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各县市区的老烟标

鄂国(商周诸侯国)编辑讨论

鄂国(西周铭文作噩国),夏商时期,鳄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及长江流域。一个以捕鳄为生,且以鳄为图腾的部落,便以鳄为部落名称,在商代时形成了鄂国(地点在今山西乡宁县),其国君在商代位列侯爵,商王辛(帝辛)以鄂侯、九侯、西伯昌为三公。西周初期,由于受到晋国军事压力而南迁随州(今湖北随州)。公元前年,鄂侯驭方率东夷、淮夷叛周,被周厉王击败,鄂国从此一蹶不振。考古发现表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鄂国仍然存在,其地望就在南阳。

中文名鄂国外文名TheEState图腾鳄年代夏商周性质诸侯国形成时期商代爵位侯爵

商代,黄帝的姞姓子孙封在鄂国(今山西乡宁县),夏商时为诸侯国。商末,鄂侯在朝中为大臣,与西伯姬昌、九侯并列为三公。商纣看中了九侯的女儿,娶为妃子。但九侯的女儿性情端庄,不愿陪伴纣王作那些荒淫无耻的勾当,纣王一怒之下,杀死了九侯父女,还把九侯做成肉酱。鄂侯见九侯死得冤枉,便同纣王拒理力争,结果也被杀死。西周初年,鄂国的故地被晋所并,遗族南迁到河南南阳北,仍叫鄂国。因受楚的威胁,于西周中叶,又南迁到今湖北鄂州市城区东,仍叫鄂国。周夷王七年(公元前年),为楚王熊渠所灭。鄂国亡。周夷王七年(公元前年),楚王熊渠灭鄂国,封其中子熊红为鄂王。都城在今湖北鄂州市城区东。熊渠卒,熊红嗣位,仍居鄂;传六王至熊咢犹居于此,为楚之国都。前——前年,春秋时为楚之别都。楚共王熊审封其三子子皙为鄂君。前年(楚怀王六年),怀王封其弟启为鄂君。前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废灭楚,废封国置鄂县。河南省南阳市发现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鄂国贵族墓群出土多件青铜礼器,其中有38件刻有铭文,最长的铭文20多字,为解读西周晚期鄂国历史提供了重要实物和文字资料。在第一阶段发掘的20座墓葬中,至少有四代鄂侯埋葬在这里。一桩历史悬案由此解开:可以确定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鄂国并未消亡,而是存在于南阳,还具有一定的实力和影响;鄂国地望(指名门贵族所特有的标志其身份的籍贯)就在南阳。[1]

南阳,古称宛,河南省辖地级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1]。截至年末,全市辖2行政区、4个开发区、10个县,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6万人(含邓州)。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多年的建城历史,为楚汉文化的发源地。南阳淅川是世界最大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所在地和重要的核心水源区之一。年,南阳市完成生产总值.77亿元,比上年增长7.2%。中文名称南阳外文名称英文NanyangCity阿拉伯文???????朝鲜文???别名南都、帝乡、玉都、药都、曲艺之乡行政区类别地级市所属地区华中地区、河南省下辖地区2个市辖区、10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政府驻地南阳市卧龙区中州中路号电话区号邮政区码地理位置河南省西南部面积平方公里[2]人口1.36万人(年常住人口)[2]方言中原官话-南鲁片、信蚌片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著名景点丹江大观苑、卧龙岗、医圣祠、宝天曼、内乡县衙、西峡老界岭等机场南阳姜营机场火车站南阳站、南阳东站[4]车牌代码豫R行政代码[5]高等院校南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地区生产总值.77亿元(年)[6]人均生产总值元(年)现任领导市委书记张文深、市长霍好胜[四五十万年前,“南召猿人”就在白河上游繁衍生息。与北京人大致处于同一时期。现存有南召县杏花山猿人遗址。约在五六千年前,出现了村落和房屋,产生了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夏朝初,禹把今南阳境内邓州作为都城,见唐杜佑《通典》:“邓为禹都”。尧曾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舜帝其子曾封于南阳。

商朝、周朝时,现南阳境内有申、邓、谢等诸侯国。

西周时,南阳属荆州,因在周的南部,被周人称为“周土”。周代天子非常重视这片富庶的土地,曾分封了申、吕、谢、郦、蓼、曾、鄀、许等诸侯国。

春秋时楚设宛邑,楚国属地,称为宛,楚国在丹阳(淅川县)建立国都,冶金业发达,为全国著名的冶铁中心。战国后期为秦所据。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年),初设置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南阳已成为全国八大都会之一,已开始使用铁器,有了冶铁、蚕丝等手工业和商业,特别是铸铜业发展迅速,工艺水平较高。秦统一六国之后,“迁不轨之民于南阳”,使六国富豪和擅长经营的商人及手工业者云集南阳,促进了南阳经济的发展,尤其冶铁业发达,成为全国冶铁中心。西汉和东汉仍置南阳郡,辖境相当于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阳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西汉时,南阳水利与关中郑国渠、成都都江堰齐名,并称全国三大灌区。全国设工官的9个地区和设铁官的46个地区之一。东汉时,光武帝刘秀起兵南阳,成就帝业,南阳被称为“帝乡”。诸葛亮躬耕南阳卧龙岗,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之计。太守杜诗修治坡池,广拓田土,全郡可灌农田4万顷,这时的冶铁用水排,水力鼓风机鼓风,大大提高了冶铁效率,特别是采用球墨铸铁,提高了冶铁工艺水平,这一技术的使用比欧州早0多年。当时南阳郡人口万,为全国各郡之冠。郡城周长36公里,比年市区面积还大。汉代南阳人才辈出,灿若繁星。不仅刘秀的28个开国元勋大多出自南阳,还涌现出张衡、张仲景闻名世界的伟大科学家和医学家。汉代达官贵人死后流行厚葬,南阳出土众多的画像石和画像砖,是一部“绣像汉代史”。三国时期:南阳为魏国所有,隶属荆州。晋代:南阳曾为南阳国,辖十四县,都宛。

  隋朝:(年)先将郡改州,后又将州改郡,今南阳市辖南阳郡、淯阳郡、淅阳郡、淮安郡(包括平氏、桐柏二县),义阳郡的淮源县、舂陵郡的湖阳县等都在今南阳市内。

唐朝,天下设为十道,南阳属山南道管辖。自唐高祖李渊至玄宗李隆基90年间,南阳先后设置纯州、郦州、淅州、北澧州、宛州、淯州、显州、湖州、新州、鲁州和仙州等。玄宗天宝元年(年)改州为郡,邓州称南阳郡,唐州称淮安郡。肃宗乾元元年(年)又改郡称州,县加以合并,今南阳市有泌州淮安郡和邓州南阳郡。经过贞观、开元之治,南阳农业兴旺,工商业繁荣。李白在《南都行》中说:“清歌遏流云,艳舞有余闲,邀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

宋朝:南阳归京西南路管辖,南阳叫武胜军,设唐、邓二州,州下设县,邓州辖穰、南阳、内乡、淅川、顺阳五县。唐州辖有泌阳、湖阳、桐柏、方城等县。元朝:将原南阳郡改为南阳府。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辖五州,其三在今市内;南阳府自领镇平、南阳二县;邓州领内乡、顺阳、淅川、新野、栾川五县;唐州领泌阳、湖阳、桐柏、方城等县。其他二州辖临汝、伊川、郏县、宝丰、鲁山、叶县、舞阳、卢氏、栾川等县。其间曾将淅川、顺阳合并到内乡。

南阳市花——月季

南阳市花——月季

后来的多款产品均没有老白河桥出名、畅销。

丹阳是楚国最早的国都,关于古丹阳的位置,近代学术界有丹江源头水、当涂说、秭归说、枝江说、丹淅说等说法。周昭王时,屡次出兵南征,迫使楚人沿丹江河谷下徙。到周夷王以前数十年间,楚人终于在丹江下游(今河南淅川境)的“丹、淅之会”,[1]建立起了新都丹阳。楚人怀念故土,根据“山水阴阳,水北为阳”的理论命名新都,即为丹淅说之理论依据。按照中外历史上地名随人迁徙的惯例,河南的“荆山”之名也随楚人的实力所及越过汉水,移植于汉水西南今湖北南漳西北的八十里左右处,即为丹淅说的地理依据。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域对古遗址抢救挖掘,在河南淅川出土的楚国令尹子庚墓(楚庄王之子)以及周边大量楚国贵族墓被发现,其中云纹铜禁最为有名,[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为丹淅说提供了实物证据。[3]

中文名丹阳外文名丹阳隶属国度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历史地位古楚国首都起源建都河南淅川鼎盛楚都湖北郢城发展都城安徽寿春

年,中国全国楚文化研究会第六次年会在河南淅川市召开,[4]会议研讨了楚文化的渊源、楚都丹阳在河南淅川的地望等问题,大部分的专家和学者都认定楚都丹阳在河南淅川境内。另外,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丹江流域对地下文物抢救性发掘,在河南淅川市出土的楚国令尹子庚墓(楚庄王之子)以及周边大量楚国贵族墓被发现,其中云纹铜禁最为有名,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为丹淅说提供了实物证据,进一步证实了河南淅川即为古楚国丹阳。清华大学哲学系的李学勤教授读《楚居》中的“汌水”为“均水”,即流入汉水的丹江,也有力地支持了丹淅说。西周中期的金文表明,周昭王时期楚国的政治中心位于汉水流域附近,所以周人必须“涉汉伐楚”;而《楚居》中汌水、夷屯的考定,证明了楚人自商代晚期就居于丹水流域附近,河南丹水附近的楚长城即为实物证据。到楚武王时期,楚国的国都从丹淅迁移至荆州市郢城镇楚族作为一个民族应该由来已久,如熊氏一族,楚国的上层统治者,即屈原《离骚》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也就是来自中原的华夏族后裔。楚人沿汉水南下,至周已定居于丹阳[1]一带。后来,他们的一支在上古民族冲突的旋涡中,在敌对势力的压迫和打击下,逐渐南迁,在西周初年迁移到豫、鄂、陕边陲的丹淅流域(河南省淅川县),并建都丹阳,最终得以发展强大。楚国崛起于西周,强盛于春秋战国,衰亡于战国末期。当其全盛之时,曾执霸主牛耳,其问鼎中原之实力,令周天子心惊肉跳,让诸侯国退避三舍。到战国时,天下虽然出现“七雄”纷争的局面,但真正强大者唯秦、楚两国而已。

以前人们都以为,楚国最为辉煌的历史发生在江汉平原,但自上世纪70-80年代,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考古界对河南省淅川县的多次抢救性发掘,丹江北岸下寺龙山附近发掘24座春秋时期的楚国墓葬,共出土了包括青铜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产工具和玉器等各类文物达余件,在这群楚墓中最大的一座是下寺2号墓,该墓为楚令尹(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子庚墓。年—年间,考古工作者再次在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春秋淅川楚墓群附近的和尚岭、徐家岭等地发掘了10余座楚国贵族墓葬群,出土文物达多件。这是继下寺春秋楚墓群发掘之后,丹淅流域楚文化考古中的又一重大收获,再一次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年,该墓地的发掘还被评为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一座座贵族墓地的发掘,一件件惊世文物的出土,丹江口水库区域已成为研究楚文化绕不开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就是司马迁所说的楚国最初的封地丹阳,而当地老百姓世代传称的龙城,极可能就是楚国始都。龙城到底是不是楚国始都,楚人是否从此起步发展成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国,创造出浪漫瑰丽的楚文化,成为楚国早期历史研究的热点问题。近期(年12月)中央电视台热播[4]的《国家宝藏》第三期走进河南博物院更是将淅川出土的云纹铜禁作为镇馆之宝呈献给观众。它是目前经科学发掘最早的禁酒器物,见证了中国第一个禁酒时代,反映了古人治国理政的智慧;更是采用技艺精湛的失蜡法铸造,将中国的失蜡法铸造工艺历史提早至春秋时代。观众对于中国古人如此之高超的工匠技艺叹为观止,中国有制造器物领先世界的基因,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对楚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皇后"系列"锦绣中华"系列

明朝初年,南阳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柽的封地,永乐年间在南阳城内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唐王府,成化年间又建造9座郡王府,南阳城内皇亲贵胄,车水马龙,商业随之活跃,山、陕、江、浙、川、鄂客商纷到沓来,各种商务会馆、公馆在各地兴起,粮食、棉花、生丝、烟草、绸缎、油料、皮毛、木材、药材、铜器、铁器等大量涌入市场,并行销全国各地。当时的南阳可谓百业俱兴,建筑、园林、绘画、雕塑、书法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

  清朝康熙年间,建筑业尤为发达,武侯、山陕会馆等古建筑巍巍壮观,富丽堂皇,南阳是北京通往湖广和云贵川的交通要道,陆路驿道与水路码头相接,有“南船北马”之称。山、陕、江、浙商贾云之集,工商业兴旺,南阳成了豫西南的经济中心。光绪十年,镇平开始生产丝绸,并远销欧洲及东南亚各国。

民国时期:河南设十一个行政区,南阳为第六行政区,辖十三个县:南阳县、南召、唐河、镇平、方城、邓县、内乡、桐柏、新野、淅川、泌阳、叶县、舞阳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年)成立后,南阳行政公署划走叶县、舞阳。析出西峡、南阳市,仍辖十三个县市,即南阳市、南召、方城、泌阳、唐河、新野、桐柏、镇平、淅川、邓县、内乡、西峡、南阳县。

南阳

南阳(25张)

年3月,新成立的中共河南省委决定,成立南阳地委,并宣布南阳专署原辖的叶县、舞阳两县划归许昌地区,南阳市、南阳县、南召县、镇平县、内乡县、淅川县、邓县、新野县、唐河县、桐柏县、泌阳县、方城县12个县(市)属南阳专署管辖。年11月13日,国务院第次全体会议批准设立社旗县。县人民政府驻赊店镇,周恩来总理亲自更名“赊旗”为“社旗”,寓“社会主义旗帜”之意。社旗县由南阳辖属地区:南阳县、唐河县、方城县、泌阳县分割设立。年,南阳行政公署仍辖十三县市,因由国务院批准河南省增设驻马店地区并划走泌阳县,析出社旗县,这十三个县市分别为南阳市、南阳县、南召县、方城县、唐河县、新野县、桐柏县、邓县、淅川县、内乡县、西峡县、镇平县、社旗县。年7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南阳地区,设立地级南阳市,实行市带县的领导体制。[8-9]年,邓州市试点省直管。[10]

行政区划编辑

南阳市现辖:2区、10县、1市,分别为:宛城区、卧龙区,邓州市、南召县、镇平县、内乡县、淅川县、新野县、唐河县、桐柏县、方城县、西峡县、社旗县。[11]

除正式行政区划外,南阳市还设立以下经济功能区: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南阳新区、南阳市官庄工区、南阳鸭河工区。[12]

地名  驻地  人口(万人)  面积(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代码  邮编

卧龙区  七一街道    7    

宛城区  东关街道  92      

邓州市  花洲街道        

南召县  城关镇  65      

方城县  凤瑞街道      422  

西峡县  紫金街道  48    411  

镇平县  涅阳街道      424  450

内乡县  城关镇  72    425  

淅川县  龙城街道  74    426  

社旗县  赊店镇  77    427  

唐河县  滨河街道      428  

新野县  汉城街道  85    429  

桐柏县  城关镇  50    430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山区、丘陵、平原约各占1/3,其总面积2.万平方公里。南阳盆地处于汉水上游、淮河源头,北有秦岭、伏牛山,西有大巴山、武当山,东有桐柏山、大别山,三面环山,中间形成近3万平方公里的盆地,是天然的形胜之都。其地质结构十分稳定,一千多年没有发生大的地震。古人曾描述“南阳,光武之所兴,有高山峻岭可以控扼,有宽城平野可以屯兵。西邻关陕,可以召将士;东达江淮,可以运谷粟;南通荆湖、巴蜀,可以取财货;北拒三都,可以遣救援。”南阳自古雄踞于中原大地,长江、黄河之间,上承天时之润泽,下秉山川之恩惠,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境内伏牛苍苍,丹水泱泱,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是最适应人类生活居住的环境。

南阳市分水系三大流域:中西部大部分地区属于汉水流域(长江流域),东南部的桐柏县是淮河发源地,分属淮河流域,南召县北部有一小块地方属于黄河流域。[14]河流分属长江、淮河两大系,长度在一百公里以上的河流有十条。南阳市主要河流有丹江、唐河、白河、淮河、灌河、湍河。丹江口水库主要分布于南阳淅川,是亚洲最大人工淡水湖。山脉:南阳西北部有伏牛山脉,东南部有桐柏山脉。南阳市区内有九座孤山,分别是丰山、隐山、蒲山、独山、羊磨山、紫山、遮山、塔子山.。

南阳地处亚热带向温带的过渡地带,属于季风大陆湿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秋时间55-70天,夏季-天,冬季时间-天。年平均气温14.4-15.7℃,七月平均气温26.9-28.0℃,一月平均气温0.5-2.4℃。年降雨量.6-.4mm,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年日照时数.9-2.9小时,年无霜期-天。[15]

"顺和"系列"群英会"系列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南阳淅川丹江口水库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南阳淅川丹江口水库(3张)

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16]市内河流众多,分属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水系,长度在百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条。南阳市主要河流有丹江、唐河、白河、淮河、湍河、刁河、灌河等,可供开采量约8.58亿立方米,南阳市水资源总量70.35亿立方米,水储量、亩均水量及人均水量均居河南省第一位。

动植物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5张)

野生植物资源科属种,野生动物资源28目75科属种,国家和省重点保护动物、植物79种;拥有国家和省级自然区6个,面积.37万亩;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8个,面积6万亩。南阳是全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盛产天然中药材就达种,其中地道名优药材30余种,品种数量占全国的20%以上,总储量占河南省的1/4以上,且多为无污染有机药材。截至年末,南阳市森林覆盖率达35.3%。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6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34千公顷。[17]

矿藏矿点处,其中储量大、品位高的大型矿床42处,中型矿床41处。已探明各类矿产品84种,占河南省已发现矿产品种的79%以上,D级以上储量的有52种。主要矿产资源保有储量:石油(年开采量).38万吨,天然碱.11万吨,蓝晶石吨,岩金千克,沙金千克,伴生金千克,银.93吨,红柱石.38万吨,金红石.35万吨,石墨.39万吨。矽线石、石墨、独山玉、银矿、铜矿储量居全省首位;金矿、石油储量居全省第二位;水泥用配料黏土、大理岩、水泥灰岩、冶金石英岩,玻璃用脉石英,饰面用大理岩,铅、锌等储量位居河南省前列。南阳独玉系中国四大名玉之一,色彩斑斓,素有“东方翡翠”之称。[18]处在华中电网覆盖之下,主要电力资源按照种类可分为:火电:境内已有装机2×35+2×60万千瓦的鸭河口火电厂、装机25万千瓦的蒲山电厂。西峡县的宛西电厂正在建设,预计投资48亿元人民币。

水电:鸭河口水库发电站。市内各小型水库也均有发电设施。

风电:方城县河南省首个风电厂项目,首期安装28台单机容量为千瓦风电机组,装机规模为21兆瓦,最终投资规模将达到15亿元。

人口民族编辑

人口

截至年末,南阳市全市年末总人口.75万人,增长0.5%;常住人口.40万人;出生人口11.86万人,出生率11.8‰;死亡人口6.75万人,死亡率6.8‰;全年净增人口5.0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0‰。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7%。[19]民族

南阳市是一个多民族的人口大市,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呈大分布小聚居的局面,是典型的杂散居地区。至年底,除汉族外,全市共有回族、蒙古族、满族等43个少数民族,其总人口26.4万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4%,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1/5强,在全省17个地市中占首位。

"顺和"系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ys/6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