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父
胡俞[宋]
千秋道上泣吴山,翘首千程望楚山。
此际来平渊圣憾,何时重谒梓宫还。
君亲未许皆成是,忠孝原无两样看。
主器应须先靖社,从今诗礼别庭颜。
与兄语别诗
胡俞[宋]
芙蓉花满艳江头,秋色平分近水楼。
雁翼两行须拱翅,丸泥万里应封侯。
南朝恨事留长剑,北汉雄心压一丘。
视膳还宜成厥志,莫言分手我无尤。
赴潭州
胡俞[宋]
可怜三匝未曾休,长啸曾经几度秋。
回看马头云傍走,征夫嗟已到潭州。
豹洞怀古
颜大登[清]
空谷虽然小洞天,云理荒冢草芊芊。
十三人里推才子,四百年来有谪仙。
莲烛独穷方外境,芒鞋踏破岭头烟。
祗今犹说栖文豹,谁是留皮继古贤。
澄清秋浦
颜大登[清]
漪漪湘浦极澄清,渡口人来趁晚晴。
白水远从花港汇,蓝田遥接谷溪平。
前滩舟抱归帆影,夹岸村喧打稻声。
秋意满天看不尽,江亭危坐酒频倾。
仙桥月朗
蕙轩[现代]
云山千里共婵娟,鞭石曾来陆地仙。
千顷良田催稻熟,万家幽谷卜莺迁。
女娲不用情天补,精卫何劳恨海填。
借问天王钟在否?长鸣河底自何年?
注:涟水北岸在仙人桥地方,有座天然石桥,据传是仙人驱石至此而成,还传说在若干年以前,从天外飞来一座金钟,因撞在对岸的天王寺屋上面坠入河中,据说后来一渔人在河底摸到了金钟,只要在这里一敲,十余里外都能听到钟声。(本诗由王家器先生推荐提供)
怀旧友胡鹏
邓光[现代]
弥天烽火夜茫茫,风雨同窗忆草堂。
触目屠刀冲怒发,惊心血泪断愁肠。
不迷蜀国千重雾,赖有延安万丈光。
久别天涯头已白,何时再举故人觞。
注:邓光,原周恩来总理办公厅秘书。
周广询在湖南省咨议局资料汇编
湖南省咨议局第一届年会于宣统元年九月初一开幕,51岁的副贡生周广询以39票当选为候补常驻议员。
在讨论各个问题时,周广询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办事细则。谓书记长权重,恐其久而专擅,宜规定年限。
宣讲案。谓宜复申明亭之旧,请地方有名望学识之办公正绅为宣讲员,使人民有所观感而易于听信。学堂教员、学生于休假时亦可为之。又宜设阅报所以补不足。宣讲以开化为主,女子亦宜旁听,不可禁止。
禁烟案。谓不必立禁烟会社,宜缩短期限,于百日内严厉禁绝。土税、膏捐应一律废止。
农会案。以设农会、学堂、公司三者徒耗财力,不如通力开恳,有资本者以财入股,有荒地者以土入股,游民则以力入股,加以官力维持保护,则农业自兴矣。
森林案。主张设地方警察以除森林之害,又谓湘省荒地面积甚广,一旦繁殖,可岁益数十万元,扩充可得百万或数百万元未可预定也。
赛会案。力言迷信之害,所有淫祀及巫祝佛道之流皆宜会同官绅并力毁禁。
简易小学案。以派视学员靡费甚巨,宜责成各属教育会,教法宜以简易之字。如工业厂、拘留价宜使日识一二字,亦是普及之法。经费筹户捐虽可行,宜寡取为是。
消防案。谓义务消防与公家之消防队自应混同,使之在一处教练,办事者轮流充当,以三年为限,凡省城轿夫、箩夫、东洋车夫及瓦木工匠等均宜编入消防队以便临时救济。
食品市场案。谓食品市场亟宜建设,以免街道梗塞。
节俭案。谓官绅为民之表率,应先作则。近日官绅服用过侈,加以各校教员、职员以薪俸过优之故,咸事奢靡。民间效尤,乌能俭约。欲地方崇尚俭约,非先自俭约不可也。又如赌博、纸烟等之消耗,皆应从严禁革。
征收案。言官之陋规数信于胥吏之作弊,亟应改良。
教育案。谓建筑校舍与教员脩俸及校内一切用品过于侈靡,是为经费不足之大原因。又假期过多,荒废子弟之时日,皆为教育前途之阻碍。又学部所定一览表,按月造具,学堂不胜其烦。乃按式填写,是驱天下之人为伪者也。宜仍改为一学期一造,亦可省事。又省城图书馆现同虚设,与其不能改良,不如将此项经费提并教育费为有益也。
不缠足案。谓禁止缠足,前有谕旨,倘未革除,非本局提作专案切实施行,恐难反此积习。又言朝廷方化除满汉意见,若令满汉之人一律天足,亦是调和之一法。
工业案。但可加米厘。
商埠案。谓交通之处,闻外人以贱价购租界外之地,而收回则耗无穷财力。今我省交通方始,务宜划清。凡约章外不得易寸地与人,有售地与外人者应切实干涉。
运米局案。谓运米局许济湖北而限制他省,然由鄂而出口非湘之所能禁也,宜筹限制之策。又谓加厘八分,不若于旧日米厘清其积弊。又谓此案关系重要,须交特别审查员审查。
图书馆案。谓湖南图书馆腐败如此,自后宜切实改良,无庸设立总理、监督、提调等名目。
农会、森林案读会。谓在省森林会宜附于农会,各属森林会宜附于地方自治会。保护森林宜设警察,章程中宜加规定。
自治经费案。据曹君所言,系江南章程,固属甚普。至谓清查而须委员,不如仍归绅士。
厘税案。此案惟稽查一节,应设机关,不由总局分局派遣员丁,致滋流弊。
词讼案读会。加入息讼所一条。
关于娄底几位党员的情况
对革命历史,已几十年了,记不大准,你怎么讲,我怎么讲,所以这个问题,有些我并不清楚。医院等,不太准。
年7月,我在长沙见到了傅三,他正筹办书店,五元一股,许多股,他办书店是募股东的资金。年下半年到年秋天我在湘乡县城,那时书报社被搜捕的情况好象没有这个事。…在娄底发生搜捕的事是实在的。
我是年从武汉回来的,组织关系大概是9至10月才转过来。当时湘乡县委书记是毛特夫。湘宁中心县委是年2月筹备,3、4月正式成立。中心县委成立后,毛特夫回韶山去了。我参加中心县委为委员兼湘乡县委书记,说我是副书记,冒搞准。
傅三到娄底后,成立了娄底区委,傅三任区委书记。西阳陈素的图南支部是傅三在那里联系建立的。娄底是不是四个五个支部,记不太清楚。我那时分工是跑上里及桥头河、锡矿山一带。
杨久泽那时是党员,后来因为历史变化,他脱党了,杨久陵也是党员,后来也脱党了。
我是三八年春在湖北京山参加地下党的,介绍人是顾大春。我是从武汉大学去京山的。那时陶铸在武汉办训练班,我在训练班学习后分配到京山去的。6、7月间有事回湖南,在长沙碰到傅三。他和我谈到湘乡一些进步人士的情况,他要发展党,对象拉不准,要我去帮助,帮他去谈,我就和他到了湘乡。那时毛特夫、陈德明在湘乡,我熟,我要回湖北,他们留我在湘乡,他们打报告到湖南和湖北省委才把我的组织关系转来的。我就在湘乡县城教书,参加湘宁中心县委和湘乡县委工作。年冬在县城呆不住了,才离开到四川去了。年上半年回湘乡,在双丰教了一期书,当时是配合王首道回湖南开辟革命根据地。当时党组织找不到,失去了联系,年夏天才在常德恢复组织关系。…
娄底年建立区委,傅三的区委书记是我们确定的,并确定了冠曹、图南、茶园、关王桥五个支部。
年春天在我家----冠曹陈家门前办了一期党员干部训练班,是训练区委一级的。刘伯崇、梁介福(兰田荷叶乡人)参加了,杨久泽没有参加。那次我和袁学之、于刚、孙仁去了。主要内容是党的基本知识的训练。…
我们在县城了解到娄底的情况以后,我派人送信给傅三,要他快跑。后来了解到傅三没有离开娄底,还在关王桥不想跑,我又到关王桥与他面谈,组织上决定要他跑,他还要打官司,发快邮代电,我说不要搞这个玩意,赶快跑,是中心县委决定的,他才跑。我大概是六月份到他那里去的。
傅三在关王桥发的快邮代电,我看了,也点了头,内容是揭露国民党李仲圭、邬主生等人。我回到湘乡后,中心县委不同意发,说莫把关系搞紧张了。我认为搞合作也要有一定的斗争,没有完全接受中心县委的意见。这样,他就到邵阳找省委(省委当时设在邵阳)向延安发电报。
傅三走后,娄底区委刘奂世接手,刘奂世走后,胡鹏接手,搞了一段时间,胡鹏是年冬天离开娄底出去的。胡鹏走后,娄底的情况便不知道了。
刘仲廉那时也入了党。渡头塘有个颜泽源是党员,而且负了点责。有一回,他们和我约定去开会,我去晚了,他们人已散了。傅四在渡头塘教书,可能发展个支部。娄底、关王桥、茶园山、图南、冠曹几个支部是肯定的,是不是有别的支部,我不肯定,图南是划归娄底的。
抗敌书报社从湘乡撤到娄底去,是傅三和我商量的,并不是在湘乡站不住脚。至于书报社被检查是可能的…
柳止一在湘乡住过感化室自首,但没有出卖组织和同志,出来以后教书,也向学生灌输进步思想。
(胡开駉)年9月
辀师献身中国教育的精神永驻人间
胡岳培
年、年,我在陶龛小学第38班度过两年不平凡的小学学习生活,有幸成为我终身难以忘怀的爱国教育家罗辀重先生的学生。
罗辀重生于年(清光绪16年)8月13日,今年是他老周年的诞辰。我们永远怀念这位把自己的毕生精力、自己的一切献给中国乡村小学教育事业,献给他的学生的好师长。
辀师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年学成回国后,既不去从政做官,也不到大学、中学任教,而是回到自己的家亲乡主持他父亲创办的陶龛小学校的校务,一心一意为桑梓、为祖国培养幼苗,培养末来的英才。他把自己的大部分家财移作校产,自己几十年如一日以校为家,勤勤恳恳为儿童们的健康成长呕心沥血、辛勤劳动。
我在陶龛学校就读的时候,正是日寇疯狂侵略我国、祖国处于风雨飘摇的危急时刻。为了激发学生憎恨敌寇、保卫祖国的爱国感情、卫国意志,辀重先生经常在全校师生集会上,发表慷慨激昂的抗敌演说;在他主编的校报《陶龛旬报》上刊登态度鲜明的时事述评。他上台演说说到动情处,总是声泪俱下,情不能已。他勉励学生刻苦学习,锻炼身体,长大后为抗击侵略者、报效祖国贡献青春,贡献自己的一切。
平日,他十分热爱学生,关心大家的学习、生活。他经常出现在教室、运动场、寝室、食堂,掌握各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学生大部分住校。学生进餐,他和大家在一个食堂吃饭;学生就寝,他逐室巡视,为冬夜打被的学生盖被;学生早操,他来到运动场检查督促;学生上课,他自带凳子到教室后边听教师讲授……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寒冬的晚上,他召集寄宿同学围坐一个个脚盆旁边洗热水脚,向大家说明冬季寒夜就寝前洗热水脚的益处。总之,辀师对学生们健康成长的关心,是全方位的,是无微不至的。
辀重先生是旧中国“教育救国论”的服膺者,是当时中国少见的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教育家。熟知旧中国小学教育发展概况的人曾经有过“北有晓庄,南有陶龛”的赞语,把辀师主办的陶龛学校与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学校相提并论,认为是当时中国办得最好的两所学校。这一赞语,我认为是切当的。陶行知先生委实是旧中国一位突出建树的教育家,为当时和解放后中国知识界多数人所知悉、所推崇。令人遗憾的是罗辀重先生这样一位同样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有突出建树的教育家,竟不为当时和解放后中国知识界多数人所知悉、所称道,这是非常不公平的事!我认为:我们应该宣传辀师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长期在中国乡村小学教育园地里辛勤耕耘取得的突出业绩,应该歌颂、表彰他为中国乡村小学教育的发展,长时期矢志不渝地奋斗所作出的不朽贡献。
辀重先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即使以今天的社会主义教育观的标准来衡量,也大多是科学的、进步的、有创造性的、有中国特色的。他在年12月18日《陶龛旬报》上发表的《我们对教育的主张》一文中说:“教育应包含一个人整个的‘全生命’,没有什么毕业。教人做‘人’,做现代化的‘集团生活’下的社会团员。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以教以化:教是有形的,督责的;化是无形的,感应的。教育是浸润的,靠潜移默化,不能立见功效……儿童良好的品性,须从心理的观察出发,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实际的活动中训练。解放儿童,儿童尊重,信任儿童,服务儿童。……教师并不是万知的人,自己学习,学习别人;教育自己,教育别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天天进行‘再教育’,还须站在最前线,跟人民学,跟小孩学。虚心建立‘新教育’,还须过民主生活。”
在上述引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辀师进步的教育观。他从教育是终身的谈到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的灵魂,培养人的品德,使受教育者“学做真人”;再谈到教育的方法应该是浸润型的,应该注意潜移默化的方法,应该从“教学过程中培养”、“实际活动中训练”。他指出:教师要教育别人,自己要先受教育;教师要向人民学,向自己的教育对象一孩子学。在辀师的许多其他论著的表述中,他还多次谈到教师是“为人师表”,要“身教重于言教”,要注重对学生的“感化教育”。
辀重先生主张训育学生的目标为“体、德、智、美、群”五育。他把体育放在首位,德育继之,智育放在第三位,用意十分明显。他特地把“群育”提出来,和前四者并列,可见他对此有独到的见地。先生所注重的“群育”的内涵是什么?他在年1月18日《陶龛旬报》所载的题为《五育价值重估》一文中是这样解释的:“本来学校的重心,应该在群育一即处群的教育……倘能确实善为领导,学生毕业后加人社群应能够知道‘人情’‘应付裕如’。但现在从学校出来的,反而觉得学校与社会是两个世界,格格不人,因学校造成他孤僻的性子,只知有己,不知有人,于是甚至于损人利己的事都做得出来,无责任心,无是非心,无同情心,幸灾乐祸,隔岸观火,视同胞如路人,固不足怪,连师生之感情,同学之感情都奇坏,这是反群育的。”
罗辀重像(目田文化提供)
十分显然,在当时的中国教育界,在当时的各级学校,象先生这样认识“群育”对学生重要培育意义的教育家,是并不多见的。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在这一点上,辀师是一位独具慧眼而又有远见草识的新教育的开拓者。
辀重先生以“血性”为陶龛小学的校训,要求学生从小做个血性的人。
他在《陶龛的校训一血性》一文(原载年3月28日《湘乡民报》)中指出:“血性是什么?孙中山先生所称许的吾国固有的美德‘信义’二字实可包括下来。现在可分做两方面来讲:血性是要‘诚’而‘愚’的。就是血性的人,非常本色,非常老实,一是一,二是二,心地光明,行为正大,决不虑伪,决不扯谎,决不欺诈,决不取巧,决不做阴谋;做错了事,能自已承认,决不嫁祸于人;答应人家的事,决不失信,决不失约:这不是‘信’是什么?血性是‘为他’而不是‘为己’,就是血性的人,富于牺牲精神,见义恐后,见利恐先,能刻苦,肯负责,对公家的事,能尽心竭力去做,他人有急难时,能尽力去救助;只要是信之所在,仁之所存,便一往无前,赴汤蹈火,百折不挠,决不畏难,决不退缩,也决不怕失败:这不是‘义’是什么?”
陶龛校训“血性”,对广大学生品格的熏染、性格的形成,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儿童们受了校训的教育,都立志从小做个血性儿女,终身按校训的要求去立身处世行事。
辀重先生为了增加学生的学时,为了师生充分利用宝贵的光阴,改“礼拜制”为“旬制”,师生连上九天课,逢十休息一天。这看来是个不起眼的改革,也明显体现了先生的独特的眼光、创新的精神。
“为儿童所有,为儿童所治,为儿童所享”是辀师订定贯彻的“三儿教育”;“爱儿童、爱学校、爱教育”是辀师坚持推行的“三爱教育”。“三儿教育”体现了辀师的“学校要以儿童为主人”的思想,一切学校工作都要以儿童为中心。“三爱教育”体现了辀师对陶龛学校教师的严格要求,要求教师要热爱儿童,热爱本职工作,要“生于教育,死于教育”,为自己的教育对象“磨血”一磨尽自己的心血,“呕血”一呕尽自己的心血,“造血”一创造新的血液。
辀师要求教师对学生做到“三爱”,自己更是率先身体力行,待每个学生为自己的子女。他一生没有不良嗜好,不吸烟,不喝酒,生活俭朴,以校为命,以校为家。他在陶龛主事三十多年,坚持与教师同桌进餐,与师生-起作息,除了吃饭,他没有从学校支取分文报酬。他“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他不愧为全身心献给祖国教事业,献给学生的“孺子牛”!
辀重先生的为人,我认为是无可指摘的。他的教育思想虽然不免有时代的局限,但就其主要内容来看,是有着正确的内涵、自身的特点的,是充满着智慧的光芒的,是值得我们继承、借鉴研究、发扬的。
辀重先生献身中国教育的精神万古常青,永驻人间!
-10
光荣正确的抉择
——忆黄埔军校二十三期起义前后
胡岳培
年8月22日,我在黄埔军校成都本校第二十一期步科毕业,留校任区队附,后任区队长。
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12月中旬,校长张耀明(黄埔一期毕业)、训导处处长吴起舞乘飞机去了台湾。校本部由教育处长李永中少将负责全校领导工作。这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十八兵团周士第将军(黄埔一期毕业)的部队已进至成都外围,成都解放已指日可待。李永中根据当时局势,接受他左右一些人的主张,下令当时在校受训的第二十三期学生总队官生和平日负责学校警卫的特务团官兵,离开成都向西康、云南方向撤退。后李永中在进步人士的劝导帮助下,率领全校官生和特务团官兵通电宣布起义。以后,军校官生的疑虑畏惧心理是很重的,他们感到自己只不过是新政权的“阶下囚”,祸福未卜,前途堪虞。
年12月27日,成都和平解放,贺龙元帅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十八兵团的部队举行盛大的入城式。我们军校起义官生,在二十三期一总队总队长肖平波的率领下,在成都最繁华的街道春熙路上,列队欢迎胜利入城的雄纠纠气昂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鞭炮声震天,掌声雷动,成都广大人民群众兴高采烈,欢欣鼓舞。
没过几天,以张卓之同志为首的人民解放军派驻军校的军代表来到学校,开始与大家接触,向大家讲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待起义官兵的政策及解放军的纪律,还教大家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走,跟着毛泽东走》、《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革命歌曲。
每一位军代表都平易近人,态度和蔼,尊重人、理解人,全无胜利者那种盛气凌人、颐指气使的派头。我们深受感动,疑惧心理很快消除了许多。
年元旦过后不久,我们军校起义官生奉命离开成都,到新都县人民解放军十八兵团随营学校(后不久改名“川西军大”)学习。我们在这所新的革命学校学习《社会发展史》,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宗旨。很明显,组织上这样安排,旨在使我们尽快走上崭新的为人民服务、为新中国建设服务的康庄大道。
数十年过去了,历史已经证明,当年军校官生在成都起义加入人民解放军,是一次有深远影响的光荣正确的抉择。
《湘乡冠曹胡氏五修族谱》序
伊川程子有言: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必须明谱系,是以家之有谱,由来尚已。我胡氏自宋忠简公谏和金,与时宰不合,窜官司衡郡。三传至汉清公,由安化蓝田迁湘,居谷皮林,即今高灯铺,为我湘派祖。又六传至汝字班,分衍隆、荣二房,生齿既繁,居址星散,前朝谱牒,几经兵焚,佚忘殆尽。其后各自纪录,由合而分,越清嘉庆,我曾祖舜昭公,辑十三方通谱,始集大成,合而为一。以后或五十年一修,或四十年一修,逮我叔父淑予与族彩彰二公续修之后,今又三十五载,重值时局多故,内则道德堕落,纲纪沦胥;外则强邻环伺,协以谋我,其时势之艰虞,甚于(删十六字)。
忠简公所处南宋之时代。悠悠我里,亦孔之疾。痗顾瞻中原,挤挤靡所骋,则辑家乘以维人心,励节概而扬先烈,亦仁人孝子之所有事也。去秋重阳,保安、东生两族首发起修谱,族众一致赞成,并推予与澄璆充纂修之任,而以文阶、玉斋二君董其成。今夏始役,越冬竣工,曹随萧规,增华踵事,创始者难为力,继述者易为功。窃维我祖肇基南宋,迄今七百余年。家法所传,惟以忠厚为本,人且数千百计,孝悌未衰,率皆清贫自守,初无达人硕学,光我家乘,其闭塞郁结,亦既至矣。天地间盛衰之理虽不可知,然已盛者不再,久郁者必昌,盈亏往复,循环有数,求所以保世而滋大者,吾犹未得其道。大凡为子孙者,必有精勤远大之思而后可以创业;必有持盈保泰之虑,而后可以守成。惟愿我族人文食德服畴,积学励行以自振兴。庶矩雉高曾,他年奋袂而起,功成我立,所为继忠简公鸿猷,以增辉谱牒者于是乎在兹。因纂次既毕,特书数语于首。
中华民国二十有二年癸酉秋仲谷旦
二十四世裔孙孝观少仙氏盥手敬撰
参化公八秩寿序
盖闻赵遥谷里,挺不朽之贞松。旖旄山中,韫独完之大业。大抵隐沦之士,寿胜贵人。从来恬静之身,寿如仙子。然而泽龟虽久,曾见笑于柳州。养马不乘,究何碑于叔夜。固知服侧柏之叶,苦而无功也。读神丹之经,幼而难信也。老子言寿归于逸,其说犹虚,孔子言寿要于仁,明征不爽。若吾宗参翁先生可以观焉!
翁幼而岐嶷,长而酝粹,当童牙而失怙,黄卷何心!出书舍以持家,青云堕志。铢视轩冕,三旌不换屠羊,躬亲农桑,四序维欣听凤,高士羞逢皮相,五月负薪,汉阴绝去机心。百畦抱甕,力惩放辟,挽薄俗之狂澜,痛戒骄奢,守先人之庭诰。踵晏子往事,卅年孤裘,缅东坡高风,十日鸡粥,固已克勤克俭,苟美苟完矣。虽然其富足自雄者,其善或不若也,其善无可纪者,其祉必不多也。翁则抱德炀和,笃近举远,论成崇厚,赋著修身,诗废王衰,岁时浩三鼎之祭,觞称潘岳,宴饮极一家之饮,傅映事兄,同乘车马,薛包爱弟,不计田庐。一钟饩而疲癃获全,大厦成而燕雀得所。茂诵侮获,人人庇以慈云,疏亲远戚,——饫其德水。或介建宗祠,以妥先祖,或新创家塾,以昌后人。或修雁齿之桥,民未病涉。或乎蚕丛之险,客无畏途。处横逆则蹲循勿争,让畔路而桀志顽民。卑以自牧机汜奚槐。恭人恕以成仁,刘宽真乃长者。既幽履以全已,复庞褫以拯民。以故阴德耳鸣,吉人天相,终身平善。护持时有喜神,余庆饶多有感召,常生福草,历大耋而矍铄,过古稀而康强。苏桓公号三铺大人,何比干得九寸符策,财轻竹绒,何损黄金,满■义重嵩衡,依然粟红盈廪。螽斯充羽,无非孝子慈孙,燕翼诒谋,不外青箱绿野,俗神常旺,鼎蠡难烧,圣杖不扶,潇洒送羲皇日月,霞殇小醉,笑谈忘海国仓桑,颜含不信耈龟,纯服自锡,思渺未尝服饵,年光倒流。岂非德之尊者,齿亦尊,道之备者,福亦备哉,兹者冬日可爱,梅花盛开,肆大耋之年,应杖朝之典,清芬欲诵,合凤族以镶屏,执讯与书,命小生而擒藻,犹记假归之日,曾拜养堂,即聆辟咡之言,更闻舆颂,愧一官之袍系,从万里以觞称。谨作莛钟之撞,用伸麦邱之祝,所愿方瞳阅世,五百岁铜狄摩犹,硕果得舆,八千秋灵椿并茂。
道光已酉岁腊月谷旦
翰林院编修江南大主考宗侄林翼顿首拜撰
历修冠曹胡氏族谱中名望之士所作寿叙、墓志
●《尹老孺人六秩寿序》/嘉庆十一年丙寅正月/翰林院编修江南大主考年家姻侍生谢振定(-,字一斋,号芗泉,湘乡人﹝今涟源市金石镇﹞,乾隆庚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负经世才,尚气节,能古文辞,历官御史,罢,复起礼部员外郎。嘉庆元年,怒烧和珅之车,史称"烧车御史"。有《知耻斋集》传于世。)
●《参化公八秩寿序》/道光已酉岁腊月/翰林院编修江南大主考宗侄林翼(胡林翼,-年,字贶生,号润芝,湘军重要首领,益阳县泉交河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咸丰四年迁四川按察使,次年调湖北按察使,升湖北布政使、署巡抚。抚鄂期间,注意整饬吏治,引荐人才,协调各方关系,为时人所称道,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
●《参化公九秩晋一荣寿序》/咸丰九年已未冬/《永修公墓志铭》/咸丰四年甲寅春/《胡母彭安人碑志》/同治元年壬戌季秋/《修和公传》/咸丰十年庚申春月/乙卯科举人栋选知县同里周福安
●《辑五公寿叙》/光绪四年冬/诰授光禄大夫前任浙江巡抚姻侄昌浚(杨昌浚,-,字石泉,号镜涵,别号壶天老人,今娄底西阳上元村人,累官至浙江巡抚、陕甘总督、闽浙总督)。
●《节孝胡母蒋安人六秩寿序》/光绪二十四年冬戊戌仲冬/姻世侍生廪贡生候选训导周广询
●《福池公七秩寿叙》/民国十三年夏/《心臣府君家传》/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孟冬/湖南省议员清庠生邬思亮梅痴
●《士显公传》/咸丰十年冬月/姻眷晚奉祀生颜邦伊(字子聘,号鼎衡,别号莘田,行一,今黄泥塘街道办事处涟滨村人,咸丰辛亥世袭奉祀生,咸丰辛酉委办团防,保奏加翰林院五经博士衔。)
●《舜昭公传》/嘉庆壬申岁桂月/《尹太孺人墓志》/道光七年丁亥冬/岁进士谢兴志
●《冠曹先生传》/嘉庆十七年壬申春/湘潭受业门生甲子科举人张力舆
●《文郁公墓志铭》/咸丰元年仲夏/丙午科举人李冠琳晓峰(今西阳人)
●《舜昭公墓志》/道光十年岁次庚寅仲冬/戊子科举人栋选知县姻弟谢兴歧(鸿逵,字方川,号能甫,别号三益,又号山邑,清邑优增生,道光戊子科举人,甲辰科大挑一等知县,例授文林郎,著有《缉芗别墅存稿》,以孙昺麟诰赠中议大夫。)
●《彩林公墓表》/光绪癸巳/恩科举人谊再晚洛源曾祈春
清·同治《湘乡县志》与现涟滨区域内有关的记载
●红佳山,在治西南百四十里[十八都、三十八都]冠曹水出焉,界连宁乡、安化[宁乡名红皆山,安化名栗树坳]绵互数十里,石室仄径,人所罕到。
●乌石山,在治西南百四十里[三十七都、三十八都],山有乌石洞,洞南有冠曹,石顶平如几,高数尺,宛如人坐其上[西南有龙虎山、插旗山,其间平畴千顷,泉甘土肥,可称佳境。
●妙笔峰,在治西南百五十里[三十八都]有豹谷洞[宋神童贺德英墓在此,旧称豹洞晓雾为娄底八景之一;颜大登陶唐豹洞怀古诗:空谷居然小洞天,云埋荒塚草芊芊,十三人里推才子,四百年来有谪仙,莲炬烛穷方外境,芒鞋踏破岭头烟,至今犹说棲文豹,谁是留皮继古贤]。
●蓝田水源出宝庆邵阳县,经新化、安化东流至新车桥入县界,会温水、湄水、珍涟诸水至犁头嘴东北入于涟。
按蓝田水源出邵阳县红茅岭,为墨溪水,东北流经新化至安化之蓝田,是为蓝田水[通志以为即湄水,误]。
…折而东至四巩桥,珍涟水自西南来注,又东至碧溪,有水自右来注[出白茅井],又东经娄底市[巡检驻此],一水自右来注[经井头冲],一水自左来注[经仙人桥],又东至渡头坪,冠曹溪水自北来注,折而东北经澄清塅[颜大登陶唐澄清秋浦诗:漪漪湘浦极澄清,渡口人来趁晚晴,白水远从花港汇,蓝田遥接谷溪平,前滩舟抱归帆影,夹岸村喧打稻声,秋意满天看不尽,江亭危坐酒频频],入三十八都又东北经对江,有水自左来注[经雷公桥],又东北至犁头嘴,右会涟水。
●冠曹溪水源出县西南三十七都红佳山东南,流入三十八都,经杉山合乌石山水,至澄清渡南入于蓝田水。
●大来渡,在三十八、九两都高车,原名太平渡,嘉庆七年彭待价、胡舜昭等募置田贰拾亩,并于两岸建亭;同治二年,彭凤高、李鑑衡等募修,添建渡亭。
●公济渡,在三十八、九两都界娄市,朱琼山募置田贰拾亩,嘉庆十八年朱魁照、颜尔卓等因岁歉垂废,募众复修;咸丰八年,颜莘田等募修。
●集善渡,在三十九都梅子荡,咸丰四年颜承业等置。
●青龙潭渡,在三十八、九两都界,颜次作独捐神童湾田拾亩,建亭于岸,并修螺子坳一带石路,道光二十四年颜广运重修马头渡亭。
●澄清渡,在三十八都澄清塅,乾隆壬申萧荐坤、萧圣远、梁仁周、童仑山纠罡田拾伍亩及两岸马头亭宇,后萧久恒、童学贤等继修。
●仙人桥,在天王寺对岸小涧中,生成石巩高丈余,下有掌痕长尺许,如托巩状,旧志载黑石边,误。
●永安桥,在沙田;道光十一年,周日庠、陈鳌山等募建;二十五年重修并修石路;咸丰八年,李玉连、彭三元等鸠修。
●江子口桥,在冠曹塅,咸丰六年周日庠、胡致堂等督建。
●观音桥,在杉山河,原名石湾桥,久圯,咸丰六年李协和等纠捐重修。
●澄清桥,治西一百二十里,僧恒辉、成汝顺、梁若伟等募修,费近万金,乾隆十一年龙水划坏,今为渡。
●胡博士故居,在三十八都澄清塅,博士名汉清,庐陵人,为宋胡忠简公铨孙,谏议大夫俞子,铨贬岭南,俞与子汉清从道出湘邑,俞卒,汉清遂留居此,今其址犹存。
●贺乡贤德英墓在三十八都草子坳[旧三十九都]。
●关帝庙,一在三十八都高灯铺,旧在澄清塅,萧荐绅纠建,萧久恒等复修,同治四年萧象贤纠众移建。
清~民国年间著述汇辑
●胡朝宗
《冠曹诗稿》
●周福安
《屏山草堂诗文集》
《井团新书》
●周广询
《谈天条辩》二卷
《舆地约言》一卷
《推算朔望细草》一卷
《天文综要》一卷
《经字韵篇》一卷
《古籀文补注》二卷
《正字析原》五卷
《续小学考》十卷
《三传异同商》四卷
《算术入门》五卷
《说文集腋》四卷
《识字初编》四卷
●周荣袞
《自治筹办处所订各项筹办方法》一卷,清宣统二年()龙城铅印本,藏湖南图书馆
《平园文集》一卷
《中西策括》一卷
《利济金鍼》一卷
涟滨范围内世居李氏有关资料汇编
●湘乡木林、常乐山李氏,始祖峣贤公,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二十二都平乡里柏村。元顺帝时奉上总理赋税,有功屡蒙赏赐,为武昌藩府,迨明洪武初由江西宦徙长沙府善化县碧湘街十里冲,生子八:长舜元为涧山岩前祖;次舜亨不详;四舜贞为壶天歧头祖;五舜福不详;六舜寿为渡头坪富公车祖。七舜康居宁乡。八舜福为宁乡渡头坪湾田祖。三舜利,居湘乡西阳,生子六,长子祖陆,居江河东,为该族脉祖。祖陆生子四,长宗玟、次仁政。宗玟为木林脉祖;仁政为常乐山脉祖。清道光三年(),宗、政二支合修族谱,同治七年()续修……
●湘乡歧头、壶天李氏,始祖峣贤公,南宋时由江西泰和宦楚,卜居长沙碧湘街,生子八,第四子舜贞由碧湘街迁居湘乡歧头坪,传九世至应雷公,子四:宗柏之裔世居歧头;宗远之裔徙居壶天;宗松、宗道无传。歧头宗祠建于清嘉庆九年(),壶天宗祠建于嘉庆八年()。族谱始修于道光三十年(),光绪二十一年()续修,年三修,年四修。
●湘乡涧山李氏,始迁祖峣贤公,行千一,字千炆,元时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宦游南楚,为武昌藩府,始居长沙善化碧湘街,后卜居湘乡。其子舜元,隶籍湘乡涧山、岩前、田坪、草萝巷、围梓山等地。清咸丰十年()始修族谱,年三修,宗祠位于渡头坪。
●湘乡连山李氏,迁湘始祖峣贤公,明洪武间自江西泰和迁湘乡,生八子,第三子舜利之孙明试公迁居珍涟十七都连山。清道光十九年()建宗祠于两头塘。清嘉庆十五年()始修族谱,光绪三年()续修……
●娄底(湘乡)西阳李氏,始祖峣贤公,字千炆,行千一,由江西泰和县宦游南楚,卜居长沙碧湘街,后徙湘潭江东,明洪武元年()复徙湘乡岩前,子八:舜元、舜亨、舜利、舜贞、舜福、舜寿、舜康、舜宁。舜元,占籍宁乡,兴衍涧山、岩前、渣冲、坨塘等处。舜亨未详。舜利、舜贞占籍湘乡,兴衍歧头、壶天等处。舜福未详。舜寿占籍湘乡,兴衍渡头坪、富公车等处。舜康,占籍宁乡。舜利公字若金,行三,偕第五、六子分往新化;第二子祖合,卜居湘乡西阳,今属娄底,称一派祖。年三修族谱。
民间传说
澄清塔
“澄清秋浦”是娄底八景之一。浦畔石塔的来历,流传着一个慑人心魄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涟水经常泛滥成灾,淹没沿河一带的良田。人们叫苦连天,年年求神拜佛,但仍然年年遭水淹。附近村子里有个叫澄清的青年,他要弄清这一带年年遭水灾的原因,于是手持鱼叉、身背渔网,日日夜夜到涟水河边巡查。
一天夜里,万籁俱静。忽然狂风大作,河里浊浪翻滚,涌入良田。澄清定晴一看,只见浊浪里腾出一条孽龙,呼的一声飞入黑云里,刹那间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涟水暴涨,千亩良田顿时成了一片汪洋。孽龙在空中肆无忌惮地闹了一阵之后,正要钻进河里休息,澄清飞快撒开鱼网,网住孽龙,孽龙拼命挣扎,眼看鱼网将被挣破,澄清奋力掷出鱼叉,正中孽龙头部。孽龙甩动尾巴、奋力挣扎。澄清咬紧牙关,把孽龙拖到河边。这时他已是筋疲力尽,但仍然脚踏龙头,一手紧扣鱼网,一手紧撑鱼叉,渐渐地他觉得自已的身子在变大、变重、变高,最后竟化成了一座石塔,镇住了孽龙。
第二天,波平浪静,风和日丽,人们沿河寻找,不见澄清,却发现河边矗立起了一座石塔,知道是澄清所化,就将这座塔叫澄清塔。后来,又把村子叫澄清村,田塅叫澄清塅。这些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仙人桥
从前,娄底一带涟水河上没有桥,过往的人只能坐渡船。青龙渡的渡船是财主邬齐生的。他修船不是为了积善修德,而是为了搜刮民财。坐他的船过河,平时收两枚铜钱,一旦风急浪大,收费便要加番。穷苦的人们多么希望能架起一座桥,方便来往行人呵!
人们的心愿被天上的七位仙女知道了。姊妹们决心在涟水上修筑一座石桥,便瞒着玉皇大帝,每天晚上到大石山采石,搬运到青龙渡,清晨鸡叫便回天宫。不料这事被财主发现了。他恨七仙女要断他的财路,决心从中破坏。
一天晚上,七仙女正在齐心协力运着两块大基石到梅子湾,忽然听见鸡叫。她们知道有人捣鬼,天机已经泄露,桥修不成了,便恨恨地把大基石朝鸡叫的方向一丢,回天宫去了。原来财主邬齐生为了破坏七仙女修桥,天黑就等在河边,一见七仙女运来了大基石,便大声装起鸡叫来。叫着叫着,冷不防大石落在头上,被压成了肉饼。
这两块巨石落在梅子溪两边互相衔接,跨过溪流,竟成了一座单拱桥,桥下溪流潺潺,桥身石棱,形状古怪。人们在桥上雕刻“仙人桥”三字。以前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常常有人在桥边上斋供奉仙女。“仙桥月朗”成了娄底八景之一。
贺神童的传说
民间传说贺德英生下来就会笑,可是长到三岁了,却还不会讲话,父亲大失所望,以为他是一个哑巴、弱智儿童。
一次,父亲背着贺德英向水塘边走去,刚把他放下,贺德英见水塘边趴着一只青蛙,立即大声说:“爸爸!爸爸!您看,这只趴着的麻蝈(青蛙的俗名)好象是一个‘出’字。”又见水塘下面方方正正有四丘小田连在一起,他赶忙又说:“爸爸!爸爸!这是一个‘田’字。”父亲见贺德英突然会说话了,感到很高兴,而且见青蛙趴在地上,确实像一个“出”字,四丘小田相连也很象一个“田”字。为什么刚会说话就认识“出”字、“田”字呢?他既感到很奇怪,更感到高兴。后来这口塘被当地的人称为“麻蝈塘”,就在民福居委会。
贺德英的母亲黄氏是一位漂亮而又聪明贤惠的女子,曾读过几年私塾,略知诗文,她精心辅导儿子,因此,贺德英四岁就能认识《千字文》,五岁能算数,六岁习拳术,七岁会诗文,八岁八尺高,有人干脆直呼他为“高八尺”,他很快成为一名文武双全的奇异少年。村里每年春节从正月初一到十五都要耍狮子,“高八尺”贺德英耍拳最受别人欢迎,挥舞短棍时,只见短棍闪动如圆圈而看不见短棍;他对着桌面敲一个“力扎子”(手指弯曲状),桌面上就会留下四个指印穴。
娄底八景
清雍正、乾隆年间,娄底政治、经济、文化、商业均已略具规模。当时翰林彭华翥,举人颜大登,畅游娄底山水,写有《娄底八景诗》:“澄清秋浦”、“花岭云蒸”、“仙桥月朗”、“豹洞晓雾”、“石门返照”、“化井长虹”、“珍珠雪霁”、“冷水圆折”。涟滨境内有其三景:
澄清秋浦即现今高车至铁路桥地段,指城东北澄清塅一带自然景观。涟水、冠曹水在这里会合,古塔倒影,江边有般可渡,由黑石壁乘船上溯,经天王寺至娄底古镇。沿途风光绮丽,在秋意满天、两岸秋喧的收获季节,更令人陶醉。
仙桥月朗 是指城北清浪滩对岸的仙人桥。有一块两丈长的整石,横架在自妙笔峰发源的小峰上,传说是遇仙成桥,至今桥面留有“仙人足迹”。不远处是涟水青龙潭,潭水清冽,深不可测,小桥怪石,相映成趣。
豹洞晓雾即今民福之豹谷洞。为宋代神童贺德英墓地,靠近妙笔峰。这里怪石林立,在晨雾缭绕中,形似各种石兽,时隐时现,蔚为壮观。
杂录
●冠曹胡氏一世祖铨公,字邦衡,号澹庵先生,谥忠简,因不满秦桧而被贬至湖南、广西。其次子俞公,字濬人,号拙斋,官侍郎,后卒葬于安化蓝市五昌山。俞公生有四子:汉川公海三郎居安之峡溪;汉阳公海七郎远徙他处;汉江公海九郎迁湘之古台冲、涧山等处;汉清公海一郎迁湘之谷皮林。清乾隆6年()海一郎、海三郎、海九郎三房合修族谱,嘉庆17年()续修。班次:忠孝开基远(清正欲元善),启承定炽昌,光前惟笃叙,裕后在循良,理学宏经济,明伦立典常,荣华余有庭,万代发书香。
●清嘉庆年间以来,尤其是同治、光绪年间(~),湖南私家刻书业异军突出,刻书家群体群星灿烂,光芒四射。比如,明末清初的宝庆车氏家族、宁乡陶汝鼎陶氏家族,清代长沙李文炤的“四为堂”,衡阳王敔的“湘西草堂”,宁乡王文清,安化陶澍,道县何绍基,湘潭罗汝怀、罗萱父子,新化邓显鹤,湘乡曾国藩家族,宁乡黄本骥,新化邹汉勋、邹代钧邹氏家族,邵阳魏源、魏光焘,平江李氏“爽溪家塾”,攸县龙汝霖,长沙丁取忠,湘乡周广洵,巴陵方功惠,巴陵钟谦钧,湘潭唐昭俭,湘阴李星沅李氏家族,常宁唐训方,益阳胡云阁、胡林翼父子,湘阴郭嵩焘郭氏家族,长沙王闿运,长沙王先谦,长沙皮锡瑞,湘乡王礼培,石门阎镇??,慈利吴恭亨,长沙叶德辉叶氏家族,长沙陈运溶,以及寓官长沙的江苏人江标、甘肃人朱克敬,等等。据统计,整个清代,湖南私家刻书群体约有多家。
●西坪村泉塘组有三百年枫树一株,树高30余米,树围3.2米,冠盖60平方米,为娄星区“树王”。
●高车村,原名高灯铺,相传为西汉连道故址。
●杉山河(碧溪,高灯河),发源于双江乡万家坪的羊毛坡,流经新庄、朱家至双河口,井勘上河由西注入,经农新、高坪、小碧、杉山、西坪,均有小溪注入,流至澄清渡注入涟水,全河长34.1公里,流域面积公里。历年平均流量每秒3.63立方米。
●建国前,高车为娄底二十九处墟市之一,有理发店一家
●馆藏小宣德炉,明代园形铜炉,炉底有金字,有扁形双耳,三足,保存完好,于茅塘村增加组收。
●澄清塔位于湖南省娄底市澄清居委会涟水之滨。清光绪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修建。澄清塔是一座风水塔。其建筑造型挺拔,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年7月,娄底市人民政府将该塔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澄清塔为八角三级仿楼阁式空心砖塔,高约十二米,塔基为石砌方台。一层正门用石块劵拱而成,为焚字烧香入口;内有炉膛,下与灰道相通,上与塔顶相连。二、三层每向均有一小拱门,内各置泥塑菩萨。每层叠四线出腰檐,饰彩绘,檐角稍翘。顶为盔顶攒尖,上置葫芦形塔刹,盖小青瓦。造型挺拔。
●黄埔军校同学录
胡伯雄21〈〉湖南湘乡娄底高车两仪正转勤佳门第交
●医院,年创办。年,娄底市医院。年,娄底区划归娄底市管辖后,升格医院,院址设涟滨乡仙人桥村。因地处偏僻,病员稀少,年该院房地产以60万元转让给电工厂,人员、医院。
―――――――――――――
涟滨走访实录(5)
时值三伏,酷暑炎炎,顶着烈日在涟滨范围内走了一圈,形迹种种犹可记录在案,以便日后查考:
永安桥。两拱石桥,现尚存。
高车合作社。原合作社、信柜等都在此,现尚存。
善积坝。原为灌溉澄清塅水田所修建,兼作电站,现尚存。
付家井。具体成井时间不详,水量充沛、清亮,现犹存。
高车渡口。原亦为繁华商埠,现存一渡亭乃用旧渡亭砖石新修,渡口已为历年河泥淤没。
航拍《我的老家冠曹勤佳门第》
(冠曹村胡业/摄制)
①涟滨文史系列到这一期全部编排完了,以一个小区域范围系统地从大事年表、人物传记、文献汇辑、民间传说、杂录等角度搜集、整理文史资料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②临到编排涟滨文史系列最后一期时,他留言:“我航拍了一些冠曹的照片,需要可加我治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哪个医院是白癜风医院