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忍堂上有太和

德阳人系列之

《简读》(二),德阳市政协文史委编辑,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分为“移民”“祠堂”“家族”“会馆”“人物”“纪事”“地理”“传承”等八个篇章。书中所有篇章均由本地作者撰写,该公众平台将按目录逐篇推出。

这里,优美音乐伴读

目录

移民

乡关已远德阳在……高建平(1)

日久他乡即吾乡……尹帮斌(16)

祠堂

中江宗祠的文化观照王文襄(33)

广汉祠堂…………陈立基(51)

连山李氏金华殿…廖继荣(55)

家族

罗江范仲淹后裔…赖安海(58)

孝泉姜氏家族……邹贵兴(70)

会馆

话说中江会馆

与中江镇江寺盐业会馆张宗政(74)

什邡古会馆记略…杨剑(82)

德阳广东会馆南华宫…米运刚(85)

人物

李广田在罗江………赖安海(89)

中江著名诗人谢绪岷…谢扬勤(98)

德阳潮扇传人杨占勇李铮()

纪事

德阳电缆工业诞生记…付登华()

丁老总雕像诞生记……孙岩松()

地理

德阳老县城街道录…谭金强()

话说绵远河………尹帮斌()

传承

羌汉山歌绕九顶…冯再光()

仓山大乐的源与流…邓天有()

百忍堂上有太和

--漫说广汉的祠堂

陈立基

广汉连山川江村背山面水,幅员面积4.5平方公里,辖24个农村社,现有户数户共人。村中的黄氏宗祠建于清道光二年,石雕的花窗,精致的飞檐,述说着悠悠几百年的时光,留存着中国传统村落的味道。作为黄氏族人,在清朝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那个大迁徙中,辗转来到连山。黄氏族谱上记载的迁徙路线是:“江夏堂,姓者黄,自湖广,麻城南,来信丰,始自唐,天佑元,甲子年,祖田真,暨田广,立基业,住东乡,分赣县,及万安,近入蜀,不一方,居彭县,住什邡,迁新都,徙金堂,移绵竹,与德阳,唯汉州,起蒸尝,家虽远,共祠堂,惇述祠,立纲常,垂后裔,继前光。”黄氏祖辈弟兄三人初来时,这里还是一片荒野,经过他们几百年的辛勤开垦劳作,并用很好的家风家规引导,将这片土地培育成为阡陌纵横出产丰富的沃土,黄氏族人亦发展成为上千人的大家族,并向外扩散开去。

黄氏宗祠坐西北朝东南,由大门和祠堂正厅组成。大门与祠堂正厅由两边的过廊相联,中间有长方形天井,大门为砖木石结构,2柱7檩,中间为木质大门,大门厚一寸,裂纹斑驳已略发黑,述说着岁月的沧桑。大门上有灰塑石刻,两边石柱上的对联写着“长幼各尽其道道洽风同此外无家教法则;大小皆安其业业勤用足个中有经国文章”。大门两侧为镂空石花窗,约一米见方,仔细审视窗棂,其形一如“喜”字,一如“寿”字。花窗两端有五花锅耳形封火墙,两侧有两石框门与周围院子通道相接。大门后为门厅,硬山式小青瓦房顶,门厅石柱有石刻楹联“道常修德常种伯叔兄弟共为景庆星云;行思顺色思温举止言笑总是和风细雨。”门厅右墙边保存有道光19年的《香灯会碑记》石碑一通。黄家祠堂原先占地20多亩,属族里的公产。碑记上记录着举办那次香灯会时,族里的公款收支、节余情况。祠堂正厅已毁,只存有部分基础和围墙。据房主介绍为砖木结构,面阔3间、硬山式小青瓦屋顶。黄氏族人回忆:族人举办的香灯会有清明会、冬至会,不仅点燃天灯,并向族里的男丁发钱,香灯会带给人以“仪式感”,将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点油灯,变成祭祖的仪式庄严隆重活色生香。点天灯时,祠堂前并排着三根几米高的石柱,石柱上方顶起一个脸盆大小的灯碗,灯碗中注满清油,香灯点燃可亮几天几夜,很远都能看见。

迁居外地的人总有浓浓的乡愁。黄氏族谱上有诗曰:“骏马登程往异邦,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提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纵然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表述了他们辗转迁移后对故乡豁达的态度,以及立地生根开创新生活的勤勉与自信。川江村院落及黄氏宗祠,无疑应是这一方水土乡土文化的根脉,一个田园乡愁的寄托点。

祠堂又称祠庙、宗祠,是供奉祖先牌位、祭祀祖先的殿堂,是瞻仰祖先德能,维系同族后裔慎终追远的场所,是家族凝聚力的象征和标志。其在川西地区的建筑布局,一般是大门后即参拜祭祖的祭堂(享堂),正厅设置木雕神主龛,安放祖先神祖灵牌,再有一些附属建筑,如正厅前的照壁或牌楼,大都构筑得庄严肃穆。另外,祠堂也有会聚场所的功能,提供给族亲们商议重要事务,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事务。宗祠祭典是汉族祖先信仰的重要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是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都分,在上千年的发展传承中,铸就中华民族持久而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川江村属广汉经济欠发达地区,祠堂规模尚且如此,广汉其他乡镇的祠堂就更为繁多,计有多座。如位于和兴镇平安村的益兰祠,就是德阳市文物保护单位,较川江村黄家祠堂更具规模。“益兰”取增益芝兰之意,该建筑坐北向南,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平方米,二进制四合院布局。整个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川西地区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祠堂建筑,传说明末张献忠驻扎过兵营,故又名张家后营。清乾隆年间(公元~年)为县人张邦伸祖上住地,于清嘉庆十二年(公元年)改建为张氏祠堂。原祠堂前大门两侧为八字墙,有石狮一对,整个祠堂布局呈凸字形,石木结构。现存龙门、前厢房、前厅、后厢房、正厅。龙门后面有一戏台。前厢房为悬山式顶,穿斗式木构架,后厢房的南侧为波浪形封火墙。正厅为悬山式顶,穿斗式木构架,正厅和前厅之间有两个廊道相通,廊长9.2米,宽3.6米。益兰祠有大小石柱48根,厅堂檐柱和内柱上均有石刻抱匾楹联,石柱上方有倒塑石狮和麒麟。改革开放后,益兰祠改为道教宫观老君观,其建筑得到维修保护,一定程度保持了原有规模。现老君殿檐柱楹联“鉴上千秋追祖德,图呈百忍仰宗风”是张邦伸侄子张怀泗(曾任宛平县令、清代四川书法家)所书,其内容明显为宗祠文化,联中用典“千秋”系唐代著名诗人张九龄的《千秋鉴》;“百忍”为唐代张公艺的《百忍堂》。《百忍堂》的故事流传很广,说唐高宗封泰山时路过张家,听说张家九辈同堂,一百多号人住在一起,就向他问及治家的经验,时年88岁的张公艺写下一百个“忍”字呈给皇上,并说明:“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娌妯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高宗非常赞赏,便赐号《百忍堂》,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忍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智慧,《百忍堂》成为张氏族人的精神高地。从此各地张姓大都以‘百忍’为堂号,并将‘百忍’列为祖训。”张怀泗是李调元亲家,益兰祠作为名人旧居,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广汉县城的祠堂就更见规模。清末民初,几乎每条主要街道都有祠堂,统计不下四十余处,计有小北街的溪南祠、庄家祠、曾家祠、肖家祠;大北街的两个陈家祠、两个黄家祠及刘家祠、游家祠、肖家祠、王家祠;东街的辜家祠、透龙祠;南街口断牌坊周八世的周家祠、南街的辜家祠、王氏五福祠、江家祠、张家祠;西街的孝友祠、许家祠、西门口的庄家祠;梓潼街胡家的光国祠;广益街(原当铺街)的谢家祠、邱家祠、李家祠、张家祠;菸市街的邱家祠;里仁巷的侯家祠;汉口路的大夫弟、江家祠、昭宗祠、邱家祠、明家祠;县府街的李家祠、吴家祠;中山路的王家祠;花市街的黄家祠、俸家祠;米市街的李家祠;塘沽路的南轩祠;箭道子的白林祠;万寿街的曾家祠等。原汉州还有三贤祠,主祀程颢(明道先生)、程颐(伊川先生)、张栻(南轩先生)。

现仅存的溪南祠是张氏宗祠遗存,位于雒城镇小北街(现青岛路)20号。《汉州志》存有张氏溪南祠序。“溪南”指来自福建南靖县大溪之南的张氏族人所建的祠堂,张氏族人在广汉城内还在东街、南街、小北街修建有三处祠堂。溪南祠占地五亩,建于清乾隆年间,坐西向东,为复合式四合院布局,年7月由广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广汉市文物保护单位。原大门有川西院落的黑漆“龙门”,上世纪50年代被运输公司拆除,现存前厅、正厅、后厅、后屋、南厢房,脚门及南围墙。前厅为单檐悬山式屋顶,穿斗式构架,面阔3间11.1米,进深7.5米,高5.7米。正厅为单檐悬山式屋顶,穿斗式构架,后屋为悬山式屋顶,穿斗式构架,整个建筑群有四枋六棱、八棱、十二棱石柱,梁上有雕刻图案。中轴线上最后一顺面阔13.9米的房子,系族人子弟学习的书房,与左右长廊相连,廊外与南北厢房数间,系庖厨、住宿等生活用房。

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了高峰。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从民俗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作为民间保存的古建筑,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记忆。

从广汉这些祠堂的记载看,几百年前,绝大多数都是外来户。《王家祠序》载:祠堂建于清雍正二年(公元年),南宋时祖籍江西吉安,明初迁湖南,康熙时迁蜀,久之家业安定。族人商议,吾辈居蜀,即蜀人矣。假令各祭于家,而不共立宗祠,不但无以合族而敦睦,而祖辈奚以昭,孝思亦奚以达耶!建祠复又置田五十亩,作为祭祀费用。前几年,广汉规划城市景观的“小桥流水”,挂出了许多出自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梁思成之手的广汉老照片,其中就有一幅位于北街的陈家祠的照片。这些照片拍摄于上世纪40年代,广汉重修县志,希望留下一套完整的影像资料,辗转南迁至四川省南溪县李庄的中国营造学社为广汉提供了帮助,由梁思成等人拍摄了四百多张照片,为广汉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影像资料。北街的陈家祠的根脉来自于金堂,金堂的陈氏族人很多,原《金堂县志》中有“陈半县”之称,祠堂又分为“崇善祠”、“崇本祠”。追本溯源,陈氏最早在河南,后迁徙至全国各地,现已有六千多万人,居全国第六大姓氏。陈氏在江西留下了“江州义门陈”的佳话,三百三十多年不分家,三千九百余人同锅同灶,百犬同槽,是中国农耕社会里合居最长、人口最多的大家庭。宋嘉佑七年(公元年),由宋仁宗下诏分庄,共分庄,迁72州郡县。公开的理由是把封建和谐家庭的样板分迁各地,教化天下,个中难免没有担心势力太甚,危及地方执政的隐忧,所以提前采取措施予以化解。

祠堂文化与书院文化、家庙族府、地方庙宇文化等建构起地域性文化的立体形态。祠堂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沉淀着深厚的人文根基,还能从寻找到人类前进的足迹。祖先崇拜主要表现为祭祀,祠堂敬祖是后辈对祖先的一个追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依托与精神安慰。依照传统古例,每年中元节(农历七月半)或冬至节,族人汇聚于祠堂举行盛大祭祀活动,恭恭敬敬焚香跪拜祭扫,祭祀后家族公产中提供一餐酒肉饭,使子孙后代产生认祖归宗感。

祠堂兼具教化功能,是族人进行礼制、礼法、礼教宣传教育的活动场所。宗族制定班辈,使长幼有序,班辈大都是有一定教化意义的七言、五言诗,如陈氏崇善祠的班辈诗是“大本宜先立,余功贵慎行,全家勤学勉,富禄自来成。”读起来朗朗上口,又蕴涵着“创业难,守业更难”的谆谆教诲。新中国成立前,宗族取名时,均需按家族的“班辈”诗进行。例如“大本宜先立”,除姓之外,大字辈的儿子是本字辈,本字辈的儿子是宜字辈,以此类推严格遵守,以避免班辈混淆而使长幼无序。这种按班辈的取名方式,至今仍在民间有族谱的家族中流传。“勤学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上有泰和。”有的祠堂还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并资助贫困族人外出求学。一座祠堂,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在那里,有先前的风气,有我们的老规矩;在那里,供奉着祖先牌位,供奉着天地人的大道理,血脉绵延,生生不息。

更早的时候,祠堂还拥有一定族权,由宗族推选德高望重的人担任族长,族长有行使家法的权威。树优立榜、赏勤罚懒、化解纠纷,处理家族内部事务,族长代表宗族的最高权力和权威,即传统的道德法庭。修建祠堂的本意,订家规族法,是希望维系宗族情感,使宗族繁荣兴旺,香火不断,但时间一长,三四代之后,难免没有矛盾,族内因事处理不公引起纠纷,有的不肖子孙甚至盗卖族产,酿成祸端,以致到民国中后期,广汉的祠堂逐渐式微,有的甚至解体。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gduzx.com/xdxyw/104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