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氏》总编:古小彬近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现阶段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当肩负的历史使命。为推动古氏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交流,致力于古氏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文章作者近30年来,风耕雨种、坚持不懈、饱经风霜。
古氏,是个多民族的大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辉煌灿烂的文化。数千年来,古氏大家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耕读传家,艰苦奋斗,勤劳俭朴,热爱生活,关心民生,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发挥聪明才干,为社会谋福祉,为国家作贡献,从而诞生了可歌可泣、枚不胜举的杰出人物,衍生了许多世代口碑相传的传奇故事。因此,古氏大家族的优良品德得以传承,古氏传统优秀文化得以弘扬。
一、吃水不忘挖井人
饮水思源,慎终追远,怀宗念祖,敦亲睦族,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饮水思源的举措,常常表现在“寻根”、“谒祖”、“修祖墓”、“建祠堂”、“编族谱”、“宗亲联谊”、“氏族恳亲”等这些事情上。
说起对族谱的认识与了解,得缘于少小时期家父的口传。那时,经常听父亲谈起与“族谱”相关的话语,譬如:“查看一下族谱,对祖先的墓葬所在与方位要搞清楚,不要拜错祖先了”、“要把去年生卒、嫁娶的人名,誊写到‘鸿丁谱’上,以备将来修族谱之用”、“六月六,晒谱日,这天把族谱拿出来晒晒,就不会被虫蛀”等等。也就是在那时起,对“族谱”充满好奇心,总想揭开那神秘面纱,也激发我对族谱的浓厚兴趣,敦促着要去弄清楚各个支系的源流与分布。
大陆族谱,在历经文化大革命之后,尚存无多,所以,要查找各系的谱牒,则困难重重,个中辛酸,不是每个人都能体及的。路不行不达,事不做不成。我从年初步追寻、至年正式涉足古氏文史资料的采集工作迄今,时光已经跨越了近30多个年头,我亦从19岁的小伙,即将步入50知天命之龄。但在这20多年采编的岁月里,寒来暑往,足迹踏遍祖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多个市县区(有些县区还不止一次前往),可谓历尽艰辛,饱经风霜。
二、20年的概念
人生20年,从哇哇落地嗷嗷待哺的幼儿,到青春少年,是一个充满憧憬的年华;是一个饱受父母疼爱、从父母怀抱步入求知校园、走向社会的美好光景。20年,是一个从懵懂少年,走向意气风发的中年;是一个对事业、对生活、对万物充满激情的岁月;也是人生之中最闪光、最精彩的转折点。20年,也是一个从中年迈向老年的阶梯,犹如日暮一般,失去了原有的绚丽与光华。
20年的时光,转瞬即逝。也许在这20年里,你的生活过得是那么的潇潇洒洒、丰富多彩;也许你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过得是那么令人惬意神往、悠闲自得;也许你在这20年里,创造了百万、千万、亿万的财富,让儿孙几代人享用无穷;也许你此前20年的努力,已经为将来的20年铺就了平坦道路。而我的20年,却投向了枯燥乏味、毫无经济价值的古氏文化研究与传播,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夜以继日,埋头苦干,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转眼间,已是20年。
三、涉水跋山做调研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闭门也是造不出车的。为获取第一手古氏文史材料,就必须亲赴各地作田野调研。因古氏家族,多聚居乡村僻壤,故而挨门问路,走村串户,每天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乡下交通不便,没有摩托车出租,很多地方从县城到乡镇的班车,每天只有一、两班。不管路途远近、不管刮风下雨,都难以阻挡我的访亲之行。
犹记在河北省访亲时,从报章里获悉蔚县下宫村乡有古氏,于是乘车前往蔚县,转乘至下宫村乡的巴士,待下得车来,时近下午四点多。经询当地百姓,得知苏贾堡村有古氏居住。可是从下宫村到苏贾堡,尚有一段路程,没有公交车前往,也没有摩托车可以出租,不得已,只得徒步前去。俟抵达苏贾堡村时,已是傍黑六点多钟了。进得村来,未悉哪家是“古家”,也只能见人就询。幸好村民热心肠,见我是外乡人,问明我的来意后,便亲自带我去到古氏长者家。
其实,在十几年的访亲道路上,徒步两三个钟是家常便饭之事。如在海南岛访亲时,遭遇突如其来的暴雨,衣服淋湿,脱履淌河。又如在湖南省访亲时,步行两个多钟,翻山越岭前往古姓村寨,等等,举不胜举。
四、住通铺、睡牛棚,吃快餐、啃馒头
日求三餐,夜求一宿。在早期的访亲岁月里,因为是自费,为节省开支,每天在外的开销都是计划经济。
早上赶车,往往顾不及早餐,即使吃得上早餐,也是五角钱两个馒头了事。而午餐、晚饭,则是以两元、三元的快餐来填饱肚子。日后,深圳古辉宗亲经常说“冷水绑馒头,是小彬老师在外经常经历的事”。
在南方诸省尚且习惯,因为快餐都是以米饭为主。但在中原、乃至北方,餐饮多为面食,初虽不适应,但面食份量大、汤水足,亦能饱餐。到了晚上,奔波了一天,甚感疲惫,多渴求美美地、暖暖地睡上一觉。但条件所限,我只能选择车站旅馆,不仅仅是因为赶车方便,更主要的便宜,三元、四元就可以住上一宿。
诚然,三元、四元的床位,可不是独立房间(独立房的床位价格,要偏高五、六元左右),而是通铺,一个房间五六个床位,住宿人员也是来自五湖四海,有时睡到半夜仍有投宿之人。呵呵,如此通铺,想要休息好是不太可能的。但多年如此,习惯罢了。
有旅店投宿是很幸运的事儿。记得有次在重庆访亲,因当地宗亲居住环境较差,像样的房子没有几间,我只能和宗亲主人一起,住在牛棚里。说是牛棚,也不完全准确,因为是木房子,上下两层,第一层放牛,第二层则铺上禾杆,放张席子,睡在上面也软软的“挺舒服”的,虽然有异味,或许太困顿了,竟然一觉睡到天亮。
五、贯彻新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然而,在田野访亲中,吃住行方面,经历了一生难忘的“吃闭门羹”“夜爬货车”“露宿街头”,每每想来,喉咙骨鲠,眼眶闪花。“露宿街头”,以前只是在书本上阅读过,在影片里看到过,根本没想到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年秋,我在湖南郴州访亲,因下大雨天,走路较晴日缓慢了许多,回到了乡政府所在的街上,错过回城的班车,小小的街道没有旅店,唯一的一家饮食店也早早关门收市。天渐渐黑了,举目无亲,投宿无门,不得已,只好在候车点的瘸脚板凳上时躺时坐,熬过一宿,待第二天中午12点,才搭上进城的第一班车。露宿街头的经历,后来在江苏省无锡市也发生过。今天谈起这件事,并不是诉苦,而是要让读者们知道,每一件事情的背后,都有着不同的辛酸。像“吃闭门羹”被拒之门外、“夜爬货车”赶往下一站,都是经常发生过、经历过的。每每经历这些,那份沮丧、那份酸楚、那份孤独、那份悲哀,油然而生。
六、近在咫尺不相识
年4月22日,我和台湾宗亲古国瑞、古汉金、古进昌等,前往四川省雅安市访亲。首先,我从报章媒体里获悉雅安南郊乡澄清村有古氏,便驱车前往澄清村。澄清村“古国瑞”医生向我们介绍说,这一支没有族谱了,他们村是从望鱼镇大河乡那边迁过来的,以前拜祖时要拜三个桌子(估计是三个祖先牌)。因为他们的源头在大河乡,我们于是转道大河乡。
在大河乡(今望鱼镇周河村),经路人指点,要我们去找到“老辈子”古宗仁。古宗仁是一位六七十岁的前辈,石匠,住在山腰。我们爬上山去,老远就看见一老者在打石磨,而这位老者,就是村人所说的古宗仁。古宗仁放下手里的活,端了几碗茶水出来招呼我们,当听说我们要看看他们的古氏族谱资料时,宗仁前辈脱口而出地说:你们要去广东,去找古小彬,古小彬那里有好多。
我们一听,很是纳闷,是不是他们村里人也有人叫“古小彬”(因为澄清村有位“古国瑞”与台湾“古国瑞”同名同姓),族谱在他手里。后来古宗仁解释说:古小彬是广东那边的,出版了好多古家书。
至此,我们才明白他所说的“古小彬”就是我。而我和古宗仁从未谋面,真是近在咫尺不相识,只缘都是古家人。
七、住在茅草屋的遐思
访亲生涯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我们预期所想的那么乐观。年,我辗转来到了四川某古家村,因为山路,道途狭小,恰值阴雨天气,走在泥泞路上本来就特别的吃力,再加上背上行囊,可谓一路走来一路愁。抵达古家村时,已是下午三点多钟了。在一位刘姓老伯的指引下,我叩开了古振伯的家门。振伯获悉我的来意之后,很热情地招呼我坐下。振伯带着我走访了几位长者,我只能在他们那不完整的口述中,整理出这一支脉的源流与概况。
晚饭时分,振伯家陆陆续续来了十几位乡邻,很是热闹。经振伯的介绍,才知道来的都是“家门”,因为我是“贵客”,所以邀约他们一起吃饭来了。
开饭了,饭桌上有四个菜:一碗干豆腐、一碗水豆腐(后来才知道是四川招待贵客必备的“豆腐花”)、一碗青菜、一盘鸡肉。
旁座的“德叔”说:难得见到“家门”,大家都很高兴,今天就像过年一样,因为只有在过年过节时,家里才杀鸡、磨豆腐的,所以大家要吃好。
受此厚遇,在不胜感激又感慨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宗亲们那份朴实与浓情厚意。
乡下的住宿条件不比城镇,振伯安排我住在他自己住的茅草房里。我是第一次住茅草房。茅草屋收拾得干净,显得卫生,住下也觉舒服。可是,半夜里,隔壁猪圈时不时传来猪打架的声音,夹杂着半夜进山劳作的村民说笑声。好不容易睡着,却又被冻醒,因为山里风凉,茅草屋有好几个口子,山风就是从口子里侵来。
此时的我,不仅一次地问自己:我这样做究竟是为什么啊?难道仅仅是因为姓“古”吗?姓“古”的人成千上万,有钱有权的大有人在,为什么他们不去弄清楚来龙去脉,我又何苦而为之呢?
转念一想:现在很多地方没有谱牒了,而对古氏源流、古氏文化相对了解的,也就是这些老年长辈了,趁长辈们还健在,抓紧时间做个记录,哪怕是片言只语,也很珍贵,抢救性地挖掘、整理,编辑成册,对后世子孙也算有个文字交代。
八、为多个宗枝寻找到根源及相关成果汇编
有耕耘就有收获,有些人收获的是名誉,有些人收获的是金钱,而我收获的是亲情、是快乐。
尽管做了近30年的家族文化工作,耗费毕生了心血与积蓄,也经历了靠借贷维持的苦日子,但那些都过去了。刚才都说了,我收获了别人体会不到的快乐——为海内外多个古氏宗亲(宗枝)寻找到了根源。譬如:
为广东省连州市鸬鹚嘴的宗亲找到根源。年,居住在广州的古细强宗亲通过网络联系上我,无法判定其祖籍“斜坑”在何处。经过询问,得知其支系为客家人,应该是广东梅县畲江镇的“畲坑”。我通过族谱比对,判定无误。
为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古屋村宗亲找到根源。应太和镇古汉明宗亲的要求,帮助他这一支系寻找祖籍。据悉,该村老村长古炳均宗长曾多年带着族谱到广东梅县丙村镇一带寻根,一直没有找到。我根据太和镇古屋村的古氏族谱线索,判定其祖籍应该在广东省蕉岭县谢陂村,并借年春组团到江西、广东联谊之机,与蕉岭县古金富宗亲联系,准备摆谱认亲。果不其然,族谱完全对接上。
为广东省惠东县稔山镇坝子村下坝古氏宗亲寻找到根。稔山镇坝子村下坝古氏一直口传祖籍在“齐昌”、在“五华”等等。而当地宗亲辈份却已经传到42世、43世,因此,首先排除“祖籍在五华”之说。经走访长辈、查看金埕(装尸骸的罐子)、抄写墓碑文、梳理传闻逸事、遍查族谱,亲赴广东兴宁水口、湖南炎陵三口等等地寻找佐证资料,最终将该支系与广东兴宁市下堡古氏支系完整对接。
为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惠环街道大岭下古氏宗亲找到根。年三四月间,经与惠环街道大岭下古伟明多次联系,得知该支系仅知从广东五华县迁去,但不知道属于哪一支系。博罗县古宏新宗亲一直在从旁协助,仍是悬案。同年7月份,我与中华古氏文化促进会深圳理事会常务副秘书长古达清、五华县华阳镇大拔村宗亲古彩威,专程前往惠环平南村大岭下了解情况,将墓碑拍摄回深圳。后经认真查证,结论是:大岭下开基祖“奇猷公”是从五华县华阳镇迁去,属十三世祖琢宦公派下二十四世。奇猷公生三子:三连、祖祈、三才。与遗存的墓碑文“三大房”记载吻合。
他如:为广东汕头市潮南区雷岭镇古氏找到根源(广东五华迁入),为广东阳江市林冲古氏找到根源(广东梅县莲塘迁入),为台湾新竹古氏找到根源(广东五华县迁往),为加拿大温哥华古氏找到根源(广东梅县迁往),为四川成都市温江区古氏找到根源(广东普宁市迁往);
帮助广东梅县大坪镇宗亲找到迁缅甸古氏亲人;帮助广东丰顺县砂田镇找到迁台湾古氏亲人……
总之,几十年来,通过手头资料,为几十个古氏支系找到根源,为多位古氏寻亲人找到了亲属……传播正能量,我在继续着。
在挖掘、整理古氏文化的同时,整理、汇编的古氏文献有:
年:主编《古氏历代人物采访录》(与古奠基主编);
年:主编《新安古氏八修谱》(与古芳清主编);
年:主编《古氏渊源暨分支·大陆版》(与古国瑞合编);
年:主编《古氏渊源暨分支·台湾版》(与古国瑞合编);
年:主编《周都寻根》;
年:总编《古氏史志·第一卷》(与古培才合编);
年:编著《古姓史话》(合作);
年:主编《三台县新安堂古氏族谱》(与古松元合编);
年:主编《新都县新安堂古氏族谱》(与古松元合编);
年:编著《北宋岭南第一进士古成之》(合编);
年:主编《古氏文选·古代卷》(与古培才等合编);
年:主编《国学家古直》(与古向明合编);
年:主编《新安堂古氏大宗谱》(与古焕球、古国瑞合编);
年:总编《古氏史志·第二卷》(合编);
年:总编《古氏史志·第三卷》(与古昭平等合编);
年:总编《古氏史志·第四卷》;
年:策划《华夏“古姓”五千年》电视纪录片;
年:主编《西林公系古氏族谱》(合编);
年:创办《古氏通讯》报(今《中华古氏》杂志前身);
年:创建“中华古氏”网;
年:主编《中国南康百家姓和谐城古氏宗祠竣工庆典纪念册》(与古锦珠主编);
年:主编《祖德流芳——五华县华阳镇新田重建古氏我池公祠纪念》(与古共明主编);
在网络不盛行的时代,我亲自采访调查、主笔撰写、费尽心思整理编辑的古氏文献,可以说为联络海内外古氏宗亲,起到非常积极而坚固的桥梁作用。
特别是在当今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网络上,只要搜索相关古氏的文史资料,可以说大部分都出自我编写的文献,如《洪洞大槐树移民志》一书里,足足10个页面转载我的调查成果;又如执笔编著的《古姓史话》一书,全书内容一字不漏地被载入网络;其他学术论文等,亦举不胜举。
九、打工攒钱来完成古氏文献
年底,广东省潮安县古镇成宗亲给我电话,说几次想问我的工作性质是什么?谁给我发工资?
我笑笑,坦言地说:我现在还在打工,有一份工作做。而对于古氏家族的事情,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一份热情在里头,20年来,都是义务工作,没有谁给我发工资,更谈不上什么奖金啦。但在年下半年至年,在西安市古培才宗亲身边时,是培才宗亲管我吃住,每月给我发工资,后因其他原因而无法继续。所以到现在,都是自己想办法去筹集经费,在打工之余,来做这份工作、去完成这份神圣使命,使古氏灿烂文化得以传承与弘扬,让古姓绚丽之花在五湖四海遍开。
近30年来,因为那份执着、那份热爱、那份家族文化的信仰,我一字一句记录、一点一滴采集,风雨不改,贫病无阻,加班加点、毫不懈怠地汇编成册,完成了别人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
十、宗长鼓励,高举中华古氏文化促进会旗帜前进
年,我在广州担任《广东教学》编辑时,与江西南康市(今赣州市南康区)古锦珠等宗亲一起,策划了在南康隆重举行的“中华古氏首届恳亲大会”,来自海内外的宗亲代表1多人参会,可谓盛况空间。
本届恳亲大会,特别邀请到了深圳市的古焕坤、古达祥、古秋来、古宁炽、古启云等政企界宗长。在恳亲大会前夕,焕坤宗长、达祥会长、秋来会长、宁炽宗亲等,抽空专门约我座谈,一起商议古氏文化的发展之路,等等。也是因为本次的会见,以及本届古氏恳亲大会的成功举行,改变了我当时继续为古氏文化努力的那种消极、难以启齿、简直在蒙羞的无助、悲观状态!
在古焕坤宗长、古志德宗长、古达祥会长、古秋来会长、古宁炽、古培才、古风、古为明、古锦珠、古邵华、古启云、古伯龙、古汉彬、古东升、古炽富、古爱华、古均平、古东华、古南溪、古梅添、古耀群、古忠民、古志永、古剑莹、古昭平、古草茂、古树芳、古晓辉、古志坚、古伟宏、古家聪、古福林等等众多宗亲的鼓舞、激励下,我重整精神,再次投入到共建古氏文化大平台的工作中。
年下半年,在古焕坤宗长、古达祥会长、古秋来会长、古军荣会长们的策划、安排下,我开始了新的征程,参与到以古焕坤宗长荣誉会长、古达祥为会长,古秋来、古军荣等为名誉会长,以“团结宗亲,传承文化,跨越发展,光耀古氏”为宗旨的“中华古氏文化促进会”工作中。
如今,以“中华古氏文化促进会”为旗帜的正式成立的各地理事会有30多个,其中“中华古氏文化促进会深圳理事会”是最先成立的理事会,杰出企业家古秋来为会长。我受聘担任执行会长,深圳理事会给我发工资,解决了我的就业、解决了《中华古氏》办刊经费等,完完全全可以全身心投入到了古氏文化工作中。
古焕坤宗长在古氏家族不同的场合,多次总结到:
在中华古氏文化促进会的伟大旗帜下,在“团结宗亲、传承文化、跨越发展、光耀古氏”宗旨的强力号召下,在中华古氏文化促进会深圳理事会的影响带动下,在“中华古氏网”、《中华古氏》刊、古氏得了白癜风在北京哪家医院能治好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