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下都——早期武阳城内部抵抗外敌的布局
引言
燕国建都蓟城,主要是为镇守北边,防范北边的胡人。至战国时期,中原群雄竞起,燕国疆域虽不算太小,但东有强大的齐国,南有魏国、赵国和中山,西有秦国,燕国在群雄之中是比较弱小的,时常受到这些国家自南方的袭击。燕文侯时,魏灭中山。燕国乘机取中山边齐之地,其西南边界达到今河间、安平、正定、曲阳一线。
以后虽又遭到赵国的攻击,失去一些地方,但南境亦达保定、完县、唐县一带。在这种情况下,蓟城显然偏于北边,南部军事力量迫切需要加强,要有较大的城镇控御南部来犯之敌,并从经济上沟通与中原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在今易县附近又出现一座重要城市,这就是燕下都,又叫武阳城。
关于燕下都兴建的年代,史家众说不一,大多数人认为,是在燕昭王时期。因此,要了解燕下都兴建的原因,不可不简述燕国在昭王即位之前的政治形势。战国中期,齐国力量强大,不断北上攻打燕国。燕易王时,齐国曾攻至蓟城,并取燕国10城。易王死后,其子燕王哙立,重用相国子之。后来,燕王哙让位于子之,自己反而为臣。
这引起太子平的极大不满,于是起兵攻打子之,燕国内乱,蓟城构乱数月,死者数万人。太子平为击败子之,又勾结齐人攻打燕国。齐国本来就一直虎视燕地,便趁乱来攻。这时,被魏国灭亡了的中山已经复国,助齐攻打燕国南部土地。蓟城陷落,燕王哙和子之均死,太子平也在战乱中死去。
这时赵国怕齐国并燕,中山再起与赵为敌,适值有燕太子职在韩,于是迎太子职归燕复国,是为燕昭王。《史记·燕世家》谓继燕王即位者系太子平。然太子平既然死于子之之乱,又焉能即位?况且,考古学界已发现在一些燕国青铜器中有“匽王职”的铭文,说明燕王职确有其人,可见,燕昭王系太子职,而非平。
燕昭王即位于十分困难的时期,他一方面要整顿内部,复兴燕国;同时,又要报齐国伐燕之仇,并对付重新兴起的中山国。这样,加强南部军事力量,兴建新都的任务更迫在眉睫了。当时,赵国武灵王为君,胡服骑射,实行变法,正在强盛。
昭王借武灵王力量复国,为取得赵国的支援,联赵而破齐国与中山,也需要在南方设立城市。燕下都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兴起的。燕昭王听郭隗的意见,在燕下都设黄金台,建宾馆,招贤纳士,“馆之南垂”。于是,乐毅自魏往,剧辛自齐来,邹衍自赵奔燕。
昭王苦战3年击退齐国和中山的联合进攻,又过数年,燕国大兴,士民殷富。在燕昭王复国图强的过程中,燕下都显然起了重要作用。燕下都遗址在今易县东南5至10公里处。
燕下都地形十分有利,其南、北、西三面环山,有五回岭、捌蝴岭、狼牙山、云蒙山、摩天岭等群峰环抱,最高的摩天岭海拔达米。古代,山间林木繁茂,溪水奔流,至今云蒙山区仍保留许多天然次生林,可见当初定是山高林密之地。西北有紫荆关,可防胡人来犯,东南面向平原,是古代通往中原的要道。
进可攻,退可守,实为用兵之要地。燕下都就坐落在这样一个山麓平原上,其地正处在易水上游,南北易水之间,古代河网交织,舟楫可通,其北部就是著名的燕国农业基地,南部亦有良田沃野,农产丰富,足以养成一个中等规模的古代城市。
目前,考古界已探明燕下都的具体情况:
燕下都故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中部有南北纵贯的一条古河道,俗称运粮河,河的东侧有一条与之平行的墙垣,将全城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城略呈正方形,中部偏北又有隔墙一道,将东城隔为南、北两部分。
城垣四周突出一些部分,从夯土和上面的文化遗存看,系驻扎兵丁的附属建筑。在东垣北部、北垣中部发现3个城门。西城位于运粮河的西部,城内文化遗存甚少,但地面上保留城垣颇多,西城遗留残墙高达6米以上。西城北垣中部有一块突出部分,呈斗形,今有西斗城村坐落其处。从文化遗存看,东城早于西城,两城是不同时期的建筑。
东城是主体,西城是为防卫而建的附廓,其下限不晚于战国,可能是为适应战国末年战争需要而修筑的。东城西有运粮河,东有护城壕,北有易水,南临中易水,整个城市一水环绕,形势严固而完整。可以看出,这是一座精心筹划、设计的城市。
东城是燕下都的主体,文化遗存十分丰富。
其东北部为宫殿区。以武阳台为中心,向北有张公台、望景台、老母台等几处宫殿遗址,它们坐落在南北一条直线上。这些“台”,是突出于地面的高大夯土基址,大都呈方形,下宽而上小,最高的武阳台,高出地面约11米,下层高8.6米;上层四周明显内缩,高2.4米。在这些高大的台基上及周围,遗存有大量战国时期宫殿建筑构件,有饕餮纹、双鹿纹、云山纹、树木对兽纹半瓦当,蝉纹板瓦、绳纹板瓦和筒瓦、栏板砖等残片。
可以想见,一座座高大的宫室殿堂当时如何矗立在这些高大的台基上,由东南平原眺望,河水环绕,城池浩大,宫殿巍峨,高耸云际,定然十分壮观。这种筑在高台上的建筑,可能是战国时期特有的风格。高台上的建筑为主体宫殿,其周围还有几个宫殿建筑组群,它们分布在武阳台的东北、东南和西南。
这些建筑组群中又有一些小的主体建筑,坐落在3米、5米、9武阳台正中发现有陶管通向台下,说明当时已有排水设备。在宫殿周围,分布着许多手工业作坊,目前发现的,有铸铁作坊三处,兵器作坊两处,铸钱作坊一处,烧陶作坊一处,骨器作坊一处。居民区主要分布在远离宫殿区的西南部,东南和东北部也有一小的居民区。
在西南居民区,发现周以前文化遗存和西周遗物,说明早在商代和西周这里就有居民聚落出现。燕下都兴建后,继续成为这座城市的主要居民区。这里只发现有一般的东周常用盆、罐、釜等陶器,而板瓦、半瓦当和筒瓦则很少发现,其建筑简陋与宫殿区华丽的建筑形成明显的差别,证明在这座城市里,贵族与平民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条件之下。
这样,整个宫殿区便形成一片高低错落、波浪起伏的空间构图。在这些遗址上,除建筑构件外,还发现有陶豆、盆、尊、罐、玉石残片和铜镞,说明那些王室贵族和文臣武将如何聚居在这里。
武阳台正中发现有陶管通向台下,说明当时已有排水设备。在宫殿周围,分布着许多手工业作坊,目前发现的,有铸铁作坊三处,兵器作坊两处,铸钱作坊一处,烧陶作坊一处,骨器作坊一处。居民区主要分布在远离宫殿区的西南部,东南和东北部也有一小的居民区。
东城西北为墓葬区,至今地面上保留有高大的封土,当地群众称为“虚粮冢”和“九女台”。河北省考古队曾发掘了九女台区的一座墓葬,出土有大量的精美陶器、铜器和编钟等,说明这里是燕国贵族墓地。在城内设墓葬,可能由于地理条件和出于安全的目的,也可能是战国时期的一种习惯。
西城文化遗存不多,主要采集到一些兵器,说明可能是屯驻军队的地方。战国末年秦国强大起来,西城为军事防御而建,亦有防范西部强秦的目的。
燕下都,在战国中、后期是仅次于蓟城的燕国陪都。它有效地烘托着蓟城,是蓟城的南部门户与屏障,燕国后期许多重大事件发生在这里。燕昭王时期,它是重要的政治中心之一。从大量手工作坊的遗存来看,它又是燕国的经济中心之一。这里不仅生产作战的兵器,还生产铸币和大量农业生产工具。
战国末年,太子丹组织力量,与荆轲等谋划刺杀秦王也是在这里。据《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可见市面相当繁荣。名士田光先生也居住在这里,太子丹曾派太傅鞠武至田光处谋议抗秦之计,后为荆轲舍上客,太子丹“日造门下”,荆轲使秦,太子丹亲自送行于易水之上,荆轲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至今易县仍有荆轲塔等纪念性古迹,说明战国末期的确曾经在这里发生过许多威武悲壮的事件。
结语
燕下都因在蓟城和燕中都之下而得名,它当时正式名称叫武阳。这不仅有文献记载,下都遗址上的武阳台今仍其名,也是一个有力的佐证。这座城市可能在秦末灭燕时毁于兵火之中。到北魏时期大约还可看到旧城轮廓。故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武阳,盖燕昭王之所城也。”又引傅逮《述游赋》曰:“出北蓟,历良乡,登金台,观武阳,两城辽廓,旧迹冥芒。”过去,人们对“两城辽廓”往往不解,燕下都遗址的探明,说明这正是指其东、西二城。
《燕下都》《燕国遗址下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