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各县第一名人看看你的家乡都有哪些牛人

洛阳人的伟大和历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洛阳地处中原,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乱世必然出英雄。要论古代历史名人洛阳可是“中国之首”。

  代表人物:黄帝,伊尹(商相)、周公(西周政治家教育家)、老子(东周,道家学说)、摄摩腾和竺法兰(东汉,天竺高僧)、班超(东汉名将,丝绸之路捍卫者)、关羽(蜀汉名将)、魏文帝元宏(北魏皇帝)、玄奘(唐代高僧)、武则天(唐高宗皇后武周女皇)、杜甫(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唐代大诗人)、程颢程颐兄弟(北宋理学

奠基人)的等等。

让我们看看每个县有哪些牛人吧!

每个县的名人接龙......

1孟津县

伏羲神笔王铎李准

......

2偃师

玄奘

大唐两朝宰相房琯

3嵩县

伊尹

4汝阳县

杜康,酒的发明者

5洛宁县

大禹治水仓颉造字工部尚书宋礼兵部侍郎张鼎延近代的李翔悟,曲书城

6伊川县

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程灏兄弟

7宜阳县

李贺周灵王姬泄心8栾川

老君山的老子,俗名李耳

???

??

长按    周成王五年(前年),周公奉旨正式营建洛邑。在涧水和洛水的交汇处,建新都叫“新邑’’或“新洛邑”,“郏郫”。新都为周王所居,又叫“王城”。新邑东郊,瀍水以东殷民住地叫“成周”,意思是成就周道。原来的镐京就称作“宗周”了。东都洛邑建成之后,周公召集天下诸侯举行盛大庆典。在这里正式册封天下诸侯,并且宣布各种典章制度。也就是所谓“制礼作乐”。

周公制礼作乐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称王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彻底交给了成王。这种无畏无私的精神,始终被后代称颂。周公不仅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在天文地理上也颇有建树。我国最早的天文观测仪器是专用士圭观测日影,而最早装置圭表的观测台就是周公在阳城(河南登封)建立的周公测景台。周公测景台比古希腊早余年,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纪念周公,隋末唐初,人们在洛阳王城遗址上建造了周公庙(在今洛阳市定鼎路),历代修葺完善,今为我国三大周公庙之一,年3月,洛阳周公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老子(前年左右—前年左右),春秋时期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史记》说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为今河南省鹿邑县。也有史料记载,老子为河南鹿邑太清人,汉族人。老子著有《老子》又名《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道家奉《老子》为道教主要经典,奉老子为教祖,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

东周都城在洛阳,老子就在洛阳做官,是东周朝的国家图书馆“王城守藏室”官员“柱下史”,相当于图书馆馆长。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主张“道法自然”。《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载公元前年,孔子曾学于老子,圣人相会,留下千古佳话。洛阳有“孔子入周问礼处”纪念碑。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l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老子离宫归隐,骑一青牛,出函谷关,留下《道德经》言,不知所终。

洛阳上清宫是著名道观上清宫,位于洛阳市北约4公里邙山之巅的翠云峰上。相传,这里为太上老君炼丹处。老子出关后究竟归隐何处,无从考究。传说归隐处是河南洛阳的老君山。老君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城东3公里处,海拔米,如今已成为中原地区集山水景观与道教文化为一体的标志性AAAA景区。

四、摄摩腾和竺法兰。摄摩腾出身于印度婆罗门的一个显赫门第,他云游四方,以宣扬教义为己任。古印度高僧竺法兰,自言诵经数万章,为印度学者之师,他曾与摄摩腾一起云游四方。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与佛教首传中国、与“释源”和“祖庭”白马寺密切相关。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城东15公里处,古称金刚崖寺,号称“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白马寺,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尊为“释源”和“祖庭”,享有独特的地位。它建于东汉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明日,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等12人出使天竺(今印度)寻佛取经。公元65年,蔡愔、秦景等人开始“西天取经”,至在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天竺(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得见佛经佛像。永平十年(67年),汉使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洛,住鸿卢寺,翌年(68年),汉明帝诏建白马寺。相传,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曾经带来佛经原本――梵文《贝叶经》,是用梵文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经。入华后,他们很快学习汉语,禅居白马寺内奉佛译经。他们先在清凉台共同译出《四十二章经》,敕令藏于兰台石室第十四间。东汉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古印度高僧摄摩腾在洛阳圆寂,被安葬在白马寺东院,即如今的摄摩腾墓。摄摩腾圆寂后,竺法兰单独翻译了东汉使者从西域带回的其他佛教典籍《十地断结经》四卷、《佛本生经》一卷、《佛本行经》五卷等,这是我国早的一批佛学著作。竺法兰60多岁时卒于白马寺,被安葬在白马寺西院,即如今的竺法兰墓。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为中国佛教的两位开山鼻祖,故后世皆以白马寺为中国佛教的发源地,尊为“释源”和“祖庭”。

五、班超(公元32-),字仲升,陕西扶风安陵(今陕西兴平县)人。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是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标志性人物,为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班超与“投笔从戎”。班超是汉光武兰台令史班彪之子,《汉书》作者班固之弟。幼有大志,不修小节。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广涉书传。公元62年(永平5年),其兄班固被召进京任校书郎,班超与母随同前往京都洛阳。因家贫,班超为官府抄写文书以养母,曾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73年(十六年),汉明帝派窦固出击匈奴,窦固招募勇士时,班超毅然扔下手中的笔,报名参加西征军,被任命为假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投笔从戎”的典故。

班超定西域。73年春,班超随窦固出征,以其出众的智谋和勇敢,在巴时坤战役中屡立战功,其文才武略受窦固赏识。73年夏,窦固派遣他与从事郭恂一同出使西域,以恢复汉朝在西域的统治。班超只带36人前往。当他们到达鄯善国时,该国对他们先是热情接待,不久,鄯善国王的态度突然冷淡下来,班超得知是匈奴使者到来。班超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动员36名勇士,晚闻用火攻匈奴使者,并促使原先动摇不定的鄯善王归附东汉,纳子为质,向东汉称臣,从此稳定了丝绸之路南部的局势。明帝因鄯善王归附,提升班超为军司马,继续出使西域。公元年(永元十四年),班超因年迈荣归洛阳,被任命为射声校尉,月余后,猝然去世,享年71岁,葬于今洛阳市孟津县朝阳镇。    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为维护中国边防,保证各族人民的安全,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班超在出使西域期间,曾于永元九年(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虽然没有成功,但为以后打通欧亚交通做出了贡献。班超的功业将永载史册。

六、关羽(-),世称关公,字云长,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五虎上将之首.。祖籍河东解县宝池里下冯村(今天山西省运城市常平乡)。关羽仪表威武,武艺超群,忠义仁智,威震华夏。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投奔刘备,与刘备、张飞结拜为三兄弟,起兵争雄,“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建安二十四年冬,孙权用吕蒙计袭击荆州,关羽因骄傲轻敌,败走麦城,被孙权部下所俘,蒙难于章乡(即湖北当阳县北)。传说关羽死后,孙权将他的首级放入一只木匣内献于曹操,企图陷害曹操。曹操识破诡计,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将关羽葬于洛阳。关羽死后头颅葬在河南洛阳,身子葬在湖北当阳,现今两地各有一处关陵,民间盛传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在山西”。

关公受到古今膜拜,是因为关公最讲“忠、义、信、智、仁、勇”,而这几个字恰好涵盖了儒家所有的道德理念。“汉封候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宋代,默默无闻了年的关羽,被宋徽宗连升三级: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宁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元代文宗,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代神宗,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这位死了多年的三国名将的封谥,终于由侯、公、真君、王,至此登基为“帝”了。

洛阳关林是我国封建品级最高、建庙最早的关庙,是全国著名的AAAA级旅游区,是全国惟一的集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每年河洛文化旅游节(9月27-10月27)期间举办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海内外美国、日本等国和香港、台湾、内地的朝拜团代表,山西解州、湖北当阳等地关庙负责人和洛阳群众齐聚关林,祭拜道德榜样关公,共叙同胞亲情。年6月,以“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为主题的“关公信俗”部分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七、拓跋宏(后改叫元宏)(-),鲜卑族人,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公元年,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年,北魏第四代皇帝拓跋宏袭皇帝位。公元年,颁布“均田令”。公元年,太皇太后冯氏死,谥号文明,拓跋宏亲政。公元年,拓跋宏以南伐为名率文武百官至洛阳,北魏正式迁都洛阳。魏孝文帝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政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直接结果,是包括鲜卑族和北方民族在内的百万余人迁入洛阳和中原,使洛阳再次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使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为形成盛唐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魏洛阳城坐落在邙山南洛河北,东西20公里,南北15公里,规模之大,堪称封建都城之冠。北魏洛阳城包括内城和外城,分行政区、居民区、商业区,布局合理,以里坊制度规划管理是北魏洛阳城的一大特点,后为隋唐洛阳城的仿效,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公元年前后,我国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开凿。目前,龙门石窟造像约30%是北魏时期开凿的,孝文帝功不可没,其中古阳洞约开凿于公元年前后,造型精美,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的洞窟,为金石、书法家推崇的“龙门二十品”占19品碑刻。宾阳洞是宣武帝为孝文帝和文昭皇后营造的石窟,造像谨严,装饰华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公元年,病逝于南征路上,年仅33岁。葬于洛阳北邙长陵。孝文帝的历史贡献: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迁都洛阳,使洛阳再次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始凿龙门石窟,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修复北魏洛阳城,开大规模建设之先河,开里坊制管理之先河,影响深远。

八、玄奘(-),姓陈,名祎,伟大的佛学家、哲学家、翻译家和旅行家,一位名贯千古的佛学大师,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隋开皇二十年(公元年),出生于洛州缑氏县陈村(今洛阳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玄奘幼年随其二哥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为了学习佛法走遍各地寺院拜师学经。贞观元年(公元年),玄奘大师只身西行到佛国印度取经,他冒着被追捕的危险,“

宁可西行一步死,决不东回一步生”,穿过河西走廊、八百里莫贺延碛大沙漠,孤身一人越过新疆北路,途经现在的吉尔吉斯、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国,行程2.5万公里,于贞观十九年(公元年)回到长安,带回大小乘佛经律论夹,凡部。在以后的近20年中,玄奘在大慈恩寺等地潜心译经事业,共译出佛教经、论75部、卷。又将中国的《道德经》、《大乘起信论》等译成梵文,传到印度,是中印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西域个国家的山川、地理、城邑、古迹、物产、传说等,后成为研究南亚、中亚国家历史的宝贵资料。他的故事千百年来妇孺老幼无人不知,神州内外处处饮誉。

玄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民族精神:舍身求法、西行取经的献身精神;百折不挠、励志奋斗的进取精神;孜孜不倦,执著求知的学习精神;不慕荣利、心归大唐的爱国精神。鲁迅称赞他是“舍身求法”的“民族脊梁”。

汉唐以来,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而玄奘取经也正是沿着丝绸之路西行的,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收获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西行求法,扩大了丝绸之路的影响。明喜庆年间,江苏淮安人吴承恩根据玄奘取经的故事写成神话小说《西游记》,从此“唐僧”成了玄奘的代名词,西天取经的故事家喻户晓。为纪念伟人玄奘,中印两国政府早在年就计划建设有关纪念设施。如今,印度那烂陀寺建有“玄奘纪念堂”,洛阳白马寺建的印度风格佛殿也将于年开光,玄奘故里――洛阳偃师成为重要的旅游圣地。

九、武则天(—年),籍贯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

1、女皇武则天定都洛阳。唐高宗李治年立武则天为皇后,高宗死后临朝称制,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之母。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并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公元至年在位,定都洛阳。一代女皇武则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在洛阳生活48年,正式称帝15载,定都洛阳。她发展科举制度,首创殿试,又置武举,推行自荐,修姓氏录。贬逐元老勋贵,重用庶族地主。

重视生产,奖励农桑,发展经济。但任用酷吏,奢糜无度,给国计民生带来危害。年正月,张柬之等发动政变,逼武则天让位于李显。唐中宗李显复国号为唐。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卒于洛阳上阳宫,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次年六月与高宗合葬乾陵,谥号“则天大圣皇后”。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一们杰出的政治家,她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是把大唐帝国推向极盛的关键人物。宋庆龄对她的中肯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2、武则天与洛阳牡丹。洛阳牡丹甲天下,有武则天的功劳。武则天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书法家、音乐家、舞蹈家。《全唐诗》录有其诗58首,但唯独《腊日宣诏幸上苑》诗,充满传奇色彩。诗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明朝的大小说家冯梦龙写道:“不想武则天原是应运之主,百花不敢违旨,一夜发蕊开花。次日驾幸后苑,只见千红万紫,芳菲满目,单有牡丹花有些志气,不肯奉承女主幸臣,不肯开花。则天大怒,遂贬于洛阳。故此洛阳牡丹冠于天下。”其实,武则天尤好牡丹。据唐代舒元舆《牡丹赋并序》说:武则天家乡,早就种有许多牡丹,而且品种“特异”。因此,她曾将家乡的牡丹珍稀品种移到京城,使京城牡丹得到空前发展。武则天在洛阳建立武周神都后,又将长安的一些牡丹带到洛阳来,对牡丹事业的贡献可以说是巨大的。事实上,武则天贬牡丹只是小说虚构,人民群众借牡丹故事表达了中华民族不畏权贵、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武则天与书法。武则天升仙太子碑位于洛阳市东南约35公里的偃师县府店缑山之颠,碑高6.7米,宽1.55米,厚0.55米,盘龙首龟座高1.3米。武周圣历二年(年)二月初四,武则天于东都洛阳赴登封封禅,留宿缑山升仙太子庙,感兴而撰文,并亲为书丹。后历代书法爱好者都视“升仙太子碑”为书法艺术珍品。

4、武则天与音乐。武则天在洛阳编著的《乐书要录》是乐律学重要著作。她曾出资二十万两脂粉钱,其中十万两雕刻了至今闻名世界的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十万两精心培育了因此而得名的专供皇族贵胄们欣赏的“武皇十万宫廷乐舞”。如今,“武皇十万宫廷乐舞”已入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5、武则天与洛阳城市建设。武则天在洛称帝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武则天将洛阳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改东都为神都,设官分署,对洛阳的城市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6、武则天与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精美绝伦的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传说大佛的“模特儿”是武则天,是仿照武则天的容貌雕凿的。奉先寺是唐高宗和武则天亲自参与主持经营的皇家造像工程。为此,武则天曾经于咸亨三年(公元年)捐出“脂粉钱二万贯”以表心愿。主佛卢舍那丰腴典雅,栩栩如生。她那智慧的双眼,稍稍向下俯视,目光正好与朝拜者仰视的目光交汇,令人产生心灵上的震撼,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因其迷人而智慧的微笑被称为“东方的维纳斯”。

7、武则天与洛阳牡丹燕菜。牡丹燕菜是洛阳水席中独具风格的风味菜。相传,武则天居洛阳时,东关一块菜地里,长出一个几十斤的大萝卜,菜农认为是神奇之物,献给女皇武则天,御厨师把它切成丝、拌粉清蒸,配以鲜味汤汁,女皇吃后,其味异常鲜美,大有燕窝风味,赞不绝口,赐名“燕菜”。后传入民间,日久天长,大家都叫做“洛阳燕菜”。年10月,周恩来总理陪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来洛阳参观,称“牡丹燕菜”。

8、武则天与洛阳“延秋”的传说。武则天居洛阳48载,留下许多传说故事,最有名的传说莫过于延秋的传说。洛阳市西15公里,有一村名叫“延秋”,传说与武则天有关。洛阳“八小景”――“龙池金鱼”,指延秋村的洛阳龙潭寺和龙池沟。一年夏天,武则天来到龙池沟避暑,打算长住。留在东都洛阳的狄仁杰等重臣派人请圣驾还京。武则天不想离开这人间仙景,而且给来迎圣驾的人大大

写了延秋二字。狄仁杰见皇上不回宫,影响国事,派人悄悄烧掉寺旁的粮仓,武则天无奈圣驾返京。从此,龙潭寺旁的村庄以延秋二字取了村名。龙潭古寺已荡然无存。潭东的山村人称之为“火烧麦”,20世纪60年代还可见烧成黑焦炭的麦粒。

9、武则天与香山寺佳话。宋代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十一对“香山赋诗夺锦袍”有妙趣横生的记述:“武后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夺锦袍赐之”。首先成诗的是左史东方虬:“春雪满空来,触处如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武则天觉得东方虬文思敏捷,又才华出众,立即把锦袍赐给了他,而此时,多数大臣也相继成诗,当众诵读,一致认为宋之问的七言诗更在东方虬之上,武则天遂决定把锦袍赐给宋之问。

十、杜甫(公元--),唐朝著名诗人,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祖父为初唐诗人杜审言,父杜闲。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杜甫少年、中年时代生活在洛阳,并以洛阳为家乡,“李杜相会”的文坛佳话也发生在洛阳。杜甫死后葬于洛阳偃师杜楼村。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其他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公元年,杜甫漂泊至湖南耒阳,在船上溘然长逝,享年59岁。临终之际,杜甫嘱咐次子宗武,在他死后,一定要

把他葬在先祖杜预墓前。公元年,他的孙子杜嗣业把杜甫的遗骸运回洛阳偃师,埋葬在先祖杜预墓南。诗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稹对杜甫一生做了很高的评价。

十一、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白居易号香山居士。香山,位于洛阳市伊水南岸,与著名的卢舍那大佛隔河相望。介绍洛阳八大景“龙门山色”引用最多的一句话出自白居易的“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主要作品《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问刘十九》《买花》《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白居易一生勤于政事,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他在西湖上筑了有名的“白堤”。

白居易对洛阳情有独钟。一生写诗余首,其中余首是吟唱洛阳的。公元年,54岁的白居易在洛阳履道里(今洛阳安乐镇狮子桥村)购置宅院,以备养老。年,以太子宾客身份司东都洛阳,从此不再离开洛阳,直至终老。年,白居易把为元稹撰写墓志所得70万钱捐出,用于修葺龙门东山的香山寺,使香山寺面貌一新。不久又出资修建香山寺藏经堂,搜集编订多卷佛经藏入香山寺。年,白居易与香山寺如满等僧人结香火社。年,组成“七老会”,后加入如满、李元爽,称“香山九老会”,终日歌咏洛阳山

水。年,出资治理龙门伊河的八节滩,使鬼门关变通途,以利行舟。年病逝,享年75岁,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位于洛阳市郊区安乐乡狮子桥村东,占地80亩,馆内有白居易故居、白居易纪念馆、乐天园、白居易学术中心、唐文化游乐园、仿唐商业街等建筑。

白园是为了纪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而修建的,在洛阳市龙门东山(香山)北端琵琶峰上,现占地44亩。此园依山而建,峰翠水碧,秀丽古雅。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河由南向北穿山而过,一桥飞架东西,宛若一道彩虹。白居易晚年居住洛阳18年,虽尊为少傅,但一生清贫,喜酒善诗,在龙门修香山寺,开八节滩,对龙门山水十分眷恋,死后遵嘱葬于此。

洛阳牡丹甲天下。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存世的牡丹诗有20余首,脍炙人口。白居易久居洛阳,喜爱洛阳牡丹是无容置疑的。白居易常以白牡丹自喻,借花抒情。《白牡丹》:白花冷淡无人爱,京占芳名道牡丹。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惜牡丹花二首》: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牡丹芳》: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去年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今年瑞麦分两岐,,君心独喜无人知。无人知,可叹息。少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少回卿土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买花》: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十二、程颢、程颐兄弟:程颢、程颐兄弟世称“两程”,是理学奠基人。程颢(~)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程颐(~),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被称为程朱理学,因为一脉相承,两程是理学的开创者,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将理学加以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具有比较严密逻辑体系的学说,从此,程朱理学便在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思想领域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两程十五、六岁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二程的学说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并无二致。两程在教育上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圣人,教育必须以培养圣人为职志。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其根本。皆以“理”或“道”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有理则有气”。现行社会秩序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则是逆天理。提出了事物“有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强调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于气禀不同,因而人性有善有恶。所以浊气和恶性,其实都是人欲。人欲蒙蔽了本心,便会损害天理。“无人欲即皆天理”。因此教人“存天理、灭人欲”。要“存天理”,必须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穷理,逐日认识事物之理,积累多了,就能豁然贯通。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二程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提倡在家庭内形成像君臣之间的关系。程颐还反对妇女改嫁,宣称“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流毒颇深。二程的著作有后人编成的《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经说》等,程颐另著有《周易传》。二程的学说后来由南宋朱熹等理学家继承发展,成为“程朱”学派。

“程门立雪”,也作立雪程门,作为成语形容尊师重道,虚心求学。这个典故发生在河南洛阳的伊皋书院,是进士杨时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如坐春风,也作“如沐春风”,成语意思是:好像坐在春风里,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和感化。该成语与程颢有关。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卷四:“朱公掞见明道于汝州,逾月而归。语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明道即程颢。

“两程故里”位于嵩县田湖镇程村,是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两兄弟著述讲学的地方,年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美食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ys/65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