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馆陶昨晚上央视了馆陶广播电视台

CCTV-10

.7.:50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河北卷馆陶篇

馆陶,一个使用两千多年的名字。

公元前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件事,古老的黄河发生了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次改道,在宿胥口与当地的清水、淇水汇流,向东北奔流入海。新河道流经的地方,自此发生深刻的变化。

几百年之后,在新河道形成的冲击平原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县治——馆陶。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馆陶县,本春秋时晋地冠氏邑,陶氏在县西北七里。……赵时置馆于其侧,因为县名。”

馆陶这个名字自西汉起登上历史舞台。

先有馆陶砖后有北京城

所谓馆陶砖,又称“临清贡砖”。

公元年,明成祖朱棣为迁都北京,开始大兴土木营造新都。举国工匠汇聚,选苏州金砖铺就三大殿,择临清贡砖砌出紫禁城。这两种叩之皆有“金石之声”的砖石,从此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久享盛名。

馆陶,明代属临清州管辖,临清贡砖,多产自馆陶。

馆陶贡砖规制严格,大小几倍大于州、府、县及农家所用青砖。棱角分明,敲击起来有如铜声。用力打碎,青砖内无有气孔、沙眼,是上等的建筑材料。《明神宗实录》中形容为:敲之有声、断之无孔。

此后,为北京城的陆续修缮与增建,馆陶皇窑持续供应贡砖达五百年之久,民谚“先有馆陶砖,后有北京城”,由此而来。

黑陶是馆陶的骄傲

在馆陶,流传着一句话,“陶如山,山如陶”。

古黄河的泛滥留给馆陶大量优质黏土,为制陶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馆陶曾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而黑陶是馆陶的骄傲。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龙凤黑陶从上千件艺术品中脱颖而出,被选为“国礼”,赠送给前来观礼的各国代表们。

木偶戏与四股弦珠联璧合

滩上村的木偶戏是杖头木偶。三根木棍,演尽万种情态。

和木偶戏一样,四股弦也是被沿着卫运河迁徙而来的移民带到滩上的。这种起源于街边场院的戏曲形式,多为七字一句,内容是家长里短的小戏,唱腔明快流畅,通俗易懂。因为主要伴奏乐器是四根丝弦的胡琴,得名为“四股弦”。

四股弦分为南北流。在馆陶,雄浑激昂的南流腔更受欢迎。

木偶戏与四股弦的珠联璧合成就了滩上村木偶戏的辉煌。

年,经国务院批准,四股弦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崇师重学文脉不断

“馆陶人好儒学,性质直,怀义有古之风烈”

——《馆陶县志》

明朝人王崇庆在《重修儒学记》中描述,“馆陶东望泰岱,西距卫河,北接清源,南迩畿辅诸郡邑,盖形胜要会之地,四方莫先焉。”

与孔孟之乡古鲁国相邻的馆陶,自古崇尚儒学。

馆陶文庙内,除了供奉孔子之外,还显著供奉着孔门十贤之一的子夏。子夏“西河讲学”的故事,已经在此传颂了千年。

孔子

子夏

在王桃园村,坐落着令馆陶人心生自豪的陶山书院。

陶山书院最初建于明朝正统年间,曾是黄河以北地区远近闻名的书院。

自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王桃园这个仅有户的小村庄,先后走出了位大学生,其中不乏博士、硕士和留学海外的学子。

心灵手巧五谷作画

年5月4日,第一届世界粮画大赛在馆陶县寿东村开幕。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艺术创作者慕名前来参赛。

师献巧是寿东村学习粮画的第一人。

粮食画,又称“五谷画”,是以各类植物种子和五谷杂粮为本体,通过粘、贴、拼、雕等手段创作而成的艺术作品。

这门古老的技艺,相传兴起于唐朝。清乾隆时期,曾作为贡品敬献皇家。

师献巧的成功吸引了众多村民加入粮画队伍,她把自己的手艺无私地传授给乡邻,并成立了第一家粮画工作室。

年,寿东村摆脱了贫困,入选了“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

千年运河淘洗沉淀出笃定沉着的智慧,馆陶人在古老的土地上,以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方式,撰写属于今天的传奇与辉煌。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来源:央视科教

声明

凡本平台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ys/129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