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县上涌镇获评年省级历史文化名

如今,凭借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和自然风光,德化县上涌镇获评年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上涌镇位于德化西北部,东经°09′,北纬25°43′,海拔-米,土地总面积.09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人口约2.5万人,历来是德化西部经济、文化、商贸和交通中心。近年来,上涌镇坚持以人为本,依托区位、产业、生态、人文等优势,抢抓“厦沙高速”动建机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致力打造“生态文化古镇”。

历史沿革

上涌昔称“上壅”,五代后汉墘祐间境内石门头“筑垣以遮壅城门”故称。宋太平兴国三年(年),泉州往京城的驿道在上涌设“上壅驿”。后因其地处涌溪上游,水势湍急,遂改“上壅”为“上涌”,别称为“涌邦”。年设上涌乡,年在此设第四区,年改称上涌区。年成立上涌人民公社,年葛坑、杨梅、桂阳、汤头从上涌公社分出单独设社,年6月改为上涌乡,年改为上涌镇。

区位交通

上涌镇坐落于戴云山和九仙山中间的广阔盆地,东与桂阳乡相连,西以九仙山主峰为代表与大铭乡接壤,南靠赤水镇,北依汤头、葛坑两乡镇,东南以戴云山主峰为代表与雷峰镇毗邻;距县城32公里,省道线穿境而过,距大田60公里,离向莆铁路尤溪中仙站70公里,与这两地形成“经贸三角区”;随着厦沙高速动工建设并在上涌镇区设立互通口和服务区,上涌将融入德化城关“一刻钟”生活圈,泉州“一小时”、厦门“一个半小时”经济圈。

产业发展

上涌镇耕地面积1.78万亩,年平均气温16~18℃,年降雨量1~毫升,土壤肥沃,物产丰饶,农作物以优质米为主,以米粉、茶叶、油茶、大豆等为辅,果树以早熟德化梨为主,以芦柑、早熟桃、板粟、油柿、李子等为辅,素有“德化粮仓”之称。

近年来,上涌镇以“聚人气”为突破口,以打造“农业为主、工业为辅、旅游协同发展”三大产业为新平台,加大农业扶持力度,建设泉州市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对接沿海产业转移,引进2家轻工型玩具企业,吸纳多人就业;创办戴云山休闲农庄,打造“舒适的农家小院等宾朋入住,可口的民俗菜肴等朋友品尝”的乡村旅游。

上涌古街

上涌古街,又名杏仁街,雅名翰林街。古街起名源于那里的一棵古老杏树。古街始建于民国13年(年),依山而建,蜿蜒而下,长约米,宽约4米。

踏着醉态的步履,走在古街上,路边的石头可见青草和青苔,传递出岁月的痕迹,美丽传说在脚下蔓延,米酒香醇时过犹存,店面和老街一样,都已年深日久,有的仍经营生意,有的则关着门,一路走下去,仍然看得出这些店面以前是经营什么的:银行、税务所、小百货、食杂、理发、牙科诊所等等。杏仁街是一段历史,是一种建筑文化,是一件艺术品,是一首古朴的歌!杏仁街以其独特的风采,古朴典雅的魅力,随着“历史文化名镇”的打造,迎来的将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自然风光

上涌镇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0%,富含负氧离子,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有着“中土蓬莱第一山”美称的九仙山,春季山花烂漫,馨香四溢;夏季翠绿可餐,清爽宜人;秋季红叶似火,热情奔放;冬季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每年观赏九仙云海、九仙雾凇、九仙日出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秋收时节,瓜果满园飘香,稻浪随风起舞,美不胜收的乡村风光同样吸引了大批游玩、采摘、摄影、写生的游人。

民俗文化

上涌既有首屈一指的唐代九仙山摩崖石刻、明清匾额、石雕旗杆夹等文物,拥有丰富的历史故事和美丽的神话传说,又有独领风骚的“龙虎旗”等民俗;既有香客云集的佛教慈济宫、道教通济宫,又有叶落归根的刘氏宗祠永思堂、蒋氏宗祠桃源堂。蒋氏宗祠桃源堂保存有完好的明清两代的珍贵文物:一是匾额14块。分别刻有“文魁”(文举)、“武魁”(武举)、“选魁”(贡生)、“辟雍英俊”、“耆龄迓祉”、“朝硕彦”、“硕德流芳”、“世德传芳”、“成均首选”等匾词。二是屏凤一套(俗称“围屏”)。作为全市少有、全县仅有保存完好的上涌乡公所,为人们见证了乡镇发展沿革,正准备筹建知青文化创业园,正向人们展示知青到人生第二故乡创业的风采。

来源:憨鼠社区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ys/66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