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修序录民国元年(公元年)旧序(上饶曼山廖氏第五届修谱)人生之际,遇有丰固有困。席先人余业,幸际升平,天伦聚首,终老桑梓,遇之半也;其或际乎艰危琐尾,流离飘零异地遇之困也。处丰易处,困难而能于困以至事则尤难。予于宗之绍桁公与高聚公而心折矣。夫绍桁与高聚,固从祖孙也。世居建昌新城之瑞溪彩云里,康照间因闽中郑耿继乱,群丑蔓延,不获宁居,弃田宅,携妻孥。绍桁公遂迁广信上饶之南乡四十三都黄坞居焉。高聚公则广信之毛泽口,后迁于广丰廿六都杨柳塘居焉。当其荡析离居,萍梗靡定,音晓晓羽肃肃,困惫不堪为矣,迨爰得安堵二公,渐而创产业建大厦室家完聚,后嗣蕃衍,为开创祖其由困而丰。凡人所欲为卒,虽遂为,二公处之有莫之为而为者。虽日天相亦二公之德,以感召而才足以经济之也不城一世之杰哉。壬子岁予族重修宗谱,其裔孙钟恒侄宪旺、宪标、宪柯等,赴局叙及谱系,惮新城路遥千里,谱牒往修为艰,酌循理公为一世祖,遂会广邑楼底东溪公之裔,以附修商。予思廖之赐姓自姬周成伯廖公,厥后支派流传,纵难缕晰,而各自为宗昭穆尊卑,不致混淆,此即狄太尉慎附之意也云。胡不可爱述其播迁巅末,而为之序。宗裔孙炳奎谨撰民国三七年(公元年)旧序(上饶曼山廖氏第六届修谱)本大者枝无不分,水长者派无不别,吾祖琼公与子璋公因瓜而寻藤,流而溯源有:绍桁公、高德公、德继公、大仁公、仕恩公、德胜公、思化公、尚招公、尚云公、伯泰公、景玉公、天详公、廷镗公、义春公、君发公。例位宗祖,世居汀州上杭建昌新城。康熙年间,郑耿扰乱,弃里产业,携家大小迁居信州分住数址。晋之子璋、唐之琼公,时代世系,风马牛不相及。世虽殊而溯受莫非伯廖一脉所流传。各系子孙有尊祖敬宗之意,仁孝追远之心,举其谱以合之,虽百代之远,千里之隔,如在一堂矣。自民国壬子年()合修宗谱,迄今三十七载,迨至中途,遇有日寇犯境,坐卒嫁娶有失稽考,亦未登载。予等不揣寒卑与宗叔兄弟侄相商重修宗谱,思廖氏赐姓自姬周成伯廖公,厥后支派流传,纵难缕晰。此即慎附之意,爰述播迁巅末而为序。宗裔孙日孜谨撰公元年合序(上饶曼山第七届修谱)万物育乎于天地,人生育于祖脉。由于历史的迁变和方言的演变,祖脉源远流长,人类的繁衍子孙亦南亦北频繁,不能反映其本质的纯属性,然非一脉所流传。各系子孙有尊祖敬宗之意,仁孝追远之心。有上邑茗洋、湖村茶园、十三都溪滩头、楼村莲塘、铁山春秋坞、花厅源口、横邑下坊、铅邑杨林局里等地后裔,举其谱合之,虽有百代之远,千里之隔,如在一堂矣。自:公元年孟春合修宗谱,由于政世演变,撰启者的文化水平有限,未能对宗氏的深度考观。只能草率表达之意。有望千千万万裔孙,缅怀先辈的功勋业绩,将为谱牒之精度而考补,为人类创造无愧之贡献而继,专此为序。江西省龙南县廖氏龙南县廖氏联修族谱序龙南县地处江西省南端,与广东省连平县、和平县接壤,是赣粤交通之要冲,有贯通两省的京九铁路和一○五国道及赣粤高速公路经过县境,自古是名闻遐迩的文化之乡。龙南现总人口30余万,其中廖氏人占了5万余,是全国各县中廖氏人口较集中的县份之一。明清以来,廖氏向为龙南县之望族。廖氏始祖叔安公,乃黄帝之孙帝颛顼之后裔,封飂国,以国为姓,人称飂叔安,距今已有四千余年。自叔安历37传至伯高,始易飂为廖。又31传至子璋。68世子璋系西晋司马炎咸宁二年(年)封左卫镇国大将军,镇守南京。子璋有两子,长子原宪,居洛阳。次子从宪居浙江永嘉郡松阳县顺义乡诚信里。77世奇可,生子三:延邦,封清河郡公;延龄,封武威郡公;延春,封太原郡公。延龄子79世崇德,唐贞观中以明经登第,任江西虔化(今宁都)县令,见虔化山川秀美,遂携同族嗣裔,迁居虔化。崇德三子:长子兰芝,承武威郡祀。自此,后裔由此产生堂号“武威堂”。延邦、延春乏嗣。崇德次子兰阶继延邦,承清河郡祀。崇德三子兰得继延春,承太原郡祀。兰芝三子:光禄、光尧、光景,后代子孙人丁兴旺,嗣裔先后播迁于福建、广东等地,元末明初,有数支辗转迁居于龙南。迁居龙南的廖氏主要有四大支派,即太平廖氏、下迳廖氏、江东廖氏、鸦背廖氏,均为崇德公后裔。太平廖氏开基祖闽侯官符三公,曾任广东翁源县尉,元至正七年(年)定居于龙南,系崇德公7世滔刚公后裔。下迳廖氏开基祖盈满公、江东廖氏开基祖子盈(盈牕)公均于明宣德元年(年)迁居龙南,皆崇德公18世孙。鸦背廖氏开基祖文宽公于明宣德十年(年)迁居龙南,系崇德公21世孙。四支廖氏迁居龙南,至今已历时年左右。六百年来,龙南廖氏子孙,瓜瓞绵绵,繁荣昌盛,迄今丁口不下5万,除聚居农村外,县城各街道,处处都有廖氏子孙或经商或务工或家居,县城人口以廖氏为多,故龙南民间素有“廖半城”之美誉。龙南廖氏不仅人口众多,且人才辈出,代有名贤,佼佼者清代有进士廖运芳,任嘉定(今上海市)知县时,为官清正,不畏权贵,不徇私情,为民伸冤,民称青天。清末民初有名贤廖国仁,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民国建立后,先后任江西省水利局局长、江两省裕民银行行长,殚力为廖氏创办龙南唯一的私立中学——文通中学。民国时期有名贤廖行芳,曾任国防部少将人事司司长。还有农业经济学博士廖瑞俭,曾任菲律宾马尼拉中西学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龙南廖氏更是人才济济,在各条战线建功立业。杰出的有中国电子工业部十二研究所副所长、大功率微波电子真空技术国家实验室主任廖复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北京轻工业学院自动化系计算机教研室主任廖光寿。有县委书记廖光炎、县长廖明耕。有贡献突出,获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殊荣的主任医师、教授廖万清。有长春中科院院长,博士后研究员廖江红。有成都军区工程设计院院长,终身享受国家津贴,荣获大校军衔的廖彩庆。有高级工程师、广州工程设计院副院长廖晓明。有陕西省博物馆馆长廖彩梁。有国家经贸委经济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廖义全。医院肝胆科手术精湛的医学博士廖彩仙。有南昌大学古汉语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已出版多部专著的教授廖振佑。有电力工业部中南设计院院长、高级工程师廖家凱。有在台湾创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为两岸和平统一奔走的著名教授廖与人等等,不胜枚举。廖氏子弟不少还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廖氏子弟的奋发荣达,正芳兴未艾,印证了宋开庆元年己未岁菊月朔日,丙辰魁进士及弟庐陵文天祥给廖氏族谱写序时所写的“……自唐至今,蛰蛰浩繁,英髦迭出,宗风远振,所居各得其所,传世无穷。且能以诗书为业,忠厚为家,自可搏鹏程于万里,驰骥足于康庄,非廖氏之子孙其谁欤!”上述情况充分说明,当今龙南廖氏子孙,光辉的业绩、杰出的成就,足以告慰列祖列宗!龙南廖氏子孙之所以取得这些辉煌的成就,与我们历代祖先重视教育事业,重视培养后代是密不可分的。龙南廖氏在明清和民国时期,就重视创办私塾、书院和学校。据不完全的历史记载,早在明代万历十年左右,太平廖氏在黄塘创办罗宅书院,后又在平湖设明德书斋。民国时期在夹湖宗祠内办过新民小学,后更名平湖小学,教育质量优异。清光绪三十二年(年),江东廖氏在上东门东山寺创办江东小学,历时40年至民国三十五年(年)改办文通中学。民国十九年(年)江东廖氏高公嗣裔,在县城中心钦祖祠创办建中小学。解放后,年更名为群力小学。民国时期鸦背廖氏世平公,在家创办锄云国学馆,下迳廖氏在德祖祠创办下迳小学,均成绩优异。龙南廖氏学校都实行开门办学,对外姓子弟,一视同仁。因严教勤学的优良校风,学生成绩优异,出了不少杰出人才,为桑梓和国家,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我们后人,缅怀祖德,千万不可忘记历代先贤热心教育事业,重视培养子弟的可贵精神!要继续发扬祖先的优良传统,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谈到教育,当重视素质教育,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提高廖氏子弟的思想、文化素质。为此联谱特撰《族箴》一篇。造就优秀人才,除了要有良好的教育外,平时还要辅以文学、艺术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的优良气质和高尚情操。所以我们除了要重视教育,也不可忽视文学艺术的价值和作用,营造文化气氛,深化素质教育,故联谱增设了文艺篇,选刊龙南廖氏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不仅丰富了家谱的内容,也增加了家谱的可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龙南廖氏祖先不仅兴办学校成绩显著,文学、艺术造诣很深。同时关心社会对桑梓公益事业贡献良多。早在清康熙年间,有廖尚化捐良田余斛以赠学。廖充仙、廖充容捐租筑堤,且引巽水以绕泮宫。廖充仙、廖充容兄弟凿石圳筑都陂以灌南亩。这些光辉事迹俱载光绪二年《龙南县志》。民国时期前清举人廖光墀发起修筑县城东西河堤防洪。近年旅台宗亲廖光清捐资修建大罗小学,校舍焕然一新。太平宗亲廖旭敏捐巨资修筑从杨村圩至平湖水泥路,廖振添乐捐万元修筑沙湾拱桥。这些宗亲继承了龙南廖氏的光荣传统,今后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廖氏在龙南开基以来,历时余年,自明清至民国,各支派都已各自修谱,虽有先贤曾设想全县联修,终因历史上诸多原因,未能如愿。此次经廖光南、廖师熊、廖与房暨众多热心宗贤联络,除龙南廖氏四支外,连平江东廖氏、始兴江东廖氏、始兴都亨廖氏、翁源丰山廖氏,也积极响应参加联修,顺利成立了龙南廖氏族谱联修委员会。乘华夏复兴、国泰民安之春风,籍子孙尊祖敬宗,振兴廖氏之美德,凭众宗贤无私奉献之精神,集通族嗣裔合作之宏力,联修终于大功告成,此乃增强龙南全县廖氏凝聚力之创举,将永垂青史,彪炳千秋!至于“厥后凤毛济美,蝉冕腾辉”俾宗功祖德,弥炽弥昌,重振“万石”家声,再创“武威”辉煌,则与修谱诸宗贤,寄厚望于我廖氏后代子孙!龙南廖氏族谱联修委员会嗣孙师民执笔癸未年三月上浣公元年4月9日龙南廖氏联修各支简介一、龙南县太平廖氏古之桃川,即今龙南。桃川太平堡地处赣粤边境的九连山下,辖今江西龙南县杨村镇、夹湖乡、九连山国营林场及武当镇之横岗、半坑、白沙三个村。东邻武当和广东和平浰源,南接广东连平县界,西接全南县,北靠程龙镇。总面积.57平方公里。太平廖氏在此繁衍生息至今已余载。太平廖氏源于福建侯官(今福州市辖),属武威郡系,始祖廖符三是廖氏太始祖廖叔安公世系的85世廖滔刚公世綵堂7世孙,生于元朝延祐五年()正月12日,明洪武二年()返闽拜祖,殁于明洪武三年(),葬侯官东门城外。符三公系闽之侯官进士,在元朝至正四年(),因举茂材,由闽而仕广,官授广东翁源县尉。在位三年,施政有声。元至正七年冬(),解组归田,携眷返闽,途至桃川太平夹湖热水(今龙南县夹湖乡花树村),时值隆冬冱寒,染恙滞留。当地山民指水(热水潭)告之曰:“此水不火而热,可浴可濯,君不妨一试,疾当自愈矣。”公遂从言,果获苏吉。乃赞曰:“真佳境也!”犹不舍离去。且时遇官军与红巾军混战,烽遂告警,沿途戒严,客路多艰,便弃返闽之心,定居热水,筑室于窝古屋,置买田地,蕃衍生息。二年(元至正九年)生贵宗,又二年(元至正十一年)生贵亮,又三年(元至正十四年)生贵宽。嗣至4世已衍传24丁,生齿方兴而未艾也。贵宗长子思聪(—),平生勤俭,囊积盈余,明洪武年间在杨村黄塘构置田产,于洪武末年()由热水乔迁黄塘立基,自此而盛。生子五拓居益广,居址由热水至黄塘,由黄塘而分居县内30多处,有的徙居省内外,有的徙海外定居。思聪长子(4世祖)群世于弘治十五年()由黄塘远徙广西南宁,其裔曾参加本族三修谱,康熙三十八年()后失联系。有一孙文霏徙赣郡东门外立居。思聪次子(4世祖)群富,生4子。长子(5世祖)球公生子二:文质、文举,兄弟于明嘉靖年间,同置虎珠山立居。文举公又于同朝续置肖公湾居场,分祥霖、祥宦、廖瑞叔侄3人居之。后裔又拓居多处。今富足坳、下垅、低陂、虎珠山、沿庄、中间围、肖公湾、冬瓜坑、桃树湾、花树下皆属其派。廖瑞公后裔世享公徙居赣州市蟠龙镇当塘村。群富次子(5世祖)庸,于正德年间,续置梁屋立居。长子文魁在嘉靖年罝杨村井头居场,传至14世止;次子文侃于嘉靖年间续置周屋居场,衍传至今。群富四子(5世祖)善公生6子,于嘉靖年间续置谢岗(今松树园),由次子文鹗、五子文诏兄弟居之,后裔也拓居多处。今松树园、沙罗湾、下寒、黄塘、田寮下、冬瓜坑、夹湖圩背皆属其派。有的徙居龙南镇、信丰等处。思聪三子(4世祖)群贵,生5子,于嘉靖年间置坪湖居场,分三子纶、四子缙居之。今坪湖、中间围、低陂、芹菜塘有纶公派下,有一支派徙居全南陂头。缙公派下后迁杨屋场居之,有一支派徙居全南高锡。长子经,先徙居夹湖梁屋,后迁回坪湖、峇峹、高围、迳口、庙湾、坳下、黄竹坑居住。次子振,裔居连塘面、田螺湖、田上。也有的徙居龙南和全南县城内、郊外。思聪四子(4世祖)群裕,生4子:长子琳裔孙徙居今赣县五云乡潭村长村组;次子泰于正德至嘉靖年间,立居羊古田,后裔先迁本境大坑,后有的徒居龙南县城、全南陂头,有的远徙居万安县武术乡小廖村;三子全于嘉靖初期迁曹廖屋居住(即今曹廖屋),有的远徙崇义县横水镇鱼梁村高滩组;四子清衍传10世止。贵宗次子思文留居热水后裔迁居分水坳,有的迁居龙迳口,现居花树河背。三子思敬、四子思贤留住热水,传至7世止。贵亮留居热水传至8世止;贵宽留居热水传至9世止。符三侄贵远之后裔迁居黄塘苟坑,于乾隆年间传至13世止。至今符祖后裔孙已在太平世居余载,衍传了25代,仅参加七修谱人口就达多,其中鸿丁近0。而在光绪甲辰年()六修参修鸿丁只有人。可见太平廖氏家族随着中华民族的迅速发展而发展。特别是历代祖宗明敏、崇文尚武、仗义行善、勤耕善商,成为人财昌盛的望族。3世廖氏历代祖宗,从来重视培养后代,使后代成为体魄健壮,能文善武的优秀人才。早在明万历十年许,3世祖远从吉安延师李乔春在黄塘办“罗宅书院”。5世祖清溪、淑斋又在平湖之西设“明德书斋”,聚裔训读经书。此后有十余处办起了私塾,朗朗书声,随处可闻。民国时期在本族宗祠内办过“新民小学”,族人免费受教育,故学生日众,据六修谱记载:国学生、郡邑庠生达人。其中祥宿公游泮,角头峥嵘。其嗣6子长、次、三于万历年间同登胶序,邑侯匾美“三妙游庠”,继之四子、六子簪缨相绳,有众誉“六子五生员”之美称。先辈重文蔚然成风,习武也赫赫有声。5世祖球公因武艺出众,于正德五年,奉命征战,义勇捍患,功加千总,后代引为荣耀,广而习之。富足坳有跑马段,应塘岗置练武场,大倍公在厅堂立练武石,训示子孙练习武艺。故郡、邑庠生也达14人,且有6人分别荣膺军功九品至六品之誉。由于重文习武,故而簪缨继美,明清仕宦计有81人。乐施善行,关心公益乃太平廖氏之另一宝训。明万历年间,文彬捐谷石,救济灾民,邑侯嘉奖,赐以冠带,积德行善,受民崇敬,在此只举一例而已。太平廖氏先辈,在勤耕田土生产粮菜之余,还垦山营林,外出经商,发展经济,使民富族强。更为可喜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年代,符祖裔孙,奋发上进,人才辈出,许多有识志士,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党政军各界计有县级领导干部10人,科级领导干部37人,高级职称5人,文教科技战线有中级职称以上43人,博士1人,硕士6人,大学毕业生人,中专毕业生人。可谓人才济济。改革开放以来,太平廖氏也和全国各地一样,经济腾飞,百业兴旺,涌现出不少企业家、富裕户,呈现一派生机勃勃共奔小康之喜人景象。(廖北元、廖银金整理)二、龙南县鸦背廖氏鸦背位于龙南县城的东南角,濂江河畔,面对盘兰山,背靠马牯塘。距国道1公里,距京九铁路3公里,离县城4公里。县城的龙翔大道直通家门口,在金鸡山公园内,交通便利,风景秀美,地灵人杰,全县驰名。鸦背廖氏开基祖文宽公,系叔安公99世,崇德公20世,花公12世孙,福建永定仲祥公第三子,于明朝宣德十年(公元年),因嫌出生地太狭小,由福建上杭来苏里,后划归永定县洪山乡上塔村迁入龙邑(南埜)坊内堡都陂洞铜锣丘,后迁塔下棚桑园仔。妣陈氏,生子廖兴,开户晋洪图蔡廖黄十甲廖兴户。我祖夫妇生殁失考,合葬坊内堡大坑龙形,又名“科头”,坤山艮向。因年久失修,年由裔孙世雄牵头动员宗亲集资重修。年龙南廖氏联修,鸦背房主编世雄,唯一的用花公世系编写族谱。文宽公为花公12世孙,又为迁龙一世祖,世系为:1世实蕃(花公)、2世廖昌、3世廖彻、4世百一郎、5世百七郎、6世万一郎、7世五四郎、8世祖寿、9世伯淳、10世良俭、11世仲祥、12世文宽。文宽公是闽、粤、赣三省廖氏始祖之一彻公的第10世孙。廖彻,即彻公,字甫田,太学生,妣张氏,考妣合葬于上杭峰市河头对岸白露树下路面上。公元年因国家兴建大型棉花滩水电站,彻公祖坟迁建于永定县城郊古镇对岸永定河畔土头潭面上,未山丑向,与原葬不谋而合,形曰“青龙过江”。其境:龙来千里,气势雄浑,山山环绕,峰峰高峻;明堂宽广,一望舒坦,东水西流,飘若玉带,朝案三叠,玉峰陡起,聚福吉穴,纳祥宝地。公元年3月16日迁坟告竣,开光庆典,国内外裔孙,隆重厚祭。龙南鸦背廖氏17世孙世雄、18世孙与兰前往宝地捐资修坟、庆典,海内外宗亲商定每年二月初八为祭祀日。彻公妣张氏生2子:长子百三郎,次子百一郎。鸦背廖氏属百一郎后裔。百一郎公原住福建杭永郭坊,在宋末年间为避战乱,从福建迁居广南路潮州海阳县(今大埔县)长教村开基创业。迄今世代绵衍,人才辈出,公德皆厚,旺族长流。百一郎娶郑氏生2子:长子五十郎,次子百七郎。鸦背廖氏属百七郎后裔。百七郎公骨骸葬于上杭县南郊水南坝。娶夏氏,生5子:千一郎、千二郎、千三郎、千九郎、千十郎。据旧族谱记载:百一郎后裔散居在福建永定尚迳、洪山及长乐县;广东省大埔县长教、三河坝、五丰坝、葛藤平、尖山下、昆仑、坪上、三洲坑、平源、北坑、大胜、溪西、饶坪、圹迎、朱坑、饶平旧寨、黄冈;潮阳的洋纹和金玉镇田心围;兴宁义尚围;梅县三乡四和里侯、松口云本、桃尧横迳、竹官下;连平县忠信、和平县城、河源城区。福建花公族谱联谱成立大会时,福建上杭、永定、福州市、广东深圳、五华、河源、丰顺、潮汕、兴宁、江西龙南、南康、瑞金、安远、寻乌、宁都等彻公百一郎后裔20余人兴致勃勃畅谈修谱、兴族、立业、敬祖之大事。文宽公后裔分布情况13世祖廖兴(文宽公子),妣万氏,生子四:有富(夭)、有贵、有荣、有华。廖兴公后率3子迁入县城南门外桑园坝。兄弟分家:有贵公迁居全南竹山圩张公碰;有荣公卜居龙邑县城附近之兰山(鸦背)、有华公卜居里仁乡流水坝凉桥上。有荣公后裔繁衍生息至今,人丁兴旺。龙南彻公房鸦背廖氏独树一支,历史沿革故称鸦背廖氏。14世祖有荣公妣叶氏,生子:日聪。15世祖日聪公妣余氏、刘氏,生子六:大徵妣赖氏,生子:正春、正满(兄弟两人不知迁往何处),次子大启,三子大威,四子大荣,五子大湖、六子大海。日聪公附葬文宽公坟,余氏、刘氏葬大坑蛇形外穴。16世祖大启公(抗倭英雄另有传记),妣欧氏葬桃江乡鍞口金猫捕鼠形(多次寻找没有找到)。生子二:正凤妣张氏,正凰妣袁氏(住县城马垇)。上述五祖妣俱葬大坑蛇形内穴,因年久失修。于年由世雄、甫金牵头集资重修,丑山未向兼艮坤。17世祖正凤公妣张氏,生子二:国泰、国达。18世祖国达公字仕伯,郡庠生,妣吴氏,生子二:可吉(住新生塅上),次子司吉字仲偕(鸦背开基祖,以下统称为鸦背廖氏)。19世祖仲偕公妣谭氏、月氏、张氏,生子四:丰隆、盘隆、应袍、攀隆。分居:鸦背、下围、新生塅上、柯树下、演教寺等。仲偕公父子创建鸦背老厅,雕梁画栋,十分壮丽,因年久失修,摇摇欲坠,于年由世同、世雄牵头集资重修,可惜没有修成原状。20世祖丰隆公字若礼,妣凌氏、刘氏、陈氏,生子六:崇博、崇岷、崇崎、崇狱、崇上、崇伦。21世祖崇博字荣登,勤俭立家,六一寿辰,县令赠匾“齿高德邵”享年八十五,生康熙壬午年三月十二日申时,殁乾隆二十一年丙子岁七月十八日戌时,葬大树下凌氏祖母坟内,妣叶氏、陈氏、黄氏,生子二:若尧、若瞬(住新生塅上)。21世祖崇岷字梁州,生康熙癸亥年十二月初二丑时,殁乾隆丁丑年六月初八,附葬大树下。妣李氏、叶氏,生子树立。21世祖崇崎字奇章,生康熙丁巳年四月初二巳时,殁乾隆元年丙辰岁正月初五辰时,附葬大树下,妣凌氏,生子四:若禹、若扬、景星、若忠(住下围)。21世祖崇伦字三成,生康熙庚午年,殁乾隆丁亥十二月二十二,附葬大树下,妣徐氏,生子二:若聪、若智。22世祖树立字卓英公,生康熙庚子年七月初十亥时,殁嘉庆甲子年三月二十五日亥时,葬屋场子龙脑头庚甲兼申寅,享年八十五,妣黄氏生子六:能聪、能明、能睿、能智、能宽、能裕。梁州公、卓英公祖孙三代,创建园墩下厅堂和大屋场,癸山丁向,大门乾山具向,建好后,人口骤增,丁财贵大发。厅厦年被火烧去,于年由世雄牵头集资重修。我祖文宽公自闽迁龙,至今有年,子孙繁衍,人才辈出,已有22代。人口很难统计,因明、清时期,迁往四川、广东连平内管、广西南宁、江西赣州府、南安等地的宗亲没有联系上,现只能将住龙南、全南两县约有多人,有大学毕业生56人,中专毕业生46人,研究生6人,留学生5人,博士后1人,大学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1人。龙南鸦背廖氏历代迁徙简表6世大荣子正耕、正孝明朝□□年迁广东连平内管。7世正春子国寿明朝□□年不知迁往何处。7世正满子国福明朝□□年不知迁往何处。7世正栢三子国仰清朝□□年迁南安府上犹县青湖圩。10世大威曾孙禄寿、二寿、三寿、全寿清朝□□年迁南安府。10世运隆子贵寿、仲寿、甲寿、满寿清朝□□年迁赣州府。10世球隆子崇亭清朝□□年迁四川。10世瑞隆、极桂清朝□□年迁吉安。10世应袍、崇觉清朝□□年迁徙外地,不知下落。11世崇朋之子若良、若冕、若士、若向清朝□□年迁四川。11世崇伦子若梓、若栋清朝□□年迁南安府。11世崇添子若昆迁清乾隆□□年四川合州。12世若勋子能寿清乾隆迁龙泉县。11世崇奇子若亮清乾隆迁广西南宁府。8世国器子善保明朝□□年迁南安府。14世存怀之子国庆清乾隆□□年迁广东韶州仁化县。13世能苔存、材清乾隆□□年迁南安府13世能喾、存德清乾隆□□年迁广东州陂。12世若芳子能采、能来清乾隆□□年迁广东。鸦背廖氏字辈文廖有日大,正国吉隆崇,若能存本念,永世与江洪。下廿世:文瑞宗荣显,才华应发祥,恢先为善志,树德定光昌。鸦背廖氏“荣庆堂”建祠记古人崇祖敬宗,首重宗庙。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皆有寝处。我祖仙逝后,魂升于天,魄降于地,非建祠不可。因思我祖自闽迁龙,居无定处,每年拜祖,唯轮各房私厅,甚不雅观。乾隆辛卯年有茂芳公,鲁传公,师川公等十五位前辈,商议建祠。购买赖氏大厦,改建鸦背廖氏祠堂,名“荣庆堂”。上中下三进,富丽堂煌。地点:县城昭华门内太平坊,卯山酉向兼甲庚。前厅大门,面临官街,官街外又有一块大门坪。左与朱屋共扇,右与曾宅为邻。中厅较宽,上厅有神龛,安放祖牌。集全族之力,终于建成。若要恢宏更新,有待孝子贤孙焉。解放后,祠堂为公产,归县政府,先给县采茶戏团演戏,后给县供销总社做仓库,再后拆建家属房。可怜,我鸦背廖氏,珍贵的文化遗产,就这样被拆去,十分可惜。抗倭英雄大启公传江西省龙南县廖氏龙南县廖氏联修族谱序龙南县地处江西省南端,与广东省连平县、和平县接壤,是赣粤交通之要冲,有贯通两省的京九铁路和一○五国道及赣粤高速公路经过县境,自古是名闻遐迩的文化之乡。...江西龙南鸦背廖氏5世祖大启公,字怀州,汉族,妣欧氏,生子二:正凤、正凰。生年失考。明朝嘉靖年间,公任福建漳州千总。在位三年,正值倭寇侵扰,烧杀抢掠,荼毒万民,人神共愤。嘉靖四十一年(公元年)壬戌岁五月。公率领官士三万多人,平定贼患,公赶杀无数,奋不顾身,屡立奇功。余贼设伏要津,公堕入山谷,不幸殉难。福建漳州知事胡期亨,奉旨谕祭:江西赣州府龙邑阵亡千总廖大启,祭文曰:贼寇已灭,皇上心宁。廖公阵亡,魂飞烟云。尔已成为,抗倭英雄。尔身去矣,安得谓之取义;尔生舍矣,安得谓之成仁。道通凡圣,大小可名。人孰无死?尔死犹荣。呜呼!痛哉廖公,忠勇永存。特备美酒,遥祭忠魂。尚乡钦赐忠良匾一块:“正气常伸”叔安公世,崇德公36世,花公28世,文宽公17世裔孙世雄整理正凤公孝备动天怀州公长子正凤公字清泉,秉性公直,宗族乡党莫不敬畏。年十一闻父殉难闽漳,痛不欲生。事母至孝,自后每逢时节及父诞辰,于鸡鸣即起,洗脸焚香致敬,顿首曰:吾安得一见吾父也,声泪俱下,不胜凄惜。一日往市集,见一星士,众皆称甚灵。公将母命说与推算。星士曰:此儒人今年已进难星,确要素食三年,方可能救。公听罢,十分忧愁,遂自思曰:孟子有云,人七十非肉不饱。今我母七十而令素食,非人子事亲之道,不如我代斋可也。于是在市集买鱼肉提至家中。母见而问曰:今日何客而买此耶。公曰:别无他客,只因今往市中见一推命先生,将我八字请他推算,他言我“命中已进难星,须素食三年,方可解免,今特砍肉断荤。母曰:既素食可以解难,则也甚好。由是戒酒断荤,指望解得难星便了。直至三年已满,母亲果然安然无事,而公斋戒已久,心志洁净,终其身而慕父母,盖亦断荤酒,至诚感物,孝德动天。以孤寒之子,屋后侧刨粮五石矣。吾族之祖罕有,与京者春秋奉祀擅其然矣。时乾隆二十年岁次庚胡冬月吉旦嗣孙崇诚敬录先吉公夫妇传正凰公之孙先吉公,天性恬澹,食贫无怨,平生遇事,多处优容,弗耐务张,一切热闹境界,俱视若无有。娶孺人刘氏,淡茶自如,居处仅足以蔽风雨,从无诟谇之言。生二子:长学隆、次贵隆。公善病,孺人敬奉不懈,未几,公疾大增,既弥留,病日重,谓孺人曰:呱呱尚幼,且无日食,难以自支奈何?孺人曰:我早夜织纺,以抚养之。公年三十五岁而殁,孺人矢志不二,孀居数十余年,人影秋灯共度,仍冰清玉洁,孺人之坚贞,今如昨也。乃拮据成家,使二子得以成立。比古人欧陶仉而有过之。孺人广置田粮,创建屋宇,至今数世子孙,皆食其福于无穷。孺人虽巾帼人哉,较之须眉汉,有过之而无不及也,余司铎桃川,值廖氏修谱,正阐微显幽之际,有孺人之曾孙邑庠生文明,以孺人实状告之,余得悉孺人苦节立家之勤劳,不敢謏亦不敢议,爰直叙始末以立传。(族谱上没有写明是谁写的)爵封公发财不忘穷苦人文宽公迁龙第12世孙能裕字爵封,卓英公第六子。自幼节俭,每逢过年,长辈发压岁钱,从来不用。卓英公问之:“为何不用?”答曰:“留下买田。”公道“你小小年纪为何这样古怪?”成长后,业木江南,果成巨富。在县城开有“钱庄”三间,置田产数千担。发财不忘穷苦人。冬送棉衣,春荒施粥,有病无钱医,过老没钱下葬,得知给钱,救济穷人。到处修桥补路,一生积德行善。自己从来不穿绸衣,一年四季只穿烂长衫。热心公益,凡公益事,必定捐款。可惜,二、三代子孙不争气,偌大家产,全部败光。只剩下几间长工屋。修谱时赞曰:秉性温良,赋质醇厚,璞玉处事,则德威礼恭孝友堪媲。于君言行,可追乎卫武。克勤克俭,大振前人之家声;肯构肯堂,永垂后昆之令绪。仓箱盈而富压乡里,田亩盛而贵列胶庠。排难解纷,不减仲连之雅望,济困扶危,大有尧夫之休风。宗族沐其恩,乡党沾其泽。哲人虽逝,懿行犹存。既可匹乎前,亦足仪于后(注:此文前一段是廖诚溥写的“荣庆精华”的内容,后一段为杨殿春的赞词,两文合一)。时嘉庆二十三年岁次戊寅仲冬吉旦礼部进士任赣州府龙邑正堂加三级,年家眷教弟杨殿春拜撰注:此次龙南廖氏联修族谱,鸦背廖与江东廖对应世数低3世一事说明几点,希望鸦背廖氏宗亲给予理解。1、鸦背廖氏与江东廖氏同出一源即同一祖宗。远古1世叔安同源不说,中古88世花公——89世昌公都属同源。昌公生3子:长子廖彻字甫田(鸦背廖氏祖公);次子廖政字拱辰(江东廖氏祖公);三子廖敏字纳斋(龙南无分布,居福建和广东为多)。彻公、政公、敏公同出一父一母,同一世即90世(全国叔安公世系),见下表:90世彻——91世百一郎——92世百七郎——93世万一郎——94世五四郎——95世祖寿——96世伯淳——97世良俭——98世仲祥——99世文宽(鸦背开基祖1世)。江东廖氏世系则为:政——懋孙——千九郎——汝明——均用——文通——子盈(江东开基祖1世)。敏……2、为什么联修以后,鸦背与江东对应差3世呢?因为以前说的同一世,举例鸦背“与”字辈与江东“光”字同辈,是指龙南开基算到“与”与“光”字辈18世,即鸦背廖氏文宽公开基自到“与”字辈是18世,江东廖氏子盈公开基自到“光”字辈也是18世,以前说的“与”字辈与“光”字同辈是误导。而实际“与”字辈对应江东“家”字辈才对。因鸦背开基祖是99世,江东开基祖96世,所以鸦背与江东开基祖相差3世。以上世数都是历史沿革下来的,任何人也变更不了的。有许多旧谱可查,一点不会错,特此说明。3、龙南廖氏联修族谱是几代先辈梦寐以求的大事,由于众多社会、经济等原因虽属同源也是各修各的谱,此次联修成功,解决了许多世数问題,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廖与房;花公世系28世孙;廖世雄:迁龙文宽公17世孙)廖世雄联系 廖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