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端的泾源县素有“秦凤咽喉,关陇险要”之称,古萧关道、鸡头道、回中道以及古“丝绸之路”东段北路均曾穿境而过。辖境北部的萧关、瓦亭关历史上赫赫有名,人所周知;南部的新民乡也曾在北魏时期设置了军事关隘——大会镇,但知道的人却寥寥无几。
一、“大会镇”出现在与泾源县相关的三部志书之中
大会镇,又名大会坡,是北魏时期设置在今宁夏泾源县境内的一个军事关隘。虽然在与泾源县相关的三部志书之中均有记载,但由于历时久远,古今名称又不相同,故其具体地址一直不明确。
《华亭县志》军事要地中有如下记载:“华亭地处古回中道上。境内……地势险要。旧志记载,县内主要关隘有大会坡(在今宁夏泾源县境)、关梁(栗树梁)、临汭堡、牌坊岭、下关、上关、店子峡(在今庄浪县境)7处,堡寨37处。①”
《化平直隶抚民厅遵章采访编辑全帙》山川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华亭)旧志载,后魏于西北六十里置大会镇,今大会坡也。大会坡西北之十里,是为百泉,流为白崖川;又西北曰圣女川、曰化平川、龙家峡川,皆汇于崆峒之前峡……②”。
《民国化平县志》舆地志水道中也有记载:“(华亭)旧志载,后魏于西北六十里置大会镇,今大会坡也。大会坡西北之十里,是为百泉,流为白崖川。又西北曰圣女川、曰化平川、龙家峡川……③”。
泾源县与华亭县不仅仅是邻县关系,历史上还有着多次分而合、合而分的经历,渊源极深。北宋时期设置的安化县就是从华亭县分割出来的,元代又并入华亭县,一直到清同治年间又从华亭等县析置化平川直隶厅。可以说泾源县古代的历史有很大部分记载于不同时期的《华亭县志》中。华亭旧志④是指编修于明及清代乾隆、嘉庆、宣统几个时期不同版本的《华亭县志》抄本,其中关于泾源县大会镇的记载,被《化平直隶抚民厅遵章采访编辑全帙》和《民国化平县志》所引用是必然的,也是真实可信的。
泾河源镇(古称白岩河)
二、按照志书记载的里程推演,“之十里”令人费解
仔细分析三部志书中记载的这句话“后魏于西北六十里置大会镇,今大会坡也。大会坡西北之十里,是为百泉,流为白崖川。又西北曰圣女川、曰化平川、龙家峡川……”,就会发现:
1.史料中为我们清晰地指出了大会镇设置的朝代为后魏⑤。后魏也称北魏(—年),是南北朝时期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方第一个王朝。设置原因《华亭县志》也已经注明是军事要地,而且是主要关隘。
2.史料为我们明确地列出了一组从南向北依次排列的地名。自华亭县城开始,往西北六十里是大会镇,又往西北“之十里”是白崖川,再往西北依次是圣女川、化平川、龙家峡川。同时,我们从史料中“流为……”的表述,可知前面所说的“川”全部指河流。白崖川,即白面河,也就是今泾河;圣女川,也作圣喻河,即今兴盛河;化平川,即今香水河。这几条河流至今俱在,位置均十分明确。只有龙家峡川如今无此称谓,《民国化平县志》说“在县北四十里”,这里暂且不论。
3.史料中为还我们列出了一组里程数字“六十里”、“之十里”等,但“之十里”一说令人十分费解。根据《华亭县志》“(县城)西北六十里”,又注明在“今泾源县境”的地方,只有今泾源县新民乡街区。而新民乡街区西北是白崖河,即今白面河,又称泾河,上游有百泉流出这些在《民国化平县志》中有明确记载。就是说,华亭县城西北“六十里”是今新民乡街区对上号了;新民乡街区西北是泾河源镇、再西北是化平县城也对上号了。唯一存疑的就是新民乡街区到今泾河源镇的里程不符,不是十里,而是三十里。那么,为什么古人在记述里程时,要在“十里”之前添加上一个“之”字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新民乡峡口(宋安化峡)卫星遥感图
三、一字“之”差使泾源县境内的军事关隘大会镇不能相认
近年,因工作关系我在查阅一些志书资料时,发现古籍中也常常出现一些错别字,后人在整理过程中更是经常发生句读、标注方面的错误,使我认识到古人也会有出现差错之时,古籍也会存在错误之处。最近又翻阅《化平直隶抚民厅遵章采访编辑全帙》影印本,读到“后魏于西北六十里置大会镇,今大会坡也。大会坡西北之十里,是为百泉,流为白崖川……”一段,感觉到“之十里”这样的记述方式很是怪异。会不会是古人书写时出现了错误呢?
我又随即查阅了该书在另一些地方关于里程的记载,如:
炮台山,在治北五里。每起冰雹,用炮于山上轰击,辄止,故名。
麋家山,在治北三十里。
董家瓦山,在治北三十五里。
凤凰山,在治北四十里。
堡子山,在治北十里,有堡寨遗址⑥。
欣喜的是,再也没有发现“之十里”、“之四十里”的表述。因此,可以确认“之十里”是古人在手写稿本中的笔误,将“三十里”写成了“之十里”。一字之差,几乎使我们连县境内历史上曾设置过军事关隘大会镇这样的史实都不敢相认了。
新民乡南面的双疙瘩梁烽燧
四.大会镇就是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新民乡街区
在确认了“之十里”就是“三十里”之后,萦绕在“大会镇”地理位置方面的一切疑团全部迎刃而解。
一是里程完全相符。华亭县城西北六十里是今新民乡街区,新民乡街区西北三十里是白崖河(今白面河)。
二是符合“镇”的条件。新民乡街区历史上一直是人口聚居地和物品集散地,完全符合作为军事关隘——“镇”的条件。据史书记载,北宋乾德二年(公元年),在安化峡(今泾源县新民乡)设立了安化县,后迁徙至制胜关(今泾源县城)。虽然北魏距北宋年代已久,但北宋时期安化县的县治能设置在新民乡街区,至少说明这里当时有一定规模的人口居住。
三是符合“坡”的形状。新民乡街区地处杨堡塬台地上,南北两边均有百余米的陡坡,南临王家沟河,北依马河滩河,居高临下,完全符合“坡”的形状。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地说,北魏时期在华亭县西北六十里设置的大会镇,又称大会坡,就是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新民乡街区。在历史的长河中,今新民乡因朝代的历次更迭而不断地改变着名称:大会镇、大会坡、安化峡、安良镇、十二堡、新民乡。
参考资料:
①见《华亭县志》页军事要地。年8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②见《化平直隶抚民厅遵章采访编辑全帙》山川篇。清光绪三十四年(年)由化平直隶厅(今泾源县)遴派绅士王宾、张元泰按章采访完成的手写稿本,现收录于台湾《中国史学丛书》三编第三辑,为影印件。
③见《民国化平县志》27页舆地志水道。李志杰等点校本,年9月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④华亭旧志,系指编修于明代和清代乾隆、嘉庆、宣统几个时期的不同版本的《华亭县志》手抄本。
⑤后魏(—年),即南北朝时期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方第一个王朝北魏,也称拓跋魏、元魏。
⑥见《化平直隶抚民厅遵章采访编辑全帙》山川篇。
作者简介:孙广俊,男,回族,年1月出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大专文化,现供职于泾源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本文原刊登在《宁夏史志》(年第五期),本次录入前经作者修改。)
泾源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