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记忆凤翔县虢王镇刘淡村马家大院

凤翔县刘淡村马家大院

五月榴花红似火,艳阳高照宜旅游。随着“五一节”放假旅游的滚滚车流,我们一行5人,沿着绿树掩映的宝凤公路,欣赏着别具特色的田园风光,来到久负盛名的凤翔县虢王镇刘淡村参观马氏民宅四合院古建筑。

(一)

马家大院古建筑位于村中心老堡子内。马家大院是凤翔县虢王镇刘淡村里的“名居”。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本地人唤它为“马家大院”。

这里没有什么钢筋水泥的浇灌,而多了些高脊翘角、棂窗花门、梁枋彩画……我们置身其中,仿佛有了时空交错的感觉。

据介绍,马家是清代大商人家族,其家族商号“金盛号”自乾隆十二年()创立布庄起,至于年,共延续了年之久。由于资本越来越大,生意自始至终兴隆发达,因而马氏家族在家乡修建了一处精美的四合院豪宅。

漫步在马家大院,只见游客熙熙攘攘,你来他往,有不少游客拍照留念,也有的指指划划,喜笑颜开。四合院内的房子,一座坐西朝东,有人居住;另一座在斜对面,坐东朝西,已经无人居住,正在维修。两座院子都是宽约十五米,长约五十米,占地一亩多。倒坐厅房右侧开大门,有两道木门,第一道大门简朴低调,结实厚重,第二道大门有青石雕刻门楼和门当石,上楼雕刻油漆彩绘藻井图案,进去门口正对为厦房山墙和土地神祠堂。

倒坐厅房大门一般为四扇镂刻雕花木作门扇,两边各两扇,两边还各有一扇作为装饰的固定门扇,厅房里有中堂,八仙桌旁太师椅供主人会客使用,两边有暖阁。

厅房大门外五六米处是垂花门,位于两边厦房外山墙中间,多为砖石雕刻砌筑,作为外院和内院的分界,内院是女眷家属居住的地方,外客一般不能进入,厦房两边各三间,是儿子孙子辈的卧室和厨房,后院居中便是高大的二层木板楼房,这是四合院子中心建筑,是长辈们居住的尊贵场所,两边有暖阁,中间客厅有屏风,从屏风后边出楼房后门可至后院。四合院住宅四周有围墙封闭,对外不开窗,脊墙高耸,安全防火,既满足了封建社会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礼制要求,而且也使得居住者获得一个舒适安静的居住环境。

据《凤翔县志》记载:“马宅位于县城东南30公里的虢王乡刘淡村,始建于清初,聚落规模较大,原由四座单体院落组成,现保留两院,马宅单体院落面积较小,占地平方米左右,由大门、二门、前庭、中院、后庭等构成西府一带典型的四合院形式,大门开在前庭一侧,二门开在中院前山墙中间,建筑考究,高脊,檐下斗拱,棂窗花门,尤其是今刘淡七队马金盛家的二门门楼,其制作方法不是常见的与中院两边前山墙连为一体的砖砌门楼,而是靠二门砖墙,用两木柱支撑的亭式建筑,高脊翘角,玲珑精妙,风格独特。附属于大门、二门及庭院、山墙等处的石、砖雕刻,有人物故事,花卉鸟兽等,手法细腻,技艺巧妙,是保存下来不多见的农村四合院建筑实例。”

马家大院原有五间院子,现在只剩下了两间院子,其中一间闲置,一间还住着马家后人。现存的马家大院为单体院落,占地平方米左右,由大门、二门、前庭、中院、后庭构成,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大门开在前庭一侧,二门在中院和山墙中间,其建筑讲究屋顶高脊、檐下斗拱、棂窗花门。更令人称道的是其二门的门楼,是由二门砖墙同两根木柱支撑的亭式建筑,打破了门楼与中院两边前山墙连为一体的常规格局,檐上的瓦当和砖饰品手法细腻,高脊翘角、玲珑精妙、风格独特,是保存下来不多见的古代农村四合院。

马家大院二门木框架上的“执两用中”

(二)

据介绍,刘淡村的马长泰在清康熙末年同人合伙,买一骡子,在县境内带人运输商品,充当脚户,挣钱度日。后来生意日有起色,遂又添一驮骡。后来他见川陕之间,往来贸易甚多,便承接运输凤翔至汉中的来往客货,继而又承接了汉中至广元一代的商品运输。由于他勤劳随和、对人亲热,在川道上上跑生意的两三年中,不但结识了好主顾,还在沿途与不少贫苦山民和小客店店主成为朋友。

乾隆初年,马家祖先的驮运发展成一个小型的驮运队,不但代客运输,还兼营川陕之间的信件邮包,也来回自购川陕的土产品出售。

乾隆七年(),马家祖先在四川彭县一客店偶遇一落魄陕西乡党,询问后才得知是陕西渭南孝义镇的焦姓人氏,原在当地一家四川人开设的商号当伙计,因与店主为一桩财务发生争执,被店主开除出号,因无钱回家,流落异乡,已沦落至山穷水尽的关头。马家祖先出于怜悯和同乡之谊,慨然赠他白银十两,让他先做些小本生意,权且度日,等他下趟来川后再从长计议,焦姓乡党感激万分,约定一年后两人仍在彭县“悦来客店”相会。一年后见面时,焦姓乡党已由十两银子的本钱背负土布翻山串乡叫卖赚来了二三百两银子,他建议马家祖先在四川做土布生意,认为不但大有赚头,而且十拿九稳。最后商定:由马家出资本,焦家出人力,合伙在当地先摆摊设立做土布生意,在号内人事上,股东绝对不参与或干涉,股东更不推荐或介绍人员。

由于焦姓乡党老成练达,勤俭明快,经营有方,生财有道,几年后,于乾隆十二年(),在彭县创设了第一号有门面的额“万盛布店”,一时间门庭若市。后来又在成都购买街房,开创了第二号生意“万盛布庄”。由于生意兴隆、财源大发,第二代马家和焦家人便凭借自己商号的实力,将布庄一变而为钱庄(私人银行),将字号从“万盛”改为“金盛”,清道光十三年(),“金盛元钱庄”在成都府开张营业,随着业务开展,又在成都周围开设了什邡的金盛太号、新都的金盛贞号、崇宁的金盛丰号、温江的金盛和号、广汉的金盛惠号、还有最早在彭县的金盛同号,共为七大号,以成都金盛元为总号,居中调度,发号施令,管辖其他分号。后来为了传递川陕商情,又在西安西大街开设“金盛荣钱庄”一处。金盛号钱庄的业务主要是搞贷款。清光绪年间是金盛号昌盛时期,除不动产外,仅流动的现金就有两千三百多万两白银。所以刘淡村马家也就被誉为“马金盛家”。

墙画“保卫祖国”

(三)

步入马家大院,“古色古香”是它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其中一座倒坐厅房内部粉壁墙上有解放战争时期扶眉战役前夕第一野战军驻扎学习和整训时留下的“课堂”、“革命到底”、“保卫祖国”等标语和革命宣传壁画图案,革命遗存十分难得,可以说在关中地区非常少见,很有历史价值。墙上画的发现,对进一步研究凤翔在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史具有较高的价值。

“课堂”“革命到底”“保卫祖国”

善于商道的马家,一直教育子孙要戒奢侈,勤读书,谦虚谨慎,“顾念箕裘”就是马家人始终秉承的祖训。   正是在家训的教育下,年5月,当第一野战军的一支部队进驻刘淡村休整时,得知解放军没有居住场地,马忠孝的父亲第一时间腾出自家的多间房屋支援部队,厅房成了宣传课堂,闲置的房间供部队居住。古稀之年的马家大哥马忠郎回忆,当时在他家住有指挥员、文化教员、战士等30多人,解放军每天都会在课堂里上文化课,那些画就是部队的宣传战士连夜所绘的。

老宅的主人马忠孝是一位退休多年的教师,家中排行老三,据他介绍,这里就是扶眉战役前第一野战军一支部队宣传革命的“红色”课堂。大院里还有一条地道,是年掩护过解放军安全的秘密通道。马氏家族在清代出过贡生,民国时期的大学生有马况成、马相伯、马志壮、马渊等多人,这里还是革命烈士马子实的故居,地下党员马子实烈士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四川绵竹,至今未能找到遗骨安葬地。

虽然68载匆匆而过,厅房内的部分墙皮脱落,但对于当年解放军留下的墙画,马家人至今仍细心保留,因担心墙体会被雨水侵蚀,马家人还用木头撑住了墙面。如今,人们能看到“革命到底”、“保卫祖国”的口号下方,分别画有解放军战士学习文化知识、两名解放军战士活捉“美国兵”和“蒋介石”的宣传画,而在南北两侧的墙面上,还有“问答”、“谜语”、“计划”及“挑战”的宣传栏。   如今,马家后人依旧生活在老宅里,曾有人出高价购买老宅,但都被他们婉言拒绝了。马家人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回忆。

马老汉指着被撬坏的门楼不住地叹气

(四)

年11月17日凌晨2时30分左右,凤翔县虢王镇刘淡村马家大院遭到一伙持刀劫匪的抢劫,盗走两件古文物。

经查,该马家大院二道门头上的两个古文物装饰品被撬走,都是青石浮雕。据马老汉说,一个是鹤,一个是麒麟,寓意吉祥如意,都是祖上留下来的。还有大门一侧墙壁上近两米高的青石雕刻壁画有被撬过的痕迹,警方推测,可能是由于该壁画比较高大,重量太大不易搬运,才没有被抢走。

丢失的柱顶石之一

房子的女主人回忆说,11月5日晚上,自己出来解手时,发现放在正房门前的柱顶石不见了,第二天早晨才发现土地祠前放置的石狮子也不见了。由于马家大院在当地稍有名气,前来参观的人也比较多;不时也有文物贩子上门“看货”,且出价不菲,但都被马老汉拒绝了。

之前被盗的石狮子

凤翔县博物馆景馆长介绍说,留在大门两侧的壁画,雕刻工艺精良,人物栩栩如生,两幅图上共有五个人物及山水树木,一是个读书人带一个小书童,还有一农夫拿着锄头;另外一壁画上一个手持鱼竿的渔夫,一个樵夫挑一担柴。“渔、樵、耕、读”四类人各自都忙着自己的事情,寓意“自食其力”。

——8年5月17日整理于书香斋

(作者简介:容琳,笔名肖斌。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退休干部。酷爱文学。现为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宝鸡市诗词学会原副会长。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散文多篇,发表古体诗词余首。)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喜欢此文请留言点赞,欢迎转载,感谢光临!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ys/10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