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
●
园
这是一个古籍《蜀中广记》《四川通史》所记载的古村落,那些散落在乡间的历史与文化,正在快速的消失。
我们希望挖掘到更多的失落的记忆,一方面把丰富的历史文化如实记录下来,另一方面不断传播文化保护的理念,帮助村民重新认识家乡文化的价值,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大家自觉成为家乡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从而记住乡愁、守望家园,展示“乡土中国”。
骊园故事我来说
——生命故事访谈会
年4月11日星期六,成都市民政局、成都市慈善总会支持,成都市十佳公益组织新都区小草公益服务中心承办的“骊园故事我来说之生命故事访谈会”,在斑竹园街道古蜀遗址丽阳山的骊园村举行,当地村民和社区志愿者等多人参加了活动。
活动特别邀请了中国明史学会会员、成都市新都杨升庵博物馆副研究员张德全作为嘉宾,张老师是长期从事文物考古、民俗文化等研究专家,出版专著《四川历史名人丛书杨慎传》等。
骊园村位于成都市新都城区北边丽元山
会场旁边的庄稼地是古蜀国丽元山遗址(下图)据古代中国地理志史名著《太平寰宇记》载:“丽元山,在新都县北八里,平地特起,四绝高三丈,有双石境,广五丈,尝掘其下至水,而未臻其极。”《四川通志》《新都县志》记载:新都马家有战国时代古蜀王开明国王墓,丽元山有古蜀王妃墓和墓表双石镜大石遗址,至今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
活动前期
社工志愿者在村子里进行了大量的走访,录制了视频,并且邀请村民为本次活动绘画了宣传海报。
图:村民小朋友朗诵访谈会正式开始前,社工志愿者开场运用破冰游戏,使到场的参与者迅速熟悉,村民小朋友朗诵了《三国演义》开篇词的作者、新都人明代状元《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诗词,使现场气氛顿时热闹起来。
特邀嘉宾张德全老师在三十年前,曾写有关丽元山的书,他讲述了古书记载三千多年前古蜀国王妃墓——丽元山,以及王妃墓表双石镜故事。
关于大石来历的美丽传说
远古有一美女山精,美貌动人。古蜀国王纳为妃子,王妃不习水土,不久死了。古蜀王悲哀之至,为王妃修建坟墓丽元山,规模很大,立有双石镜墓表,还造一美女出浴梳妆晒太阳的形象,响水堰正是美女梳妆的发髻,传说这位王妃就是发明养蚕缫丝的蚕娥姑娘。传说丽元山双石镜为两个巨大圆形石镜,平滑光亮。遇到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时,用铜盆装清水放在镜上,可看见附近百里之外的景物。
故事
清代《新都县志》记载有丽元山《石镜》
蜀王将此镜,送死置空山。
冥冥怜香骨,提携近玉颜。
众妃无复叹,千骑也虚还。
独有伤心石,埋轮月宇间。
——唐代大诗人杜甫
古蜀国王墓青铜兵器戈骊园村附近,考古学家在年第一次发现战国时代古蜀国开明王陵墓,宏大的八个边箱、一个棺室、一个腰坑造型,豪华的楠木独木棺椁,出土了多件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陶器、漆器和其他种类的宫廷用品,水中的青铜兵器刀刃和剑身放射出夺目的寒光。其中一枚古蜀国王青铜“巴蜀图语”玺印,以及青铜兵器上巴蜀图语符号王者标记,暗示了这座古蜀国开明王墓葬的规格和档次,这些珍贵文物震惊了考古界,誉为当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这些文物珍宝说明了丽元山与古蜀国文明的密切关系。
图:新都杨升庵博物馆副研究员张德全(左),赠送专著《四川历史名人丛书杨慎传》清代乾隆年间,这里还出了两位先贤,一位是参加了乾隆皇帝举办70岁老人“千叟宴”的诗人李绯,另一位因智斗大贪官和珅被封为“烧车侯”的吏部主事李扬域,并且李扬域父子死后落叶归根,也葬在了骊园村。
随着张老师的娓娓道来,村民们这才知道,自己脚下的土地有着这样浓厚的文化背景。尤其讲到古蜀王开明氏的王妃墓就是平原上的封土堆丽阳山的时候,现在这个位置仅剩下一块石碑述说着曾经辉煌的历史,张老师号召村民要将自己的文化遗址积极守护起来。
历史上著名的丽元山是怎么神秘消失了呢?对此,这一谜底由三位村里的老年人揭晓:据今年七十五岁老刘书记回忆,他十多岁就开始在骊园村干活。上世纪六十年代,刚好赶上学习“愚公移山”移山造田,全村老老少少挖的挖,抬得抬,背得背,最后把一个30多米高,多米直径的“丽元山”夷为了平地。据当时参与移山的刘爷爷、冯爷爷等回忆,土里还挖出了象牙,见风即化。另外有陶罐若干,都没有保存。近年,陆续有专家老师到骊园村考察,村民们这才知道当年夷平的是古蜀时期的文物,那个惋惜,那个心痛,所以现在全村对“文物保护”都有了深刻地认识!
故
●
事
95岁的烈属陈德召奶奶
村里的老年人、青年人和新村民代表,纷纷分享了他们和这片土地的故事。95岁的陈德召奶奶讲述了很小时父母去世,她少时当家,抚养两个弟弟的经历。青春韶华时,她含辛茹苦拉扯大了两个弟弟,当时,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她送两个骊园村的青春小伙一起参加“中国人民 ”奔赴朝鲜战场,年他们壮烈牺牲,后来从战场上寄回了一支钢笔,一支口琴,一个日记本,这些遗物成为了陈奶奶的寄托。陈奶奶还说到,国家并没有忘记她,长期照顾她享受着抚恤待遇。
81岁的刘爷爷是村里种植庄稼“老把式”
81岁的刘爷爷是村里第一批老高中生,他还上过私塾学《四书》《五经》等,高中毕业于新都一中,还会吹口琴、笛子。由于家里缺乏壮劳力,刘爷爷就回到了家乡。六十多年的农耕生活,把刘爷爷的身体练得棒棒的,如今八十多岁的他还能爬到树上砍树丫。凭借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刘爷爷在田里摸索出一套“传统+科学”的种植方法,尽量不用少用农药化肥种植农作物,他家的农作物总是长得格外好。刘爷爷在现场为大家吹了一首口琴曲《好男儿要当兵》,这把口琴陪伴了他无数个农耕疲劳的夜晚。
承包大棚种蔬菜的河南姑娘小王(图左)
骊园村的风俗是兄弟姐妹都聚居在一个大院子里,家家户户都相处地愉快和谐。除了祖祖辈辈的村民,这里现在还有了新村民,来自河南的小王夫妇。他们考察了很多地方,发现骊园村的天气、温度最适合冰菜生长。年,他们承包了村里十多个大棚种蔬菜,从此就留在了骊园村。他们回顾了疫情期间和村民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村上、小草社工积极介入、链接资源,帮助解决蔬菜滞销的问题。现在,他们和“阿里集团盒马鲜生”达成了长期合作的协议。
领大家致富的上门女婿宴大哥(图右)
年轻的宴大哥是村的上门女婿。两年前,他加入了一个乡村振兴的群,从此振兴骊园村的念头就一直萦绕在心底,看到骊园村年轻人在外打工,老老少少在家劳动力减少,今年他承包了骊园村多亩地种庄稼。平时需要人干活,他就邀请村民出工干活,为村民们增加了一份收入。宴大哥对村民们说,他还计划开辟一个60多亩的生态农庄,种果树,挖鱼塘,养鸡鸭,人们可以钓鱼、钓虾、喂土鸡等,还准备给一些自然教育机构提供免费的场地,他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带领村民一起走上经济振兴的道路。
图:骊园村乡土民俗的推独轮车雕塑访谈会尾声,一位村里的小朋友表演了《听我说谢谢你》,小朋友用稚气又真诚的声音说道,她听了骊园村的历史文化更加热爱家乡。晚上,她给社工发来了日记写道,今天的活动来了十多个村里的小朋友,骊园村的故事就像一棵种子播撒在了他们的心里,也许再过十多年,他们毕业后回到村里建设自己的家乡,这就是骊园村的未来和希望。
文
●
人
同时,大家还考察了位于骊园村旁边的明代状元杨升庵故居“杨氏宗祠”。小河蜿蜒,流水潺潺,一派静美的田园风光。此为杨升庵家族居住发祥地,沿着小河的绿道前行几百米,屹立一座高大雄伟的“升庵故里坊”牌坊,青翠的竹林和树木掩映着重建于清代道光十九年的杨氏宗祠。岁月沧桑,杨家大院百年老瓦房只剩下三间正堂,两间厢房。木质单檐歇山式房顶,抬梁式梁架,古式雕花窗棂结构,青瓦泥墙、木柱石磴,透露着古朴与肃穆。朱红色的大门、乌黑的神龛,斑驳的墙壁上挂满字画,彰显着这里沧桑的历史。
杨升庵(-),名慎,字用修,新都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学者。明朝四川唯一状元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一生勤奋好学,博涉百家,其诗、词及散曲创作水平很高,以《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名扬于世。著述达百余种,涉及文学哲学、地理民俗等。年,杨升庵被公布为四川十大历史名人。据了解,政府部门正在杨氏宗祠修建大型“升庵文化园”,该项目将深入挖掘川西文化特色资源,打造廉洁文化教育和古代建筑历史文化旅游品牌。
图:骊园村委会所在地
文化
历史
从古蜀到现代
村民们是骊园历史文化人文的见证者,通过访谈会的形式,用故事了解感受村民的生活。
新都自古称“天府膏腴”、“香城宝地”,人杰地灵,文化发达。通过参与活动,村民们成为自身历史文化遗产的讲述者和保护者,那些曾经被遗忘的往事转换成人、情、根留下来的集体记忆,这种社区感的回归正是村落凝聚和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图:“生命故事访谈会”嘉宾与主办者合影
/点击图片,去阅读→
“醉”美南丰共绘美丽家园/点击图片,去阅读→
倾听你们的故事让我们感到很幸福小草公益倡议必戴口罩拒吃野味勤快洗手减少串门见屏如面拒绝谣言配合查验科学就医支持请转我们都是凡人,就像路边的小草,随处生根,随处发芽,共同的爱心把我们汇聚成世界上最大的绿。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