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武定县傣族的历史文化及饮食习俗

癌症确诊后还能活多久 http://www.shenczhe.com/lblsh/5708.html

——以田心乡老把村傣族为例

傣族是武定县的世居民族,主要居住在海拔较低、气候炎热的县境中北部勐果河中下游的两岸及靠近江边的金沙江南岸一带,年末全县有傣族人口人,占全县总人口数的2.81%,在全县各族人口数中列第五位。虽然人口数不是太多,但由于历史悠久和居住相对集中,武定傣族在语言、生产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上仍保留着浓厚的傣族文化特征,尤其是在饮食文化上独具特色,并成为傣族区别于周边其他民族的已大特征。这里以笔者的家乡——田心乡老把村傣族为例,着重介绍武定县傣族的历史文化及饮食特点。

一、基本情况

老把村坐落于武定县最大河流勐果河中游的西岸,隶属于田心乡鲁期村委会。国土面积4.82平方公里,海拔米,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香蕉等农作物,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河谷傣族村落。有耕地亩,人均耕地0.8亩;有林地亩。年,全村有农户户,有乡村人口人,全部为傣族,是武定县规模最大的傣族村;全村经济总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二、历史文化

老把村是全县历史最悠久的傣族村落之一。村中几株上百年的古榕树、攀枝花树和椿树是历史最好的见证,而且一些文物和传说更证明了村落的古老和沧桑。年,在老把村绊产田山坡上发现石棺墓,12座。石棺用2厘米左右的薄石板拼接而成,内残留酸浆草遗迹,因山洪冲刷,未发现随葬品。初步鉴定为新石器时期的古墓葬。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该遗址所在地也是老把村早期先民的居住地,村中老一辈人常说是因为泥石流的侵袭而搬到距离一公里外的现居住地的,搬迁的时间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另在年“文革”期间的毁坟造地运动中,村民曾挖出过许多疑似火葬罐的陶罐,这应该是早期傣族先民的丧葬形式,而据有关资料考据当地彝、汉各民族在明、清时期已实行土葬,傣族也应该受到一定影响,那么这些火葬罐的出现只能说明自古以来就有傣族先民在此居住。而最有力的证据则是村中傣民关于祖先由来的传说。老把村居住着李、文、朱三姓傣民,传说李姓最早由四川米易迁来,因此居住在寨子中间;后来,文姓由元谋迁来,居住在李姓人家之外;最后,朱姓因逃荒由禄劝迁入,只得住在寨子的最外围。细查迁入的时间,有李姓先祖李发的墓碑为证:“鼻祖哈三,自西蜀梅衣琐则所(今米易县)移居古滇武阳(今武定县)……,住荒芜之地,山谷野趣,被我祖开挖成田,赔(培)植成收。系是明万历年号平粮造册……”。由此可以看出,李姓迁入的时间应该是明万历年间(-)或更早以前的事,至今至少也有余年的历史了。而文姓迁入的时间则应在南明隆武元年()元谋世袭傣族土司吾必奎反明斗争失败之后,那也将近有年了。以上这些,足以说明老把村是个古老的村落。

由于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老把村傣族也就保留了浓厚的傣族文化特征。

一是傣语保存比较完整。全村傣民至今仍用傣语交流,没有出现汉化的现象,语言中掺杂的汉语词汇也不多,除一些现代名词借用汉语词汇外,90%以上都是傣语词汇。

二是宗教信仰多元。老把村傣族没有信仰小乘佛教习俗,而多信仰原始宗教,其中尤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为盛。老把村傣族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灵魂,而对人有利的叫“哏”(hěn),是保护人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逢年过节要祭拜;不利的叫“匹”(即是鬼),会出来祸害人们,所以遇到生病或不顺时要烧些纸钱,送点吃的,或请“布磨”(巫师)来做法除祟。村中的自然崇拜对象主要有天、地、山、水、树木、田、谷物、牲畜以及家中的灶、畜圈、水缸等。祖先崇拜对象主要有家神和寨神,家神即各家各户的祖先,由各家各户逢年过节和灾病时自行祭祀;寨神则共同祭拜最早迁入的哈三,在村后山神庙塑有其一家三口的石雕塑像。因此,每年春节除夕日各家各户都要杀鸡敬献哏很(屋神)、哏兜(灶神)、哏考(谷神)、哏黄(圈神)、哏缸南(水缸神)等神灵;年初一(过去为初二)起则由长老主持,各家各户抬着祭品祭拜哏发(天神)、哏林(地神)、哏南(水神)、哏那(天神)、哏拧(龙神)及村中的哏万(寨神)、哏低勐(山神)、哏敦梅(树神)等,称为“除正”(也叫“除行”),用时二至三天,届时数百傣民穿红戴绿,敲锣打鼓、吹号鸣炮,浩浩荡荡穿行于田间地头,场面煞是壮观。鬼神崇拜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最大。傣家人认为非正常死亡和生前品行不端的人死后会变成鬼来祸害人们,致使人们做事不顺或造成伤病,所以凡遇到不顺之事或伤病都要“送匹”(送鬼)、“黄哏”(招魂),而非问医求药,至今仍有小病求医、大病“送匹”的习惯。上世纪初基督教传入武定县后,村中傣族转而信仰基督教,年外国传教士还在老把村设有傣族总教堂,以供勐果河两岸傣民礼拜使用,年并入滔谷教堂。目前,村中仍有部分群众信仰基督教,并设有礼拜堂。

三是丧葬习俗古朴。老把村傣民认为生老病死都是前世修来的结果,修行好能回到远古的祖居地和祖先一起生活,否则就变成“匹”飘落不定祸害人家,所以丧事十分隆重。有老人病危时,儿孙要守候床前“接气”,落气前要将一只活鸡的嘴放入病人口中接上气,以保全家香火不断,家运昌盛。老人咽气后,马上召集近亲商议丧葬事项,派人向死者亲戚报丧。同时,请来有经验的老者把死者抬到正堂屋中,为其剃头和由子女为之沐浴穿寿衣,把一团糯米饭和一枚银元放在死者口中,装棺上盖,停放堂中,让人凭吊。全寨各家主动前来帮忙料理丧事,杀猪宰羊、洗菜做饭,接待前来吊丧的亲属。接到道丧讯的亲属则立即请来吹唢呐的乐队(唢呐乐队一对为一班,班数越多越表示重视和尊重),抬看纸幡,牵着猪羊,背着鸡鸭,一路吹吹打打,前来奔丧送葬。唢呐乐队为两人一班,班数越多越表示重视和尊重,需昼夜吹奏,直至发送上山。死者的子女和至亲需身披孝服昼夜轮流守护在棺旁。长子则需陪同“布磨”到坟山选择坟地,选好后择节日发送。发送时间一般在午饭后进行,意思是让死者吃饱后再上路。发送当天全村停止生产,大家主动来帮忙操持丧事并护送灵棺上山。起棺时,死者的子孙跪地排成一路,使棺材从头顶上通过,意思是给老人“搭桥”报恩。长子肩抗一把长刀走在最前,意思是劈开所有路障为老人开路,使老人一路畅通无阻,顺利回到祖居地。下葬时,还要在坟旁烧起一堆火,喻为让老人烤暖身子好上路,并焚烧纸钱和死者的遗物,让他带到阴间使用。葬后三天,子女和至亲每天都要到坟山给老人“送饭”。第七天还要请“布磨”为老人“望党”(意为“教路”),仍然是子女和至亲子孙跪地排成一路给老人“搭桥”,由“布磨”与老人对话,问老人行至何处、路上是否顺利、是否需要帮忙、还有什么话要跟子女和亲友交代等等,子女和亲属则按“布磨”的传话一一照办,以便让老人顺利回到祖先身边。至此,丧事方才完毕。此后,子女还需为老人带孝一个月,期间不得到田地里劳作,不得串门,更不得娱乐。

四是日常习俗和禁忌较多。傣家人有敬老爱老的习俗,认为家中老人是“阿布”(爷爷),“发”(天)为“布达”(外公),因此吃穿住用凡事都要优先考虑老人,大事需先请示老人,老人嘱咐的事要办好,吃饭要请老人坐上座,添饭要先添给老人,路遇老人要先打招呼,在老人面前行为举止要规矩,不能再老人面前大声喧哗,遇红白喜事要请族中老人来商议并款待好等。还敬畏神树和风水林。村中曾有一棵树龄数百年的老榕树,被封为寨神树,百多年前因老朽而被风刮倒,横在村中的主道路中间,但村民仍没有将其砍死,而市在其倒下的树干中部砌筑石台,培土精心护理,使其又生长了一百多年,枯死的树根部分就那样横在路上形成一道门并连着重新生长的大树存在了上百年,虽影响过往但没有受到丝毫的破坏,成为老把村的一大特色景观和教育人们爱护树木的活教材,因此村中十余年前仍有数棵上百年的古榕树、攀枝花树、椿树、和酸角树,可惜的是因人口增长太快,盖房损坏了树根,目前只剩下几棵榕树和一棵椿树了。村后的风水林几百年来也一直保持着不准砍伐和放牧的习俗,因此得到很好的保护,至今仍是勐果河谷地区保护得最好的一片灌木林。村中禁忌也很多,如不得摸男人(包括小孩)的头,不准踩或坐门坎,不准骑马或驴、骡进寨子,不准跨过火塘,家中不准吹口哨,妇女部得上房顶和跨过男人的腿部或身上等等。

三、饮食习俗

老把村由于地处低热河谷地区,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小米、高粱、蚕豆、花生、甘蔗、番茄等为主,间有酸角、香蕉、木瓜等水果种植。但在种植过程中忌用人粪尿(过去村中亦无厕所),仅施用牛羊粪。畜牧以饲养猪、鸡、山羊、水牛、毛驴为主。由于人多地少,村寨又地处前水后山的有利位置,所以渔猎活动成了重要补充。狩猎多用猎枪和弓弩,猎物主要是野鸡、野兔、野猫、野鸭等小动物,也有较大的野兽,如獐、麂子、岩羊等,则需多人合作,射到猎物,兽头、皮张归射手,其余则由参猎者平分。捕鱼则用网捕、药捕、排水捕捞,冬春季节则用渔床,极少垂钓。网捕分围网、撒网、抬网、兜网,围网、撒网用于枯水期,抬网、兜网四季均可使用。

老把村傣族的饮食习惯是一日两餐,主食是大米饭,做法是用攀枝花树做成的甑子蒸和用铜锅煮,现在则多用铝锅或电饭煲煮。糯米饭不是主食,一般在逢年过节和祭祀时才吃,除蒸熟吃外,端午节不兴吃包子而是吃“豪候别”(一种羊角状的糯米包子),即把泡过的糯米磨成面,掺水揉和后包上红糖、花生、芝麻等馅料,放入甑子蒸熟了吃,这种吃法自古有之,不知传自何时。中秋节和春节则家家户户用糯米舂糍粑,一般每家都要做两升米的量,舂好后五个一垛叠放在篾编的筛子上阴干,随吃随拿,也是送礼的佳品,吃法有放火塘上烤、用锅烤、用甑蒸,或油煎、油炸等,吃时蘸上一点蜂蜜或糖稀,十分香甜可口。上冬时节则喜欢用糯米制作吊浆面,以供春节期间和开春时节做糯米粑粑吃。傣家人不吃包谷饭,即使是困难时期或贫苦人家,也要磨成面和大米一起蒸熟了才吃。麦子则有两种吃法,一种叫“金豪苗”(意为吃麦苗),做法是麦穗刚饱满但还青绿时,采摘下来用火烤熟,再用磨将麦粒磨成软糯的麦饭,用手抓了吃,清香爽口,是孩子们的至爱;一种则将麦子磨成面,做成包子和麦粑粑吃,吃法和周边其他各族基本一样。平时则喜欢用粳米磨浆做成凉粉、卷粉食用,或凉拌、或煮,或油炸,农闲用于佐餐,农忙则因容易携带、调配方便是田间晌午休息时的主要吃食。掺上豌豆或花生则成味道更香的豌豆凉粉或花生凉粉,是居家待客的佳肴,深受周边各族群众的喜爱。

肉食以猪、鸡、鱼为主。老把傣族因不吃包谷饭,所以傣家人的猪都是吃包谷长大的,膘肥肉厚,肥腻适中,吃起来十分爽口。一般人家每年上冬都要杀年猪,人多的还杀两头。杀年猪是一件隆重的事,头天晚上或一大早就要通知亲戚朋友来帮忙和做客,早上杀猪,下午宴客,少的五六桌,多的十多桌,老人坐上座,中年男人坐堂屋陪老人,妇女和年轻人则坐屋檐下或院子中吃,菜品十分丰富,其中肝生,凉白肉,酥肉、腌菜拌猪血、肝片、肺片、心丝、肚丝、小肠,蒜苗炒肉,油炸花生是必备的菜品,饭后如亲戚朋友家中有来不了的人还需单独抬一碗菜,以便让大家都能尝上一口鲜。剩下的肉则腌制成腊肉以备来年食用,一般是栽秧时节吃猪头肉,收割时节吃猪膀肉,吃猪膀肉时还需请族中老人或懂得看卦的人来主持,边吃边看猪膀骨上显示的收成或吉凶纹理,显示吉祥则皆大欢喜,显示凶兆则需另请“布磨”来帮助解祟。猪大肠和猪脖子肉则腌制存放,腌制方法为将糯米或高粱米炒熟磨成粉后与猪肠、猪脖肉拌合装罐密封,三个月后方可食用,酸香软糯,非常可口,此方法也常用于腌制“鱼鲊”。年三十的晚餐或平常家人团聚时则喜欢吃凉拌乳猪。一般选择刚满双月的乳猪,杀死褪洗干净后整只放入锅中煮熟,捞取将肉切成两指宽的方形肉块,拌上盐、味精、花椒、辣椒面、姜粉、蒜泥、葱花、芫荽即可食用,也可将以上佐料打成蘸水蘸了吃,嫩滑爽口,非常好吃。猪血、肝片、肺片、心丝、肚丝、小肠则同样用腌菜拌了吃。

鸡在老把傣家有着重要地位,是日常食用和祭祀必不可少的东西。傣家人逢年过节或家逢喜事都要祭拜祖先,生病或遭遇不顺时要“送匹”、“黄哏”,而举行这些活动时都要杀鸡献祭,一般情况杀一两只即可,春节则不同,除夕夜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献活动,献品主要就是鸡,其中献给祖先一代一只,一般要献三代,另外敬献哏很、哏兜、哏考、哏黄、哏缸南等各一只,因此除夕夜每家都要杀七八只鸡,多的则十多只。杀鸡前要念祭词,杀好并褪洗干净后要将所有鸡头和当晚宵夜及初一食用的鸡煮熟,因为初一是不兴烧火的。煮熟后将所有鸡头和准备好的饭菜各添一碗,再倒上一碗酒,由家中老人念祭词,献给祖先及家中的哏很、哏兜、哏考、哏黄、哏缸南等。献祭完毕,方可吃宵夜。鸡头是不能吃的,要留下来接连献祭三天,初三晚饭献祭完毕才能吃。吃宵夜也即吃团圆饭,是过年必须进行的仪式,宵夜的主要内容就是吃鸡,家中人无论妇孺老小,必须围在一桌热热闹闹地吃上几块鸡肉,喝上一碗鸡汤才能上床睡觉,傣家人认为只有这样来年全家人才能团圆吉祥。吃宵夜前一般先由老人讲几句祝福的话,然后长辈们给小孩发压岁钱和喜糖,这些仪式结束才正式吃宵夜。吃宵夜时鸡肝要给老人,意思是让老人保持明亮的眼睛;鸡大腿给男孩,期望他们象鸡腿一样长得健壮;鸡翅膀给女孩,希望她们长大后象凤凰一样嫁得远。其他剩下的鸡则用盐腌后晾干,留着初三后请春客时才食用。鸡的做法是整只清煮,因为鸡头必须煮熟才能作献祭品。煮鸡时只放盐和葱花,不加其他佐料,这样煮出来的鸡,鸡汤才鲜美。吃法为煮熟后将鸡肉用手撕成条状或用刀切成块,拌上适量盐、味精、辣椒、花椒等即可食用,也有不拌佐料而打蘸水的,一般蘸水也只是在前几样佐料中撒点葱花、芫荽,掺上鸡汤而已。嫩点的鸡则连骨切成块,放入研臼舂成肉泥,吃时拌上佐料,是一道老人们喜爱的佳肴。鸡血和鸡肠、鸡胗则煮熟后切丝拌腌菜吃。傣家人吃鸡一般是煮了吃,很少炒、黄焖或油炸。

鱼是重要的肉食补充。傣家人靠水吃水,吃鱼是很简单的事情。鱼的吃法有很多,小鱼配腌菜煮汤吃,大鱼喜欢煮清汤鱼或用油煎了吃,吃不完的鱼则腌起来慢慢吃。腌制的方法有很多。一种方法是如前所述的“鱼鲊”腌法,还有一种方法是将鱼剖腹洗净,拌上盐、姜粉、胡椒粉、花椒、辣椒面等佐料及白酒,放进干净的坛子里,盖好坛盖,腌制约10天左右,即可随吃随取。

老把傣家很少吃牛肉,因为牛是重劳力,所以舍不得杀了吃。一般要在每年“报干”结束的六月二十二那天杀牛祭祀时才全村分食牛肉。一般是煮成牛烂烀食用,吃时兴打蘸水。羊也是要在家族祭祀时才会杀吃,养羊主要是为了卖钱贴补家用。忌食狗肉,因为传说中在洪水滔天时是狗用尾巴给傣家人带来了谷种,狗对人有恩,所以每年吃新米时都要先让狗吃饱吃好,人们才能开饭。

菜蔬品种主要有白菜、青菜、茴香、韭菜、蒜苗、茄子、辣椒、蕃茄、大葱、豆类等,多数是煮汤,很少煎炒。有时则带上自产的大米、红糖、花生、甘蔗等到高山彝区,换取洋芋、红豆、萝卜丝等作菜。傣家人好酸味,平时除鱼鲊、肉鲊外,多制有泡菜、酸腌菜。傣家酸腌菜的制作,除用青菜、白菜外,每到正、二月间,家家采集攀枝花、蚕豆花及榕树、野芹菜、野芫荽、蕨菜的嫩叶制作,酸味适中,略带清香,别有一番风味。

老把傣族好酒。春节前家家户户都要用糯米酿制水酒,称“捞汊”,封在缸中,吃时兑上凉开水,每天干活回到家中,饮上一碗“捞汊”,很是清凉过瘾。也有用高梁酿造的水酒,但度数太高,现在已很少有人酿制。过去也有用甘蔗渣酿酒的,但饮后会头疼,现已绝迹。茶饮以“罐罐茶”最有特色。“罐罐茶”的制作方法是先往土罐中放入茶叶烤黄,冲水煮沸即可,也有放入糯米一起烤制的,是老人们的至爱。

以上这些就是老把村傣族历史文化和饮食习俗的基本情况,写得不太好,但作为傣民,我们有义务把这些情况介绍给广大傣族同胞,让大家进一步了解、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wh/74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