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快销声匿迹的经典小吃,我们却在金堂

成都出发,方向北偏东,穿过了新都和青白江,就到了金堂。金堂县政府的所在地赵镇,比起五凤溪,云顶山之类的景点,在成都人的认知里,只能叫做不算盲区,具体说起来,赵镇有什么特色,估计不少人都要大摇其头。相比成都周边那些有名的镇子,赵镇显得太普通。

在四川的经验是,永远不要随便小瞧哪个不起眼的镇子,因为他们可能藏着让你惊艳的美味。这盘我们完全以吃为目的去了一趟金堂,回来之后的答案是,非常推荐。去金堂的理由,可以仅仅是为了一碗小吃,没有任何问题。

女儿食堂

在金堂说四川小吃,最有名的莫过于女儿食堂了,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候女儿食堂还叫“公私合营三八食堂”,得名的原因十分简单,因为其中的工作人员全部都是娘子军,所以就叫三八食堂。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女性能顶半边天”的口号提出后,出现了一波以三八命名的新事物,比如哈尔滨的三八饭店呀,三八女子测量队啊,女性能够参与到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所以那时候的赵镇“公私合营三八食堂”,几乎可以说是当时的新潮时尚餐厅了。

现在的女儿食堂,环境还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头顶上旋转的老式吊扇,食堂式的灶台和档口都充满了浓浓的旧时光印记,墙壁上超过一米高的白瓷砖,则是过去金堂多发水患的见证。金堂水网密布,如果老成都人对金堂还有什么印象,大概就是这里每到夏天常常有洪水光临吧。

女儿食堂有三大招牌——全蛋金丝面、甜水面和馓子油茶。

现在的成都馆子里有金丝面的可说屈指可数,加上各路食客的口耳相传,简直把金丝面妖魔成了某种奇技淫巧,在成都说起吃金丝面,看表演的意味要大大超过品尝的过程。其实在金堂广汉的一些地方,金丝面并没有那么神秘,不过是一味家常。

女儿食堂的金丝面相比于成都某些馆子里细如发丝的卖相,要粗犷不少,面身总体走的是薄而略宽的路线,从面条粗细不一的纹理来看,绝对是手工切面无疑,这样的面条现在确实很少见。色泽微微发黄,用全蛋的话,面条的颜色确实要比只用蛋黄要淡一些,挑起来看,能感觉到面身非常柔软有弹性,还微微带点半透明的意思。浇头里的猪肉臊子能看到隐约的香菇丁,配上香葱和面汤里十足的鸡汤滋味,鲜死个人。

虽然不是四川人钟爱的麻辣口味,也没有红油,只是平淡的白味。却也丝毫不影响对这碗面的超高评价。整体吃下来,能感受到一种非常质朴的鲜味,从喉头出发,一直蔓延到四肢百骸的舒畅感。面条的口感十分爽滑,略微有那么一点点广东竹升面的弹牙感,但吃口要柔软得多。泡久的话,口感会稍微差一点点,也并不算太影响美味。点一两面,虽然只是小小的一碗,也绝对可以做到吃完连汤汤都不剩一滴。嗯,超满足。

甜水面这种在成都强手如林的小吃,没想到能在这里吃到佳品,同样十分惊喜。

其实做甜水面并不难,难就难在是不是每一步都能坚持做到位。像是调味,除了最重要的复制酱油,调料的比例,每一家都是见仁见智,或甜或咸,各具风味。甜水面粗壮的面条,除了能裹带更多的酱料,主要还是讲究一个口感,要有咬劲。

好吃的甜水面注重面条的劲道,如果甜水面入口之后就是软趴趴一大坨,不管调味再出色,都只能叫失败。女儿食堂的甜水面,好吃就好吃在面条的口感拿捏的非常准。面条提前煮好,码上红油,然后晾凉吹干。第一次去店里的时候,天气并不热,店里却开着一台风扇,仔细一看,原来是为了吹凉下面的两盘甜水面。

油茶这么好吃的东西,为什么成都的餐馆有卖的越来越少,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现在想吃口油茶,在成都真的有点困难,貌似只有周边一些小地方才能得见,偶尔碰到,质量却不能保证。在女儿食堂,油茶几乎每桌一碗,没办法形容,就只能说是真的好吃,上面的酥脆馓子味道非常棒,咬起来带着吃薯片般的爽脆,加上油茶里的浓浓麻香味,以及隐约的大头菜颗颗和花生米,几乎都能想象出外地人初尝成都小吃的那种感动了。

在菜单上看到还有三合泥,依然已经是成都绝少能见,偶尔遇到都不好吃的珍惜品种。在油茶的鼓励下,马上点了一份,果然没有让人失望。面上先是一层厚厚的白芝麻,下面混合了不少果仁和橙子皮。花生核桃增香,橙皮解腻。

端上来的时候,整碗三合泥还是热腾腾的,周围是满溢的猪油,吃起来香甜,吃多了确实要腻人,甜腻中却是回不去的童年滋味与旧时光阴。没想到能在金堂找到昔日的老成都的滋味,多少还是令人唏嘘。

看墙上的价目表,现在的价格应该是多次涨价之后,依然十分便宜,除了金丝面略贵,其他的品种一两几乎都是6块钱。

女儿食堂的大名,其实很早就知道,也曾经和一些金堂的朋友谈起,得到的反馈常常是,嗨呀,也就一般般吧。这次实地体验,却是大大超出预期。只能说某些金堂的同学们是久入幽兰之室而不觉其香了吧。这样的小吃店,请你们多多珍惜吧。

女儿食堂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wh/7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