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新都县 >> 新都县饮食 >> 姓源篇2

姓源篇2

关于方氏源头和主脉的印证

方鸿鼎方润民方才

有关方氏姓原、郡望、里居之类,淳安紘公后裔世代传承的方氏宗谱如是说,“自伏羲后六姓,而方氏居其一。方氏之祖,本从神农后八代帝榆罔。时蚩尤作乱,太子雷及弟实与轩辕避蚩尤于姬水之上,雷推位于轩辕,起兵克复于涿鹿。其后雷为左相,封于方山;实为右相,封于房陵,遂因封受姓。但望在北绥州邑下河南郡渤海县安昌乡吉安里。今改北绥州为洛阳,渤海县为巩县。后人犹有未知知改易及修谱者,又不知方氏在六桂之数,但以诸姓及州县排比,乃云方氏望出冀州渤海县也。又古昔俗传云,方氏与房氏即一姓,因避地过江左,去户而姓方。如此岂不犹涉浅流而憎沧海,属小径而不知大道者耶?自雷公娶风寻氏女,生子三,女一。女名节,有圣德,黄帝纳为妃,生子青阳,即少昊帝也,子孙相承一十八帝。我方氏从雷公以后至紘公,凡一百十代①,三千余年。紘公在前汉平帝元始五年王莽篡位,至九年避难江左,居丹阳歙县之东乡。后置新都郡始新县,今改新安郡始新县是也。乃因丧乱,子孙寓于淮楚吴越者众矣。或值世乱而不及于学,或有性顽而不亲于善,渐见沦胥,亦何从而究极乎?今于族氏残编中,幸得祖氏之源,至望公以来名讳及封官列职者,并据其年代、帝号,取其真传而已。及洛阳郡公储公后,支分叶散,随地而居,虽未能遍历诸州集诸公世系,而其自源徂流,各存世次。若有记录,亦宜编修于后,以俟来者之纂修,不亦可传于世世哉(晋咸和六年方藏②《东晋奉敕方氏谱序》)”!

①“一百十代”,是藏公谱序中原文,后人无须改动。然其后续修方氏宗谱,自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三修始,自雷公至紘公为九十一世,传承至今不改。

②方藏,紘公十世孙,储公支下讚之公派。晋武帝时平石冰有功,封关内侯、骠骑将军,终进金紫光禄大夫、户部尚书。

一、必须厘清“方山”在哪里,是自然地理实体,还是行政区划名称?

考据史志,黄帝封给雷公之“方”,又称方邑、方国、也称人方、夷方、东夷。即古扬州方山县,其邑治在今江苏扬州六合县境内。本此,方氏宗谱将黄帝所封之“方山”,认定为“在古扬州六合县”,淳安县境方氏六大派所辑方氏宗谱的记载中无一例外。

在商周时期,凡中原以外的地区,都称“方”,什么人方、鬼方、夷方、??方等。所谓古方山县,绝对不仅仅是指今天的扬州六合县所管辖区域,而是囊括今江苏省整个苏北地区,因此《方氏宗谱》又添加“在邗沟以东里地为方姓”的夹注。邗沟,就是今京杭运河苏北段,又称漕河,亦称漕湖。方紘迁来淳安始居地,起名“漕湖”村,即此意。从黄帝时代到商周时代,约—年时间,我们方氏祖先一直族居在扬州方山县安昌乡安吉里。

按旧谱记载黄帝所封“方山,在六合”,这是祖训。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华方氏全族统谱”时,才听说这个“方山”被认定在“河南禹州”,说是“省里”及香港方润华先生等所审定。因此,全盘否定了谱书“在江苏六合”的记载。据悉,主“禹州方山”者说,有二条“硬证”,一是“碑林”,二是地质专家认证当时的“六合方山”还是一片“汪洋”。不过,令人费解得是,禹州碑林当真能足征“雷公受封”之“方山”,即在今日禹州境内吗?至于年前的江苏六合县故地是否尚未“成陆”,江苏六合的考古成果,给出截然相反的答案。早在二十一世纪初,六合文保所蔡明义和南京大学地质系丁灏教授等一行,曾对六合冶山镇四合乡一个“地名张岗”地方进行考古发掘,送交中科院院士、“北京猿人之父”贾兰坡先生鉴定,属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孰是孰非,不值得深究吗?

二、郡望河南,这是合族传承的先祖遗训。记得,旧时淳安北乡有一座足有六千余口的方氏族居地,是唐末以还,蕃衍迭兴的一大望族,世称静东先生派(见文天祥《方氏宗谱序》)。村中有一座拥有七个天井的雄伟古建筑“惠宗堂”,匾曰“河南巨望”;联曰“河南巨望源流远,文献名家世泽长”。

方氏宗谱《郡望》记载,“吾宗得姓,始于方山初封之祖,而盛于河南首封之邑。自毅公授河南牧,食邑二千户,世为河南人。嗣后如献公、亦(一作誉)公、琛公、紘公,封侯、食邑、牧于兹土者,迭兴继作,屡屡有人,此郡望所以称河南也。或云周卿士叔公,食邑于洛,子孙承之。汉以洛阳置河南郡,故方氏世望河南,理固然耳。宗人间有称丹阳,则以河南太守紘公曾拜丹阳太守,又尝避地是邦;称鑑湖者,则以唐元英先生隐居于桐江白雲源之鑑湖,子孙桑梓其地,因即望鑑湖。今茶陂派,原以宋进士金紫訚公、银青闻公,皆以开封登第,故又称开封郡,然其本皆自河南出也。”

在商代盤庚迁殷时,有方毅者,为河南(豫州)牧,遂家于河南。西周时,又有方叔者,文武兼备,辅周宣王励精图治,对内整顿财政,对外南征北战。有如《诗经》所赞,“方叔莅止,其车三千”,北伐玁狁,南征荆蛮,西周中兴。宣王以公主妻之,并封地河南三万户。故方氏后裔以河南为郡望。

上述表述中,有四处出现“河南”一词,前两个“河南”,当指“黄河之南”;后两个“河南”,特指当今河南省洛阳市,即秦置三川郡、汉置河南郡,并非今河南省行政区域。

从商朝到周朝,再到秦汉,又经历了三、四百年,尽管天下混战,但我们的先祖先贤,一直在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王朝中官居高位,成为当时官高权重之不倒翁。

三、有关前汉方紘自“河南平陵迁入丹阳歙之东乡”之辨识。到了西汉末年,方伟字子容,除郎中,陟东宫祭酒,陞金紫光禄大夫。世居河南平陵,配本郡丞缪证女,生子三,长望,次鲜、三鲸。据此,其后历代方氏宗谱,遂将方紘之南迁,定义为“自河南平陵迁居丹阳歙之东乡”。由于年代久远,后世总以为是今河南省境内之“平陵”,况且又与“河南郡望”契合,便不深究了。经检《古今地名大辞典》,方知此“河南”,非今“河南省境内”之“河南”,而是“黄河以南河套地区”之“河南”,因为今河南省境内从未设置过“平陵县”建制。黄河以南河套地区,早在汉初就设有“平陵县,三国魏改为始平,古城在今陕西咸阳西北十五里。符秦移都于茂陵,故城因而荒废”。即此足征,旧谱称紘公自“河南平陵”的记载本不错,而是后世想当然,误认为“河南省境内”的“平陵”,而出了“误读”的错。

四、有关“江南方氏”的提法,完全符合紘公子姓蕃衍发展规律,与之对照元时族祖、歙人方回“天下方氏皆出于歙之东乡,今析为严之淳安”遗训,亦可谓一脉相承,异曲同工。

检宋人方仲谋《重修方氏宗谱序》,“按修身之化,首及睦族,睦族之谊,在于惇宗,惇宗之意,所以敬祖也。”又云,“余家之郡建于河南,余家之派蕃衍诸州,而青溪为盛。然源流不爽,昭穆攸分者,由世系之详也。世系之详,由谱牒之有传,谱牒之有传,由我远祖讚之公之下有讳藏者,篆于西晋之前,至唐有讳位及儒与荣者,修之于后,所以世虽远事虽过,犹得按籍而稽也”。

江南始祖紘公第四代,即储公支下观之公、讚之公、宏之公分派后,各支陆续外迁安家者甚多,有迁湖州安吉、上虞、桐庐诸县者,亦有迁安徽歙县、休宁、青阳,宣城各地者。其中,尤以迁歙者居多,若灵山、寒山、茆田、方村、罗田、沙溪等八大派,延至明清时期,又扩大为十二派,成为安徽省诸多大姓之一。

又据自紘公下至二十九世,即高士静乐先先昊公后裔所修谱书稽考,即宋元至明清时期,淳安境内方氏子姓族居地,分布于富春(富山)、沙堤(育村)、永平(方宅)、西山(荫山下、合富)、遂阳大墅、姜家(方村),世称六大派,总人口逾十万之众,向有“邵氏邵半城(老城市),方氏方半县”之口碑。

备注:经《江南方氏》编辑部许可,本文转载:由淳安县委宣传部、淳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管、杭州千岛湖方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江南方氏》杂志第2期。

作者简介

方鸿鼎,淳安县左口乡岭下村(今瑶村)人。中学毕业于淳安中学,年考入杭州大学历史系,年毕业分配在省委农村政策研究室。文革时回乡教书,先后在淳安县临歧中学任教,八十年代初调入淳安中学,几年后调入筹建中的淳安县技工学校,并一直担任教导主任至退休。老先生科班出身,治学严谨。对淳安的方志,地方志,姓氏研究很有造诣。参加淳安县志,淳安地方志,淳安历史文化丛书等各种地方史书的编写,是淳安县为数不多的地方史权威之一。

方润民,男,汉族,年9月出生于浙江淳安。读过书,务过农、当过兵。党员,大学学历,工程师,出身教育世家。年下海经商,现任淳安县智源消防设施维护有限公司、淳安县惠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淳安县威坪镇金通水电站、淳安县润民幼儿园、淳安县千岛湖一家山水幼儿园、淳安县千岛湖金色阳光幼儿园、淳安帮源洞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和黄山市红色之路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方才,字团之,号芭蕉,大专学历。无党派民主人士,淳安政协四届、五届文史委员会、城建旅游委员会委员。浙江历史、方志、地名、文学学会会员,杭州市历史学会、中国水浒学会浙江分会、浙江《三国》、《水浒》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六朝地域社会丛书》、浙江《三国、水浒研究与欣赏》编委,《新安江大移民》、《新安江开发志》、《淳安军事志》(执行)副主编。个人著述,有《千岛湖风光》《旅游基础知识》《导游知识》《菜文化掌故》、《人物春秋》《密山禅寺》《淳安人文地理》《方腊籍贯与帮源洞正位》《千岛湖诗选》《一方水土》《新安江流域地名考》等16册,余万字。学术论文计60余篇、50余万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ys/69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