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近现代文化教育
近代时期,尤其清末甲午战争之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纷纷觉醒,民族意识普遍高涨,提出了倡办新学,教育救国的主张,开展新式教育,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强国富民。随之,开办新式学校之风普遍兴起。与此同时,一些先进的回族知识分子也纷纷觉醒,振兴回民、振兴教门的意识普遍高涨,并且认识到要振兴回民、振兴教门,首先必须发展教育,提高回民素质,尤其可贵的是他们把民族的兴衰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认识到“同国如同舟”的关系,提出了“教育兴教,宗教救国”的思想主张。于是,本世纪初到四十年代,回民纷纷创办学校,创设团体,创办刊物,开展各种文化宣传活动,一场回民新文化运动在全国普遍兴起和展开,在这场运动中,四川回民与全国各地相比,颇为领先,各方面建树颇多,此分述如下:
1.新式回民学校
早在光绪二十九年(公元年),成都回民马馨吾、马宜亭、马昌华、苏元泰等人发起,清真十寺捐献房产,于清真十寺侧院创办“清真高初两级小学堂”。中阿兼授,除各项普通教育课程外,每周安排数学时阿文经学课程,兼收汉族子弟。[30]此举远在各省回民之先,比公认为最早的年童琮在镇江创办“穆源小学堂”、安铭在北京创办“宛平民立初级小学”和齐齐哈尔清真东寺创办“清真两级小学堂”还要早三年。光绪三十一年(公元年),重庆清真西寺、南寺又分别创办“西寺公”小学和“育才学堂”两所新式回民小学,[31]也早于它省。四川回民开办新式回民小学,时间之早,开回民新式教育之先河,由于四川僻居西南内地,影响不及它省,未能广为人知。
四川省武胜县民族小学校,发轫于年沿口镇回民创办的伊斯兰教会学堂。
继成都、重庆之后,宣统元年(公元年)广元回民于中河街清真寺创办“清真初级小学”[32];宣统二年(公元年)新都知县回民马世珍发起于城关清真寺创办“私立清真初小学校”,每年附加牛厘,每只抽钱四百文作为经费[33];民国元年(公元年)彭县回民喇应杨等发起于清真西寺创办“清真小学”[34]。民国十六年(公元年),成都回族人士马德斋、杨光瓒、杨兰田、马晓珊、马履安等人发起,中国回教俱进会四川支部创办“清真公立女子小学校”,即“清真女校”,校址位皇城寺侧,为皇城寺捐献[35]。成都原来的清真小学也由回教俱进会接办,改为“清真男校”。年,成都清真八寺董事会在该寺经学班的基础上创办了“回民基础小学”[36]。抗战期间,成都回民帮会人物兰祥林自办的“宏道小学”,以阿文经学为主,兼聘有通汉文的阿訇教授语文课[37],也属新式回民学校之类。
成都市回民小学,现址原为清真八寺。(摄影:邓新贤)
民初以后,各地相继成立回教俱进会支分部,抗战时期又改组为回教救国协会分支会,积极倡导和大力推行新式回民教育,各地陆续兴办起大批新式回民小学。据现有统计,至四十年代,四川各地先后共创办新式回民小学四十多所。
除小学之外,年回族商人周级三还创办了著名的“万县伊斯兰师范学校”。周级三,成都土桥人,少年时曾入清真寺经堂小学学习,青年时期在重庆钟表、百货业学艺,清末民初在万县经商,生意发达,成为一方富商。经商之余热心教门及回民教育事务,多有赞助。年出资创办万县清真小学。年,有感于回民教门不振,文化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师资,缺乏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阿訇,于是又出资创办了“万县伊斯兰师范学校”,自任校长,聘请在两湖及江南地区享有盛誉的阿訇李仁山(先慈)任教导主任,面向全国招生,阿文经学与汉文兼授。年因经费不支停办。开办虽仅七年,培养一届40多毕业生,为回族民培养了一批经汉两通的人才。[38]
私立万县伊斯兰师范学校教学楼旧址。(《四川省志·宗教志》)
成都西北中学。年北伐胜利,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北伐军进入北平。时任北伐军总参谋长、广西回民白崇禧联络邀请在北平的回民著名上层人物时任北平市政府参事的北京回民孙绳武,宁夏马福祥、北洋政府教育部代部长湖南回民马邻翼等人倡议创办回民学校,培养经汉两通的回民子弟。白崇禧领头出资,报请政府批准,校名为“北平清真中学”,校址位于回民区牛街。白崇禧担任董事长,马福祥、马邻翼为副董事长,常务董事孙绳武为第一任校长。是全国最早的第一所回民中学。年更名为“北平西北公学”。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北平西北公学”被迫向后方疏散,计划分别于成都、兰州、昆明设立分校,董事长仍为白崇禧。白崇禧电请中国回教俱进会四川支部会长川军二十八军师长、川康绥靖公署参谋长马德斋协助成都分校筹建事宜,并派北京回民金鼎铭赴成都筹建。在马德斋和中国回教俱进会四川支部的积极协助下,成都清真男女两校董事会将两校房产捐出,改建为校舍。校址设于皇城坝明远西街。年“私立成都西北中学”正式成立,金鼎铭任校长,原成都清真男女两校教务主任成都回民韩怡民主动协助筹建工作任常务副校长,执教者多为成都著名的回民文化教育界人士。学校招收初高中学生,回汉兼收,凡回民子弟报名一律录取,报名学生达千余人,是当时成都规模最大的中学。除开设各门当时的部颁课程外,另每周专为为回民学生安排两课时阿文经学课,由皇城寺阿訇教授,星期五主麻日下午回民学生由教师率领至皇城寺礼拜。该校经费多由成都各寺坊及回民人士捐助筹集,成都牛羊特牲业公会曾一度于每宰一头牛附加五角大洋以资助该校。抗战期间,日机对成都频繁轰炸,该校迁至郊外土桥。年四川著名回民人士马宗融、马剑青联名申请中国回教救国协会资助三千元开办西北中学女生部。抗战结束后,西北中学拟迁返北平重复原校,校董事长白崇禧委托回教救国协会四川分会理事长马德斋筹组新的校董会,继续开办成都西北中学。年,该校迁回皇城坝,新的校董事会成立,白崇禧为名誉董事长,马德斋为董事长,金鼎铭返回北平,校长由回民韩怡民担任,各位校董均为成都各界回民名人,成都西北中学遂由成都回民继续开办。是四川第一所回民中学。年11月30号,成都和平解放。韩怡民校长率领全校师生赴北门迎接解放军入城。年由政府接管,后不再有回民特色。年成为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39]
20世纪70年代,成都市西北中学师生合影。
年,中国回教救国协会西康省分会在西昌吉羊巷创办“健生中学”,因白崇禧的地位和影响,而以他的字命名。聘请西康省主席刘文辉任校董事会名誉董事长,丁珍亭任校长,西昌回民叶华钰任教导主任。经费则主要由回教救国协会西康分会组织倡办的西昌回民工商企业“牧织生活社”和各寺坊提供。年,改名为“西昌私立伊斯兰中学”,年政府接管,改为西昌市二中,不再有回民特色。[40]
除正式学校外,各地还开办各种文化补习学校,在回民中开展扫盲和文化普及教育。民国十五年()至三十年代,回教俱进会四川支部在成都开办“平民夜课学校”,先后分别于东鹅市街清真男校设“第一平民读书处”,于板桥街“学源堂”设“第二平民读书处”,于清真女校设“第三平民读书社”。所开课程有语文、算术等各种,所用课本有当时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出版的《平民千字课》等。所发学生课本封面上都印有当时成都十一坊清真寺联合董事会董事长马宝之“平民教育,邦国之基,努力向学,发达可期”的题词。[41]年,回教救国协会总会在重庆十八梯清真寺开办“民众学校”,分设初、高级。[42]年,回协康定县支会也于该会回民小学内开办“民众夜校”[43]。
抗战时期,复旦大学迁设重庆,当时文化界著名人士成都回民马宗融任该校教授,同时担任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常务理事。年,在马宗融的倡议和积极努力下,回教救国协会商请复旦大学在该校垦殖专修科内增设一回民班,并由回协每月为该班回民学生提供学习及生活补助费伍佰元。该班连续招收几届回民学生,为回民培养了一批高等专业人才。[44]
此外,一些四川回民还在外省参与创办回民学校。年,齐齐哈尔回民创办“黑龙江私立清真两级小学校”,当时成都回民马六舟在四川同乡、黑龙江将军程德全督军府中作幕僚,由程德全推荐,马六舟出任齐齐哈尔清真小学首任校长。[45]成都回民蔡大愚,早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归国后先后任四川嘉定中学教务长、上海中国公学教员,曾为“留东清真教育会”的《醒回篇》刊物作序,积极主张创办新式回民教育。与湖南回民马邻翼等创办了北京清真第五小学。年,随甘肃提学使马邻翼到兰州,参与创办“兰州回教劝学所”,下设小学五所。后任甘肃公立法政学校(今兰州大学前身)校长。[46]
四川回民创办新式学校、开展新式回民教育不仅在全国最早,而且十分活跃和广泛。
2.团体及文化教育活动
近现代回民新文化运动中,各地广泛设立各种文化教育团体,四川回民也甚为踊跃。早在年,来自国内十四省的三十六名回族留学生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留东清真教育会”,其中就有三位四川回民。成都回民蔡大愚也曾留学日本,思想进步,闻讯后特为该会创办的《醒回篇》刊物作序,对该会的成立备加称赞。[47]
年,以王浩然阿訇为代表的一批回族知识分子在北京发起成立了“中国回教俱进会”,随后全国各地相继成立支、分部,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回民组织。其宗旨是联系各地回民,倡导和推广新式回民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发展回民经济,尤其提倡回汉团结,以全面振兴回民。开展文化教育则是其主要活动。
中国回教俱进会四川支部民国八年()于成都西御街清真西寺成立,下设评议、教育、宣传、调查、财务、救济等股,会长为川军将领、二十八军师长马德斋,副会长、名誉会长及各股股长均为各界著名回民人士人,每月举行会务会议一次,每半月各股联席会议一次,每年举行全体大会一次。至抗战前夕,四川各县成立分部达七十多处,均隶属四川支部,统密切。中国回教俱进会四川支部成立后,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由其直接开办或在其推动下,二、三十年代,成都回民各种文化教育活动空前活跃。[48]
开办“平民夜课学校”,在回民中普及文化教育(详见本章“学校”);接办清真男校,并创办清真女校,两校还成立有学生自治会,其中清真女校学生自治会三十年代中还办有《清真世界》校刊,两校学生还组成歌咏队、讲演团,开展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在成都市举办的各项竞赛中,常列前茅;[49]成立“清真报社”,编辑出版《清真导报》月刊(详见本章“报刊”);于西御街清真西寺会址开办“回教经书流通处”,并开办“公共阅报室”,共有汉、阿文经典、书籍数百种数千卷,报纸、杂志各十多种,供广大回民阅览、购买;[50]设“无息贷款处”,由中国回教俱进会四川支部出资一千数百元作基金,以利息出贷,无论回汉均可借贷;[51]另开设回民户口、生活状况调查,救济贫民回民,组织翻译经典,筹设男女工艺及实业工厂等各项活动。[52]
年,成都周子宾阿訇与上海哈德成阿訇同行赴麦加朝觐,游历中东各国,购买大量经典、书籍回国,回成都后曾与宝真堂业主余泽州合办“爱伯书局”。[53]
中国回教俱进会四川支部会长马德斋还曾以其私人藏书于俱进会址捐设“毓智图书馆”,以其字命名。[54]
年,成都清真十寺董事会发起并提供场所,诸董事捐献资金物具,订购各种书报杂志,开办“益智书报社”,供广大回民阅览。直至抗战间为日机炸毁而停办。[55]
年,成都回族青年马继高、虎世文(学澜)等成立“德智励进社”,进行伊斯兰学术研究。年,马继高、虎世文、马兴沅三人由中国回教俱进会四川支部选派入成达师范研究班学习,年毕业回成都。其中马继高于年成达师范选送赴埃及艾资哈尔大学留学。年,应四川广播电台之邀,回教俱进会四川支部曾派马继高、虎世文等人在四川电台举办伊斯兰教讲座。[56]
民国二十二年,北平成达师范学校全体师生合影。其中有三位成都籍回民学生:虎世文(二排左八)、马继高(二排左十一)、马浩澄(兴沅)。
除成都外,回教俱进会四川各地分部也广泛兴办学校,开展各项回民文化活动。
抗战爆发后,为响应抗战形势的需要,年4月,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在武汉成立,7月迁重庆,年7月在重庆张家花园六十二号会址召开了第一届全体大会,白崇禧任理事长,唐柯三为副理事长[57]。至此,中国回教俱进会等全国性回民团体停止活动,俱进会各地分支会改组为中国回教协会分支会,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成为全国统一的回民组织。该会宗旨即是白崇禧“兴教建国”的题词,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广泛的文化宣传,大力发展和推行回民文化教育,弘扬伊斯兰教,并发展回民经济,以全面振兴回教,广泛组织和发动全国回民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文化教育和抗日宣传是其中心工作。
回教救国协会重庆市分会年11月改组成立,四川和西康省分会于年1月改组成立,随之各地支会纷纷改组或新成立,一些县的乡镇还成立了区会。在回教救国协会总会及各地分支会的积极推动下,各地各项工作蓬勃开展。[58]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民国政府的陪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许多学校和团体也迁设重庆。回教救国协会总会设于重庆,其领导的全国性回民政治、文化活动都是以重庆为中心开展的。当时全国著名的回民文化界人士马松亭、王静斋、马宗融、孙绳武、王梦扬、薛文波、白寿彝等都汇集重庆,大都任回教救国协会理事或常务理事,以回教救国协会为依托开展各种活动,其中尤以马宗融最为突出。马宗融,成都回民,是当时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与国内著名的文艺界汉族人士交往密切,时任复旦大学(设重庆)教授,并任回教救国协会总会常务理事。在回教救国协会的领导和以马宗融为代表的一批回族文化人士的组织开展下,重庆回民各项政治、文化活动空前活跃,成为全国回民政治、文化的中心。
据重庆十八梯清真寺“兴教救国碑”记载,抗战爆发后,重庆作为战时陪都,十八梯清真寺也一时成为全国教门的中心基地。
年3月,由马宗融倡议和组织联系,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成立了“回教文化研究会”,以介绍和了解伊斯兰教、促进回汉团结、共同抗战为宗旨,开展伊斯兰学术文化研究。马宗融任该会总干事,会员不分回汉,除著名回民文化界人士外,郭沫若、胡风、胡愈之、阳翰生、陶行知、曹禺等汉族著名文化界人士也均列其中。该会经常召集在重庆的文化界人士聚会座谈,加强联络,进行学术研究和文化活动。[59]
年,由马宗融首倡和联系,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特邀著名剧作家老舍、宋之的编写反映回汉团结、共同抗战为题材的四幕话剧《国家至上》剧本,由郭沫若任团长的中国万岁剧团演出,马彦祥导演、张瑞芳主演。年初在重庆首场演出,效果甚佳。之后在成都、昆明、香港、西安、桂林等全国许多城市巡回演出,产生广泛的影响。[60]
年5月,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成立了以王梦扬为团长的“回声歌咏团”,巡回演唱,进行抗日宣传。[61]
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年10月于重庆创办了《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年又创办《回教文化》月刊。年1月重庆还创办有《回教论坛》半月刊。年之后,南京创办的《突崛》、武汉创办的《回教大众》、王静斋于天津创办的《伊光》等一批回民刊物也都先后迁至重庆,在重庆编辑、出版、发行(以上详见本节“报刊”)。以上刊物在重庆的开办,为在重庆的一大批回民文化界人士提供了用武之地,用这些刊物进行广泛的宣传,成为回民一个重要的文化阵地。在马宗融的积极促动下,《抗战文艺》刊物还特编辑出版了《回民生活文艺特辑》。[62]
抗战时期,重庆十八梯清真寺执全国之牛耳,马松亭、王静斋、达浦生等著名阿訇和文化界人士常在此聚会活动,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也曾一度设址于此。
年,马松亭应回教救国协会聘请出任该寺阿訇。许多重要的文化活动都是在此举行,为抗战时期回民文化活动的一个中心。[63]
在教育方面,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大力发展回民教育,制定了具体的发展计划,推行清真寺附设小学,并编制统一的小学课程标准及教材。同时进行各地回民学校及专科以上学校回民学生调查,拨款资助各地兴办回民小学,并对各地专科以上学校回民学生实行奖励。重庆以地近之利,各项事宜开展得尤为卓有成效。此外,中国回教救国协会还与复旦大学协商在复旦大学垦殖专科特设回民班。并且开展各种社会教育,如,开办“民众学校”(详见本节“学校”);中国回教救国协会还成立有妇女工作组,年与该会教育组在重庆双溪沟、黄花园、人和街三处开设妇女识字班三年。[64]年,中国回教救国协会还于十八梯清真寺设办“清真女学”,向广大回民妇女讲解伊斯兰教知识,每天上午上课,三月一期毕业,一直开办到抗战结束,先后聘请师娘马氏和由南京来重庆的马素琴女士讲授。[65]
年11月,各界回民青年在重庆成立了“中国伊斯兰青年会”,随之,各地陆续成立分会,成为回教救国协会领导下的全国性回民青年组织。在伊斯兰青年会的推动下,重庆各校回民学生也甚为活跃,许多学校成立有“回教学生会”,并开展各种活动,由于马宗融在校任教的关系,复旦大学各项活动最为活跃,该校共有回民学生50多人,不仅成立有“回教学生会”,而且成立了“伊斯兰学会”,回民学生经常举行各种聚会,学习伊斯兰教知识和讨论伊斯兰教及抗战问题,还经常参加回教救国协会举办的一些活动[66]。马宗融还曾亲自给该校回民学生讲授法文《古兰经》,并为该校清真食堂捐募基金。[67]
除重庆外,四川其他各地回民文化教育活动也非常活跃。抗战时期,原北平西北公学在成都迁设“成都西北中学”,在中国回教救国协会资助下该校又开设女生部(详见本节“学校”),该校回民学生也成立有“学生自治会”,并创办有会刊(详见本章“报刊”)。成都一些大中学校回民学生也成立有“回教学生会”,进行广泛的联谊活动。成都清真八寺董事会创办有会刊,并创办了“回民基础小学”,还利用该小学暑假期间,开办会计、英语补习班,义务为回民进行职业培训教育。[68]
回教救国协会康定县支会成立有“伊斯兰教义研究会”,并于该会回民小学开办“民众夜校”,还出有“青光”壁报,并创办了该会会刊(详见本节“报刊”)。[69]
回教救国协会彭县支会也成立有“伊斯兰教义研究会”,并开办“清真书报室”,有各类文化及宗教书籍百余种,及各种报纸、刊物,每周还出版有“兴建”及“宣道”壁报各一张,宣传抗战及伊斯兰教。该支会还组织成立“伊斯兰妇女教育班”,由该支会派员进行战时国情教育,由阿訇讲授伊斯兰教知识,并筹办支会月刊。[70]
回教救国协会松潘支会开办有“益智书报社”,订购大量书报杂志供回民阅览。松潘清真小学也办有“曙光”壁报(详见本节“报刊”)[71]
此外,抗战时期绵竹、茂县等县回教救国协会支会和成都土桥回协区会都成立有清真书报室。[72]
回教救国协会西康省分会在西昌开展的各项工作甚有成效。回教救国协会西康分会年成立,会址初设康定,年迁设西昌,回教救国协会总会特委派视导员丁珍亭、张秉铎二人到西昌,帮助西康分会进行改组并开展各项工作。此后,先后在各寺坊创办16所“伊斯兰小学”(见《回民学校一览表》),并组织创办了西昌回民工商企业“牧织生产社”(详见二章第三节),西昌各回民学校及各种文化活动经费多由“牧织生产社”提供。年,在回教救国协会西康分会的指导下,成立了“中国伊斯兰青年会西昌分会”,随之西昌城乡各寺坊也相继成立“伊斯兰青年会”。伊斯兰青年会西昌分会广泛组织发动回民青年学生开展各种文化宣传活动,在学生中组织成立了“绿星歌咏团”,自己编写词曲,演唱抗战歌曲,并排演抗战戏剧,深入城乡各处巡回演出,还应西昌广播电台之邀,每天在电台播出。[73]年又创办“健生中学”(详见本节“学校”)。
抗战结束后,“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改名为“中国回教协会”,并通告各地分支会取消“救国”二字。年,回教协会总会迁南京,在重庆的一些全国性回民团体、刊物及回民人士也纷纷迁返各处,重庆不再是全国回民的政治文化中心,四川各地回教协会分支会仍继续开展各项工作,各地回民文化活动仍很活跃。年,成都西北中学回民学生又创办了一种《驼铃》壁报;年,回教协会四川分会创办《回声报》;同年,回教协会彭县支会也创办《铎声》刊物(详见本节“报刊”)。四川各地回民各项文化教育事业仍继续进行,并有所发展,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终止。
3.回民报刊
近现代回民新文化运动中,四川回民从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先后共创办过各种刊物、报纸十余种,计有:
《清真导报》:月刊,十六开铅印,中国回教俱进会四川支部清真报社主办,“以阐扬教理,灌输学术,革新风化,改进社会为宗旨。”民国十五年(年)十二月筹备,十六年(年)七月出版创刊号,九月出版发行《钦月特刊》一期。隆昌回民、清末进士杨光瓒(字湘丞)任清真报社社长,铁谏封及成都留法回民文人刘潜斋先后任编辑主任,刘潜斋主编,共有编辑二十四人。该刊创刊号有铁谏封、刘潜斋所撰发刊词,设“论说”、“译述”、“讲坛”、“教义”、“史传”、“杂俎”、“会务”诸栏,撰稿者均成都回民名流,内容丰富,尤其是“会务”一栏,详细报道了四川俱进支会所开展各项事务的组织、进展情况,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该刊版面印刷业为上乘。后因经费不支而停刊。[74]
《清真世界》:月刊,十六开铅印,成都清真女子小学学生自治会新闻股主办。现四川省图书馆藏有民国二十六年出版的该刊第二十三期,为清真女校学生暑假游记散文专刊,内容丰富,文笔清新流畅,并载有成都各界回民为该校捐赠资金、图书及教学设备的消息。[75]
《成都清真八寺董事会会刊》:十六开油印本,成都清真八寺董事会主办,每期印发五百册。现四川省图书馆藏有民国三十三年出版的该刊第二号和第三号。内容有教义阐述、该寺大事记、会议记录、所开展各项活动报道及该寺历代文物史料介绍,内容甚为丰富。[76]
《成都西北中学高二班级学生会会报》:十六开油印期刊,西北中学高二班级学生会主办。现四川省图书馆藏有年出版的该刊某期,内容有文学习作、回民与伊斯兰教及抗战问题论述、该校回民学生活动情况报道等,撰稿者大多为该学生会回民学生。[77]
《中国回教救国协会西康省康定县支会会刊》:月刊,十六开铅印,回教救国协会康定县支会主办。主编马裕恒,发行人为成都回民虎世文。年创刊,现四川图书馆藏有年6月出版的该刊第七期,内容均为伊斯兰教问题论述。[78]
《铎声》:不定期刊,中国回教协会彭县支会主办,年创刊,彭县回民喇文波主编。该刊免费寄赠全国各地回民团体及个人,曾产生广泛影响,收到各地来函祝贺与赞誉。当时新都县阿訇兼画家张席儒题写贺词:“铎声创刊,真理获传;兴教建国,人心赖挽;如峨挺秀,若水清廉;粗言泰颂,寿与世锦;聊志俚语,进步无边”。[79]
《兴建》、《宣道》:壁报,回教救国协会彭县支会主办,抗战时期开办。以阐扬伊斯兰教、宣传抗战为宗旨。每周各出版一张,张贴壁端,供公众阅读。[80]
《青光》:壁报,回教救国协会康定县支会主办,抗战时期开办,设“论坛”、“教义”、“文艺”、“会务报道”等栏目,进行伊斯兰教义及抗战宣传,内容丰富精彩。[81]
《曙光》:壁报,回教救国协会松潘支会主办,抗战时期开办。设“抗战报道”、“大众园地”、“教义译述”等栏,每旬出版两种。[82]
《驼铃》:壁报,年成都西北中学回民学生创办。马宗融、马宝之等成都回民人士及一些知名阿訇为壁报题词,其中成都清真八寺阿訇黄明之题写的是一首阿拉伯文诗。独具回族特色。[83]
《回声报》:报纸,年回教协会四川分会创办,杨伯康、虎世文等编辑。[84]
此外,抗战期间,《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回教文化》、《突崛》、《回教大众》、《伊光》等刊物虽为回教救国协会总会或其它地区回民主办,但或与重庆创刊,或迁设重庆,都在在重庆编辑、出版和发行。尤其是《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所报道的会务活动和各地分支会活动情况,尤以四川各地回民的情况及发生在重庆的情况为多。《突崛》杂志社还在各地建立回教青年通讯网,隆昌回民青年军官苏德宣被聘为特邀通讯员,该刊刊登了大量苏德宣等人撰写的四川各地回民概况调查文章。以上刊物不仅抗战时期迁至重庆,在四川编辑出版和发行,而且有大量四川回民参与,并大量反映了四川回民的情况,也属四川回民报刊史的一部分。
民国时期成都最畅销的新闻报纸《新新新闻》,该报社社长为曾留学日本的成都回民马秀峰,因此故,该报经常刊登一些有关回民伊斯兰教的文章,成都回民文学青年马俊骨则主编该报文学副刊《新新小报》,常为《新新小报》撰写诗文的多为成都回民文学青年。[85]因此,论及四川回民刊物,此报也不可除外。
综观整个近现代时期,回民文化教育各个方面,不仅兴办新式回民学校先于各省,而且各项文化教育活动十分活跃和广泛。以四川一省十万回民之众,共创办新式回民学校四十多所,创办各类报刊十余种,为他省所不及,而利用电台宣讲伊斯兰教也为各地所鲜见,足见四川回民文化教育事业之活跃与繁荣。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也促进了四川回民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使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成为四川回民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注释:
[30]《禹贡半月刊》七卷四期《成都回民现状》文。
[31]重庆市宗教局提供资料《精一小学简史》。
[32]民国《重修广元县志稿·教育·新制学校》。
[33]民国《新都县志·教育》。
[34]《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报》五卷2-5期合刊载《活跃迈进中的彭县回民》文。
[35]民国十六年成都《清真导报》报刊号;《成都市伊协会讯》第五、八期资料。
[36]《成都清真八寺董事会会刊》第一卷第二、三号;《成都市伊协会讯》第五期资料。
[37]《成都市伊协会讯》第二十二期资料。
[38]《月华》三卷二十七张秉铎文《万县清真寺之调查》、七卷二期《万县回教之今昔观》文,七卷十九至二十一期合刊《万县依斯兰学校创始人史略》文。
[39]《成都市伊协会讯》第六、七期《西北中学简史》文。
[40]《西昌市民族志·回族篇·文化教育》。
[41]《成都市伊协会讯》第二十二期资料。
[42]《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二卷一期等期“会务消息”报道。
[43]《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报》三卷十期“分支会活动情形”栏《康定支会会务活跃》文。
[44]《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一卷二十期等各卷、期“会务消息”报道;《成都市伊协会讯》三十、三十一期合刊《马宗融先生百周年诞辰纪念特刊》。
[45]《卜奎文史资料》第二辑《清真两级小学校》文;《齐齐哈尔师院学报》89年5期《黑龙江回族爱国名士马六舟》文。
[46]《成都市伊协会讯》第二期《蔡大愚传略》文。
[47]《醒回篇·蔡大愚序》。
[48][49]《清真导报》创刊号;《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一卷一期《成都回民概况》文。
[50][54]《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一卷一期《成都回民概况》文。
[51]《清真导报》创刊号。
[52]《禹贡半月刊》七卷四期《成都回民现状》文。
[53][55]《成都市伊协会讯》第三期资料。
[56]《成都市伊协会讯》第十七期《马继高逝世悼念专号》、及第二十期资料。
[57]《中国回教救国协会第一届全体会员代表大会特刊》。
[58]《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二卷一期《本会四川省分会近况剪影》文,及该刊各卷,期会务报道。
[59]上刊二卷一期特载《回教文化研究会成立宣言》,及各期会务报道。
[60]上刊二卷一期等会务报道。
[61]上刊二卷二期会务报道。
[62]同[44]。
[63]《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报》五卷六、八期合刊等会务报道。
[64]上刊二卷二期等会务报道。
[65]上刊一卷二十等期会务报道。
[66]上刊一卷三期“国内短讯”及各期会务报道;《突崛》五卷十二期《北培及北培的回教学生》文;又见[44][62]。
[67]同[44][62]。
[68]《成都清真八寺董事会会刊》第一卷二、三号。
[69]同[43]。
[70]《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报》五卷二至五期合刊《活跃迈进中的彭县回民》文。
[71]上刊二卷一期《剧本中的松潘回民》文。
[72]上刊三卷七、十期会务报道。
[73]《西昌市民族志·回族篇·团体·伊斯兰青年会》。
[74]《清真导报》创刊号;《禹贡半月刊》七卷四期《成都回民现状》文。
[75]《清真世界》月刊,四川图书馆特藏部。
[76]《成都清真八寺董事会会刊》,四川图书馆特藏部。
[77]《成都西北中学高二班级学生会会报》,四川图书馆特藏部。
[78]《中国回教协会西康省康定县支会会刊》,四川图书馆特藏部。
[79]《成都市伊协会讯》第十期《彭县回民概况》文。
[81]同[43][69]。
[82]同[71]。
[83]《成都市伊协会讯》第三十、三十一期合刊,《马宗融先生百周年诞辰纪念特刊》39页。
[84]《四川民族史志》年3期《近现代时期四川回族的经济文化状况》文。
[85]《成都市伊协会讯》第二十二期资料。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