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安都文化遂安都的概念至今仍存

主办:淳安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转载需授权

年轻时,他们就拿起笔,作钻,作钎,作锄,作犁,业余时间,在淳安大地上,勘探,挖掘,耕耘,数十年不辍。他们把沉甸甸的收获,虔诚地捧给父老乡亲。淳安文脉,在他们笔下绵延。他们是淳安文化的“守望者”。回望一路风尘,他们眼里,常常流露出艾青的诗意: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如今,他们已经步入中年、老年,他们开阔的胸中,隐匿着怎样的丘壑?他们老辣的笔底,弥漫着怎样的烟霞?让我们静下心,走进这个群体其中一部分人构筑的汉字之林,去寻找谜底。

简介王兢WANGJING

王兢,别号煮石山人,浙江淳安人。年5月26日出生于浙江遂安水南三底。年严州师范毕业后一直在淳安县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在职期间曾与人合著《初中语文课课读》。退休后,尝试进行淳安(含遂安)特别是濒临消失的原遂安文化研究,著有《淳安都文化》(与人合著)、散文集《激流洄澜》、《武强悠悠》、《拾掇碎片》、《碧潭帆影》,格律诗词集《观天楼吟草》、《观天楼韵语》,同时也撰写其他一些散文及人物传记。近五年来,主编《千岛湖情韵》,为歌颂淳安、宣传千岛湖发挥余热。

遂安“都”文化初探

遂安县,原是严州府所辖六县之一。它在严州府中,建县较早,从东汉建安十三年(即公元年)算起,到年10月与原淳安县合并,历时年,如果算到今天,已经年了。

遂安县域,在夏、商、周时属扬州南境,春秋时开始属吴国管辖,后来属越国管辖,楚灭越后就属楚国管辖了。秦朝属鄣郡歙县,西汉时彰郡改为丹阳郡,遂安县域为歙县南乡——武强乡。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年),东吴大帝孙权派遣威武中郎将贺齐征剿黟、歙土著——山越,平定黟、歙后,分歙南武强乡为新定县,县治在木连村溪北(即今淳安县汾口镇仙居一带),同时分歙之东乡设始新县,县址在新定里(即今淳安县威坪镇一带)。同年,又从丹阳郡分出歙县、休阳、黟县、黎阳、始新、新定六县置新都郡,贺齐为太守。开始郡治在威坪,第二年,另筑郡城——贺城(即后来的淳安老县城)。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年),新都郡改为新安郡,新定县改为遂安县。从此,“遂安”这一县名历时年未变,直到年淳遂合并,遂安彻底消失了,只是在严州府城(建德梅城)还有“遂安会馆”,保留了“遂安”两字。新安江水库的水淹没了遂安县城(狮城),两县合并,遂安从行政上、文化上是完全消失了。

悠久的遂安历史,孕育了灿烂的遂安文化,涌现了灿若繁星的历代人才,这里有可与鹿洞书院、鹅湖书院成鼎足之势的瀛山书院;有朱熹吟诗的“半亩方塘”,朱熹讲学会友的康塘百琴楼及他题匾撰联的“三瑞堂”;有“五子登科”(五个儿子都荣登进士榜)的詹安,朱熹亲自来遂吊唁并写下名文《祭詹侍郎文》的詹仪之,有宋淳熙二年(年)廷试第一(状元及第)的詹骙,后人在原遂安县城筑有“状元台”、“状元牌坊”以纪念;还有清朝顺治年间的进士毛际可(人称“文中三豪、浙中三毛”之一);民国时期有侍奉孙中山左右、组织商家敢死队参加辛亥革命的王文典,在二战时期,为美国飞虎队五名飞行员担任翻译的姚承三;如今在台湾还有“遂安同乡会”。

隋仁寿三年(公元年)改新安郡为睦州,随后有一段时间改睦州为遂安郡,唐武德四年(公元年)仍复睦州。同年,遂安县治由木连村溪北迁五狮山麓(即狮城)。唐神功元年(公元年),睦州州治由新安(即淳安)迁建德梅城,宋宣和三年(年)改睦州为严州。遂安县初隶属睦州,后又隶属严州。明朝正德八年(年),遂安筑城墙,以后又两次修葺,在这严州府六县中,除州城梅城外,唯一有城墙的县城,直至年沉入新安江水库中。今天,人们乘潜水艇,还可见完整的城墙和城门。

“都”,是县以下的一级行政区划单位,虽然其他县也设“都”,但遂安“都”的概念至今仍存活在人们的大脑里、口语中。明朝时期,出现“都”这一行政单位,“都”比“乡”小,但比“里”、“图”大。清朝康熙初年,设18个“都”,辖60个“图”。

1都位县东,辖2图;

2都位县东,辖2图;

3都位县南,辖3图;

4都位县东,辖3图;

5都位县东南,辖2图;

6都位县南,辖2图;

7都位县南,辖4图;

8都位县南,辖2图;

9都位县南,辖3图;

10都位县西,辖3图;

11都位县西北,辖3图;

12都位县西,辖4图;

13都位县西,辖4图;

14都位县西,辖1图;

15都位县西北,辖3图;

16都位县北,辖4图;

17都位县北,辖4图;

18都位县东北,辖3图;

四隅位县城,辖3图。

雍正六年,编行一都一乡,4隅设四坊。

1都:太平乡; 

2都:丰乐乡; 

3都:迎瑞乡;

4都:瑞云乡; 

5都:保和乡; 

6都:奉贤乡;

7都:庆丰乡; 

8都:集成乡; 

9都:崇文乡;

10都:振武乡;

11都:大安乡;

12都:积善乡;

13都:抒诚乡;

14都:向化乡;

15都:振鹭乡;

16都:秉义乡;

17都:长寿乡;

18都:崇恩乡;

4隅:里仁坊、务本坊、尚德坊、安福坊。

清末民初,遂安县除设狮山镇外,还有四镇,它们是:

东亭镇(2都)位县城东20里。

安阳镇(5都)位县城东南25里。

汾口镇(12都)位县城西40里。

郭村镇(16都)位县城北35里。

民国以后,“都”这一行政区划在官方文告中已经消失,代之以乡,而在民间却广泛流行。

“都”的称谓虽消失,但百姓叫法依旧,不是百姓不接受“乡”的概念,而是因为“都”的不同,它的地域、地形、山脉、水系,风俗、习惯、语言、词汇及文化特色都有差异。如有一次我打电话给同学,他的爱人接了,她叫丈夫来接听,就说:“你12都的同学打电话来了,快来接”。她不知道我是哪乡哪村人,但从我的方言中听出了我是12都的,因为我同学是16都的,他爱人是15都的,而我是12都的,我们互相之间的方言有区别,所以一听就说是12都的同学。

由于遂安地处山区,“都”与“都”之间一般都有高山阻隔,历史上因交通不便,一个小范围内就形成与别处不同的语言、风俗。

一般来说,一个“都”,两边是高山,中间是溪流,溪两岸是田地、村庄。这样,有山有水,有田有地,有人居住,它便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空间。在古代,这一区域的经济便不大与外界交流,形成独特的文化。这一小区域,我们遂安人叫源,与都合称,如5都源、6都源、8都源、9都源、10都源、13都源、16都源、17都源、18都源,有较大的田畈的“都”,就叫“×都畈”,如3都畈、4都畈、12都畈、15都畈。山不甚高,田不甚多,就叫“×都”,如1都、7都、11都、14都等,由此可见,遂安的“都”不像桐庐、建德等的“都”消失得快,这是由它的地形、地势决定的。

由于“都”的不同,习俗也不同,首先,传统节日,时间就不同,如“小年”,一般是十二月廿四,而在12都,有的村是廿三,有的村是廿四,有的村廿五,也有廿六、廿七、廿八的;又如元宵,有的村正月初九,有的村正月初十,有的村正月十一,有的村正月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个别村旧时贫穷,十二月廿八过“小年”,正月初三过“元宵”,前后六天。按本地习俗,元宵后就不算过年,接待客人可随便一些,人们可外出做工、务农,这样劳动时间就比其它村多近二十天。这个穷乡村,解放后生活水平提高了,也改为十二月廿四小年,正月十五元宵。也有的村由于历史原因,小年为十二月廿八(11都毛家村部分农户),元宵为正月十八(7都儒洪村)。即使隔一座山,一条岭,一渡水,语言与风俗也有差异。

婚丧习俗也因“都”的不同而各不相同。如遇两“都”之间的婚嫁,在女方家里,依女方所处的“都”的习俗办理,到男方家里,就按男方所在的“都”的习俗办理。如13都嫁女,要求男方的本家把新娘背到新郎家,而且中途不准让新娘的脚落地,一般十几里、几十里都要背(多备几个背的汉子)。而在12都嫁女,只需把新娘背出村,然后坐轿或车,到新郎家村口,再由男方本家把新娘背到家(旧时要背到祠堂)。

待客的礼节也不同,12都,13都,14都,客人进门,先是果子茶,即敬茶,并端上米糖、糕点就茶,然后鸡子酒,打一碗糖水蛋,鸡蛋个数是四至六个;酒,过去是家酿酒,现在是烧酒、红酒或啤酒。下酒小菜一般是四碟以上(绝不能三碟,因为那是上坟的斋饭,也不能七碟,因为它与“死”有关,如做七、满七等),正月一般是九碟,这是冷盆,现在流行热炒了。各个“都”对菜碟数都有讲究。如有的“都”不忌讳“七”,他们说“七起八倒”,而12都要成双成对,“八”是个吉利数字,但没有谐音“发”的说法。

拿伞,有报喜和报丧的不同,拿法也不同,报喜的伞头朝前,报丧的伞柄朝前,即使晴天,也要带把雨伞,使人一目了然。放伞的场所,式样也不同,如果平时来人伞放成报丧式样,主人会不高兴,有的“都”很讲究这些,有的“都”就没有这个规矩。

各“都”的信仰也有所侧重。遂安全县佛教盛行,民国时,佛寺庵堂遍布各都,流行参如来、拜观音,祈福求子。而13都却道教兴盛,虽然现在不见道观,但民间还有道士(土道士,边务农,边从事道教活动),他们驱鬼除妖,化灾避邪,但主要活动还是在丧葬场所,祷告唱经,为生者和死者祈求平安。

由于“都”的不同,各“都”的庙会也迥然有异。如在11都,旧时在农历九月十二日举行周宣灵王庙会。这一天,前来求子的纷纷到周宣灵王庙祭拜。已得子的带些小孩的布鞋来还愿,她们把布鞋抛向空中,让求子的妇女抢取,抢得布鞋的求子女子心满意足,高兴而归。如果来年产子,也会在下届庙会上带小孩布鞋来还愿。循环往复,移民后,这个庙会便没有了。13都有九相公庙会,这是至今仍然举行的庙会。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扎溪村里请出九相公木雕像。众香客顶礼膜拜,抽签解签。众香客中,有求医问药的,有祈福求子的,有卜问前程的,有求财求富的。九相公,是唐代汪华的第九个儿子,因唐王的一句玩笑,汪华便把第九个儿子踢死,汪华一门成了大唐忠臣。据说九相公非常灵验,有求必应,人称“老爷”。17都的霞社重阳庙会,也叫朱夫子庙会,这是纪念朱熹捉瘟鬼的综合性民间庙会。在庙会期间搭台唱大戏,菩萨开光,菩萨上街,抬杠绕街,热闹非凡。

各个“都”都有不同的习俗,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指的就是这些。

由于遂安百姓,少数是古时山越后裔(已同化),多数是唐末、宋末、明末、清末从中原各地或辗转安徽、江苏、江西、本省开化、常山、衢州迁移来的,移来的先祖皆聚族而居,也带来了各地的习俗,代代相传,每“都”便有每“都”的特色。在近代,有人在邻省、邻县犯了事,逃到遂安深山安居,他们的语言、习俗也带原籍的印痕,以示不忘故乡。

不同的都,不同的习俗,孕育了不同的文化,所以在探讨遂安文化时,必须研究“都”的文化,其中包括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生产文化、习俗文化、节庆文化、语言文化等,它有共同性,由于移居的历史悠久,各地文化相融;又有差异性,因是聚族而居,一般一个“都”都来自同一地区(当然,也有特殊性)。所以“都”文化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当然,由于千岛湖的形成,半数以上的“都”都有部分百姓外迁江西、安徽及本省其它地县,有的“都”甚至只剩一二个村子,并并入其它乡镇,县城全部淹没,因此,要调查“都”文化比较困难,文章所述仅为凤毛麟爪,敬请原籍居民及对此有兴趣之士研究、探讨。

责任编辑:佘坡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觉得不错,点个赞呗!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ys/1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