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黄龙溪,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可能就是古朴的街道,潺潺的流水,嬉戏的人群,悠闲又宁静。其实这个坐落在成都市南面的美丽小镇,早在年前,这里就已经是进出成都的必经通道,被誉为“路通彭(山)仁(寿),水连嘉(定)蓉(成都),控省垣之咽喉,达江海之要津”的水运码头。
俗话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前汽车”时代,水运是四川地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在王笛的《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中就提到,四川共有大小河流条,其中通航河流90余条,通航里程共计公里。其中,黄龙溪就是非常重要的水运码头之一。
黄龙溪位于成都市双流县境内,距离成都市区约有40公里,地处锦江下游。早在《水经注》里就已有关于黄龙溪的记载:“武阳有赤水其下注江。建安二十四年,有黄龙见此水,九日方去。”发展到两宋时,黄龙溪成为彭山县最重要的城镇之一,《元丰九域志》有云:“彭山县在外北(眉山)四十五里,辖一十九乡,文丰、蛮回、黄龙、福化四镇。”
过去有一首打油诗形容黄龙溪:“路通彭(山)仁(寿),水连嘉(定)蓉(成都),控省垣之咽喉,达江海之要津”,作为当时进出成都必经的水运码头,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在应金华与樊丙康主编的《四川历代文化名城》中也提到:“从长江、岷江上行的大船,要在江口镇和黄龙溪镇换装小船,南来北往的商贾、货物,都要在这里停泊、中转、换乘和住宿”。
当时,作为重要水运码头的黄龙溪非常繁忙。《四川历代文化名城》中描述:“温江、郫县、新都、崇庆、灌县等川西上五县的粮食、油料、烟叶、绸缎、布匹、日用百货、土特产品下运嘉定(今乐山)、叙府(今宜宾);而上行的,近处有眉山、嘉定、青神、犍为、叙府等府州县经此转运成都的煤炭、食盐、木材、纸张、竹器、酒类,远者则有上海、武汉经叙府、嘉定来的各种轻、重工业产品……府河上往来船只,每日达千艘,日运输货物量在万吨以上,上河下河千帆竞发。”人声鼎沸,十分热闹。
随着府河水运的日益发达,黄龙溪的生意也日渐兴旺。停泊的上水船只常有一两百只,排行两里多长;下水船也有近百只,排行至一里外的鸡市坝。过去有民谣唱:“拉不完的嘉定府,填不满的成都省”。
除此之外,黄龙溪也有不少观光旅行的游客。清代光绪29年(年)的《傅樵村游记》曾记载,从成都九眼桥出发,七里至郭家桥,十三里至中和场,十里至中兴场,二十里至苏码头,二十七里至黄龙溪,航程约百里。也就是说早晨从成都出发,晚上就能达到黄龙溪,这也成为当时不少人安排旅行的经验。
然而自60年代府南河航运中断后,黄龙溪的商业逐渐萎缩。据王铭铭主编的《中国人类学评论》介绍,清末民国时期,黄龙溪场镇居民人口数量曾达余,到50年代有约,60至80年代只有至。据当地老人回忆,过去码头上下两边经常泊船上百艘,最多可达余艘,每天船工近0人。
改革开放后,黄龙溪逐渐被打造成风景名胜区、度假胜地等,年确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如今,走在幽深的青石路上,听着流水的潺潺声,看着古色古香的阁楼招牌,再也感受不到黄龙溪当年作为水运码头时的那种繁忙和热闹了,剩下一股禅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