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是哪九州?“九州”是中国的代称。那么,“九州”又是哪九州呢?“九州”一词,《左传》、《国语》、《尚书》、《周礼》等文献均有出现,而以《尚书·禹贡》篇最详。《禹贡》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志,“禹贡”一词指大禹时代的各地的进贡。而进贡则按九大区域的物产情况划分,所谓“任土作贡”。当然,九州的划分主要还是根据高山大河对大陆的切割。“州”一词的本意就是水中的陆地,《说文解字》解释是“水中可居者”,约等于大岛或大陆,就是现在的“洲”。后来人们造了一个“洲”字代替“州”,“州”才逐渐衍生出行政区划的意义。按《禹贡》的顺序,“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据说大禹还铸造了九个大鼎以象征九州。成语“一言九鼎”的“九鼎”就源于此。那么,九州分别是今天的什么位置呢?冀州大致在如今的山西全境,以及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辽宁西部。“九州”为什么以冀州为首呢?刘熙《释名》中解释道:“冀,易也。其地有险有易也。又帝王所都,乱则冀治,弱则冀强,荒则冀丰。”虽然有些望文生义,但却说明了两点:冀州的地貌以平坦易行的平原为主,且是首善之区,寄寓了国家的希望。冀州是远古虞夏时代尧舜部落的活动中心,据说尧舜时代的都城乃是如今的山西太原,而夏朝国都阳城也在山西境内,所以作为夏朝高祖的大禹时代,九州自然以冀州为核心。郭璞《山海经传》云:“冀州,中土也。”清代经学家郝懿行说:“古以冀州为中州之通名。”河北简称“冀”,也是因为河北部分地区曾在冀州境内。冀州的土地主要是“白壤”,“白”指的是地面上的盐,“白壤”就是现在所说的盐渍地。《禹贡》对冀州的记录还专门提到了黄河壶口瀑布,这是因为大禹治水时,曾在黄河壶口修筑重要水利工程。“壶口”的得名,大概也是因为水势浩大,一泻千里,仿佛壶形漏斗贯注而下。先民能够征服如此险恶的自然,不得不让人心折骨惊。“济、河惟兖州”:兖州大约在如今山东西部,河北东南部,河南东北部。“济”是黄河支流,自黄河河南地界南岸流入山东。济河是兖州与豫州、徐州、青州的分界处。兖州因境内兖水得名。土地主要是黑土,较为肥沃。但由于黄河发大水造成的土地潮湿腐败,粮食无以生长,所以兖州在其他州进贡了十三年后才开始进贡。熟读《三国》的朋友对兖州应该不会陌生,因为兖州是曹操最早的根据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所以定都许昌,也是因为许昌靠近大本营兖州的缘故。“海岱惟青州”:“海”指渤海,“岱”指泰山,青州在山东中东部,东北至辽宁东部,朝鲜西部,南至泰山与徐州分界。因为东部是青帝所居,代表春天,所以称青州。因为靠海,所以土地以盐碱地为主,而特产也主要是海鱼等海产和海盐,以及苎麻制成的细葛布。“海岱及淮惟徐州”:徐州比今天的徐州市要广阔得多。徐州北至泰山,南至淮水与扬州为邻,西北接兖州,西接豫州,地域大致是山东南部,江苏、安徽北部。刘熙《释名》解释徐州名字由来:“徐舒也,土地徐缓也。”说明徐州以平原为主,土地易于耕作。土地主要是棕色土壤,特产主要是五色土、雉鸟羽毛、制琴的梧桐木、制磬的浮石、产珠的蚌、质地纤细的绸绢。“淮海惟扬州”:扬州也不是今天的扬州市。扬州包括如今浙江、江西、福建全境,以及江苏、安徽、河南南部,湖北东部,广东北部。《释名》以为扬州得名于“周界多水,水波扬也。”一个“扬”字生动体现了水乡泽国的特点。土地主要是泥地。物产有铜、玉、石、竹、象牙、兽皮、鸟羽、木材、丝织品,以及草帽草鞋,还有橘子、柚子等水果。因为《禹贡》的“淮海惟扬州”一语,所以古人也常常用“维扬”来指代后来的扬州城,比如孟浩然的“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就是以“维扬“作为扬州的雅称。“荆及衡阳惟荆州”:荆州主要是今湖北中南部、湖南中北部、四川、贵州一部分。荆州得名于境内的荆山。荆州的地域是古代楚国的主要区域,“楚”和“荆”是同义词,都是荆棘之意,“楚”的国名也由“荆”衍生而来。荆州的土质主要是泥土,物产主要有羽毛、兽皮、象牙、砺石以及制造兵器的各种木材。“荆河惟豫州”:豫州主要是河南的黄河以南、湖北北部山东西南部和安徽西北部。《释名》对豫州州名的解释是“九州之中,京师东都,所在常安豫也。”说明了豫州作为中原地带的富庶安宁。因为中原之故,豫州又称“中州”。河南的简称“豫”也源于此。“土地主要是黄土。主要物产为漆、砺石及絺、纻、纤、纩等各种纤维制品。“华阳、黑水惟梁州”:梁州主要是陕西、甘肃南部和四川东部。土质为青黑土,主要物产为银、铁、玉、兽皮等。作为边鄙的梁州因为“所在寒凉”而得名。值得注意的是,《尚书·禹贡》记录的梁州贡铁,说明了《禹贡》一篇的成书决不是大禹时代,因为大禹时代还是石器时代,还没有冶铁技术。人们对铁还毫无认识,梁州自然不可能贡铁。也由于“梁州贡铁”的破绽,后人据此推断《禹贡》篇大概作于冶铁技术十分成熟的春秋战国时代。“黑水、西河惟雍州“:雍州约在今陕西中北部,甘肃大部。雍州是周王朝和秦王朝的发祥地。“雍”通“壅”,《释名》解释为“四山之内壅翳也。”说明雍州以山区为主,地区封闭。土地同样以黄土地为主,主要的物产是各种美玉、奇石和珠宝。(这大概也是由于雍州是中国的西大门,与西域交流较方便之故。而珠宝是西域的特产。从殷墟中出土棉制品,而商朝中国仍没有棉花种植的情况看,中西商业和文化交流,至少在商朝就已经开始了)对于禹贡九州所属的时代和具体方位,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一个较大的共识就是禹贡九州其实是战国时代人们对远古中国的合理想象,因为《禹贡》基本上可认定为是战国文献。至于“九州”具体内涵,有的史学家认为“九州”只是尧舜时代活动的大致区域(山西、河南一带),比如姜亮夫先生认为“冀州即九州”、史念海先生认为“九州”只是战国时魏国的地域范围。至于以“九州”涵盖日益扩大的茫茫华夏,童书业先生认为这是和后来“九有”的概念相混合的结果。(《春秋左传研究》)不管怎么说,“禹贡”和“尧土”“舜封”一样,只是远古的一个代称。考证它的具体内涵外延,这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的事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倒不如将它视为一个有趣的能指,孕育着无限的内涵。不管怎么说,作为想象概念的“九州”,却实实在在地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和发展,最后成为了中华大地的代名词。以上便是禹贡九州的基本情况。当然,历史上“州”的数量并非变动不居,比如尧舜时期以天上十二星次的位置,定天下为十二州,比《禹贡》多出了幽州、并州、营州,但整个中国疆域大小是一样的。到了汉代,在原本禹贡九州的基础上扩大了疆域,所以增加了朔方(今内蒙古河套西北及后套一带)和交州(今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后来朔方并入并州,雍州改名凉州,梁州改名益州。加上作为京城所在地直辖省的司隶,汉代从九州增至了十三州。汉代的州主要功能是代表中央监察钤制地方各郡县,约略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共华南局、中共华北局等大区。晋朝初年又从汉代十三州增至十九州,将凉州分为雍、凉、秦三州,益州分为梁、益、宁三州,幽州分为幽、平二州,交州分为交、广二州(广州的地域比今广州市大,主要包括两广大部)。从南北朝开始,州的范围渐渐缩小,到唐时已有三百多个州,州作为大区的中央监察功能也逐渐蜕变为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的行政功能。历史在发展,九州大地的疆域也在不断变化。其间有兼弱攻昧的戡伐,也有禁乱捍暴的御侮,有辉煌也有屈辱,有正义也有野蛮,但正如历史地理大师谭其骧先生所论述的那样,几千年的历史疆域乃是“自然形成的中国”,它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为世界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只是鸦片战争以来的列强分割,中国的历史疆域才由自然发展的自然状态走向了不平等的被宰割被奴役的非自然状态。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中国的崛起,共和国的建立以及几代伟人的努力,中国的主权才得以从孱弱的休眠中重新树立和充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成为可能,作为禹贡九州的后裔子孙们,才可以无悔无愧地在先人的陵寝面前,献上自己的心香一瓣。邢哲夫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ys/11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