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成都日报城市观察者)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成都日报第10版刊登《加快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让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一文,一起看看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全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市委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大历史观、大城市观、大经济观、大社会观,紧紧围绕成都的鲜明特质和历史传承,始终遵循城市的发展规律和未来方向,牢牢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位于肖家河街道的环境优雅的小街区
在成都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正聚焦社区发展治理体制改革,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全力以赴推进“五大行动”,加快打造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确保年底前“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新作为
以“工匠精神”和“绣花功夫”
持续提升社区发展治理水平
加快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全市正全力推进“五大行动”,梳理20余项具体工作,以“工匠精神”和“绣花功夫”持续提升社区发展治理水平。
建立工作督导机制,聚焦“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我市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现场推进会,每周末分组督查工作进度。截至上月底,全市棚户区改造完成户;老旧院落改造完成户;城中村改造完成户;背街小巷整治条;“两拆一增”项目完成59个;“小游园·微绿地”项目完成个;村(社区)综治中心完成个;雪亮工程完成个。
加快推动各项重点工作。市民生活服务一卡通,在召开数十次专题研究会、实地调研上海等地的经验做法、征求社区居民等多方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实际提出了建设思路和实施路径;牵头起草《成都市深化社区志愿服务的实施方案》,以市委组织部、市委社治委、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名义联合印发,市委主要领导对此批示“很好,抓落实、树形象”;牵头示范点位打造,督促各区(市)县确定50个全市示范点位名单,同步启动示范点位打造工作要点,通过以点带面、抓点拓面带动社区发展治理水平全面提升。
加快社区治理体系创新
明年将打造个示范社区点位
与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相匹配的政策体系顶层设计即将出台:明年上半年将出台《成都市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标准体系》和《成都城乡社区发展规划》,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1+6+N”政策体系将全面形成。
立面整洁的老旧院落
持续推进“五大行动”,深化示范点位创建。“成都市将采取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分类分层推进示范引领。明年,我市将出台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示范社区评级创建标准及其配套文件,为各地提供示范点位社区建设的基本遵循和方向指引。同时,进一步扩大示范社区点位数量,在今年打造50个示范社区点位的基础上,全年再完成个示范社区点位打造。”市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不断创新社区治理体系。
??成都市将优化调整市级社区发展治理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和方式,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基金会、社区社会企业等治理主体,引导社会资金、人力、物力资源投向社区治理;
??完善社区准入制度和具体办法,开展“社区减负十条”工作任务落实情况评估;
??探索完善小区治理机制,在物业小区、老旧小区、农民居住区建立分层分类、各具特色、运转高效的小区治理机制,促进形成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物业服务机构、业委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有效沟通协调机制;
??建立社区、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参与的居民常态化培训机制,增强居民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
加快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促进社区综合体由中心城区向郊区“全覆盖”
“在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上,我们将完善全市统一的志愿服务网络平台,建立健全四级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协调相关部门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常态化参与居住地社区服务制度、中小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建立社区志愿者培训基地,加大专业知识和能力培训力度;开发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强化社区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制定成都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办法,开展优秀社区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示范项目、示范基地等评比活动。”该负责人表示。
加快推进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社区服务能力。成都市将编制社区工作者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开展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示范培训,下达年度培训任务;大力表彰先进社区组织和优秀社区工作者,开展社区“最佳书记、最佳社工、最佳义工”评选等。推动社区综合体建设,促进社区综合体由中心城区向郊区“全覆盖”;力争出台加强社区综合体建设管理的意见,强化社区综合体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加强成都市市民云服务平台推广应用,实现与居民密切相关的各类服务“一窗办”“一号通”;实施国际社区打造行动,搭建国际友人和城乡居民的文化交流平台,促进国内外就业创业者、常住人员与市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新亮点
组织建设凝聚民心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城镇化进程快速地改变了社会结构,更深刻地影响着民众生活。如何让社区更美好,是社区居民的美好愿景,是增强居民“获得感”最直接的来源,也是摆在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时代课题。新都区大丰街道崇义社区红湖小区由乱到治的过程,就是成都市探索以组织建设促进社区治理一个典型案例。
红湖小区是一个典型的中心城区商住楼盘,90%的居民来自成都以外的其他地市,以个体经营和企业务工为主。面对这样一个小区,社区决定从党员“双找双发动”活动入手,首先把红湖小区住户中的余名党员找了出来,成立红湖小区党支部。支部通过组织协调小区内部事务、开展联系会等方式,让党员参与到小区矛盾纠纷化解、业委会换届筹备、安全巡防、法律宣传等工作中去。
街道副书记、副主任深夜参与治保巡逻,社区书记担任小区工作站站长,社区主任兼任小区党支部书记,街道和社区干部主动下沉小区,找症结,拔顽疾。由此,党组织成为了小区居民的依靠,小区党支部成为了小区治理的核心堡垒。
为进一步拉近和小区群众的邻里关系,大丰街道积极引入社会组织,以文化活动为载体,赢得了广大业主对街办、社区治理工作的信任。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目前,红湖小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形成居民团结、人心凝聚、政通人和的和谐局面。
新思路
以人为本加快公厕改革
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小厕所是城市文明的标尺,是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成果的重要体现。成都市按照1∶2的比例优化男女厕位比例,配套完善公厕导向牌、设施标志牌,配套环卫工人休息室、第三卫生间(含母婴设施),环卫公厕无障碍设施普及率达%,厕所地理信息纳入“成都城管”APP,实现市民实时查询……
各形各色的花卉植物为公厕披上了“花衣裳”
小厕所折射大文明。在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中,温江区大力推进“厕所改革”,从细处、实处、小处着手,在一些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我们从落实公厕用地指标,有序推进公厕建设,统一公厕建设标准,提升公厕管理水平,完善公厕标识及导向系统等方面着手,计划明年起陆续新建厕所50余座、改造20余座,并按照1:2的比例优化男女厕位比例。”温江区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温江区委社治委加快构建新城和产业发展区域米公厕服务圈、旧城改造区域米公厕服务圈,着力建设辐射范围10分钟内抵达的公厕网络;通过公厕地理坐标收集,加快建立公厕电子地图,实现智能查询;提升公厕与周边环境契合度,完善公厕外部导向标志和内部功能性指示牌,计划到年新建公厕30座、改造16座。
“针对开放时间及公厕服务,我们着力提升便民化服务,在具备基础条件的公厕增设第三卫生间、无障碍设施、母婴设施等,在直管公厕逐步实现免费提供洗手液、卫生纸用品,配备烘手机、衣帽挂钩等。今年,我们分批次实行了24小时对外开放,改造了部分公厕,集成环卫工人休息功能,打造多功能环卫工人作息房。”该负责人表示,将公厕建设纳入区内建设工程项目公共设施配套,实现与主体工程同设计、同施工、同验收;与相关单位合作共建旅游公厕,实施“行业指导+属地负责”管理;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引导社会机构、企业商家对外免费开放内部厕所;新增移动公厕物资储备,提升全区公厕应急能力。
温江区委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厕所改革”作为推进城乡社区文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需要教育引导广大居民形成健康文明的厕所文化。“我们正加大开展文明如厕引导,让每一位市民都具有高度的文明如厕自觉性,对各种顽疾陋习,互相监督,批评和制止,让城乡社区更加和谐美好。”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