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里将军中等身材,天庭饱满,眉宇刚毅,任石油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仍喜戴军帽,帽沿上推,朝天翘。虽断左臂,则雄风不减,大气纵横,军人气质依然。
1968年夏,毛泽东接见有关中央和地方领导人。陈伯达组织新闻稿,将余秋里之名省略。毛泽东审阅时问陈伯达:“还有余秋里嘛!”陈伯达无奈,只得将毛泽东原话“还有余秋里”转抄新闻稿上。后,凡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名单,余秋里将军必为最末一名,且冠“还有”两字,意在将其打入“另册”也。福兮?祸兮?时人莫衷其是。
1936年3月,云南乌蒙山。余秋里将军率红二方面军十八团截击国民党万耀煌部队。激战中将军两次中弹负伤,均创左臂,骨折肉绽,筋露其外,微微颤动。将军以断臂之躯,强忍疼痛,涉滔滔江河,登皑皑雪山,过莽莽草地,行程两万余里。9月手术截肢,断左臂。
抗日战争时期,余秋里将军任一二零师三支队政委,贺炳炎将军抗大毕业后调任司令员。贺长征中断右臂而余断左臂。贺上任时,余急出迎,伸其右手与贺之左手相握,一对空袖管飘飘,俩人“哈哈”,旁观者皆“哈哈”。故时人称三支队为“一把手”部队,余秋里将军为“一把手”政委。贺龙元帅曾对吕正操将军言:“贺炳炎和余秋里都是一只胳臂,初到冀中没几个人,可他们东一搞,西一搞,就搞出了一支过得硬的队伍!”
王展将军告余,贺龙元帅治军极严,属下挨批评多,受表扬少,而余秋里将军独独。1947年初夏,晋绥军区召开建军会议,贺龙元帅作总结报告曰:“今天到会的旅长、团长、政委、参谋长、主任、部长们,你们谁能讲出一个连队的工作?谁能讲出一个支部的工作?”众皆默然。贺老总高声曰:“在晋绥军区高级干部中,真正了解兵的是余秋里同志。他能讲出来。他这次没有到会,应该向他学习。”
杨秀山将军言,彭德怀元帅严厉严肃,很少表扬下属,而余秋里将军独独。1948年1月西北野战军开前委扩大会,彭总于会上表扬余秋里将军,曰:“余秋里同志反映群众意见,具体解决问题,在诉苦运动中起了带头作用,工作生动,成绩很大。”其时大会发言均为军以上干部,如一纵廖汉生、二纵王恩茂、四纵张宗逊、七纵洗恒汉,唯独余秋里将军是师级干部。
抗日战争时期某日,任弼时于某次干部会上表扬余秋里将军曰:“余秋里,现在已经成为大知识分子了。”余秋里将军急煞,嚷嚷道:“任政委,我是大老粗,正正派派的大老粗!”全场哄堂大笑。
余秋里将军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没有教条主义,尤好抓典型,树标杆,故属下工作别开生面,龙腾虎跃。硬骨头六连和刺杀英雄刘四虎,大庆油田和铁人王进喜,均为将军发现并推广之典型。将军抓典型之认识源于牧羊:“就象放羊,手里拿着小石头,专门打头羊,头羊往哪儿走,羊群就往哪儿走。典型就是头羊,就是领头羊。”
王展将军言,解放战争时期,部队补充大批国民党俘虏兵。三五八旅七一四团二营为了教育俘虏兵,开展国共两军对比教育。团里及时推广这一方法,收到明显效果。时任三五八旅旅长的余秋里将军闻之,立即拍板:冬季整训,以诉苦和三查(查阶级、查思想、查斗志)为主要内容。
1948年1月某日,毛泽东于米脂县杨家沟召见余秋里将军,了解三五八旅开展诉苦三查情况。将军娓娓道来约三小时,毛泽东曰:“很好!很好!我们从中央苏区,就想找一个教育俘虏兵的好形式。你们诉苦三查的办法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后,毛泽东在《评西北大捷兼论新式整军运动》一文中,高度赞扬诉苦三查运动。
1941年夏,余秋里将军率部开赴晋西北的宁、静、淳(山旁)地区。阵中士兵多得夜盲症与疥疮。将军心急如焚,召河北、山西两省战士座谈,走访当地老乡,以寻良方。终得之:以食羊肝治夜盲,涂汗烟油治疥疮,效果极佳。
成都解放后,十余万入川西部队严重缺粮。贺龙元帅命余秋里将军赴新都县进行征粮试点,以解燃眉之急。其时,川西匪患猖獗。贺龙元帅问将军:“带一个连够不够?”将军答:“我一个班也不带,只要一辆吉普车,两个警卫员。”将军轻车简从至新都,专选大地主家住,并晓之厉害:“我们就住你家,如出问题,唯你是问。”地主甚恐惧,既要捐粮,又不敢报匪,将军虽居虎穴,毫发未损,一月征粮数百万斤。贺龙闻之大喜,命将军于成都人民代表大上介绍征粮经验。据云,小说《粮食的故事》原型盖源于此。
余秋里将军敢讲真话。1959年4月,将军参加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会间休息时,毛泽东问余秋里:“余秋里同志,四川的情况怎么样?”将军朗声答道:“报告主席,四川情况不好。”1960年1月,余秋里参加上海的中央工作会议。毛泽东问大家:“前几天报纸上评尼赫鲁的一封信,你们看过了吧?”且一一点名,如柯庆施、吴德、谢富治等均答“看过了。”问至余秋里将军,则答曰:“报告主席,我没有看过。”毛泽东曰:“我看余秋里讲的是实话。那么长的文章怎么一下子就看了呢?!”会后,罗瑞卿对将军言:“你可帮了大忙,替我们大家解了围。”
1958年2月,余秋里将军领缨出征,接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史称:“从1958年2月到1965年1月余秋里同志担任石油部部长的七年间,就一举扭转了我国石油工业长期落后的面貌,而且为以后原油产量上一亿吨,进入世界产油大国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余秋里将军组织石油会战作出的第一个决定,即为《关于学习毛泽东同志所著《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其时为1960年4月10日。1963年某日,余秋里将军向毛泽东汇报大庆石油会战情况,曰:“大庆石油会战是靠“两论”起家的。”毛泽东不解,问:“是哪两论?”将军答:“就是你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毛主席微微笑,曰:“我那两本小书有这么大的作用啊!”
大庆油田创建初期,困难重重,余秋里将军提出口号:“只许上,不许下!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石油部副部长孙敬文闻之曰:“此口号有点夸大主观因素。”将军点头称善,遂改其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后,此口号遍传全国,老少皆知。
大庆石油会战期间,余秋里将军将铺盖搬到大庆萨尔图草原,住干打垒草屋:草顶,草墙,草门。将军曰:“真是草创草创。”某日晨,女技术员杨某打水洗脸刷牙,不料手一滑,水桶掉进水井。杨某“哎呀”一声,抬头见余秋里将军正刷牙,嚷道:“余部长,你看咋整啊,桶咋整的掉到井里了,您帮我咋整啊!”余秋里将军满口白沫,笑道:“咋整啊,我也没法整啊!”
余秋里将军驭军严厉,尤其是点名批评加罚站,毫不留情。
某次大会,余秋里将军亮出一份石油部教育司的公函,曰:“大家看看,外交部的交竟是郊区的郊。教育司长来了吗?”下边回答:“司长请假了。”将军曰:“副司长顾德勤呢?站起来。”副司长顾德勤,年过半百,老红军战士也。又某次大会,余秋里将军问:“解放军军械部急需四百吨擦枪油,为什么三个月没有回音?”无人应答,将军继曰:“徐今强同志,你分管炼油厂工作,你说。”徐今强规规矩矩起立答之。徐今强,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也。又某次大会,余秋里将军点名道:“张俊同志,请站起来。”张俊答:“是。”将军问:“听说你特批某某某每礼拜到哈尔滨洗一次澡?”答:“是。”将军数落道:“你身上有没有虱子?我身上有没有虱子?在座的同志身上有没有虱子?都有,都去洗行嘛!”张俊,石油学院院长,八级干部也。
故凡余秋里将军主持大会,人皆惶惶也,领导干部尤甚。石油系统人人皆知余部长“不打肥皂就刮胡子”的厉害。
余秋里将军开会发言,滔滔不绝数小时而不倦,兴之所至,解扣敞怀,脱鞋盘腿,举右胳臂作夸张手势。将军作报告,常将秘书准备好的讲话稿念个开头和结尾,或弃之不用,主要内容均为自己动手。著名作家陈道阔曰:“勤奋使他没有依赖心理,自信使他耻于为人代言。”
原石油部办公厅主任宋惠曰:“不怕枪不怕炮,就怕给余部长写报告。”又曰:“你熬夜,他也熬夜。一个报告,改了又改,抠了又抠,多一个字不行,少一字也不行,没有一句空话,没有一句大话。”将军工作责任心之强、工作之细,可见一斑。
电影《创业》中华程政委,以余秋里将军为创作原型。江青见之恨恨曰:“华程的不少语言,就是余秋里的话。这是写真人真事,为走资派立传,要查背景。”意欲打倒余秋里。后,毛泽东看电影《创业》,批示曰:“此片无大错,建议通过发行,不要求全责备……”江青无奈,只得作罢。
1982年9月,余秋里将军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将军大刀阔斧,改革军队政治思想工作,开展学习科学文化、培养两用人才、军民共建精神文明等活动,一扫政治工作表面文章、形式主义等弊端,任内政治工作生动活泼,热火朝天。是时,全军有一千九百多名干部通过在职自学,获得大专毕业证书;十二万七千三百多名干部接受各种形式的在职高等教育。
原解放军报通联处副处长、著名摄影家刘铁生言,某日,参加军委扩大会,谈及军队培养两用人才事,余秋里将军曰,要让全国各县的乡长都由转业干部和退伍战士来当。又某日,总政召开两用人才新闻发布会,余秋里将军举手表,问某大报记者,有没有这样大的字体,标题就用这么大的字!
刘铁生又言,南疆轮战时,随余秋里将军至云南麻栗坡开参战部队座谈会,一军和十四军领导参加。其时边境仍时有武装冲突,为了保证安全,拟于麻栗坡停两个小时。余秋里将军则优哉优哉,座谈会从下午二点开至六点。急煞总政秘书长栗光祥,递一条子给将军,提示时间已到。将军瞥一眼,不睬。又半小时,栗继递条子,将军不看,丢掷于地,全神贯注于会议。又半小时,栗再递条子,将军挥手斥之,曰:“谁再催,就是右倾分子!”
余秋里将军喜欢看京戏,尤喜看武戏,如《将相和》、《武家坡》、《三岔口》等。将军曰:“台上英雄豪杰,台下热血沸腾。有劲!”
1983年5月10日至5月17日,解放军总政治部于浙江金华一军三师召开培养两用人才经验交流会,余时任新华社军事记者随团采访。5月17日,余秋里将军到会,望其神姿,气魄非凡。上台作报告,服务员欲上前搀扶,将军以手推之曰:“去!”一挥空袖管,跃然而上。开座谈会,服务员见将军取烟,急上前点火,将军亦以手推之,曰:“去!”自取火柴盒,以两腿夹之,只手擦燃点烟,动作麻利。下午,余随众将官送将军走,临上车前,将军突然转身,举右臂高呼:“我们拥护邓小平!我们服从邓小平!”是时,将军七十高龄也。
全军培养两用人才活动初始健康发展,后为应付各级领导参观,渐成形式。有以借用地方花木以充战士自植者,有以购地方工艺品以充战士自制者,更有甚者以借地方人才以充部队人才者。故当是时,有顺口溜遍传军队基层:“你骗我,我骗你,大家都骗余秋里。”将军闻之笑曰:“我岂是那么好骗的。”将军秘书雷厉言,将军制骗有方,下部队考察两用人才,必先考核军事训练成绩,并曰:“两用人才首先是军事人才,军事训练不达标,别的再好,也不作数。”
余秋里将军,江西吉安敦厚镇坪里村人。世代农民,父余焕然,母戴冬姑,将军长子;有弟二,名余秋发、余财发,两弟及子侄等十余人均务农。将军年幼读两年私塾,粗识文墨,有善心,常为老人揉背。1985年,其侄余黑古考军校,成绩过线,进京看将军,曰:“伯伯打个招呼,进好一点的学校。”将军对曰:“没有必要。”后黑古转业时,将军亦不发一言。侄女余满秀1986年当兵,次年考军校,文化分不够,打电话给将军,盼给下面打个招呼,将军亦曰:“没有必要。能上就上,上不了回家种田。”
坪里村东有赣江,北有禾水,地势低洼,十年九涝。1987年吉安县拟同意将其村迁出,以根本解决受涝问题,但需报国务院批准并拨款。余秋里将军侄余黑古告余,是年春,黑古受乡亲委托赴京。将军问:“你来干什么?”黑古曰:“家里很苦。”将军曰:“种田那有不苦。”黑古曰:“家里天天涨水。”将军曰:“住在那个地方有什么办法,又不能把你们一家迁出来。”黑古将吉安县迁村方案告之。将军沉思良久,曰:“此事应由县报省,省里如解决不了,再报中央。”遂不了了之。
雷厉言,1983年5月,余秋里将军回乡探亲,子侄辈来见,先打招呼曰:“你们不要想从我身上沾什么光。”其弟余财发与将军言:“你当那么大的官,从未给家乡办点事。”将军对曰:“我是担任过副总理、国家计委主任。但我不是江西省计委主任,更不是吉安县计委主任。”
这里有你所不知道的故事
一起去挖掘那些平凡中的不平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