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成高铁穿越秦岭
连接关中蜀地
将西安至成都的运行时间大幅缩短
成为连通我国西北西南地区的
一条重要纽带
西成高铁
全线设西安北(既有)、阿房宫、鄠邑、新场街、佛坪、洋县西、城固北、汉中(既有)、新集、宁强南、朝天、广元(既有)、剑门关、青川、江油北、江油(既有)、成都东站共17个站点。
这些站点串起来的
不仅仅是一条南北地理跨越之旅
也是一场文化穿越之旅
???
西安
提到古都,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西安。西安古称长安、京兆、镐京,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这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沉淀与底蕴仍然静静地延续。
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13个朝代在此建都。西安拥有着多年文明史、多年建城史、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年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美媒评选的世界十大古都之一。
西安目前已有两项六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分别是: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兴教寺塔。
西安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西安的文化遗存具有资源密度大、保存好、级别高的特点,在中国旅游资源普查的个基本类型中,西安旅游资源占据89个。
流行于陕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称乱弹,又叫“梆子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体制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种,统称为“十三头网子”。年5月20日,秦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国画中的长安画派、起源于汉代以前的关中皮影戏、源于西周的陕西木偶戏以及色彩浓郁的户县农民画钟馗故里钟馗画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特色小吃品类繁多:Biángbiáng面、腊汁肉夹馍、肉丸胡辣汤、锅盔、牛羊肉泡馍、秦镇凉皮、粉汤羊血、葫芦头、粉蒸肉、太后火锅饺、麻食、搅团、凉粉、老鸹撒、浆水鱼鱼等等。今天,一座座建筑和一堆堆墓冢已经不能完全代表这座城,现在的西安城垣依旧,雁塔高耸,抬眼即是高楼,街头巷尾遍布各种食肆,书院门里古色古香的书卷气浸染着笔笔生意,顺城巷里更是聚集了风格迥异的青旅、酒吧、咖啡屋,更有一些秦腔或相声曲艺社,院门半掩静待听客到访……古老和现代碰撞出西安新模样。阿房宫
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修建的新朝宫。
阿房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们是中国首次统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识。年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属于世界奇迹。
阿房宫中心线一直向南,正对着秦岭北麓有名的峪口"沣峪口"。南至沣峪口,北至渭河,阿房宫所在地正是这条轴线上的最高处,与文献的记载意义相合。由此推断,阿房宫选址具有强烈的轴线意识,这条轴线有可能是秦始皇给统一后的秦帝国都城咸阳所定的轴线。
鄠邑
鄠邑区,原称鄠(hù)县、户县,西安市辖区,是全国闻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鼓舞之乡、全国围棋之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县域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1处,其中天桥乡丈南村遗址出土的碳化粳稻,说明距今六七千年前先民们即在此繁衍生息。
鄠邑区地处古都长安近郊,为周秦汉唐历朝京畿之地,秦汉时为皇家上林苑属地,历史遗存与文化积淀丰富而厚重。文物古迹散布全境,兆伦铸钱遗址、鸠摩罗什舍利塔、公输堂、重阳宫祖庵碑林,是鄠邑区文物的典型代表与精华所在。户县农民画其作品以生动鲜活的农村生产、生活画面,激发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自然风光的热爱。户县农民画是中国农民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农民画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重阳宫是中国道教全真派的祖庭,也是三大道观之一。这里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修真悟道及遗蜕归葬之所,也是全真派的发源地。佛坪
佛坪县地处中国自然地理之南北分界线的秦岭南麓,古有傥骆、子午道。佛坪是"大熊猫的故乡"和"中国山茱萸之乡"。
境内民歌分布区域广泛,佛坪县各地均有流传,尤以高山地区为最多,民歌体裁多样。
社火亦称"哑巴戏"。佛坪县清代至民国时,石墩河、大河坝、十亩地及陈家坝、袁家庄等地流行有地社火、平台社火,大河坝还流行高台社火。
洋县
洋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盆地东缘,北依秦岭,南靠巴山,古为"汉上明珠",今称"朱鹮故乡"。
洋县是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距今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已有先民在这里定居,古属梁、雍之域。洋县社火,起源于元末明初,以明清最盛,它是以装哑剧的表现形式开展的一项娱乐活动。最初多以高跷、竹马,以后逐渐发展成单台、悬台社火。其融生活与艺术于一体,富有原始、质朴、粗犷、热烈的艺术个性,极具渲染力,是洋县古代舞蹈艺术发展延伸的结晶。
洋县皮影是陕西省地方碗碗腔灯影戏之一,其分布于洋县城乡。洋县皮影由陕西关中传入,乾隆元年()形成,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作为陕西的一种地方影戏,其个性非常鲜明,与众不同。它的语音完全为洋县地方语音,它的唱腔呈现出汉水文化独有的特点。和陕西其它地域的影戏相比,它的表演则更显得灵活自如,惟妙惟肖。
城固
城固地处陕西南部汉中盆地腹地,北靠秦岭,南依巴山,是西汉著名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
城固历史悠久,人类活动较早,青铜文化发达,为我国最早置县之一(公元前年,秦败楚于丹阳,置成固县)。近年出土、收集的文物有新生代动物化石、旧、新石器时代及殷商青铜器件,有的属全国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的莲花、淡家嘴、江湾村遗址及秦、汉的韩信台、张骞墓、五门堰、道教胜地洞阳宫、地母发祥地——五郎关地母庙等文物古迹吸引了众多游人。
汉中
汉中因汉水而得名。汉中是陕西省西南部的一个历史悠久、如诗如画、时尚现代的城市。“天府之国”说的是这里,“西北小江南”说的是这里,“中国最美油菜花海”说的也是这里。汉中地区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活在秦岭南麓汉中盆地的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这四种珍稀动物,一直被誉为“汉中四宝”。
汉中市历史悠久,是汉家的发祥地。
公元前年,汉王刘邦以汉中为发祥地,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统一天下,成就了汉室天下四百多年。
地方文化活动丰富多姿,典型代表如下:
汉调桄桄——又称汉中梆子戏,是陕西九大剧种之一,也是陕南最大的剧种,属梆子腔戏。其唱、白吐字归韵,均以汉水流域语音为基础,用梆子乐器击节发出响亮节拍。颇能代表汉水流域人民温和典雅、纯朴大方的性格特征,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南民歌——汉中秦岭巴山地区自古迄今有传唱民歌、山歌之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情趣诙谐,幽默含蓄,曲调委婉舒展,感情柔和细腻,多有川楚之风,不似关中陕北民歌粗犷豪放。
社火——为全市各县流行,一般在春节时街镇村巡回表演,形式多样。有悬台芯子、高跷、社火等,以各种脸谱服装扮演戏剧人物、场面,溶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于一体。
端公戏——俗称“坛戏”,是一种巫师组班装旦抹丑、巫步神歌、踊踏欢唱的地方小戏。因其行头简单,一包袱可携,所以又叫打包袱。
宁强
宁强原名宁羌,系卫、州旧称。宁强历史文化沉淀甚厚,独特险要的地理位置,促使南北文化在这里撞击,秦蜀风情在这里融合,巴蜀文化特色鲜明。
历代文人骚客对宁强都有题咏,如唐代的杜甫、李白,宋代的文同、陆游,明代的薛宣、杨慎,清代的曾国藩以及近代的于右任等人,都曾写下赞美宁强的壮美诗篇。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宁强文化事业也蒸蒸日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本土书画、文学、音乐名家,其中多名书法人才多次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各项展览中获奖,被称为“宁强书法”现象。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叶广芩的小说《青木川》中的故事就发生在宁强西北角的古镇,该书的出版,使青木川这个曾经鲜为人知的小镇成为白癜风是什么样症状的北京白癜风专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