的极端表达方式,其核心是神话王权,是东汉前期政治思想的主流,甚至汉光武帝刘秀自身就是谶纬大家。

谶纬学也包含了释经、天文、历法、神灵、地理、史事、文字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跨自然科学和社会两大门类,不完全同于现代算命先生掐算吉凶、预测未来的所谓门道。

方士众多,是新都文化初起时一个非常令人奇怪的现象。

当时四川地区,特别是成都,谶纬学非常兴盛,在全国很有名气。这可能与先秦时巴蜀的宗教信仰和鬼神崇拜盛行,贯穿于巴蜀文化各方面有关。

《后汉书·方术列传》载有多个巴蜀方士,新都最多。首屈一指的,当然是这个杨氏家族中的杨春卿、杨统、杨厚,东汉时在蜀地还形成了一个以新都所属广汉郡为中心的研究谶纬学的学者群。

杨统被任命为“国三老”

杨仲续的孙子杨春卿,接过爷爷的旗帜,发扬家学,但他留名史册却是因为忠义。东汉初年,公孙述在成都称帝,杨春卿为其效力。刘秀平定成都,杨春卿为表示对公孙述政权的忠诚,自杀了。

杨春卿死前留下遗嘱:“吾绨袠中有先祖所传秘记,为汉家用,尔其修之。”叫儿子杨统好好研究家传阴阳学说。

杨统不负老爸的嘱托,潜心钻研,终于成为精通谶纬学的名家。杨统后来升任侍中、光禄大夫,活到了90岁。在皇帝任命他为“国三老”后,杨统的社会地位达到了顶巅。

“三老”是汉朝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分为县、乡“三老”和郡、国“三老”。“三老”作为民间精神领袖,上可代表民意上书言事,发表政治意见,下可掌管教化,维护地方稳定。

杨统退休后成为“国三老”,代表的是皇权对他的品德和学识的高度认可。

杨厚最为厉害又有气节

杨统的大儿子杨博,字伯达,后来也做了光禄大夫。

杨统的二儿子杨厚,字仲桓,比老爸还要厉害。每当有灾害变化发生,他都能事先推算预知,并得到应验。永建4年(),杨厚上书说:“今夏必有大旱,当有疾疫蝗虫之灾害。”这一年,果然六州蝗害大作,疫气流行,大家认为他是神人。

如果完全是掐算,那当然是蒙人,但预知灾害,是因为杨厚对自然知识有高于常人的了解。

杨厚在阐释自然现象时,往往借此建言政事。永初2年(l08),太白星位置发生变化,并入北斗星行列,洛阳发大水,久久不退。此时,杨统在朝中任侍中,杨厚随父住在京师。

朝廷针对这一奇异的天象和洛阳发大水走访杨统,杨统说自己年纪大了,耳聋眼花,不好再预卜此事,推荐儿子杨厚。杨统说,杨厚已初通河图书,如果让他来解释这个问题,也许能得到满意的答复。

朝廷派人问杨厚,杨厚说:“这是因为王子们都挤在京师,而京师官职的数量、品级容纳有限。应发遣诸王各回本国,这种现象自然会消除。”

朝廷听从了杨厚的建议,太白星很快归位,洛阳大水也恰好在杨厚预卜的时间内退去。为此,杨厚被任命为中郎官。

杨厚是一个比较有气节的人。汉顺帝时,大将军梁冀权倾朝野,非常看重杨厚,曾派人以车马珍玩相赠,希望见面。但杨厚不买账,托病请求回故乡养病。皇帝答应,赏赐车马钱帛,让他归乡专心钻研学问、教授门徒。

当时到杨厚家求学的弟子达多人。杨厚82岁在家中去世,乡人称他为“文父”,弟子为他立庙,后世文人学士常去祭祀。

作者:王亮

赞赏

长按







































白殿疯长在啥部位
北京哪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wh/3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