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新作荷花飘香的季节

荷花飘香的季节(散文)

黄汝兴

今年的夏天不但来得早,而且特别热。荷塘里的荷花也开得特别早,特别艳。回到乡下老家,漫步在荷塘的绿野阡陌上,看着那些亭亭玉立、风情万种、鲜艳美丽的荷花,绵绵的思绪又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那是一个荷花飘香的季节,我刚从乡下到小镇上高中后不久,一天中午上课时,我像往常一样,入座后翻开课本和笔记本,一瓣粉红色的荷花夹在我笔记本的中间,荷瓣右下角的笔记本上写着一行工整、娟秀、清丽的钢笔字:“我是一瓣荷叶,能否飘落在你心田的一隅,留给你一缕清香。”我感到十分惊讶,不知是哪一位女同学送的,刚一抬头,前面两桌的她回过头来,望着我莞尔一笑,那笑容是那么地甜美、妩媚、灿然。不约而同,我们四目相视,只见她含情脉脉,眼光就像那带电的电流一样,顿时,传遍了我的全身。我第一次直视少女这样传情、勾魂的眼神,不由得羞涩地低下了头,像喝醉了烈酒一样,浑身燥热,呼吸急促,坐立不安,好不容易熬到了下课,我迅速跑到教室外,望着蓝蓝的天空长长地舒了口气,方觉浑身轻松自如。

打那以后,一位少女闯进了我的生活。她那甜美、灿然的笑容始终在我的脑海里浮现,挥之不去。不知不觉,一种男女之间那朦朦胧胧的意识开始在我的脑海中游弋。但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不仅脸皮薄,而且底气也不足,和陌生女子接触就面红耳赤,心慌意乱,语无伦次,不知所措。心想与她接触,但又腼腆不好意思,所以,一见到她就回避。她却落落大方,热情似火,主动向我递来友爱的橄榄枝。仿佛就像是老天安排,天意所赐,使我和她有了接触的机会。那时,我们班成立了一个文艺宣传队,她不仅能歌善舞,热情活泼,而且身材窈窕,脸蛋俊俏,端庄秀丽,是班上宣传队的台柱子,我也被拉进了宣传队。做梦也没想到我会被抽到宣传队,后来才知道,班主任看我个子高,爱好文学,会写点文章、诗和唱词这类的,她也极力推荐。所以才把我这个见了女人脸就红的楞小子给拉近了宣传队。但我从没上过舞台,更没说跳舞了。我这是被赶鸭子上架,难为死了。我多次向班主任恳求说:

“老师,我这个人天生没有跳舞的细胞,你这不是明摆着为难我吗。”

班主任严肃认真地说“谁天生就有跳舞的细胞,大家不都是在学习嘛,宣传毛泽东思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你不要再推脱了。”

我吃了个闭门羹,自讨没趣,只得硬着头皮和大家一起排练。第一次排练,我是笨手笨脚,手脚直得像枪杆,一点舞感都没有,在同学们面前我丢尽了脸面,恨不得钻入地缝,堕入深渊。她看我为难的样子,便主动走到我面前,十分委婉幽默地说:

“看你那笨手笨脚的样子,与你写文章时判若两人,也确实为难你了。要是你介意的话,我来辅导你练习吧!”

“哎哟,我的姑奶奶,我是烧了那柱高香,赢得你这般厚爱,阿弥陀佛,谢天谢地!不然,我真想钻到地下面去,可又没有门路。”我幽默地回答说。

谁知,她小嘴巴一下子撅得老高,把那瓜子小脸一拉,小手一甩,脚一跺,生气地说:

“哼,我就那么老了吗!”“不老,不老,你正是豆蔻年华,美若天仙,怎么会老呢,我这不是跟你开个玩笑!你急啥个子嘛!”我忙解释并奉承地说。“你这个老闷神,哑土锅,想不到你说话还挺幽默哩!”她娇嗔地回击我。

“好了,以后就靠你了,不然我可难以混下去了!”我求和地说。

“瞧你说的,我们不是同学吗,应该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她笑着关爱地对我说。

从那以后,每到我们排练节目结束后,她都会走到我面前演示给我看,帮我纠正动作。她主动大方,无拘无束,先做示范,然后叫我做,哪里动作不对,她这里拉拉,哪里搡搡,整得我在同学们面前怪难为情的。我小声小气地对她说:

“唉,你还是注意点影响吧!不怕其他同学在背地里议论我们。”

“看你那‘男女授受不清’的封建思想满严重的。”她严肃地回答我。

我感觉有点出格了,就想回避她,可越是想回避她,她越是主动地帮助我,接近我,关心我。他的热情使我难以拒绝,我终于接受了她。在她的热情、耐心,严厉地帮助辅导下,我很快就和同学们一起上台演出了。我们白天上课,利用课余时间排练,编节目,写剧本,晚上到寨子中去演出。我们演的节目都是自编、自导、自演,把唱词写出来后,再配上花灯曲谱,如《大茶山》《赶马调》之类的曲谱。排练好后,就到乡下去演出了。

那时,农村文化生活极为贫乏,唯一的娱乐生活就是年把半月看场电影,这就是最高的享受了。所以,我们这些学生娃到寨子里去演出,虽然水平不高,但还是很受欢迎呢!在生产队的打谷场上,挂上汽灯,就开始演出了,演出结束后,纯朴、善良的乡亲们会煮夜宵给我们吃,然后把我们送出村子。

“咚咚呛!咚咚呛!”锣鼓声。歌声,欢笑声回荡在群星闪烁的夜空,大家群情激昂,行走在坑凹不平的土路上,摔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进。相互帮助,相互搀扶。在乡村、在田野留下了我们跋涉的脚印,青春的靓影!

一天晚上,她悄悄地塞给我一块香皂。

“我从来不用香皂,还是你自己留着用吧。”我说完后,又把香皂塞还给她。

她十分关爱地对我说:“化妆品涂在脸上不容易洗干净,长期使用脸还会粗糙开裂,你用香皂洗洗会好些。”

不由分说,她硬是把香皂塞入我的衣服口袋中。那个年代,物资极为匮乏,买个香皂都要凭票。一个女娃娃,把自己节省下来的珍贵的东西送给我,可见她温柔、善良、关爱之心。我再不好意思推辞,只好违心地接受了这小小的礼物。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接受女孩子的礼物,我好激动啊!那一夜,我在床上辗转反侧,怀里揣着那块散发着幽香的香皂,望着窗外那满天眨巴着眼睛的星星,久久地难以入眠。

也就在那个荷花飘香的季节,我第一次与女性接触,第一次赢得了少女的芳心,第一次体会到了与少女相处碰撞出感情火花的炽热,第一次敞开了少年那紧闭的心扉,第一次接受了少女传递出的爱的信息!

在与她相互的学习和接触中,我发现她喜爱荷花,而且对荷花情有独钟。她特别喜欢在我面前朗读周敦颐的《爱莲说》和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一次她塞给我一张折叠好的信签纸,我打开一看,上面写着:

“九畹池塘飘荷香,一片芳心向君开,”

我深知这两句诗的意思,深知她要向我表达的一种少女情怀。因而,我一直把这两句诗铭记在心里。我家就住在“一夜蛙声响,四围稻荷香”的田坝心中,一到夏天,那盛开的荷花,田田相连,亭亭玉立,清香四溢。一个星期天的晚上,我约她到我家附近的荷塘去玩,她高兴地答应了我的邀请。吃过晚饭后,太阳还未落山,我便急不可待地跑到村子外河边的小桥上等她,我东瞧西看,就是不见她的身影。正当我纳闷之时,倏地,一个秀美的身影撞入我的眼帘。她!踏着傍晚的夕辉,身披柔和的晚霞,迈着轻盈的步伐,向我姗姗走来。只见她上身穿一件短袖白的确良衬衣,下身着一条紫红色的短裙,白衬衣扎进裙子里,勾勒出她窈窕的身材和迷人的曲线。两条短辫子自然、悠闲地搭在肩膀上,在夕阳的辉映下,浑身上下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展现出少女的朦胧之美。

“让你久等了吧?”她歉意地对我说。

“没有,我也是刚到。”我满心欢喜地回答说。

我和她并肩走进了荷塘的深处,漫步在纵横交错,幽静曲折,花香满径、绿草如茵的阡陌上。一会儿,夕阳跌进了西边的山峰里,夜幕像一张巨大的网撒向天空。暮色苍茫,夜纱在天空中悠闲地飘来荡去,清爽的夜风挟裹着荷花的清香直撞我们的心扉。月亮撕开夜幕,把轻柔如水的月光洒在荷塘上,荷塘上地气升腾,与夏天的热空气交织着在一起,形成一幅幅淡淡的轻纱,飘浮、弥漫在荷塘上空。月色朦胧,哪些如盖的墨绿色的莲叶上滚动着一汪汪硕大露水珠,在月光的映照下晶莹剔透、熠熠闪光。那千姿百态,婀娜妩媚,含苞欲放的荷花在柔美的月光下,就像是一位位蒙着面纱的少女,红颜微展,凝露欲滴,含羞娇媚,春心萌动。我们置身于这月光疏影,暗香浮动,美轮美奂的荷塘中,心情格外悦怡。月光下的她就像是一位与荷花为伍的天使,令我倾心相慕,神情恍惚。突然,她情不自禁地朗诵起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哪清婉、流畅、圆润、抑扬、甜美的音色,把我从冥冥臆想中拉了回来。

“你的声音太甜美了,在这月色旷野上犹如天籁之音。”我赞美说。

她莞尔轻笑地回答说:“你真会奉承人,让人开心!”

兴致之时,触景生情,我高声吟诵:

“小荷濯涟而不妖,倩影犹如西施娇。撑起绿伞扭纤腰,招来蜂蝶身边绕。”

她拍着小手,高兴地跳了起来,拽着我的手臂,撒娇地向我索要这首小诗。

“好,我一定满足你!”

我随手摘了一朵含苞凝露的荷花送给她说:

“你如荷花一样高洁美丽,永远盛开在我的心里!”

“谢谢!”她接过荷花,在鼻子前闻了闻,然后长长地舒了口气,意味情深地说:

“这荷花真香,我永远也闻不够!”

“你喜欢,我天天送一朵给你。直至所有的荷花凋谢”我诚心对她说。

“那太好了!你就每天送一朵莲花给我吧!”

“顺手之便的事,我一定满足你就是了。”我向她保证说。

从那晚约定之后,我每天早晨起床后,就会跑到荷塘去把那最美、最水灵的那朵荷花摘下,小心翼翼地用报纸包好,带到学校里。她会按时到我们约定的地方等我,当我把还带有晨露的荷花送到她手中时,她依然会拿到鼻端闻闻,陪我个微笑,然后转身朝教室走去。她那灿然的笑脸就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洋溢着青春,洋溢着活力,洋溢着自信,洋溢着美丽!

人生中往往是美丽的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在那个荷花飘香的季节后,她随父母一起举家迁往大城市去了。后来,我们相互通了一段时间的书信。毕业后,我投笔从戎,走向边防,走向社会。人世苍茫,命运多舛,我像一个无助的游子,背着生活的重囊,在人生的旅途上步履艰难地跋涉,四处奔波,几经沉浮。生活磨掉了我的锐气和勇气,我顾影自怜,画地为牢,蜗居在小城的一隅,独自舔吮着生活留下的伤口,年复一年。

荷花,依照着自然规律,周而复始,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她就那像一瓣飘零的荷花,随着那清清纯纯,静静幽幽的荷塘水流向茫茫人海,不知飘向何方!

今年,又到了荷花飘香的季节。而我,注定要与这荷花藕断丝连!

荷花漫谈

在自然界众多的花卉中,无论哪一种都无法与荷花相比。

荷花,是一种多年生的水生植物花卉,她虽不像牡丹那样雍容华贵、国色天香;也没有菊花那样的孤傲清高,满城遍带黄金甲那样的富贵;更没有梅花那样斗雪吐艳,凌寒留香,冰肌玉骨,超凡脱俗。但她那“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与迎着酷夏骄阳而盛开的特性赢得了人们至高无上的崇拜。

荷花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因其品格高洁,象征中华民族的气节,故被人们赞誉为“花中君子”而享誉天下。

荷,是一种古老的野生植物,被称为历史的活化石,也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

荷的历史悠久,在人类还未出现之前,大约一亿零四千五百年以前的远古时代,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大部分被海洋、湖泊、沼泽所覆盖,当时的地球气候极为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只有少数生命力强的野生植物生长在这个土地贫瘠的地球上,它们是植物中的佼佼者。其中有一种今天我们称之为“荷花”的水生植物,经受住了大自然无情肆虐的残酷考验。在我国的阿穆尔河(今黑龙江)、黄河、长江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泽湖泊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大约过了九千年,原始人类开始出现了。人类为了生存采集野果充饥,后来发现了这种“荷花”的野果和根节(莲子和藕)味甘清香,美味可口,完全可以食用,于是,渐渐地荷花这种野生植物便成为人类生存的粮食来源,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祖先—原始人的心中,成为人类生存的象征。

一直到了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随着农耕文化的出现,人类对荷花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当时的人类为了生活的方便,一般都选择在湖泊、河岸、沼泽地带定居,而这些水域地带恰是野生荷花生长的地域。我国古植物学家徐仁教授,曾于40年前在柴达木盆地发现荷叶化石,距今至少有万年。年在浙江省余姚县,距今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发现有荷花的花粉化石;同年又在河南郑州市距今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两粒炭化莲子。经测定,距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峪经》中有“腮有荷华”之句,意指祖国大地上凡有沼泽水域的地方,都生长着荷花,我国是最适于荷花生长的国度。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劳动中,对荷花的生长和习性所积累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利用,为中华古老的“荷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自公元前11世纪起,中国从漫长的奴隶制社会进入了封建制时代---西周。荷花也在这时期里从湖畔沼泽的野生状态走进了人们的田间池塘。《周书》载有“薮泽已竭,既莲掘藕。”可见,当时的野生荷花已经开始作为食用蔬菜了。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将荷花的各部分器官分别定了专名。我国最早的字典,汉初时的《尔雅》就记有:“荷,芙蕖,其茎茄,其叶,其本密,其画菡,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对荷花的了解已有一定的概念。   荷花以它的实用性走进了人们的劳动生活中,同时,也凭借它艳丽的色彩,幽雅的风姿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我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就有关于荷花的描述“山有扶苏,隰与荷花。彼泽之陂,有蒲有荷”。荷花作为观赏植物引种至园池栽植,始于公元前年,吴王夫差在他的离宫(即现在的苏州灵岩山)为宠妃西施赏荷而修筑的“玩花池”。春秋时期青铜工艺珍品“莲鹤方壶”(通高厘米,故宫博物院管藏)则从美术方面,反映了荷花对时代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件工艺珍品取材于真实的自然界,荷花花纹概括形象,龙和螭跃跃欲动。可见,荷花被神化的龙、螭及仙鹤一样,成为人们心目中崇高圣洁的象征。

我国的医学从秦、汉起,开始有了新的发展。汉朝的神农在尝遍百草后,总结出一套治病良方,即《本草经》,又称《神农本草经》,其中就有莲藕药用保健功能的描述。擅用草药的中国人,对于荷花的善用,堪称世界第一。对中医而言,荷花可分为十大部位,就是荷花、荷叶、荷梗、荷蒂、莲蓬、莲子、莲心、莲须、莲藕、藕节等。药效分别是:花朵泡茶可去暑热兼养颜美容,荷叶同样可清暑热及化瘀止血,荷梗可治暑热胸闷及妇女白带,荷蒂可安胎止泻,莲蓬可散瘀止血,莲子是健脾益肾的食补上品,莲须可清心益肾止血,莲子心可清心火、降血压,莲藕可健脾开胃生肌,藕节可止血化瘀。荷花由头到脚,从花开到花落结子,几乎没有不可用的部位,难怪有人赞美它“全身是宝”。花瓣有单瓣、重瓣之分;花色有白、红、黄色以及多种杂色;花瓣有圆形、有长尖形。东汉谯县的华佗,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神医。他在手术前,先给病人饮麻沸散,使其失去知觉,刳割腹背后缝合伤口,最后涂敷以藕皮等制成的膏药,四五天后便可愈合。荷花遂成为我国医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一枝奇葩。

荷花的名称繁多。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叫荷华、菡萏;在汉词典《尔雅》中称荷、芙蕖;在《说文解字》中称芙蓉;在《三余贴》中叫玉环;在《今古注》中称泽芝;在《三柳轩杂记》中又称她为净客;在《类腋辑揽》中又叫他六月春。由于荷花为多年生宿根水生植物,故古人有将其归为水草类,取名为水芝,水仙,水芸,水目、水旦等,更由于荷花有神节高雅的气质,且叶大如盖,花香夺魂,凌波而生,亭亭玉立,因而历代的文人墨客又将它成为君子花,凌波仙子、水宫仙子等。

我国不仅是荷花的故乡,也是世界上荷花品种最多的国度。其分布较广,南起海南岛东至黑龙江,东临台湾省西达新疆天山山麓,无处不显其朴实无华的绰约风姿和自然独特的美态。荷花以它的实用性走进了人们的劳动生活,同时,也凭借它艳丽的色彩,幽雅的风姿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   

秦汉之前,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劳动人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秦始皇于公元前年统一中国,结束了混战局面。在这个统一大帝国里,“荷花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逐步渗透到农业、经济、医学、宗教、艺术等各个领域。   汉朝是中国农业空前发展的一个时期,也是对荷花的栽培发展发生了重要的作用。汉以前,我国的荷化品种均是单瓣型的红莲。到了魏晋,出现了重瓣荷花。南北朝时期又发展有千瓣(并蒂)荷花。西汉开始,中国的官私营商业迅速发展,丰富了各地区的商品种类,对荷花的传播分布有着重要意义。江陵、合肥、成都等地的特产——莲藕均通过这些中心商市进入北方,从根本上扩大了荷花的分布区域,使北方人民进一步认识荷花,了解荷花,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荷花的栽培技艺。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有“种藕法”:“春初掘藕根节,头着鱼池泥中种之,当年即有莲花。”;又有“种莲子法”:“八月九日取莲子坚黑者,于瓦上磨莲头令皮薄,取墐土作熟泥封之,如三指大,长二寸,使莲头平重磨去尖锐,泥干掷于池中重头泥下,自然周皮,皮薄易生,少时即出,其不磨者,皮即坚厚,仓卒不能也。”可见,当时长江南北两岸的中原地区荷花的栽培技术已是相当高超了。

隋唐以后,荷花的栽培技艺进一步提高,有关荷花的诗词、绘画、雕塑、工艺等“荷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饮食文化中,荷花已进一步成为人们养生保健的名贵补品。同时荷花凭借它的色彩艳丽、风姿绰约进入了私家园林。如长安城外东南隅有秦汉时宜春苑,隋朝建都长安后,更名为芙蓉园;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的曲院风荷。尤其是经过贞观之治后,荷花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成为工艺美术家创造的灵感来源。如隋唐时期的瓷器、铜镜等的装饰多采用莲花花纹;金银器上,尤其是盘边缘,多饰以富丽的莲瓣纹,整个风格华丽而真实。宋代的染纺业较唐代有更高的发展。著名女画家兼工缂丝的朱克柔创作的荷花缂丝图案,“古淡清雅”,为一时之绝作。明清的木版年画多采用“连(莲)贵子”、“连(莲)年有余(鱼)”等荷花吉祥图案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愿望。在我国的艺术绘画史中,荷花的艺术精品更是丰富多彩。最著名的是南宋画院吴炳的《出水芙蓉》,生动细腻的刻画了荷花清新脱俗的优雅气质。还有明末画家张子政的“芙蓉鸳鸯图。在中国花文化中,荷花是最有情趣的咏花诗词对象和花鸟画的题材;是最优美多姿的舞蹈素材;也是各种建筑装饰、雕塑工艺及生活器皿上最常用最美的图案纹饰和造型,荷花不愧为中国的传统名花。   自鸦片战争以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荷花也成为美化人们生活、陶冶情操的珍贵花卉,被誉为十大名花之一。孙中山先生,周恩来总理等多次提倡大力发展“荷文化”,并把友谊的种子传播到友好的邻邦。年,孙中山先生东渡日本,带去了九颗辽东半岛普来店出土的莲子,经过精心培育,古莲子栽植成功。年,大贺将一百颗大贺莲种子,送给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年4月,邓颖超副委员长访问日本,参观鉴真主持建造的奈良唐招提寺时,森本孝顺长老将中日两国专家培育的唐招提寺莲、孙文莲、中日友谊莲的莲藕捧交给邓颖超副委员长。年4月,为庆贺“日本国家鉴真和尚像中国展”来扬州大明寺展出,武汉研究所便将繁殖的唐招提寺莲、孙文莲、中日友谊莲的莲藕送往大明寺,安放在紧连鉴真纪念堂的平远楼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荷花的栽培技术也日趋先进完善。共有荷花品种余种,分布遍及全国各地。花的颜色主要有赤、白、红、紫、青、黄六色。以红、白两色为最多,红的如粉黛含羞,白的如凌波仙子。荷花中的精品很多,其中有一花双蒂的“并蒂莲”;三花心的“品子莲”‘四花心的“四面观音”;五花心的“五喜临门”’还有“金边莲”、“千瓣莲”、“西湖红莲”、“美人红”、“娇容”、“白雪公主”、“碧莲”“紫莲”、“睡莲”、“碗莲”等。这些荷花名品,奇容异色,天生丽质,无比娇容,独具风姿。

我国有众多的荷花胜地。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新疆乌苏莲花海,南京玄武湖的荷花巷,湖南岳阳市西北的莲湖,马鞍山下的紫莲塘,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山东济南的大明湖,山东微山湖,湖北的洪湖,河北保定市中心的莲花池,广西贵县城北的东湖,广东肇庆沥湖七星湖,四川新都县的桂湖,云南昆明的翠湖和大观楼,云南丘北县的普者黑,云南石屏县的异龙湖,大理洱源的东湖等地皆为夏天赏荷的绝佳之地。

在我国长期栽培莲花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荷文化”。农历的六、七月间是荷花盛开的季节,古代江南风俗以阴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为观莲节,又称荷花生日,届时人们成群结队,兴高采烈地观赏荷花。早在宋代,每逢六月二十四日,我国民间都要举行观莲节,徜徉于池塘边,逍遥于碧湖畔;或坐观,或漫步,或荷塘泛舟赏荷,或韵诗填词,放莲花灯,然自以为至乐至佳之境、乃至品荷出滋味而适意。清顾禄《清嘉录、荷花荡》云:“二十四赏荷花,黄石彩桥停画鷁,水精水窨劈西瓜,痛饮溜露。”

荷花以其“香远益清”性高洁、姿高雅,出淤泥而不染品格被历代文人墨客广为传颂。古往今来,描写和赞颂荷花的诗歌、词、散文、曲谣,楹联不计其数。西汉时期,乐府歌辞逐渐盛行,由此产生了众多优美的采莲曲谣。其中有《采莲曲》(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歌舞者衣红罗,系晕裙,乘莲船,执莲花,载歌载舞,洋溢着浓烈的生活气息,是我国广大人民最喜爱的民间传统歌舞之一。在一些种植荷花的庭院、风景区,都有以荷花入联的佳作。如杭州西湖以一幅对联“荷风送香气,潭新空一人。”苏州园林里有一幅“千朵红莲半池水,一弯新月半亭风。”山东济南的大明湖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柳。”这些都是极为著名的楹联。写荷花的诗就更为多了。诗仙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诗圣杜甫的“风含翠条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白居易的“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大文豪苏东坡的“荷背风翻白,脸腮雨褪红。”欧阳修的“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宋朝的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的词“兴尽晚回舟,误入荷花深处。”李珣的词《南乡子》“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兢折团荷遮晚照。”还有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荷花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把人和荷花融为一体,荷叶罗裙一色碧,人面红莲相互辉映,荷花丛中分不清哪是荷花那是采莲的姑娘,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然而写荷花的高手要数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他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和“泉眼无声溪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两首诗是写荷花的精品佳作,被人们历代传颂,弥久历新。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更是写出了荷花的高尚品格,把荷花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让世人以荷花为榜样,学习荷花的高尚品格。近代大文豪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把月色中的荷花写的清新自然,柔美淡雅,如出浴的美女,美而不妖,令人神往。因而被先编入中学课本,熏陶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荷文化”的兴盛——隋唐至明清时期的荷花文化。隋唐以后,荷花的栽培技艺进一步提高,有关荷花的诗词、绘画、雕塑、工艺等“荷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饮食文化中,荷花已进一步成为人们养生保健的名贵补品。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自古中国人民就视莲子为珍贵食品,如今仍然是高级滋补营养食品。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古人食用蔬菜约40余种,藕是其中之一。荷花的地下茎是莲藕,莲藕是最好的蔬菜和蜜饯果品。叶是荷叶,果实是莲蓬,种子为莲子。莲藕和莲子都可以食用,莲花的花,种子,嫩叶和根茎都是中国人民喜爱的药膳食品。花瓣有时用于做点缀,而大的莲叶用于包装食物。莲藕是爆炒或煲汤的原料,是荷花中最常为人吃的部分。荷花瓣,荷叶,和藕都可以生吃。莲蓉是莲花的种子莲子烚腍压至极烂而成,它可以用作造莲蓉麭、莲蓉糕及莲蓉月饼等美食。莲花的雄蕊可以被晒干制作成草本茶草本茶。莲子又非常广泛的用途,可以生吃,可以晒干并爆成爆米花。莲子煮软后加上些糖可以作成莲蓉,是月饼、年糕等食品的馅料。可见荷花食文化的丰富多彩。

都说荷花,是别具灵气之花。三国时代文学家曹植曾赞曰:“览百卉之英茂,无斯花之独灵。”如今中国现代名厨研究了荷花的食用价值,突破荷花仅作观赏之用的局限,乘其色、香、味俱佳,加入并结合中西烹饪上的新元素,以荷花入菜,为广大食客倾力呈献别具特色的荷韵飘香宴,以飨食客。在民间有“荷花宴”即:莲子粥,河蚌珍珠汤,荷花炒瘦肉,莲藕排骨汤,鹦鹉炒鸡蛋,田螺炒红椒,清蒸鲤鱼,黄焖老鸭等。“荷花宴”色香俱全,独具风格,是民间流传的一道美味佳肴。

随着荷花文化在全国各大城市中的普及发展,以荷花为市花的城市有:山东的济南市、济宁市,湖北的孝感市、洪湖市,河南的许昌市,广东的肇庆市,江西的九江市,澳门特区的区旗、区徽也是用荷花作为图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十分注重倡导和平、和谐。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孔子的两句话,一是说“和而不同”;一是说“和为贵”。“中华文化“所说的“和”,绝不是不讲差异和矛盾的调和。而是指存在着差异性和多样性后的贯通融合。这种贯通融合才是最为可贵的。我国有56个民族、34个行政区域,其中存在着差异和矛盾。面对这种差异和矛盾,始终坚持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坚持这种“和”的立场,是最为可贵的。而背弃了这种“和”的立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弃。   由于“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中华传统文化中,经常以荷花即莲花作为和平、和谐、合作、合力、团结、联合等的象征;以荷花的高洁象征和平事业、和谐世界的高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赏荷也是对中华“和”文化的一种弘扬。荷花品种丰富多彩,是“荷(和)而不同”,但又共同组成了高洁的荷花世界,是“荷(和)为贵”。真心希望,荷花文化能在弘扬和平文化、和谐文化的进程中,也能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熟知。弘扬中华“和”文化,对于我们促进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社会的事业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荷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和广大佛教信徒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

荷花一向被人们视为圣洁的象征。荷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在西双版纳,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几乎每个村寨里都有佛教寺院,荷花被佛教寺院定为“五树六花”(即佛经中规定寺院里必须种植的五种树,六种花。)之一,广泛种植。   特别是佛教徒对它最为尊崇,如观音菩萨坐的就是莲花,各大寺院里都种有荷花。当人们走进寺庙,抬头看见佛祖释迦牟尼的坐像,身穿通肩大衣,手作说法印,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佛经说:“这是释迦佛祖修道成佛后向信徒们讲经说佛的姿态。”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也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双手仰掌足上,掌中托着一个莲台,似乎在指引众生往通西方佛国净土;以大慈大悲闻名的观音,更是身穿白衣,坐在白莲花上,一手持着一只净瓶,一手执着一朵白莲,仿佛在表露观音怀着的一颗纯洁的菩萨心,全力导引信徒脱离尘世,到达荷花盛开的佛国净土。在翻读佛经书籍时,人们又常常会见到佛经把佛国称为:“莲界”,把寺庙称为:“莲舍”,把和尚的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印称为“莲华合掌”,至于和尚手中使用的“念珠”也是用莲子串成。佛经说:“用莲子作念珠比用槐木珠要好,同样掐念一遍,所得之福,可多千倍。”综上所述,莲华已与佛教结下了亲密的因缘,成了佛国的象征与圣花。佛教认为:“六尘”,因世间充满““六尘”,故把人世间称为““六尘”。由于“六尘”的污染与干拢,人世间又充满着欲望与竞争,使人们难以班门平静,难得洁净。这种情况与“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的佛国净土是格格不入的,要想进入佛国,必须远离尘世,遁入清净的空门,专心修佛,消除污染与干拢。“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别属性与人世间的佛教信徒希望自已不受尘世的污染的愿望相一致,保持洁净,以便顺利进入净土佛国。

荷花的物质、精神价值。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叶精神价值.多是因莲花而起的。中国的文人,一向有以花喻人的传统,比如以梅的凌寒吐艳喻人的不随流俗,以菊的孤标傲世喻人的宁静淡泊等等。自从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先生的名篇《爱莲说》问世以来,其“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又成为一种高贵人格的象征而被古往今来的人们所津津乐道,无论是画家还是诗人,对荷花的吟咏和赞美之辞真可谓是汗牛充栋,不举不胜举。而刘德功独选中了荷叶,而且是寒塘鹤影中的秋荷,甚至是残荷,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画家的一种自觉的选择,但我想,刘德功之所以对荷叶而不是荷花情有独钟,应该是与其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审美趣味有很大关系的。正如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所言:“艺术品中的高度和深度取决于艺术家在多大程度上揭示了他个人经历中的感受和思想。”

荷花也被人们当作美丽的化身,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就曾用“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来形容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的容貌。“出水芙蓉”一词则直到今天都还被人们用来形容国色天香、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荷花还被人们用来比拟品行高洁,正直谦虚的君子,所以荷花也有“花中君子”的别名。

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核心价值观,发挥正能量。年在北京专门成立中国荷花协会,促进它在中华大地上碧波万顷,香飘无涯。由于荷花是花卉王国里的名门望族,它经群众评选为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

赞赏

人赞赏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是哪个
北京能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wh/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