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国“三都”考
…………………………………………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载:“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冬十月,蜀平。……周赧王元年,……置巴、蜀郡,以张若为蜀守。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三年,分巴、蜀置汉中郡。……〔赧王〕五年,仪与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高七丈。郫城,周回七里,高六丈。临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19]即是说,公元前年,秦灭掉了古蜀国,在此区域推行郡县制,设蜀郡、汉中郡,新建了成都、郫、临邛三城并设立了相应的三县。成都县、郫县、临邛县这三县是原古蜀区域内最早的县。
…………………………………………
秦统治古蜀区域达一百余年,其间最著名事迹的是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此间一定还有新设立的县,但是,《史记》有“河渠书”没有“地理书”,所以缺乏记载。也就是说,新都、广都这两县,不仅古蜀国时期没有它们的记载,秦统治期间除了李冰“穿广都盐井”提到广都外,也没有它们设立“县”的情况。
翻检《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也没有“地理志”)、《晋书》中的“地理志”,可知关于成都、新都、广都在秦汉魏晋期间的情况,有成都县、广都县,均属蜀郡;有新都县,属于广汉郡,在泰始二年(年)曾分广汉郡设立过新都郡,辖“雒、什方、绵竹、新都”四县。[20]
…………………………………………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
成都县:古蜀山氏国。战国张仪与张若城成都。即此。秦置县。三国蜀汉都之。
新都县:汉置。隋改曰兴乐。寻省。唐复置新都县。
广都县:汉置。隋改曰双流而此城废。故城在今四川华阳县东南。[21]
由此可知,新都、广都都是汉代才设立的县。说这两个县与成都为“三都”,还是“名城”,决不可能是古蜀国时期之事。任乃强先生认为新都“秦已置县”,李冰“穿广都盐井”即是在“秦广都县境”,不知依据何在?从他所谓“秦时应已置广都县矣”来看,“秦已置县”应该只是猜测而无依据。[22]不过,任乃强先生的这种说法却很有道理:“蜀王时广都在樊乡。其时成都平原出水不久,多沮洳,卑湿不宜建都邑。”[23]一个连都邑都无法建立的地方,又怎么可能成为都城,还是“名城”呢?
任乃强先生又说:“杜宇时,成都平原尚属大泽,卑湿不宜营邑。营邑必在较高之黄土丘陵地带(广都、新都、成都三邑之原址亦正如此,后详),故郫本在九陇。”“汉时成都平原已全为陆土田畴。”[24]所以,新都、广都在汉代才成为有较多居民的聚集地,也才有设立县的基本条件。
成都、新都、广都虽然为古蜀国“三都”不是历史真实,但是,作为刘备“蜀汉国”的“三都”,却是有可能的。
刘备集团于建安十九年(年)占领成都,章武元年(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即“蜀汉”)。成都是国都,当然是“名城”,那时还没有温江县,与成都县最近的县就是新都县、广都县、郫县,而新都县、广都县在“蜀汉国”期间是重要都邑。
…………………………………………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载:“广都县,郡西三十里。元朔二年置。有盐井、渔田之饶。大豪冯氏,有鱼池、盐井。江有鱼漕梁。山有铁矿。江西有安稻田,穿山崖过水二十里。”[25]这段资料不仅说明广都县是在汉武帝时期才设立的县,而且说明广都有非常丰富的资源,既是蜀汉国的农业中心地区,又有盐井、铁矿等矿产。盐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李冰“穿广都盐井”即已开始了在这里的大型生产。《元和郡县志》说蜀汉时曾大量开采此矿山,冶铁铸兵器。
在今双流金花乡,为蜀汉国的实际掌权人诸葛亮的旧居。诸葛亮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就是指这里。《元和郡县志》载:“诸葛亮旧居在双流县东北八里,今谓之葛陌。”唐代的双流县治,即今治所,其“东北八里”为现金花、九江两江交界处的葛陌村。葛陌曾建有葛陌庙,当地居民四时祭拜诸葛亮。今葛陌庙已毁,仅存一片稻田,但现仍有葛陌村、诸葛井。还有:大口井:九江乡大井村,相传诸葛亮曾于此汲水灌田;石刻张飞头:又名“福头”,在太平乡与简阳县武庙乡交界处;蒋公旧治坊:纪念蒋琬,已拆。
…………………………………………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载:“新都县,蜀以成都、广都、新都为三都,号名城。有金堂山。水通于巴。汉时五仓,名万安仓。有枣,鱼梁。多名士,有杨厚、董扶。又有四姓马、史、汝、郑者也。”[26]“万安仓”是当时最大的粮仓,设于新都县,足证此地的重要性。新都县还有“杨厚、董扶。又有四姓马、史、汝、郑者”等当时的名人选择于此居住,也说明了新都县在蜀汉国的重要地位。
…………………………………………
新都县今已改县为区。在新都区的弥牟镇有八阵图遗址:明代已毁坏过半,清乾隆五十五年()曾加以补修,道光十年()曾勘清,当时占地36亩4分4厘,还存71垒。年公布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至今还存4垒,每垒高3米多。在新都桂湖公园有八阵图碑:即升庵祠内收藏有原弥牟镇武侯祠的“八阵图碑记”明碑。碑高厘米,宽厘米,碑帽及篆书碑额已失,仅存碑身。碑文为阴刻楷书。在新都城南2.5公里处有马超墓:马超墓在明代有四川按察使杨瞻立的“汉故征西将军马公讳超字孟起之墓”石碑,清人马维祺曾在墓前建马超祠,并亲书碑一通。如今马超祠已被毁,墓仅存方圆百米的土堆。马超祠旧址盖起了一所马超小学,明杨瞻碑收藏在新都文管所。新都区至今还有军屯镇,相传因诸葛亮在此屯兵而得名。
新都、广都在古蜀国和秦统治时期不存在有“城”有“县”,而在西汉年间才建县,经过西汉、东汉三百余年的发展,尤其是到了“蜀汉国”时期,不仅有“城”有“县”还很重要,它们与蜀汉国的国都成都组成“三都”,称“名城”应该是完全可能的。虽然这也是推测,但是,比起更不靠谱的所谓“古蜀国三都”而言,应该更有说服力。
更多精彩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