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你所不知道江西省各市县的历史得

江西省地处中国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因赣江纵贯全境,故简称为赣,省会南昌市。春秋为楚、吴、越三国地。战国为楚地。秦置九江郡。汉属扬州。唐初于长江以南置江南道,开元十一年(年)分为东、西二道,始有江西之名。宋属江南东、西二路。元属江西行省。明置江西布政使司。清置江西省。

江西省辖11个地级市,22个市辖区、10个县级市、68个县。

西汉高帝五年(前年)置南昌县。时南越赵佗据西广以窥中原,高帝令颍阴侯灌婴率兵至此,冀其平南越,昌大南疆,故名南昌。汉为豫章郡治,隋为洪州治,五代南唐及明、清为南昌府治。年废府存县,年析设南昌市。

年设东湖区。以东湖得名。

年设西湖区。以西湖得名。

年设区。以八大山人所建之青云谱道院得名。八大山人名朱耷,朱元璋十世孙,清初画家,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建青云圃,嘉庆二十年(年)改青云谱。取“青云传谱”之义。

年设湾里区。以湾里村得名。

年改郊区为青山湖区。以青山湖得名。

南朝陈置西昌县,后并入南昌县,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年)置新建县。因取南昌旧地而新建,故名。年改设新建区。

西汉高帝五年(前年)置南昌县。取“昌大南疆”之义得名。

唐武德五年(年)置龙安县,明置安义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正德十三年(年)议者以地广民顽,境壤旁接,依山据峒,啸聚不时,奏请割五乡置今县,从之。因安义乡为名。”

西晋太康元年(年)置钟陵县,唐武德八年(年)改进贤镇,北宋崇宁二年(年)置进贤县。以栖贤山而得名。《读史方舆纪要》:“唐抚州刺史戴叔伦栖隐于此。”

原名新平,因居昌江之东南又名昌南镇。北宋景德元年(年)改景德镇,以年号为名。年析浮梁县设景德镇市,年升地级市。

隋置昌化县。年改昌江县,年设区。以昌江得名。

年改景北区为珠山区。以珠山得名。

东汉末孙氏置乐安县,南朝陈废,唐武德四年(年)置乐平县。以其南临乐安江、北接平林而得名。年改设乐平市。

唐天宝元年(年)改新昌县为浮梁县。据《郡县释名》:“以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也。《尔雅》曰,造舟谓之浮梁。”

三国吴宝鼎二年(年)置萍乡县。据《元和郡县志》:“以地多生萍草得名。”年设萍乡市。

年设安源镇,以有安源煤矿得名。年设安源区。

年设区。以驻地湘东镇得名。

清置莲花厅,年改莲花县。以莲花山为名,其山五峰攒簇,状若莲花。

明洪武初设上栗巡检署,因栗水河得名。年设上栗县。

年置芦溪县。以芦溪(今称袁河)得名,河岸丛生芦苇。

秦九江郡地,东晋以后为江州治,隋为九江郡治,明、清为九江府治。据《读史方舆纪要》:“应劭曰:‘江自庐江浔阳分而为九’”,“晁公武曰:‘九江一水而名九者,犹太湖一湖而名五湖,昭余祁一泽而名九泽耳。’又刘歆言:‘九江者,湖汉九水入彭蠡泽也。’”九水即赣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年改九江县。年析设市,年升地级市。

史称柴桑、江州。《读史方舆纪要》:“沈约曰:‘浔本水名,在江北,南流入大江。汉因以名县,而江遂得浔阳之称。’”年改设浔阳区。

年设庐山区,年改濂溪区。

五代南唐升元三年(年)置瑞昌县。《郡县释名》:“孙吴程普驻兵于此,有赤乌来鸣,谶曰:‘翌日必有祥。’既得赤壁之报,遂名其地曰赤乌镇也,又曰瑞昌镇。后改县。”年改设瑞昌市。

年设共青城市。以年上海青年志愿者所建共青社得名。

五代吴以境内有落星石而置星子镇,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年)升星子县。年改庐山市。《读史方舆纪要》:“《豫章古今志》:‘山本名南嶂,殷周时,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曰庐山。’”

隋置寻阳县,唐改浔阳县,五代南唐改为德化县。年因与福建德化县同名改九江县。

东汉建安中置西安县,西晋太康元年(年)改豫宁县。隋平陈废入建昌县,唐武周长安四年(年)析置武宁县,景云元年(年)复改豫宁县,宝应元年(年)避代宗李豫名讳复改武宁县。

唐贞元十六年(年)分武宁县地置分宁县,元升宁州,清嘉庆六年(年)改义宁州。年改县,年因同名改修水县。以修水得名,《读史方舆纪要》:“以其流长而达章江,故曰修。”

西汉高帝六年(前年)置海昏县,东汉永元十六年(年)析置建昌县,南朝宋元嘉二年(年)废海昏移建昌治此。年改永修县。以修水得名,取“泮临修水,永受其利”之义。

五代吴乾贞元年(年)置德安县。《郡县释名》:“德所绥安也。”

唐武德五年(年)置都昌县。《郡县释名》:“县有都村,南接南昌,西望建昌,故名。”

五代南唐升设湖口县。《太平寰宇记》:“唐武德五年(年)安抚使李大亮以为要冲,遂置镇,在彭蠡湖口。伪唐保大年中升为县。”

彭泽县西汉置彭泽县。《太平寰宇记》:“取泽以为名。”

三国吴宝鼎二年(年)置新渝县,以渝水(今袁水)为名。南朝宋改新俞县,齐讹为新喻县,元升新喻州,明降县。年简改为新余县,年设新余市,年复设市。

年设渝水区。以袁河中游昔称渝水得名。

北宋雍熙元年(年)置分宜县。据《郡县释名》:“本宜春县地,宋析置分宜县,以其地分自宜春也。”

年以贵溪县鹰潭镇析设市。市内龙头山下有潭,潭深水急,相传常有老鹰盘旋于此,故名鹰潭。镇因潭名,市因镇名。

年改原县级鹰潭市为月湖区。辖境西南有一岩,洞如半月,洞临白露河,河宽似湖,故名。

唐置贵溪县。《太平寰宇记》:“今在弋阳、余干两县之间,自北以西,地相去阔远,山水回合,群盗潜藏,舟行沿泝,人不自保,浸以成俗,久而逾甚。永泰元年(年)就贵溪口置贵溪县。”信江在县境南称贵溪。年改贵溪市。

南朝陈置安仁县,隋废,北宋端拱元年(年)复置安仁县,年因与湖南安仁县同名改余江县。以境内余水得名。

西汉高帝六年(前年)置赣县。以赣江得名。东晋为南康郡治,隋为虔州治。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年)改赣州,后历为赣州州、路、府治。年析设赣州市,年撤赣州地区升地级市。

年原县级赣州市改章贡区。以地处章水、贡水合流处得名。

南康区三国吴置南安县,西晋太康元年(年)改南康县。《郡县释名》:“县有南埜水,在南康县治西。”年设南康市,3年改区。

唐天祐元年(年)杨行密析雩都县之淘金场置瑞金监,五代南唐保大十一年(年)升县。据《郡县释名》:“以掘地得金名也。”年设瑞金市。

西汉高帝六年(前年)置赣县。据《读史方舆纪要》:“赣水亦曰南江,其上流分二源,西出者为章水,东出者为贡水。《志》云:章水出湖广郴州南三十六里之黄岑山,自宜章县流入南安府崇义县界,经聂都山,《汉志》谓之彭水;又东经府城南亦谓之横江,亦谓之横浦;东北流经南康县城南亦谓之芙蓉江;又东北经赣州府城西,环城而北,会于贡水。贡水出福建汀州府西六十里新路岭,流入赣州府瑞金县界,经县南,《汉志》谓之湖汉水;又西经会昌县北谓之湘洪水;又西北达雩都县西,而府东北宁都、石城二县之水,府南安远、龙南、信丰三县之水,又北兴国县之水皆汇焉;西北流至府城东,环城而北,会于章水,始名为赣水。”

唐天宝初置信丰县。《太平寰宇记》:“唐永淳元年(年)析南康更置南安县,以其地接岭南,人安俗阜,谓之南安。唐天宝元年(年)改天下县名相同者,采访使韩朝宗以泉州有南安县,遂奏改名信丰县。以人信物丰为名。”《赣州府志》:“廪山,县北三十里,状圆如廪,县名信丰以此。”

隋开皇十年(年)置大庾镇,唐神龙元年(年)升为大庾县。以五岭之大庾岭得名。据《郡县释名》:“武帝遣将军庾胜讨南越,筑城于此,因名大庾。”年简改为大余县。

五代南唐保大十年(年)置上犹县。《明一统志》:“以地有犹水,故名。”《读史方舆纪要》:“犹水,县东半里,源出大犹山。”

明置祟义县。《郡县释名》:“本大庾、上犹、南康三县地,正德十四年(年)都御史王守仁平横水贼置县。”《读史方舆纪要》:“治近上犹之崇义乡,因名。”

南朝梁大同十一年(年)置安远县。以濂江(又称安远水)得名。隋开皇中废,唐建中三年(年)复置。

五代南唐保大十一年(年)置龙南县。《读史方舆纪要》:“以在百丈龙潭之南也。”北宋末改虔南县,南宋初复改龙南县。

明万历六年(年)置定南县。据《郡县释名》:“县在府南圉,山寇出没,取平定之义也。”清改厅,年复改县。

唐置虔南镇,以处隋虔州之南陲得名,虔州因虔化水为名。清置虔南厅,年改虔南县,年简改为全南县。

三国吴嘉禾中置新都县,西晋改宁都县。据明嘉靖《赣州府志》:“晋太康元年(年)徙徐观,以其地名太平,改曰宁都。”

西汉高帝六年(前年)置雩都县,以雩水得名。年简改为于都县。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年)析赣县置兴国县。以年号为名。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年)置会昌县。据《郡县释名》:“时凿井得瓴甋十二,上有篆文唐会昌年号,因以为名。”

明置长宁县,《郡县释名》:“万历四年(年)讨平叶槐割安远、会昌二县地置,长久安宁之义也。”年因与四川长宁县同名改寻邬县,以城东有寻邬堡水得名。年简改为寻乌县。

五代南唐保大十一年(年)置石城县。《郡县释名》:“以山多石,耸峙如城,故名。”

西汉置庐陵县,东汉为庐陵郡治,隋开皇十年(年)改庐陵郡为吉州,以吉水得名。唐后为吉州治,元明清为吉安路、府治。年改吉安县,年析设市,年撤吉安地区升地级市。

隋置吉州,以吉水得名。年由原县级市析设吉州区。

年设地级吉安市,原县级市析设青原区。以青原山得名。

当地有溪名井江,以流入“井”形山坑而得名,因当地“江”读作“gāng”,故山得名井冈山。年设井冈山县,年改市。以井冈山得名。年宁冈县并入。

西汉置庐陵县,元、明、清为吉安路、府治。年改吉安县。

三国吴置吉阳县,隋废,北宋雍熙元年(年)置吉水县。《郡县释名》:“志云,‘赣水下流与永丰江水合,曲折于滩洲间,状若吉字。吉安、吉水皆由此名也。又曰吉文水。”

三国吴置巴丘县,隋入新淦县,明嘉靖五年(年)析置峡江县。以赣江得名。《读史方舆纪要》:“(赣江)自吉水县流入境,经城南而东北出,入新淦县界。江流峻急,势如三峡,故有峡江之名。”

秦末置新淦县,治今樟树市,隋移治今址。以县治临淦水而得名。《郡县释名》:“有紫淦山,淦水经其下。”年简改为新干县。

三国吴析置阳城县,西晋太康初改阳丰县,隋废,北宋至和元年(年)置永丰县。以永丰江得名。

三国吴置西昌县,隋开皇十一年(年)改泰和县,唐武德八年(年)改太和县,元升州,明洪武二年(年)复改为泰和县。《郡县释名》:“明改‘太’为‘泰’,以别于凤阳、大理也。”

五代杨吴置龙泉场,南唐保大中升县。年因与浙江龙泉县同名改名遂川县。以遂水(又名龙泉江)得名。

五代末为龙泉县之万安镇,北宋熙宁四年(年)升为万安县。《郡县释名》:“从镇名也。南唐始立镇,辟地得石符一帙,有汉八分书云:‘地界两川,神秀所蟠,更为都邑,万民以安’,故云。”

隋置安复县,唐武德七年(年)改安福县。

三国吴宝鼎三年(年)置永新县。以境内禾水又名永新江得名。《郡县释名》:“唐天宝改义山为永新山,则山以县名也。”

西汉高帝六年(前年)置宜春县,东晋宁康中因避简文帝之母郑阿春讳改宜阳县,隋开皇十八年(年)复改宜春县。以宜春水得名,一名灵泉。据《郡县释名》:“县有泉,夏冷冬暖,莹媚如春,饮之宜人。”年析设宜春市,年宜春县并入,年撤宜春地区升地级市。

西汉置宜春县,东晋改宜阳县,隋复改宜春县,并置袁州治之,州以袁山为名。据《读史方舆纪要》:“晋隐士袁京居此,因名。”年改原县级宜春市为袁州区。

三国吴置富城县,以处富水上游而得名。西晋太康元年(年)移治丰水之西改丰城县。隋开皇中改广丰县,仁寿初避太子杨广讳复改丰城县,元升富州,明初复为丰城县。1年改丰城市。

五代南唐升元二年(年)置清江县,1年改樟树市。以驻地樟树镇得名。

西汉置建城县,唐武德五年(年)因避太子李建成讳改高安县。取地形似高而实安之义。年改设高安市。

东汉中平三年(年)置新吴县,五代南唐升元元年(年)杨吴让帝位于唐,改奉新县。《郡县释名》:“李昪以国号唐,讳杨吴所称,更‘新吴’为‘奉新’也。”

三国吴置阳乐县,五代杨吴顺义元年(年)置万载县。

五代南唐保大十年(年)置上高县。据《郡县释名》:“唐僖宗时钟傅以故望蔡县在高安上游,置上高镇。南唐保大置县,因镇名也。宋白曰:‘本高安县上镇,以地形上,故曰上高。”

三国吴置宜丰县,取义“炎凉适宜,物阜民丰”。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年)改新昌县,年因与浙江新昌县同名复改宜丰县。

五代南唐置靖安县。《太平寰宇记》:“唐广明之后草寇侵掠本州,以靖安、孝悌两乡去县稍远,乃于此置镇,至伪吴乾贞二年(年)升为场,伪唐升元年中改为县。取靖安乡以名县。”

清置铜鼓厅,年改铜鼓县。以有铜鼓石得名,石形如铜鼓。

西汉高帝五年(前年)分南昌县南境置南城县,东汉永元八年(96年)分南城县置临汝县。隋改临川县,开皇九年(年)置抚州治之,州以抚河穿境得名。元、明、清为抚州路、府治。年改设抚州市,年改临川市,年升地级抚州市。

东汉永元八年(96年)析置临汝县,隋开皇九年(年)改临川县。以临定川而得名。据《太平寰宇记》:“临川水在县东北五十里,源出定川,沿流十里与汝水合。本名定水,天宝六年敕改临川水。”年设抚州市,年改临川市,年改临川区。

西汉高帝五年(前年)置南城县。以在豫章郡城南得名。

南宋绍兴八年(年)析南城县之黎滩镇置新城县,年因与直隶新城县同名改黎川县。以黎滩水得名。明正德《建昌府志》:“黎滩水一名黎川,世传水自黎汾祖墓傍出得名。”

三国吴太平二年(年)置南丰县,隋开皇九年(年)废入南城县,唐开元中复置。《读史方舆纪要》:“三国吴置丰县,寻以徐州有丰县,因曰南丰。……时适产嘉谷,兼有嘉禾之名。”

隋开皇九年(年)置县。《郡县释名》:“县有崇仁乡,因乡名也。”

南宋置乐安县。据《读史方舆纪要》:“绍兴十九年(年)议者以祟仁疆土阔远,山岭重复,盗贼出没不时,乃析置乐安县,属抚州,以乐安乡为名。”

三国吴置宜黄县。以处宜水与黄水合流处而得名。

五代南唐置金溪场,北宋淳化五年(年)升为县。《郡县释名》:“县有金溪水,在上幕岭东,水色如金。县因以名。”

明万历六年(年)置泸溪县,年因与湖南泸溪县同名改资溪县。以资溪得名。

明置东乡县。《郡县释名》:“正德八年(年)桃源寇平,总制陈金奏置县,割临川之东乡建县也。”

南宋绍兴八年(年)置广昌县。以道通闽广地属建昌郡得名。

隋开皇九年(年)平陈置饶州。《太平寰宇记》:“《鄱阳记》云,北有尧山,尝以尧为号,又以地饶衍,遂加食为饶。”唐置信州,唐以后为信州州、路治,明、清为广信府治。析设上饶市,年撤上饶地区升地级市。

唐置信州。《太平寰宇记》:“上元元年正月(年),江淮转运使元载奏以此邑川源夐远,关防襟带,宜置州。……制曰可,赐名信州,以信美所称为郡之名。”年设地级上饶市,原县级上饶市改置信州区。

唐乾元元年(年)置永丰县,以丰溪河得名。明清隶于广信府,清雍正十年(年)因与本省吉安府永丰县同名改广丰县。取广信、永丰各一字得名。年改区。

五代南唐升元二年(年)置德兴县。《太平寰宇记》:“本饶州乐平之地,有银山,出银及铜。总章二年(年)邑人邓远上列取银之利,上元二年(年)因置场监,令百姓任便采取,官司十二税之,其场即以邓公为名,隶江西盐铁都院。至伪唐升为德兴县。”《名胜志》:“取其地产银,惟德乃兴之义。”年改设市。

东汉建安元年(年)置上饶县。《太平寰宇记》:“所谓上饶者,以其旁下饶州之故也。”西晋元康元年(年)省,南朝宋复置,隋废,唐又复置。年并入上饶市,4年复置县。

唐圣历三年(年)置玉山县。以怀玉山得名。《读史方舆纪要》:“山之水西出则入于江,东出则入于浙,盖江、浙山水之宗也。”

五代南唐保大十一年(年)析上饶、弋阳二县置铅山县。《读史方舆纪要》:“唐时山出铅,百姓开采,十而税一。……南唐升元二年(年)置铅场,保大中改立铅山县,皆以山名也。”

明嘉靖三十九年(年)析置兴安县。年因与广西兴安县同名改横峰县。以横峰山得名,其山峰岭横亘。

东汉建安十五年(年)孙氏置葛阳县,隋开皇十二年(年)改弋阳县。《太平寰宇记》:“逾年县失印,风俗以为不便,表请移于弋阳县。以地居弋江之北为名。”《读史方舆纪要》:“曰弋者,以水形横斜似弋也。又西南会于上饶江,俗名弋阳江。”

秦置余干县,西汉改余汗县,以余汗水得名。南朝宋改余干县。元升州,明复降县。《通典》:“越之西界,所谓干越,越之余也。”

春秋为楚番邑,秦置番县,西汉改番阳县,以处番水之北得名。东汉改鄱阳县。据《读史方舆纪要》:“《水经注》:赣水总纳十川,同凑一渎,注于彭蠡,清潭远涨,绿波凝净,而汇注于江川。自隋以前概谓之彭蠡。炀帝时以鄱阳山所接,兼有鄱阳之称。”年简改为波阳县,年复名鄱阳县。

明正德七年(年)析鄱阳、余干、乐平及贵溪等县置万年县。以万年山得名。

唐析休宁县置婺源县。据《太平寰宇记》:“唐开元二十四年乡人洪贞叛,聚徒于此,至二十八年(年)置县以镇之。有婺水绕县城三面,故以为名。又按《东阳记》云,上应婺女。”年由安徽省划归江西省。

赞赏

长按







































甘露聚糖肽片价格谁清楚
北京看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有名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ys/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