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三国文化遗迹寻踪二远方工作室出品

都江堰三国时,诸葛亮治蜀,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尤其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他视都江堰为天府之国的命脉,如何发挥其作用,直接关系到蜀汉农业的丰歉,关系到“兴复汉室”,逐鹿中原的大计。因此,诸葛亮特别重视对它的维护。据《水经注》记载,“诸葛亮北征,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发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诸葛亮在都江堰设“堰官”,创专职官员管理都江堰的先例。在北伐期间,蜀国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诸葛亮仍然派一支上千人的兵力,专门负责维护都江堰,有力地保证了西蜀地区的农业丰产,使北伐曹魏有了坚实的经济保障。在《三国志·蜀书》中,也有“后主(刘禅)登观坂,看汶江,旬日始还成都”的记载。宋人范成大在《离堆行》诗序中说道:“蜀旱,支江水涸,即遣官致祭,壅都江水以自足,谓之摄水,无不应。民祭赛日率以羊,岁杀四五万计。”足见当地人民将此堰视若农业之根本。在二王庙东侧,有一条蜿蜒起伏的古道,直伸“玉垒关”。传说,蜀国大将马超曾在这里屯兵,因此后世又叫它马超坪。新都八阵图位于青白江区弥牟镇北约米的市场坝,占地面积约平方米。现只残存6个高低不等的土堆。土堆呈圆形,纵向(东西向排列)两排各3个,横向(南北向)3排各2个。土堆残高1.3米2米、直径4米4.2米。据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载:“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所谓“八阵者,象八卦以定位,因其地而制形,兵之纪律也。武侯推演,尽得其妙。”南朝梁李膺《益州记》载,八阵图原为纵横皆8垒,共64垒的方阵,每垒高3尺,面积1平方米,外围以土城,有4门。诸葛亮原用以练兵,它不是沙盘模式,在每个土堆上可站1人或1个战斗小组,敌人粗看去是个简单的方阵,但随着指挥员信号的变化,垒与垒之间的联系亦变,可以变化成多种战斗组合形式,以适应攻或守的需要。明代杨升庵《新都八阵图记》说:“诸葛武侯八阵图在蜀者二:一在夔州之永安宫;一在新都县之弥牟镇。”俗称“旱八阵”。因此说,青白江弥牟镇八阵图即是诸葛亮统率蜀军的“演兵场”。

年9月,该遗址一期修复工程完工。遗址前竖有一块高大的石碑,正面刻着“三国八阵图遗址”(图三),背面刻八阵图遗址的历史渊源。石碑四周的石栏上刻有“三顾茅庐”“空城计”等精美图案。该遗址还将恢复“护城河”、“武侯祠”、“诸葛井”、“诸葛桥”的景点。

万里桥横跨老南门南河,俗称老南门大桥。此桥大约始建于公元前秦国蜀守李冰任中,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初名长星桥或七星桥,三国后名万里桥,亦称笃泉桥,是成都古代著名的二江七桥之一。桥得名于诸葛亮“结好孙权”的事迹。《元和郡县志》载:“万里桥架大江水,在(成都)县南八里。蜀使费聘吴,诸葛祖之,(费)叹曰:‘万里之路,始于此桥。’桥因以名。”宋人刘光祖《万里桥记》说,他初看到的万里桥粗陋简易,“非有所甚壮丽伟观也”。又说:“侍郎赵公(赵鼎)之镇蜀也,始谒古柏祠,即命葺之。明年,作祠庙于其故营;又明年,新其故宅庙貌。每曰:‘诸葛公,三代遗才也,用法而人不怨,任政而主不疑,非天下之至公,其孰能与于此。今其遗迹,所存尚多,而万里桥者,乃通吴之故事,前帅沈公尝修广之,犹陋弗称,且易坏,久将莫支。’则命增为石鱼,酾水为五道,梁板悉易以木而屋之。”北宋赵鼎修建的是木桥,桥头上建屋,甚为宏丽。万里桥是历代文人墨客游览踏访的胜地。唐代诗人杜甫有“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等诗句。桥南曾有刘园,为宋代诗人陆游的旧游处,陆游有《游万里桥南刘氏小园》诗句:“朱桥架江面,栏影摇蒙光”。宋代文豪苏轼在《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观》诗中咏道:“拾遗(杜甫)被酒行歌处,野梅官柳南郊路。闻道华阳版籍中,至今尚有城南杜。我欲归寻万里桥,水化风景暮萧萧……”清康熙《成都府志·山川》载,“万里桥(清顺治三年)兵火颓圮。本朝康熙五年(年),巡抚张德地、布政司郎廷相……帅府县官捐俸重修,仍覆以屋,题其额‘武侯饯费处’,知府冀应雄大书‘万里桥’三字勒石。”桥被改作石砌七洞,高3丈(合9.5米)、宽1.5丈(合4.8米),长10余丈(合32米多),奠定近代万里桥的规模。乾隆五十年(年)补修,光绪三十三年(年)培修。年,因建设需要,万里桥被拆。现旧址上修建了高架桥,其侧坐落一艘气势磅礴的“万里号”巨轮建筑。为了满足市民对古桥的缅怀之情,年底,在浣花溪风景区重新修建了一座万里桥。该桥为石砌五孔,全长70米,宽7米,桥面为青石板,栏板由44块三国故事的浮雕石板组成,桥洞柱头有4个雕刻精美的花岗石龙头。少城武侯祠诸葛亮初亡,没有专祠纪念。百姓遇节朔,各私祭于道上。据《宋书·礼志》载,刘禅景耀六年(年),下诏在沔阳立庙,专祀诸葛亮,为最早的武侯祠。蜀中武侯祠最早建于西晋末李雄据蜀时。《太平寰宇记》说:“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内,桓温平蜀,城内独存孔明庙。”宋人祝穆《方舆胜览》载,庙在宋成都府署(今正府街一带)西南二里,其位置应在今东城根街与商业街东口衔接处。可惜今祠庙早已毁灭,踪迹不可考。葛陌在今双流金花乡,为诸葛亮的旧居。诸葛亮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就是指这里。《元和郡县志》载:“诸葛亮旧居在双流县东北八里,今谓之葛陌。”唐代的双流县治,即今治所,其“东北八里”为现金花、九江两江交界处的葛陌村。《双流县志》也称:“更有足为双流重者,曰葛陌。葛陌者,蜀丞相诸葛武侯旧迹之仅存于今者也。此外若诸葛井,若八阵图,亦足以系蜀人之思,而较之故居则逊矣。故居者,武侯昔日所赏游息地,世乃多忽之,可慨也已。而葛陌则询之双流城东北,此间妇孺,皆识其处焉。”葛陌,即指诸葛桑园和田间的小路。村中有井一口,当地人称为诸葛井。相传,诸葛亮的第三子诸葛怀“归志牖下”,在其先父的葛陌自耕自食,过着清净澹泊的生活。西晋泰始五年(年),王览为晋太傅,受诏访录天下故汉名臣的子孙,要他们服务于晋王朝,赴阙封官受秩。传说,他也曾经到过双流葛陌,在诸葛亮的旧宅拜访过诸葛怀,请他出山做官,被婉言拒绝。葛陌曾建有葛陌庙,当地居民四时祭拜诸葛亮。今葛陌庙已毁,仅存一片稻田。邛崃火井

位于邛崃市火井镇。西汉时,临邛煮盐工业很发达。汉武帝元狩元年(年)于天下郡国设置盐官和铁官时,临邛也设置了盐铁官。后来,临邛在开凿盐井的工程中发现了天然气,并利用它煮盐,临邛火井即由此而名著天下。《水经注》载,临邛“县有火井、盐水。”《蜀王本纪》说:“临邛火井深六十余丈。”《华阳国志》载,临邛县“有火井,夜时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而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井有二水,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家火煮之,得无几也”。清楚地记载了临邛天然气的储藏、输送及利用情况。诸葛亮治蜀,重视蜀地的手工业,特别关心冶铁、煮盐业的发展。他不但恢复盐铁官营,还任命亲信张裔为司金中郎将,主管冶铁铸器,“典作农战之具”。又设司盐校尉,专管煮盐及征收盐赋等事务,从而扩大蜀汉政权的财政收入。传说,诸葛亮还亲临现场视察,据晋张华《博物志》载:“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南朝人刘敬叔《异苑》也说:“蜀郡临邛县有火井,汉室之隆,则尖赫弥炽。暨恒灵之际,火势渐微,诸葛亮一瞰而更盛。”孔明造兵器旧址《诸葛亮集》引《读史方舆纪要》云:“铁溪河自邛州流入新津,注于江,相传诸葛武侯曾烹铁于此。”相传在郫县横子山,就有诸葛亮制造兵器的遗迹,此书又说:“铁钻山在崇

诸葛亮读书台招募人才是诸葛亮治国的重要举措之一。《华阳国志》云:“(诸葛)亮乃约官职,修法制,筑高台于成都之南,以延四方之士。”此台就是所谓的诸葛亮读书台,宋代时遗迹尚存。《太平寰宇记》载:“读书台在(成都)县南一里。诸葛亮相蜀,筑台以集诸儒,兼以待四方贤士,号曰读书台,在章城门路西,今为乘烟观。”宋人魏了翁《鹤山集·成都府朝真观记》称:“观西偏为诸葛忠武侯祠与读书台。故老相传为武侯故宅。天宝五年,章公琼始更为观,奉命乘烟。乘烟云者,谓侯女于此乎轻举也。观尝废于庆历,复兴于文忠烈公镇蜀之日。重和元年始易乘烟为朝真。”另据民国《华阳县志》载:“杜光庭《录异记》:成都书台坊武侯宅南乘烟观内有古井。井内有鱼长六七寸,往往游于井上,水必腾涌。相传其井有龙矣。按,观在城南武侯祠左,近井亦即在其处。惟废何时已不可考。”此外,在崇州道明镇有一处丘陵,上面有一座庙,当地人也称此处为孔明读书台。临邛望军顶据《蜀中名胜记》载:“(《本志》又云)西百里,石盘戍,俗呼为望军顶,昔诸葛武侯驻军于此。”簸箕街丞相祠街西曾有丞相祠,祀诸葛亮,明代四川巡按吴之创建,清重建,今已毁。四、关羽遗迹与关帝庙关羽是忠义的化身,又是财神,在民间倍受推崇。尽管关羽一生从未到过成都,成都却留下不少与关羽有关的遗迹、关帝庙。如在大面铺场内,有康熙年建的关帝庙。在西河场内,有乾隆间建的关帝庙。在沙河堡秀水河上有明嘉靖时建的关帝庙。在淳化街有武庙,始建于明代万历中,清乾隆时总督福康安重建,有碑记,至民国时改为关岳庙。石羊场也有关帝庙,为清康熙时建。义和团时也有,其创建年月失考,又名雷家林。在白家场有关帝庙,建于康熙间,乾隆重修。红墙巷清代时名集贤胡同,又名吉祥胡同,其西头有关帝庙。下同仁路曾建有关帝庙,民国十二年(年)改建为森林公园,俗称支机石公园。在三桥南街(在金水河南,南接红照壁街东口)西,曾有关帝庙,康熙时造韦驮像,始易名韦驮堂。在纯化街有武庙,清道光时建,民国时改名为关岳庙。玉泉街关帝庙俗称老关庙,即古关帝庙。相传昔为玉泉古刹,以《三国演义》中关羽死后在湖北玉泉山显圣故事而得名。明嘉靖十七年(年),成都人在原玉泉古刹旧址建了关帝庙,铁铸关羽像,四时祭拜。庙内有古井曰玉泉,这条街即被称作老关庙街。清光绪年间,老关庙街和东段的女儿街合二为一,根据关羽玉泉山显圣的故事,改称玉泉街。清代,庙多为武官聚集宴会之所。民国十八年,国民党军旅长蔡海珊以慈善为名,就庙办学,庙宇被拆,街名依旧,沿用至今。小关庙街东接马镇街,西至东通顺街,长米,因有关平庙而得名。街北也有一座关帝庙,又名圣帝宫,专祀关羽。庙均毁,仅存街名。

关羽衣冠墓据民国《华阳县志》载:“墓在县南城外里余。与《一统志》所说在万里桥侧者合。按《三国志·关羽传》……潘璋逆断(关)羽走路,获羽及子平,杀之……又引《吴历》曰:权送羽首于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今县南之墓乃衣冠招魂葬耳。宋以前似有祠庙,故赵忭《成都古今集记·序》言荷圣寺有榜题关公墓,后得蜀僧仁显《华阳记》,乃知庙在荷圣,墓在草场是也。清康熙四十六年,巡抚能泰重修祠宇,赎回祀田。吴省钦、杨甲仁并有碑记。”说明该墓在宋代以前就有了,明清时又重建,后来曾从墓中出土过一些明代器物。衣冠墓的位置当在今衣冠庙至神仙树一带,据推测,当时的祠庙、墓地占地较广,其祠庙前还有过一株古树,方有今日“神仙树”的街名。抗日战争时,祠墓早已颓败,曾在此设有戒烟所,专门羁押烟犯。解放前夕,衣冠墓已经荡然无存。城厢镇武庙位于青白江区城厢镇东街。原在镇北隅,始建年月不详。清嘉庆中金堂县令谢惟杰迁建于此。自年秋至年夏修建,历时五年,包括请名家塑像在内,费白银1万余两。现存正殿、两庑、月台、丹墀、前厅。四合院布局,正殿三楹,重檐歇山式顶。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五、其他相关遗迹蜀汉政权在历经半个世纪,给成都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后人为了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追思他们的高风亮节,前前后后修建了不少相关的墓、祠,留存下许许多多的三国遗迹,为成都这座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丰富的文化景观。

张飞衣冠墓据民国《华阳县志》载:“(张)飞身死,是否迎葬成都,载记都不可考。独《大清一统志》有之,称张飞墓在华阳县万里桥南。而旧《通志》迳云‘先主收尸装首葬此’,不知何所本也。清康熙时,巡抚能泰既修关墓,亦新飞祠墓焉。杨甲仁为之记。”张飞衣冠冢就在浆洗街附近的桓侯巷里,因张飞封号为“桓侯”而得街名。衣冠冢前立有石碑,刻有“汉张夫子衣冠墓”。现石碑仍在,字迹早已模糊不清。离此不远有张爷庙,庙内供奉张飞塑像。相传张飞是屠夫出身,解放前,张爷庙即成了屠夫祠堂,屠夫们经常来此聚会,祭拜祖师爷张飞。同时也宰杀猪牛等。人们还在张爷庙旁修建放生池,以洗脱杀生罪孽。张爷庙因年久失修,残破不堪,上世纪80年代末被拆除。据清光绪五年版《成都地图》可知,张飞衣冠冢与刘备的惠陵、关羽的衣冠墓正好成三角形状,象征着“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印证了他们的誓言:“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龙泉张飞营、关索寨位于距龙泉驿镇东5公里余之简阳市武庙乡烂田村与团堡村交界处。这里是成都通往川东的古通道。山泉铺侧龙泉山脊背上有座峰岭,民间传说张飞曾在此安营驻军,故称“张飞营”。民国十六年(年)刊《简阳县志·舆地·古迹》云:“古张侯营,在龙泉驿东山上,地势险恶。民国九年,驱滇之役,鏖战于此十许日,滇兵始退。”张飞营沿山脊长梁扎营,连绵3.5里左右,直到石门垭一带,可容纳数千兵马,在当时堪称为形胜之地。又据清嘉庆《四川通志·简州》载:“龙泉山,在州西北七十里长松山之左……其岭有关索寨。”清咸丰《简州志》卷三载:“龙泉山,在州西北七十里,即灵泉山……上有蜀汉关索寨。”这座龙泉山峰岭顶部,方圆不到二十亩,且又高低崎岖,绝无平地。据前人记载,有蟠龙石,在山泉铺后二里许东大路侧,一大石平顶,镌字‘蟠龙石’”。所谓“关索寨”,估计就是一哨所或小军寨而已。张飞桥是一座距今有多年历史的青石古桥,位于龙泉驿区兴龙镇宝狮村。传说张飞曾经在这一带驻兵、放马。他经常路过这里的小溪。每逢下雨涨水,溪水漫溢,行人无法通过,他即命部下在此修建石桥。数十年后,蜀国大将姜维也在这里驻军,出于对前辈的敬仰,他专门派人维修此桥。桥边曾经立有石碑,记述石桥的渊源。现在,这里一片荒凉,石阶古道长满青苔,人迹罕至。在杂草蔓枝中,碑帽、碑座散落其中,弯如弦弓的青石桥更显岁月沧桑。金华街街北曾有桓侯庙、甘露寺,街西口外米有白马庙,明代参政郭斗建,清初毁,后重建。现庙、寺均已毁。

大邑子龙庙、赵云墓位于大邑县城东郊银屏山麓。赵云死于蜀汉建兴七年(年),追谥顺平侯,葬大邑。子龙墓冢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气势磅礴,周围是用砖石砌成的梅花女墙,古柏森森。子龙庙原名汉顺平侯庙,又叫将军庙,占地平方米。祠宇建起后,几经兴废,清康熙四年(年)重建,后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迭次培修。民国十九年(年),在庙内空地上兴建郊外公园,自县东门至祠宇修筑马路,路旁植垂柳,路端树牌坊,坊额题“郊外公园”。园内有护荷池,筑月台,平梅坪,增修小沧州,添造因山阁。祠前有戏台,祠后有子龙墓。“文革”中被毁,仅存殿堂、坟墓、因山阁、小沧州和荷亭。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庙内道士说,民国二年(年)有军阀某部营长打开赵云墓道的石门入内查看,该庙也有人随其入内,见有铁套棺悬于岩壁上,地室内有兵器架、万年灯缸等。以后,再无人进去过。这里还有一件趣闻。解放前,每年春二、三月,子龙庙要大摆筵席,唱戏一月。这笔巨大开支,全由刘家祠堂支付。刘家为何这样慷慨?他们认为赵云是刘备的大将,长阪坡保阿斗,对刘备有功,而今刘家后代,出了“军长”、“主席”,饮水思源,怎能不对子龙将军酬德报功呢?另据《蜀中名胜记》载:“《本志》云,‘静惠山,一名东山。山下土城,相传是蜀汉将军赵云筑。盖云尝防羌于此,有云墓及庙存。’赵云洗马池在竹林巷和平街小学内,传说是蜀汉大将赵云的故宅,其操场就是他的洗马池。据民国《华阳县志》载:“在治城中子龙塘街,宅旁有池。相传侯洗马处也。因洗马池,蜀人称池为塘,故又名子龙塘。其后遂以名街。自建骆文忠公祠后,街又改呼骆公祠矣。”骆(秉璋)公祠街就是原来的子龙塘街,解放后更名和平街。清嘉庆时,祠内曾建有雅致的亭榭,园林胜景享誉一时,成为名人骚客留连的好去处。在《船山集》中有《洗马池上诗》。咸丰时,四川提督周达武以数千金购买此宅。据民国《华阳县志》载,当时,周达武“仍以一龛奉顺平于池上”,文士名人欢聚这里,赏荷泛舟。后顾复初等也曾踏访过这里,并留有词《贺新郎·甲寅仲冬饮周执奄丈园赵顺平池上》一阕,又在《乐余静廉斋文集·芙蓉池馆记》一文中写道:“汉赵顺平侯洗马池,其地适当锦城之中,故周执奄通政建有别业……”清代末年,这里被改成“迎宾馆”,后又成为县女子小学。解放后,街更名为和平街,学校改名和平街小学,洗马池也填成了操场。双流蒋琬宅传说蜀汉蒋琬曾居住宜城山下。据《寰宇记》载:“宜城山在县东南十里。李膺《益州记》云,宜城在牛饮水南,今按紫草山,冈阜相属,高百余步,连入陵州贵平县界是矣。《周地图》云,清水在县北十里,改名牛饮水。李膺《记》云,水名客舍,昔程郑家于此,每群牛饮,江为之竭,故名。按,蜀汉尚书蒋琬、宋布衣李甲宅俱在宜城,山下茂林清泉,致可喜也。”《四川通志》也有记载:“蒋琬宅在(双流)县东七里,又犀浦县有蒋琬桥。”现遗迹不可考,仅存其说。新都马超墓位于新都镇马超村一社(新都南门外二里许)。马超死于蜀汉鼎盛时期,其墓规模宏大,由于年代久远,原貌已不存在。明代四川按察使杨瞻、成都知府王九德、新都知县邵年齐等,为了使马超墓不致湮没,于墓前立碑,道旁立华表。清代雍正十二年(年),知县陈在马超墓四周立界石,严禁在界内樵采、耕种等。道光十七年(年),知县张奉书又重新丈量墓地,共3.亩,墓周栽植柏树,砌筑围墙,招佃看守,春秋祭扫。并在道旁重立“汉故征西将军马公讳超字孟起之墓”标志碑,以壮观瞻。清宣统元年(年)四川提督马维祺到川北巡察军务,绕道新都城南拜谒马超墓。马维祺在墓前重立碑石,新修献殿3间,撰刻马超墓志碑,书写“英风常振”匾额,使马超墓再具规模。马超墓坐北向南,墓后有环状土丘,古柏森森。马超墓前曾有庙,庙设“祭享殿”,悬挂有马维书“英姿飒爽”匾额,壁间刻有马超传略。马超墓地后改为乡村小学,墓早年被盗,墓室宽约3米,深约10米,内有石门、石案、石棺台等,雕刻精美。“文革”中取走墓中石料,仅存墓后环状土丘及石刻两通。年,将两块石碑迁到升庵桂湖,现立于桂湖碑林。年,新都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内重要文物遗址。

黄忠祠、墓在原营门口公社黄忠大队“鸡矢树”村,这里曾有一座大坟包,相传是蜀汉大将黄忠墓。坟前有座宽檐大柱的祠庙,大殿有联曰:“北伐数中原,溯汉中王业所基,唯公绩最;西城留墓道,与昭烈庙堂相望,有此庙高。”清道光五年(年),湖北天门县令刘沅在成都西郊买田产。其佃户在耕地时,发现一块石碑、人骨和剑、玉等器物。石碑上书“黄刚侯讳汉升之墓”。据刘沅判断,尽管史载黄忠葬在定军山下,但依封建礼制,勋戚功臣、封疆大吏出守边陲,一旦病逝,准其回朝安葬,或在原郡建立衣冠祠墓,所以不能排除黄忠先葬定军山,后迁葬鸡矢树的可能。于是,由他出面,找官府乡绅捐银募款,在这里修建了黄忠墓、祠,祠内供奉黄忠长须鎏金塑像。刘沅子刘桂文撰联刻石为记。同治八年(年),地方官员又筹资购地作公田,每岁收入作为春秋祭奠费用。解放后,黄忠祠被改作小学。文革中,黄忠墓被毁。黄忠祠因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现在正面临被拆毁的厄运。其附近的黄忠桥原是圆形拱桥,现也被改建得面目全非,仅存黄忠街和黄忠小区。

营门口传说这里曾是老将黄忠驻军的衙门所在地。向宠墓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推荐道:“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向宠在当时是蜀汉的得力人才,很得诸葛亮的器重。传说他死后也葬在成都,其墓在今城北花园内。清末尚见墓碑,现已不存。费袆墓、费诗墓民国《华阳县志》载:“《氏族谱》云,蜀中之有诸费旧矣,曰袆、曰诗,墓皆在成都东南。”遗迹不存,其详细地址均不可考。新繁县的得名新繁原名繁县,《华阳国志·蜀志》云:“孝文帝末年,以庐江文翁为蜀守,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顷。”据《三国志》记载,延熙十年(年),“凉州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众降,卫将军姜维迎逆安抚,居之于繁县。”因为这里新增了人口,人丁兴旺,后人称之为新繁。魏延养兵城在郫县城关北10公里的古城乡。相传魏延曾在此操练士兵,遗迹已毁。邓艾庙在西胜街一带,《蜀中广记》云:“圣寿寺后有邓艾庙,为有识者撤去。明县令雷叔闻于此结诗社,名曰竹林。”邓艾庙建、毁年代均不可考。文翁石室文翁石室是西汉前期蜀郡最早的一所公办学堂。创办人文翁,系西汉庐江舒(今安徽舒县)人,汉景帝时担任蜀郡郡守,治蜀政绩斐然,尤以兴建学堂、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最为突出。刘焉为益州牧,将郡学石室升级为“州学”。刘备称帝后,又将州学石室升为“太学”,为蜀汉政权培养了大量人才。后来,魏将钟会灭蜀后,用隶书在石室内的周公礼殿木柱上题字,赞美文翁、高目矢兴学育人的功绩。后人在周公礼殿圣贤图上刻画历代名流,其中有诸葛亮、庞统、董和、费诗、谯周、钟繇等人的像。年7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文翁石室故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远方工作室,带你去旅行!

更多作品请







































中科白癜风医院喜迎国庆
献礼春节中科白癜风帮扶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ys/2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